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阮欣,工学博士,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东方英才,交通运输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桥梁智能建造、桥梁性能感知与智能维护、桥梁结构设计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参与省部级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论文集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编行业/地方规范10余部、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研究成果为苏通大桥、泰州大桥、卢浦大桥、狮子洋大桥、张靖皋大桥等国内二十余座大桥工程提供支持。
教育经历
2002/4–2006/5,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
2000/9–2002/3,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
1996/9–2000/7,同济大学,交通土建工程,学士
工作经历
2006/11-至今,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8/3-2009/3,美国里海大学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交通智能建造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公路学会桥梁结构和工程分会理事副秘书长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技术委员会核心委员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桥梁工程学部副主席
国际桥梁安全与维护协会(IABMAS)中国团组秘书长
本团队人才培养注重理论基础与工程创新实践融合,通过重大工程育人、同时将研究成果切实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工程中。团队氛围蓬勃向上,培养的学生活跃在科研、工程、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
团队紧密跟踪桥梁建造中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以人工智能为主要驱动,开展协同攻关和科学研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前沿关键科技研发,聚焦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工程应用的共性和基础科学问题,建立桥梁智能设计建造全过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与同济大学电信、交通、设计等学院科的研团队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开展人工智能、智能建造、智慧感知等交叉学科研究。同时,与公规院、长大桥中心、广东交通集团、安徽交控集团、浙江交投集团等科研机构单位保持长期的产学研合作,结合工程实际开展智能建造技术研究,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团队积极参与、组织国际桥梁与工程协会(IABSE)、国际桥梁维护与安全协会(IABMAS)、国际全寿命土木工程协会(IALCCE)的各项学术活动,同新加坡国立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美国里海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知名学者进行高频互动、交流培养、合作科研。
张明阳
2023年 博士后出站
出站后就职于深圳大学 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
张明阳博士2020年9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2020年11月加入本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混凝土材料断裂相场模拟理论、滨海混凝土结构长期性能演化与可靠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为虎门大桥、狮子洋通道等重大工程的设计、管理与养护提供了支持。在站期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扬帆计划项目1项。2023年4月出站后入职深圳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并与本团队保持着深度交流合作。
王启迪
在站博士后
现就职于 同济大学 博士后研究员
王启迪博士2012年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2016年在本团队完成了钢板组合梁桥课题的本科毕业论文。于日本九州大学公派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日本学术振兴学会(JSPS)、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西日本高速道路株式会社(NEXCO)的多个与激光技术、前沿新材料以及腐蚀科学相关的研究项目,还在日本TOYOKOH株式会社Coollaser部门兼职博士研究员。2023年3月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归本团队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同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当前主要从事长期服役结构耐久性、材料性能智能恢复与优化、钢结构腐蚀维护等方向的研究。
金泽人
2022年 博士毕业
毕业后就职于 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 博士后研究员
金泽人博士2012年本科考入同济大学,2015年起开始参与本团队的研究工作,2016年以优异的成绩保送直博,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多个国家级项目。就读期间就数智化交通流域荷载理论展开系列研究,在数据驱动的多智能体预测模型以及荷载精细化模拟方法等方向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6篇,参与了我国超大跨径桥梁的交通荷载标准制定。2020年-2021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同济大学资助下,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进行访问学习,并于2022年获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的工程应用,特别关注结构健康监测、施工人员健康评估以及可解释AI开发部署等领域。
李越
博士在读
现于 维也纳工业大学(奥地利) 公派交换留学
李越2016年作为研究生加入本团队,2019年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一直以来从事混凝土材料性能演化多尺度模拟的工作,在浆体细观尺度颗粒建模、早期多场耦合水化收缩模拟以及结构耐久性能智能预测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于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成果被成功应用于世界最大规模锚碇基础——狮子洋通道工程锚碇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中。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流;2022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前往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双学位研修,主攻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胀开裂细观模拟。
陈乐
2021年 硕士研究生毕业
毕业后就职于 施莱希工程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结构工程师
陈乐本硕均就读于同济大学,硕士阶段在本团队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与德国施莱希工程设计咨询公司(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SBP)合作的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单边悬挂悬索桥——和美桥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强非线性施工过程仿真分析、足尺球形铸钢铰结构摩擦实验和性能仿真研究,并发表了高水平论文。2021年硕士毕业后,受聘于SBP上海分公司担任结构工程师,目前已经承担了多个桥梁、体育馆、冷却塔的大跨度轻型结构的设计与分析工作。
