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导师风采
冯世进
浏览量:1473   转发量:6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 所属专业: 土木工程  、 土木水利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城市交通
  • 邮箱 : fsjgly@tongji.edu.cn
  • 工作电话 : 021-65982652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长期从事环境岩土工程和能源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部长,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19)和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21),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和国家青年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重点、杰青和优青各1项)。担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岩土工程安全学会委员、《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Engineering Geology》等期刊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280篇,其中SCI收录155篇;已授权发明专利32项、软著5项,主/参编著作和国家规程6部;牵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上海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2019和2022)。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环境岩土工程,土的动力特性与环境振动,岩土地震工程,软土与深基础工程,能源岩土工程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需求,冯世进教授依托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上海老港、无锡桃花山、深圳坂银通道等重大工程项目的联合技术攻关,构建了一支信念坚定、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且富有凝聚力的环境岩土与深基础工程研究团队,由2名教授(冯世进、杨敏)、3名副教授/高工(陈宏信、李卫超、张晓磊)、3名助理教授(郑奇腾)/博士后(赵勇、赵姗)及3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所组成。


      在学术研究上,团队长期致力于环境岩土工程和能源岩土工程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丰富岩土工程学科新内涵,勇攀科学高峰,分别在多场多相耦合理论及三维仿真、多相态污染物主动调控、滑坡灾害风险管控、防污屏障长效服役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在重大应用上,将理论成果成功转化为工程评价方法与防控技术,应用于重大环境友好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促使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在交叉合作上,凝聚形成了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和地质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富于创新的团队;在国际交流上,冯世进教授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William Powrie教授联合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资助,并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萨里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国际一流学术机构长期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团队的青年教授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次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次,入选上海市启明星、晨光学者和人才发展资金3人次;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级奖学金等30余人次,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奖8人次,以及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奖2人次。部分毕业生已经走向了我国重要工作岗位,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宣部、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各大岩土环境设计研究院等,部分学生选择到国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深造如香港科技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所有的团队成员都秉承着同一个信念,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建设不断努力和探索,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团队曾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23年4月摄于同济大学樱花大道


项目情况

      冯世进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和国家青年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重点、杰青和优青各1项),并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资助。作为负责人还主持了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多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目前,代表性的在研科研项目简介如下:


(1)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复杂条件下污染土壤跨介质修复试验系统

      针对环境岩土与污染土壤防治领域亟需突破的“土体孔隙-裂隙多尺度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机理”和“土壤多相态污染物跨介质迁移转化及多场耦合驱动机制”两大科学难题,拟创新性地研制土样气液多介质抽注一体化试验装置,提出孔隙-裂隙多尺度结构全空间高精度监测方法和多相多组分层析成像监测反演方法,攻克土壤多尺度结构三维优渗通道和多相态污染物跨介质迁移转化的实时表征难题;结合多功能自净化土箱试验平台、加载和恒温控制系统和动力数控及多源数据处理系统,集成一套复杂条件下污染土壤跨介质修复试验系统,用于揭示污染土壤协同修复机理及其与应力场、温度场、化学场的耦合互馈机制,为地球关键带中物质和能量传输机制研究、污染土壤防治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等提供高精度的数据支持和仪器支撑,推动我国土壤多尺度结构、多介质界面行为和多场多相耦合理论的基础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低渗透地层原位增渗协同修复技术与装备

      面向我国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低渗透污染地层的修复技术瓶颈,拟研发低渗透地层原位增渗协同修复技术与装备。在基础理论方面,拟揭示(1)孔隙-裂隙多尺度结构中非水相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多场耦合驱动机制;(2)低渗透地层中气液驱动压裂与复杂缝网扩展机理;和(3)压裂低渗透地层非水相污染物跨界面强化传质的协同修复机制。在关键技术方面方面,拟研发(1)基于离心机-高密度电阻率成像(C-ERT)的非水相污染物时空传输追踪技术;(2)低渗透地层气液驱动靶向压裂增渗技术与设备;(3)耦合缓释氧化、原位活化与强化传质的协同氧化增效修复技术;(4)基于压裂增渗的增溶抽提-强化氧化-生物降解原位协同修复技术与装备;和(5)融合多源信息的低渗透污染场地智慧决策系统。最终,集成低渗透地层原位增渗协同修复创新技术体系,为低渗透地层污染评估以及分类分级治理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低渗透污染场地治理的集成化、规模化及产业化。


