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男,博士,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导、青年百人A岗。主要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结构力学与健康监测。主要学术成绩:基于修正的Navier-Stokes控制方程构建了随机粗糙度表面三维流体动力学模型,提出了确定Cassie状态下固液接触面积的方法,揭示了纤维-树脂固液接触状态及周围流场的分布规律;发展了基于植入式对称导波和植入式界面电阻传感器的复合材料宏观冲击损伤和细观纤维/基体界面损伤的原位感知方法,实现了复合材料结构多尺度损伤的精准定位与精确定量;建立了纳入应变率和刚度递减效应的复合材料宏/细观损伤的评价模型,揭示了复杂工况下复合材料结构的冲击和界面损伤形成机制,实现了复合材料结构多尺度损伤的精准评价;基于上述成果,构建了基于导波和电阻的复合材料结构冲击和界面损伤的全局/局部损伤在线监测方法,进一步研制成功了工程专用监测装备,为复合材料闭合体损伤的在线监测提供了全新手段。
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3/15)、中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晨光计划、首届“中国复合材料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共5篇)”。担任《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应用力学学报》、《工程科学学报》、《高压物理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是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高级会员、青年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SAMPE学会会员等。
目前,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任务、上海市科委项目、航天五院、六院项目、上海核工院项目、上海特检院项目等课题3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ompositeScience and Technology,ACS AMI,Physicsof Fluids,Composites Part A & B, Composite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Transfer及《复合材料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SCI论文他引1500余次。参与出版《PCBT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改性影响》和《复合材料学科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等中文专著2部。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授权软件著作权5件、参与形成行业标准1项。担任第四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分会场主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次论坛暨先进编织复合材料与航空航天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主席、第二届先进编织复合材料与航空航天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主席、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71期高端青年沙龙暨高端项目研讨会主席等,并受邀在ISCT8发布《碳纤维复合材料压力容器》行业报告。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代表性发明专利
1. ZL201710669248.0 具有在线监测功能的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及其制造工艺
2. ZL201710669245.7 用于导波监测的远程全自动信号通道扩展装置及其应用
3. ZL201810219448.0 一种压力容器损伤的在线监测及实时健康诊断方法及设备
4. ZL202110974944.9 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方法
5. ZL202110976418.6 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损伤原位监测与修复结构、方法
专著与标准:
1.《2018-2019复合材料学科发展报告》 功能复合材料章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pCBT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改性影响》 科学出版社 (第二作者)
3.《车用高压储氢气瓶在线检验与评价方法》(T/SHTX 0001—2022团标)
学术交流
1.担任第四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分会场主席并做特邀报告
2. 担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次论坛暨先进编织复合材料与航空航天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主席并做特邀报告
期刊审稿
硕、博士招生信息
围绕我国对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在役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课题组研究方向具体包括:
(1)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宏/细观损伤的原位感知方法;
(2)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宏/细观损伤的评价理论;
(3)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宏/细观损伤的在线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
课题组对考生基本要求:
可向合作单位、国内外推荐就业、深造等,课题组研究经费充足,热烈欢迎有志于力学、航空、航天、材料科学领域的同学咨询、报考!
本科生指导信息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