朱凌峰
2022年 硕士研究生毕业
毕业后就职于 浙江省交通集团高速公路桥梁技术中心 技术管理
朱凌峰本硕均就读于同济大学,硕士阶段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山东南四湖斜拉桥设计优化、济青高速拓宽、浍河特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等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就大跨度桥梁非线性计算分析、组合结构桥梁真实荷载模式、组合梁桥面板受力性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2021年获得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一等奖。2022年毕业后就职于浙江省交通集团,担任高速公路桥梁技术中心技术管理职务,参与了金塘大桥、舟岱大桥、麻岙岭隧道等多座大桥的病害处置与评估分析工作。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基于重大工程开展相关研究,围绕桥梁性能感知、调控与智能维养、数智化交通流与荷载理论、结构耐久性与材料性能智能模型等方向,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青年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主持、参与省部级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80余项。为狮子洋通道、张靖皋长江大桥、苏通大桥等二十余座大桥工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大跨径多塔缆索承重桥梁车辆荷载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大跨径桥梁车辆荷载的随机车流多尺度模拟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桥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数值模拟的细-宏观转译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基于机器学习的车辆作用下桥梁局部结构响应预测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基于规则学习元胞自动机的桥梁钢结构点涌现预测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道路基础设施服役期间灾变演化预测及智能仿真理论和方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主持重大工程项目:
超大跨径双层钢桁梁悬索桥车辆-环境多变量荷载精细化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狮子洋大桥)
跨径2300米级钢箱梁悬索桥结构安全核心技术研究(张靖皋大桥)
大跨径变截面连续组合箱梁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合芜高速公路)
黄埔大桥运营防灾抗灾技术研究与应用
组合型箱梁工业化设计及建造技术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研究
固镇至蚌埠高速公路预制装配式组合梁耐久性能研究
厦门健康步道景观提升与桥梁风险评估管理对策研究
杭州运河新城人行桥工程专题技术研究
天津海河桥工程桥梁抗风、抗震及静动力特性研究
红河特大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及重大工程科研项目80余项,研究成果涵盖桥梁性能感知、调控与智能维养、数智化交通流与荷载理论、结构耐久性与材料性能智能模型等方向。已发表SCI检索论文70余篇、EI检索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论文集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参编行业/地方规范10余部。研究成果获得大量工程应用,为狮子洋通道、张靖皋长江大桥、苏通大桥等二十余座大桥工程提供了决策支持。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
(1)桥梁性能感知、调控与智能维养:针对桥梁全寿命周期的风险和性能智能感知与维护,团队完善了一套基于效用函数的风险评估理论,并构建了全面的桥梁性能评估体系,提出了满足桥梁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各阶段的具体需求,通过深入研究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测度原理和效用理论的作用机制,形成了适用于复杂桥梁工程的风险评估标准。针对火灾韧性设计需求,通过对复杂火灾场景构建,灾变结构性能演化过程追踪,提出了有效的火灾韧性评估方法,指导桥梁结构的调控与智能维养。现有研究成果已经在苏通大桥、黄埔大桥等重大桥梁工程中得到实际应用。
代表性论著:
Zhang, J, Ruan, X*, Si, H, Wang, X, 2025.Dynamic hazard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sites using knowledge graphs integratedwith real-time information. Autom. Constr. 170, 105938. https://doi.org/10.1016/j.autcon.2024.105938.
RuanX*, Yin Z, Frangopol DM. Risk Matrix Integrating Risk Attitudes Based on UtilityTheory. Risk Analysis 2015;35:1437–47. https://doi.org/10.1111/risa.12400.
RuanX*, Jin Z, Tu H, Li Y. Dynamic Cellular Learning Automata for EvacuationSimulation. IEEE Intell Transport Syst Mag 2019;11:129–42. https://doi.org/10.1109/MITS.2019.2919523.
Chen L, Ruan X*, Guo X, Chen W, Fu L. A new quasi-static friction modelfor the spherical hinge bearing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3;291:116414. https://doi.org/10.1016/j.engstruct.2023.116414.
Ruan X*, Zhang J, Wang X. Predicting failure process of precast deck joints using physics-guided LSTM model. Structures 2024;59:105732. https://doi.org/10.1016/j.istruc.2023.105732.
金泽人,阮欣*,李越.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火灾场景行人流疏散仿真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08):1026-1034.
阮欣*,尹志逸,陈艾荣.风险矩阵评估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综述.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03):381-385.
张少锦,阮欣. 桥梁缆索抗火密封综合防护技术. 人民交通出版社,2022
阮欣、陈艾荣、石雪飞.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数智化交通流与荷载理论:团队基于国内数十座大型桥梁近十年来的真实车流大数据,开展了交通荷载理论的系统性研究。通过多智能体系统仿真技术,成功实现了桥梁交通荷载流的精细化模拟,提出的“流-密-速-载”车流模拟的基础模型,为车流、结构性能的数字孪生提供了准确的模拟工具,能够实现交通流的数智化管理和控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大跨径桥梁车流状态的模拟方法及智能车辆荷载建模技术,实现了复杂交通情景下的车辆荷载效应精确模拟和预测。通过利用真实车流大数据,结合虚拟车流拟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方法,对多尺度车流模拟与极值外推理论进行了结合与完善。数智化交通流与荷载理论和模型现已为世界级桥梁如狮子洋通道、张靖皋通道、燕矶大桥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代表性论著:
Ruan,X,Zhang, Y, Jin, Z, Wang, Q, 2025. Dynamic Vehicle Model for AccommodatingFatigue Based on Axle Load Effects in Orthotropic Steel Bridge Decks. J. BridgeEng. 30, 04025002. https://doi.org/10.1061/JBENF2.BEENG-7060.
