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教育经历:
2007 - 2011,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学 博士
2002 - 200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 学士
工作经历:
2019 - 至今,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9 - 至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兼职PI
2019 - 2020,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 部长助理(挂职)
2015 - 至今,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2014 - 201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博士后
2012 - 2014,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Director Funded Fellow
2011 - 2012,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科学与工程中心,博士后
2011 - 2011,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与物理系,访问学者
2009 - 2010,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分子遗传学系,计算系统生物学,访问学者
2006 - 2007,瑞士弗里堡大学,物理系,助理研究员
除了受Nature、PRL等数十种杂志邀请审稿,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会议上作报告外,任捷教授还于2015年被邀请为美国物理联合会期刊AIP Advances的客座编辑,负责组织专刊“声子学与热科学”;2016年受邀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成员;2019年起,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年会组委会委员,2021年“统计物理与复杂体系”分会召集人;2020年起,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学报》、《物理》的青年编委。获中国国家优秀自费博士留学生奖,德国慕尼黑纳米科学中心CeNS论文奖,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Director’s Fellow,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同济十三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优秀博士生导师,IOP Outstanding Reviewer Awards 2021,2023 APS Outstanding Referee Awards,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等。除此之外,还曾担任Phonons 2018和PTES 2018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分会主席;2018年PIERS国际会议(日本)分会主席;2019年全国超材料大会热超构材料分会主席;2020年ThermoMeta国际会议分会主席。2015年度入选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目前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原创探索项目。
荣誉: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
美国物理学会杰出评审人奖(2023)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奖(2023)
中国物理四刊优秀青年编委奖(2023)
同济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 (2021)
同济大学“十三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2020)
同济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 (2019)
中国新锐科技人物卓越影响奖(2018)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特聘(2015)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室 Director’s Funded Fellow (2012-2014)
德国慕尼黑CeNS论文奖(2010)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0)
新加坡国立大学NGS博士奖学金(2007-2011)
学术兼职
2025年,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非平衡态超材料创会主席;
2021年~至今,第二、三、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量子超材料分会主席;
2020年~至今,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学报》和《物理》期刊青年编委;
2019年~至今,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统计物理分会召集人;
2019年~至今,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组委会 委员;
2019年,第一届全国超材料大会热超材料分会主席;
2018年,Phonon2018国际声子学大会技术委员会主席;
2018年,META18国际会议(日本) 波与拓扑结构分会主席;
2015年,美国物理联合会期刊《AIP Advances》“声子学与热科学”专刊客座编辑;
常年招收博士生(2名/年),博士后,研究员,预聘副教授。
1. 量子声子学与非平衡热输运:
声自旋,相干声子态,微纳尺度的非平衡态输运、涨落与量子调控(量子理论/ 计算, 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量子主方程,Boltzmann输运方程,分子动力学,第一性原理计算等等); 复杂系统与非平衡统计物理(理论/实验)。
2. 量子拓扑人工微结构:
热学/力学/声学的人工微结构或超材料(实验/理论);拓扑人工结构里经典波的自旋角动量、轨道角动量(理论/实验); 量子启发的人工微结构研究及其类量子效应(理论/实验)。
3. 人工智能和物质设计:
人工智能启发的多功能晶体设计,第一性原理计算或力场构建(会使用相关软件,或有代码开发经验),人工智能算法(多目标优化,图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统计学习和机器学习经验)。
4. AI物理学与信息统计热力学:
利用微分几何的全局-局域分析、最优传输、信息几何等现代数学工具,还有随机热力学、统计物理的现代工具,构建一套链接信息、物理和统计热力学的桥梁和统一的视角,为现代人工智能理论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一套完整的热力学几何的理论物理框架。
研究方向
1. 量子声子学与非平衡热输运
2. 声/力/热的拓扑人工微结构
3. 人工智能和结构材料逆设计
美国物理学会对同济声子中心的采访
https://v.qq.com/x/page/s0147lkmt9e.html
目前共发表SCI论文124篇(其中近5年来发表65篇),并获得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含Phys. Rev. Lett. 12篇,PNAS 1篇,Natl. Sci. Rev. 2篇,Nature Comm. 3篇,Rev. Mod. Phys. 1篇,Nano Lett. 1篇,其他Phys. Rev.系列41篇,等等;系列工作广泛地被全球20多个国家的同行专家所引用,论文SCI总引用6735次,H-index为34,其中有14篇论文的单篇SCI引用超过100次。研究成果先后被Nature Physics,Science Daily,PhysOrg,AAAS,EurekAlert 等国际知名科技媒体报道。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