 (3)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地下空间结构安全智能化感知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当前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普遍存在识别成本高、泛化性能弱、信息化程度差、风险预测能力低等缺陷,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本项目瞄准地下空间安全感知与控制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需求,构建多类型、全覆盖的地下空间结构病害数据库,研发智能感知元件、方法和技术,搭建基于物联网的信号实时传输与云端存储架构;基于3D点云数据,提出可实时更新损伤的关联构件与区域结构的建模及智能分析方法,揭示地下结构性态演化-损伤模式-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传递机制,构建基于多源风险信息的地下结构安全综合评价体系,最终集成地下空间结构安全智能感知与监控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地下空间运行风险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


 (4)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滨海软土地区传统桩基换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现有桩基换热技术难以全面考虑桩体结构、换热器布置、软土热力特性等多因素耦合作用,且多采用单能源方案,普遍存在功率不稳定、长期性能下降、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无法满足我国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本项目首先研究滨海软土地区桩土热交换机制,建立桩埋式换热器热交换模型,研发换热效率提升技术;研究软土与能源桩的热力响应机制,建立能源桩热-水-力多场耦合模型,提出能源桩承载力评价方法并研发承载力强化技术;揭示典型服役条件下桩基和地层中温度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研发多能源协同的桩埋式换热器温度控制及土壤热恢复技术,提出智能优化协同运行方案;构建新型桩基换热系统能效评估与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形成换热系统综合设计方法,集成并示范滨海软土地区新型桩基换热系统关键技术。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土木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博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科研项目

Ø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复杂条件下污染土壤跨介质修复试验系统,2023/01-2027/12,在研,主持

Ø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低渗透地层原位增渗协同修复技术与装备,2021.01~2024.12,在研,主持

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地震作用下垃圾填埋场失稳灾变机理及防控措施,2020.01~2024.12,在研,主持

Ø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地下空间结构安全智能化感知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021.07~2024.06,在研,主持

Ø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滨海软土地区传统桩基换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022.09~2025.08,在研,主持

Ø  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课题:垃圾填埋场内液气阻滞分析与填埋气高效智能化收集设计,2021.09~2024.08,在研,主持

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工程地质学,2018.01~2022.12,结题,主持

Ø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高速铁路软土路基长期运营沉降与环境振动控制,2014.01~2018.12,结题,主持

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工程地质学,2013.01~2015.12,结题,主持

Ø  中央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资助项目:垃圾填埋场多场耦合作用机理及液气调控方法,2015.01~2017.12,结题,主持

Ø  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Multi-field coupling mechanism and liquid-gas active control in bioreactor landfills,2016.03~2019.02,结题,主持

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场耦合作用下垃圾填埋场内液气运移规律研究,2016.01~2019.12,结题,主持

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震作用下考虑衬垫影响的垃圾填埋场动力响应特性及永久变形,2012.01~2015.12,结题,主持

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垃圾填埋场气体渗透特性与三维运移规律研究,2011.01~2013.12,结题,主持

Ø  重大横向科研项目:无锡市桃花山垃圾填埋场堆体稳定性方案研究及治理,2019.06~2022.06,结题,主持

Ø  重大横向科研项目:老港四期填埋场应急消险工程边坡滑移现场测试及稳定性研究,2017.08~2018.08,结题,主持

Ø  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坂银通道工程下穿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隧道施工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2017.06~2019.12,结题,主持

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代表性论文如下:

[1] Shi-Jin Feng, He Chen. Enhanced delivery of amendments in contaminated low-permeability soils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3, 622: 129678.

[2] Shi-Jin Feng , Yi-Cheng Li, Jian-Ping Li. Prediction and mitigation analysis of railway-induced vibrations of a layer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 ground comprising different media with a hybrid 2.5-D method.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23,159: 105461.

