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导师风采
施剑林
浏览量:2128   转发量:17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医学院
  • 所属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 基础医学  、 生物与医药
  • 邮箱 : jlshi@mail.sic.ac.cn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施剑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催化医学与生物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1989年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已培养几十名教授/研究员,包括欧洲科学院院士、澳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国家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青年千人、海外优青等。

    施剑林院士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纳米医药、药物输运、生物材料、材料、化学、催化医学等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2023年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中国排名第26名。2021年Elsevier发布10万科学家排名中,在中国排名第54名。

    在国际上提出了“催化医学”全新生物医学研究前沿方向,对生物、医学、化学、药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治疗肿瘤、皮肤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肾炎、抗菌、感染等临床重大疾病提供了工具,并努力推动其临床转化应用。其典型代表“化学动力学疗法”,入选科睿唯安评出的全球《2021研究前沿》(共110个),成为中国科学家发起并引领的前沿科学研究方向。

    围绕重大疾病的诊疗需要(肿瘤诊疗、分子影像等),聚焦生物医药,开展相关生物安全性、生物学效应、药物输运、分子影像和影像诊断/治疗一体化等研究,并针对临床应用的需求,推动其医学转化应用。探索重大疾病新型治疗方法,深耕于中国的生物医学领域。

    已发表SCI论文700余篇,SCI他引70000余次,H-index为147,2015至今入选Thomson Reuter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近年来论文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 Am. Chem.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anced Materials, Chem, 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高水平期刊。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另获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奖励。

研究方向:

1. 研究方向为多学科前沿交叉领域,涉及生物科学、生物工程、药学、医学、材料、化学、纳米药物、生物材料、催化医学、药物输运、影像诊断/治疗一体化等相关学科方向及其交叉研究;

2. 围绕重大疾病,如肿瘤、皮肤病(如糖尿病足、银屑病、皮炎)、神经退行性疾病、抗菌、感染、肾炎、心血管疾病等,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和机制探究,并努力推动其临床转化应用;

3.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欢迎各专业的考生报考,邮件注明报考同济大学,并抄送xiongbingyan@tongji.edu.cn,详询18101923916。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催化医学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项目情况

部分在研项目如下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00W,2022-2025 年 

2. 上海市催化医学前沿研究基地,2500W,2021 年-2025 年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99W,2024 年-2028 年

4.  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单元,500W,2021 年-2025 年

5.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领域项目,800W,2021 年-2024 年

6.  同济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 2022 年-2026 年


科研项目

部分在研项目如下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00W,2022-2025 年 

2. 上海市催化医学前沿研究基地,2500W,2021 年-2025 年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99W,2024 年-2028 年

4.  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单元,500W,2021 年-2025 年

5.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领域项目,800W,2021 年-2024 年

6.  同济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 2022 年-2026 年


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纳米催化医学”的全新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如下:

1. 催化医学、生物工程、生物材料、药物输运、生物学效应、分子影像和影像诊断/治疗一体化等;

2. 围绕重大疾病,如肿瘤、皮肤病、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细菌感染,开发新型治疗方法;

3.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发新的研究方向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