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孙飞飞,1994年和1999年于同济大学先后获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结构力学教学管理中心主任、教育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1年在意大利Trento大学力学与结构工程系博士后研究。2008年、2010年和2017年先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访问研究。
担任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理事、CECS第七届结构设计基础专业委员会、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
培养的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论文等荣誉。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赴美国莱斯大学、加州大学得到著名教授的联合指导。
研究课题负刚度减震、周期性隔震基础和振动超材料等为国际前沿课题。
2023年樱花季
2022年教师节的课后惊喜
1. 防灾性能好、舒适度高的钢结构体系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研究轧制型钢结构抗震性能、舒适度提升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提出抗侧与承载分离的新型标准化消能摇摆子结构及通用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和结构抗震性能实用评估方法;研 究消能摇摆子结构内部构件之间、与主体钢结构之间等关键节点的连接构造形式、节点 承载力计算方法、节点标准化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综合考虑结构抗震设计、构件与连 接标准化以及高效安装技术,研究消能摇摆子结构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2. 高层建筑负刚度消能伸臂结构被动减振机制。研究被动负刚度机制用于消能伸臂结构的风与地震反应双控,建立相应多灾害多目标的设计优化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被动大吨位负刚度机制的实现、设计、试验与分析模型;负刚度消能伸臂结构的动力特性、风振响应、地震响应的理论研究;负刚度消能伸臂结构风和地震反应双控的新型减振策略;建立负刚度消能伸臂结构的多灾害(风与地震)多目标(降低结构加速度和位移)的优化设计方法,并进行负刚度消能伸臂结构的应用研究。
3. 装配式住宅建筑波纹钢板--异形柱钢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按照“高效、适用、经济、绿色”的原则,本项目设计的创新型结构体系具有简单实用、承载及受力 性能合理、低造价、且兼具减震功能的特点。该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为:竖向主体结构体系采用窄形柱(异形柱)及波纹钢板剪力墙内嵌(隐式)于墙体内,水平结构体系采用H型钢梁及楼承板,梁柱及钢板 剪力墙之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方式,如此可形成竖向承重体系与抗侧力体系相对分离的新型结构体系。 上述基本结构体系可通过适当改变构件尺寸及构造措施以分别适应和推广到多层、小高层及高层住宅三 种不同的建筑形式。
4. 有限周期性基础的隔震机制研究。采用“平转耦合局域共振”的偏心质量-弹簧系统和“局域共振缓冲”的缓冲器,提 出新的局域共振单元并构成周期性基础,研究该单元的振动性能、该周期性基础的衰减域特性 及其低频衰减域融合的门槛条件;研究所提有限周期性基础对地震波的衰减规律,建立所提局域共振单元在地震波作用 下的等效简化模型;研究所提周期性基础对储液罐的隔震性能和最优设计理论,并提出设计建议。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防灾性能好、舒适度高的钢结构体系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 2022年11月至 2026年10月),国拨经费340万元。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项,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完成了欧盟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30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EI论文50余篇。获授权国际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2项。
1. 消能-承载双功能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4
2. 大型火电厂主厂房结构抗震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2018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8
3. 加劲钢套筒屈曲约束支撑构件,中国专利优秀奖,2015.11,国家知识产权局,,排名第2
4. 钢结构腹板波折轻量化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2014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6
5. 建筑钢结构耐震关键技术集成及工程应用,2012年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3
6. 多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关键技术研制与应用,201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
7. 现代多高层钢结构设计的若干基础理论,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5
8. 地震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应用,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
9. 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应用,获2004年教育部推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
10. 钢结构框架体系分析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2002年教育部推荐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完成人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