[3] Shi-Jin Feng, Yong Feng, Xiao-Lei Zhang, Yi-Han Chen. Deep learning with visual explanations for leakage defect segmentation of metro shield tunnel.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3, 136: 105107.

[4]  Shi-Jin Feng, Ya-Qiong Wang. DEM simulation of geogrid–aggregate interface shear behavior: Optimization of the aperture ratio considering the initial interlocking state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23, 154:105182.

[5] He Chen, Shi-Jin Feng.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ractal-based hydraulic constitutive model for unsaturated flow in heterogeneous soil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23, 159: 105497.

[6]  Xiang-Hong Ding, Shi-Jin Feng, Qi-Teng Zheng. Forward and back diffusion of reactive contaminants through multi-layer low permeability sediments. Water Research, 2022, 222: 118925.

[7]  Shi-Jin Feng, He Chen, Qi-Teng Zheng, Hong-Xin Chen. Fractal analytical solution of gas diffusivity in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over the entire saturation ra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22,188:122652.

[8]  Xiang-Hong Ding, Shi-Jin Feng. Investigating the roles of advection and degradation in chlorinated solvent back-diffusion from multi-layer aquitards: A novel analyt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2, 437: 129410.

[9] Shi-Jin FengShao-Jie WuWen-Ding FuQi-Teng Zheng, Xiao-Lei Zhang.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of a landfill subjected to leachate recirculation and aeration considering bio-hydro coupled processes. 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 2021,8: 29.

[10] Shi-Jin Feng, Fu-Hao Li, Xiao-Lei Zhang, Guo-Wei Dong, Jian-Ping Li. In-situ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subway-induced building vibration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2021, 20: 673-685.

[11] Yong Zhao, Shi-Jin Feng. Back analysis of surrounding rock parameters of tunnel considering displacement loss and space effect.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21, 80(7), 5675-5692.

[12] Shi-Feng Lu, Shi-Jin Feng, Qi-Teng Zheng, Zhen-Bai Bai. A multi-phase, multi-component model for coupled processes in anaerobic landfills: theory, implementation and validation. Géotechnique, 2021, 71(9): 826-842.

[13] Shi-Jin Feng, Yong Zhao, Xiao-Lei Zhang, Zhen-Bai Bai. Leachate leakage investigation, assessment and engineer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unneling underneath MSW landfill. Engineering Geology, 2020, 265:105447.

[14] Shi-Jin Feng, Ji-Yun Chang, Hong-Xin Chen, Yang Shen, Jia-Liang Shi. Shear strength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needle-punched geosynthetic clay liner.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2020, 48(6): 962-972.

[15] Shi-Jin Feng, Jian-Ping Li, Xiao-Lei Zhang, Zhang-Long Chen, Yi-Cheng Li. Effects of water table on ground-borne vibration screening effectiveness by using open trenches,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0, 131: 106031.

[16] Yi-Cheng Li, Shi-Jin Feng, Hong-Xin Chen, Zhang-Long Chen, Dong-Mei Zhang, Hong-Wei Huang. Dynamic response of astratifi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 half-space with a poroelastic interlayer due to a buried moving source,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20, 82:45-71.

[17] Shi-Jin Feng, Zhen-Bai Bai, Qi-Teng Zheng, Shi-Feng Lu, Xiao-Lei Zhang. A finite-volume numerical model for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methane oxidation in landfill cover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20, 122: 103510.

[18]  Shi-Jin Feng, Jie-Ni Chen, Hong-Xin Chen, Xin Liu, T. Zhao, Annan Zhou. Analysis of sand-woven geotextile interface shear behavior using DEM.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20,57(3): 433-447.

[19]   Shi-Jin Feng, Hong-Yu Gao, L. Gao, L. M. Zhang, Hong-Xin Chen. Numerical modeling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a flow slide and buildings considering the destruction process, Landslides, 2019,16(10):1903-1919.

[20] Shi-Jin Feng, Jian-Ping Li, Xiao-Lei Zhang, Zhang-Long Chen, Qi-Teng Zheng. Numerical analysis of buried trench in screening surface vibration.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9, 126: 105822.

