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导师风采
王建初
浏览量:147   转发量:1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副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 所属专业:
  • 邮箱 : wangjcfh@tongji.edu.cn
  • 工作电话 : 021-65985268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男,安徽合肥市肥东人,1971年生。1990-1998,在合肥学院(原合肥联合大学)英语专业学习并留校工作;1998-2001,华东师范大学攻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2001年-至今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工作;2004-2007,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教师教育,职教课程理论与实践,国际职教比较,教育管理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科研项目

承担得课题情况:

1.“建设行业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JA030180),2003.12-2005.1,第二。

2.“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国际比较研究”(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I07-1子课题之一),2001-2004,第三。

3.“职教师资能力标准与资格认定的国际比较”(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研究”AJA060010-2子课题之一),2007.4-2008.10,第二。

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工业与民用建筑(LBZD010),2007.11-2010.6,第五。

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给水与排水(LBZD013),2007.11-2010.6,第二。

6.建设职业教育的体系与层次研究,建设协会课题,2002.7-2003.12,第二。


研究成果

        1.成果获奖情况:

(1)“从德国经验到同济方案:提升中国职教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创新实践(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四)

(2)”个性化模块 工学研融合 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实践“(2022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

(3)”中德合作背景下‘三性融合理实一体’ 高层次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21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第四)

(4)”中职学校‘产教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

(5)“能力为本、三性融合、理实一体 --中职新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实践”(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四)

(6)“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与应用实践”(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四)

(7)“基于课堂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十)

(8)“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策略体系国际比较研究”,获上海第八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理论创新三等奖(2005)第三。

        2.出版著作情况:

(1)《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与实践及对中国职教现代化的意义》,德国Euls出版社,2007,专著。

(2)《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第三。

(3)《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1,第一。

        3. 发表论文情况:

[1]  王奕俊,王建初,邱伟杰.“三教”协同创新的战略导向、内涵构成和运行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05):57-65.

[2]  刘忠燕,王建初.基于中职视角的普职“协调发展”战略调整论析[J].机械职业教育,2023,(10):12-15.

[3]  吴小洛,蒋黎文,王建初.中职服装专业人才能力本位培养的创新分析——以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04):32-34.

[4]  谢莉花,王建初.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及其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4):30-34.

[5]  王奕俊,王建初.资源配置优化视角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1):31-34.

[6]  [4]王奕俊,王建初.德国、瑞士学徒制培训改革的差异比较分析——以商务职业领域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3):81-85.

[7]  [5]张建荣,王建初.设置“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40-43.

[8]  张建荣,王建初.论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01):38-41.

[9]  徐朔,王建初.高校职业教育研究及其与地方职教发展的互动——同济大学与慈溪市职业教育合作综述[J].职教论坛,2009(28):8-10.

[10]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07):78-81.

[11]王建初,王继平,陈祝林.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内涵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04):5-8.

[12]王建初,Rützel Josef.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80-85.

[13]张建荣,朱剑萍,王建初.利用东部职业教育资源 促进西部人力资源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05(23):31-34.

[14]王建初,刘铭东.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05(09):59-63.

[15]张建荣,李小健,王建初.“双师型”中职师资结构模式及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16):46-49.

[16]张建荣,王建初.基于就业战略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J].教育与职业,2005(12):76-78.

[17]陈祝林,王建初,张建荣.工科院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05):20-22.

[18]陈祝林,王建初.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2004(21):65-66.

[19]张建荣,王建初. 浅析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C]//.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2003:216-219.

[20]王建初,陈祝林.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J].职教论坛,2003(05):59-60.

[21]王建初.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03):35-40.

[22]王建初.德国再就业培训研究(下)[J].现代技能开发,2002(09):99-103.

[23]王建初.德国再就业培训研究(上)[J].现代技能开发,2002(08):103-104.

[24]颜明忠,张建荣,王建初.从国际比较角度看“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9):49-51.

[25]王建初.德国再就业培训的主要项目及其实施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06):59-64.

[26]王建初.英国再就业培训研究(下)[J].现代技能开发,2002(06):77-80.

[27]王建初.英国再就业培训研究(上)[J].现代技能开发,2002(05):66-68.

[28]王建初,陈祝林.对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新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0):44-46.

[29]王建初.法国再就业培训研究(下)[J].现代技能开发,2002(03):63-64.

[30]王建初.法国再就业培训研究(上)[J].现代技能开发,2002(02):60-62.

[31]王建初.英、法、德三国再就业培训的共同点[J].职教论坛,2002(01):64-65.

[32]王建初.9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的职业咨询与指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66-70.

[33]王建初.英国的再就业培训[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27):48-53.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