Wang,X, Ruan, X*, Casas, J.R, Zhang, M, 2025. Extreme response to traffic of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s: comparison with existing traffic load models.Struct. Infrastruct. Eng. 1–25. https://doi.org/10.1080/15732479.2024.2446735.
Zhang,J, Ruan, X*, Si, H, Wang, X, 2025. Dynamic hazard analysis onconstruction sites using knowledge graphs integrated with real-timeinformation. Autom. Constr. 170, 105938.https://doi.org/10.1016/j.autcon.2024.105938.
Zhou,J, Zheng, Y, Tan, Z, Wei, B, Zhou, X, Ruan, X*, 2025. Feasibility studyof bridge load testing using ongoing traffic through rapid estimation oftraffic load effects for network-level highway bridges assisted bysite-specific ETC data. J. Civ. Struct. Health Monit. https://doi.org/10.1007/s13349-025-00911-3.
RuanX*, Zhou J, Tu H, Jin Z, Shi X. An improved cellular automaton with axisinformation for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7;78:63–77. https://doi.org/10.1016/j.trc.2017.02.023.
Wang X, Ruan X*, Casas JR, Zhang M. Probabilistic model of traffic scenarios for extreme load effects in long-span bridges. Structural Safety 2024;106:102382. https://doi.org/10.1016/j.strusafe.2023.102382.
Jin Z, Guo F, Sivakumar A, Ruan X*. Car-following model calibration withload effect as additional optimisation objective. 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Engineering 2023:1–18. https://doi.org/10.1080/15732479.2023.2280980.
RuanX*, Zhou J, Caprani CC. Safety Assessment of the Antisliding between the MainCable and Middle Saddle of a Three-Pylon Suspension Bridge Considering TrafficLoad Modeling. J Bridge Eng 2016;21:04016069. https://doi.org/10.1061/(ASCE)BE.1943-5592.0000927.
阮欣*,周军勇,石雪飞,等.公路桥梁长加载区间的多车道车辆荷载概念模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43(10):1497-1502.
阮欣*,赵鑫莹,金泽人.桥梁车辆荷载效应外推组合极值方法适用性比较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1(05):687-695.
阮欣*,金泽人,周军勇,等.基于多元胞模型的桥梁车流合成及荷载模拟.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07):941-947.
(3)结构耐久性与材料性能智能模型:团队建立了在多环境影响下混凝土和钢材料的性能演化智能模型。通过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劣化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尺度、多场耦合分析,成功开发了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智能模型,能够实现混凝土结构长期服役性能的精确评估,为桥梁耐久性设计提供新工具和新方法。在金属材料性能演化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建模理论探索,针对钢材在不同环境和荷载条件下的微观结构变化精细化建模,实现了腐蚀和疲劳行为的真实模拟。当前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多个重大桥梁工程,包括虎门大桥和狮子洋通道等,显著提升了这些工程的耐久性能和服务寿命。
代表性论著:
LiY, Ruan X*, Akiyama M, Zhang M, Xin J, Lim S. Modelling method of fibredistribution in steel fibre reinforced concrete based on X-ray imagerecognition.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21;223:109124. https://doi.org/10.1016/j.compositesb.2021.109124.
PanZ, Chen A, Ruan X*. Spatial variability of chloride and its influence onthickness of concrete cover: A two-dimensional mesoscopic numerical research.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5;95:154–69. https://doi.org/10.1016/j.engstruct.2015.03.061.
RuanX*, Li Y, Jin Z, Pan Z, Yin Z. Modeling method of concrete material at mesoscalewith refined aggregate shapes based on image recognitio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9;204:562–75. https://doi.org/10.1016/j.conbuildmat.2019.01.157.
ZhangM, Zhou B, Ruan X*, Li Y. A 3D random porous media model for cement mortar basedo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2;341:127750. https://doi.org/10.1016/j.conbuildmat.2022.127750.
XuL, Ruan X*, Fang T, Wei Y, Li Y. 3D morphology reconstruction-based modellingand mechanical degradation study of corroded low alloy steel specimen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3;400:132649. https://doi.org/10.1016/j.conbuildmat.2023.132649.
阮欣*,刘栩,陈艾荣.考虑应力状态的二维混凝土碳化过程数值模拟.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02):191-196.
更多信息请参考: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