同济大学
导师风采
张玉
浏览量:370   转发量:18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副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
  • 所属专业: 新闻传播学
  • 邮箱 : zy2008beijing@sina.com
  • 工作电话 : -

张玉学术简历

Personal Profile

张玉,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学博士,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全媒体研究院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城乡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本科生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评委会专家库专家,上海市外宣办上海市“银鸽奖”专家评审会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城乡传播、非虚构写作、新媒体传播等。

曾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及中国社科院、同济大学等院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在《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A类核心)、《城市发展研究》(CSSCI、B类核心)、《建筑与文化》(B类核心)、《媒介批评》(CSSCI)、《对外传播》(C扩)等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有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专著《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

教材《网络新闻学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2015年参与上海市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纪录片《双城问道:上海与佛罗伦萨》(中、意、英)的拍摄制作工作,任副导演、编审和英文版翻译。纪录片在中、意两国公开播映,获得很大反响。

2019年参与国家重大哲社智库项目子课题:中国村庄当代发展的浙江样本研究—台州市黄岩区沙滩村发展研究,担任纪录片《沙滩村》英文版翻译。

2009年获同济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

2017年被评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师德师风优秀教师”。

2017年荣获同济大学新城奖教金。

2024年艺术与传媒学院年度考核优秀。

2025届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指导本科生公开发表时评作品百十篇。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数据新闻大赛并获奖。指导研究生公开发表非虚构作品。

曾赴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台湾世新大学等高校和英国广播公司、中国台湾公共电视台、客家电视台等媒体机构访问交流。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国际传播、城乡传播、非虚构写作、新媒体研究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全媒体研究院结合自身定位,积极推动实现“阵地”介质即硬件平台的基础研发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浪潮提供的外部条件支撑,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利用好新媒体,打造融合发展的硬件体系。二是要实现“供给”即媒体产品的研发,紧密贴合受众群体需求,挖掘服务供给新增长点,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信息服务。从而进一步改变学科往往只是“空中楼阁”的现象,实现教学与科研在全媒体发展中的共赢。

全媒体研究院下设1个共建营、1个创新实验区、6个基地、9个中心、9个工作室。1个共建营是同济大学中国记协媒体融合与技术创新共建营。1个创新实验区是教育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基地分别是上海市宣传部同济大学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基地、上海市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地、同济大学新华社上海分社实习基地、同济大学新华社图片中心实习基地、同济大学腾讯产学研合作基地。9个中心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城乡传播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媒介研究中心、大数据与计算机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文化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应急管理与灾难舆情研究中心、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小邻通共建社区融媒体中心。9个工作室分别是启艺影像工作室、济遇影像工作室、未来影像工作室、XR影像工作室、实验动画工作室、声音工程工作室、创新音乐工作室、创新表演工作室、国际合作工作室。

我们将立足自身定位和资源,以“城乡创新发展”为特定受众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媒体产品供给为目标,以人才、技术储备为保障,让创新“有的放矢”,让创新发挥出“百步穿杨”之效。在保证媒体研发产品整体水平“专”“精”“效”的前提下,形成凝聚思想的力量,切切实实、蹄疾步稳地为推动“城乡创新发展”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做出努力与贡献。

科研项目

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和省部级课题《主要发达国家媒体管理体制调研》及中国社科院、同济大学的院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参与上海市社科一般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德国主流媒体构建中国形象实证话语研究(2010-2019)”和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村庄当代发展的浙江样本研究——台州市黄岩区沙滩村发展研究”。

主持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济大学部校共建项目“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国外媒体热点事件报道研究”(2021-2022)。

主持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济大学部校共建精品课程培育类项目“新闻编辑与评论”(BXGJ-KC-04)。

主持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济大学部校共建揭榜项目类“《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教材建设”(编号:BXGJ-JB-01)。

参与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协调机制2023年度研究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实践与世界意义研究”(编号:23GCNLJS-22)。

参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济大学部校共建项目“城乡传播与发展战略”(编号:BXGJ-TD-A3)。

参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济大学部校共建项目“新闻史学与媒介考古”(编号:BXGJ-TD-B5)。

主持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课题“人工智能赋能上海红色文化传播研究”(编号:XTYJ2025016)。


研究成果

在《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A类核心)、《城市发展研究》(CSSCI、B类核心)、《建筑与文化》(B类核心)、《媒介批评》(CSSCI)、《对外传播》(C扩)等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有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专著《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

教材《网络新闻学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2015年参与上海市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纪录片《双城问道:上海与佛罗伦萨》(中、意、英)的拍摄制作工作,任副导演、编审和英文版翻译。纪录片在中、意两国公开播映,获得很大反响。