[21] Yi-Cheng Li, Shi-Jin Feng, Hong-Xin Chen, et al. Random vibration of train-track-ground system with a poroelastic interlayer in the subsoil.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9, 120: 1-11.

[22] Shi-Jin Feng, Ji-Yun Chang, Hong-Xin Chen,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induced deformation of liner system of typical canyon landfill.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9, 116:96-106.

[23] Shi-Jin Feng, Yi-Cheng Li, H. X. Chen, Zhang-Long Chen. Response of pavement and stratified ground due to vehicle loads considering rise of water tab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vement Engineering, 2019, 20 (2):191-203.

[24] Shi-Jin Feng, Ming-Qing Peng, Zhang-Long Chen, Hong-Xin Chen. Transient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one-dimensional transpor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through GM/GCL/SL composite liner.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50: 479-492.

[25] Shi-Jin Feng, Shu-Gang Ai, Hong-Xin Chen. Membrane effect of geosynthetic reinforcement subjected to localized sinkholes.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18, 55:1334-1348.

[26] 冯世进,彭明清,陈樟龙,陈宏信. 复合衬垫中污染物一维瞬态扩散-对流运移规律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22, 44(05): 799-809.

[27] 丁祥鸿,冯世进. 固结作用下非均质隔离墙中污染物二维运移规律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22, 44(03): 584-590.

[28] 冯世进,白真白,郑奇腾. 填埋场好氧修复三维沉降变形特性及加速稳定化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21,43(11): 1976-1985. 

[29] 张晓磊、冯世进、李义成、王 雷. 路基高架过渡段高铁运行引起的地表振动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20, 41(S1), 323:187-194.

[30]  冯世进、沈阳、郑奇腾、常纪昀、史嘉梁,基于界面物态演变规律的衬垫界面动力模型,岩土工程学报,2019,41(11):2018-2025.


代表性专利如下:

冯世进; 石福江; 张晓磊; 郑奇腾; 方金城; 张旭. 用于低渗透污染土壤压裂增渗协同修复试验的多功能套管, 中国,ZL 202210562969.2

冯世进石福江郑奇腾陈贺王浩越. 一种气液多介质抽注一体化集成井管装置, 中国,ZL 202210562191.5

冯世进郑奇腾沈阳陈宏信张晓磊. 一种膨润土防水毯双杠杆高压无扰水化箱, 中国,ZL 202111262644.4

陈宏信马志鹏冯世进王浩越王文韬张晓磊郑奇腾. 配置流体注入管的离心机试验流体注入装置, 中国,ZL 202010005934.X

冯世进石福江陈宏信张晓磊郑奇腾丁祥鸿. 实现两种溶液连续渗透的多联柔性壁渗透仪及使用方法, 中国,ZL 201910429693.9

冯世进沈阳. 一种用于大尺寸矩形土工直剪仪的剪切盒缩尺装置, 中国,ZL 201711207421.1

冯世进沈阳等. 大尺寸多功能界面动力剪切试验仪及试验方法, 中国,ZL 201810500345.1

冯世进李垚沈阳张晓磊. 处理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反射镜阵太阳能集热金属单桩装置, 中国,ZL 201711419920.7

奖励与荣誉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

[2]    中国青年科技奖,2018年

[3]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20年

[5]    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021年

[6]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排名第1

[7]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排名第1;

[8]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年,排名第1

[9]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

[10]  茅以升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青年奖,2018年

[11]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2018年

[12]  上海市曙光学者,2016年

[1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金奖,2016年

[14]   中央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者,2015年

[15]   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5年

[16]  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4年

[17]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2013年

主要社会兼职

[1]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

[2]     国际Geotechnical Safety Network委员

[3]     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委员会副主任

[4]     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环境土工专委会副主任

[5]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 常务理事

[6]     中国地震学会 理事

[7]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

[8]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委会委员

[9]     国际期刊《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编委

[10]   国际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编委

[11]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

[12]  《工程地质学报》编委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