2019年参与国家重大哲社智库项目子课题:中国村庄当代发展的浙江样本研究—台州市黄岩区沙滩村发展研究,担任纪录片《沙滩村》英文版翻译。


所获奖项

2002年6月获中国编辑学会第三届“未来编辑杯”征文大赛优秀论文奖。

2003年获河南省首届大河报奖学金。

2004年获河南大学侯镜如奖学金。

2005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4-2005年度“优秀研究生”。

2007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2007年度“优秀研究生干部”。

2009年获同济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

2017年被评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师德师风优秀教师”。

2017年荣获同济大学新城奖教金。

2024年度艺术与传媒学院年度考核优秀。

2025届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教学课堂

本科生课程:《新闻编辑与评论》《国际传播与对外报道》《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等。

研究生课程:《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新媒体研究》《非虚构写作》《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等。

指导本科生公开发表时评作品百十篇。

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数据新闻大赛并获奖。

指导研究生公开发表非虚构作品。


学生信息

已毕业研究生:沈后婷、翟丽颖、潘昶玥、吴雨婷、陈思颖、蒋欣洁、汤佳佳、付小超、刘星彤、李芸萱。

在读研究生:王雨欣、袁杰、任蕴佳、李子纯。


学生评价

以下评价摘自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


2015级研究生沈同学:感谢我的导师张玉老师,从论文选题开始到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张玉导师悉心指导,非常认真细心地指点我的论文。他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我将铭记终身,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


2015级研究生翟同学:感谢我的导师张玉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到文献阅读、数据搜集以及论文的撰写与修改,整个过程中张老师一直给予我全面、具体、精心的帮助和指导,为我指点迷津,开拓思路,这将使我终身受益。在此谨向张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6级研究生吴同学:感谢我的导师张玉老师,您总是如此的和蔼耐心,在我的论文开题之时,帮助我理清主题与框架,在论文撰写过程之中,每每在我遇到问题向您求助,您总是为我逐一解答,帮我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引导我解决问题。三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您为学者的治学的严谨与条理令我钦佩,记忆里您总是替我们着想,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


2017级研究生潘同学:感谢张玉老师,他对我的论文选题过程以及写作过程进行了悉心的指导,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的帮助。


2020级研究生汤同学:首先我想感谢我的导师张玉老师。毕业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从选题时的思考和打磨,研究过程的不断调整、修正,到最终成文的精雕细琢,老师都给了我细致入微的帮助。实际上两年多以来,张玉老师一直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作为一名跨专业的前工科生,老师担心我的学科思维和写作能力跟不上,从入学开始就一直提醒我多读书、多锻炼写作能力,平时也不断地给我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并且耐心地帮助我一点点进步。这两年里,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总能从老师那里得到耐心的解答;我写出的每一段文字,老师看过后总会加上详细的批注;我在学习上遇到的每一次困难,也总是老师帮助我、引导我一步步克服。在生活中,老师对我平时的情况也非常关心,经常与我沟通,了解我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选择。读研的生活很充实却也不算轻松,可以说张玉老师严谨细致的学术作风、始终冷静沉稳的性格和日常和气的关心也给了我莫大的影响和鼓励。尽管只有短短几年的相处时间,我想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将使我受益终身。


2020级研究生蒋同学: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张玉老师,一直像老父亲般慈祥地指导我,给予我及时的支持,从未责备,从不苛刻。


2021级研究生刘同学:感谢我的导师——张玉老师,从入学开始,张老师总是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为我修改论文,细致程度令我每次都深感惭愧。张玉老师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而在我犯错时,是张玉老师的严厉指导让我迷途知返,他一直用他宽厚的胸襟、无私的关怀,点亮我前行的明灯。


2021级研究生李同学:感谢我的导师张玉老师三年以来的耐心教导。张老师严谨细致的治学风格不仅在科研中引导着我,也在生活中影响着我,让我督促自己在面对学习和工作时成为更加沉稳、踏实的人。在学业之外,张老师也常常亲切地关心我的心理状况和对未来的规划,令我倍感温暖。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是张老师不辞辛劳的详细批阅指导着我不断完善内容,深化论述,优化结构。我三年以来的成长离不开张老师的付出,唯有铭记师恩、传承师德能够报答!


2022级研究生王同学:感谢我的导师张玉老师,治学严谨,人品高尚,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在我因为论文焦虑的时候,他说“我们河南人读出来很不容易,一定要顺顺利利”;在我临近毕业求职的时候,他说“不要随便找一个不合适的工作,消磨了你的才气”,我的导师,他比我自己还要相信和珍惜我的能力,在除了学术之外的人生道路上,也总是给我支撑的力量,我由衷地感恩。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