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张浪简介:
张浪,研究员、教高(二级)、博士、博士生导师,首届上海杰出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津贴。
36年来,一直从事生态园林规划设计与技术领域教学科研、专业管理及项目实践工作,是中国南方农林院校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第一位博士。历任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主持工作)等职,现任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住建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风景园林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生态园林国家林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城市困难立地园林绿化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园林》学刊主编等。
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中央财政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省部市科研课题项目30余项、大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项目100余项,发表包括SCI在内的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其中,独著、主编、一著11部),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10余项。获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IFLA)杰出奖(排名1)等国际奖,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国家林草局“梁希”科技奖一等奖(排名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科技奖一等奖(排名1)、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成果特等奖(排名1)及一等奖(排名1),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等国际国内奖十余项。在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IFLA)、国际科学与工程学会(WSEAS)及亚太地区部长级论坛等组织国际国内高层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报告50余场。
先后获得:当代发明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等称号或荣誉。
1.典型城市廊道多功能耦合网络构建与生态修复技术、2022.11-2026.10、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2YFC3802604)、270万元
主要研究内容:
课题针对城市高密区典型城市生态廊道,围绕多功能耦合、多要素协同的网络构建及其一体化生态修复开展技术攻关。重点揭示不同类型城市生态廊道的多功能耦合机制,研发城市生态廊道源地、路径和关键节点识别,及连接度提升等网络构建技术;阐明城市生态廊道要素-结构-功能的关联机制,研建面向综合效能提升的典型城市生态廊道边界划定方法;提出典型城市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多要素协同的一体化修复技术体系,并完成案例设计和实施效果评价。课题拟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城市生态廊道要素-结构-功能关联及耦合机制。揭示不同类型城市生态廊道多功能耦合网络的形成机理,研究城市生态廊道多功能网络构建与连接度提升方法;构建量化城市生态廊道要素-结构-功能关联关系的数学模型,提出特定压力梯度下城市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协同优化方法。课题拟研发的关键技术:特定压力梯度下城市生态廊道功能提升与多要素协同修复技术。
课题研究重点包括:
子课题一:城市生态廊道多功能耦合与网络构建技术;
子课题二:城市生态廊道要素-结构-功能关联机制及其控制边界划定:
子课题三:典型城市生态廊道多要素协同生态修复技术。
2. 城市生态廊道多尺度结构与功能连接度的关联机制、2022.1-2025.12、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2171569)、58万元
主要研究内容:
快速城市化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失衡、生物多样性下降、服务功能低效等问题,加剧了城市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科学规划建设具有高功能连接度的城市生态廊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城市生态廊道范围及其内部组分要素不清、 影响功能连接度的关键结构指标不明,制约了高效城市生态廊道的科学构建。本研究以上海为例,①基于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的社会-生态影响分析,综合运用空间叠加、MSPA和图论模型等,量化识别并明确城市生态廊道范围,建立其内部组分要素虹别提取方法;②基于景观格局和生态网络模型,筛选并计算城市生态廊道的多尺度(廊道整体、廊道内部水平、廊道内部垂直尺度)结构指标和功能连接度指标:③基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功能连接度的关键结构指标,研建廊道多尺度结构与功能连接度的数学关系模型,揭示城市生态廊道多尺度结构与功能连接度的关联机制。预期成果可为高效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困难立地高质量园林绿化智能技术及示范、2022.09-2025.08、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22dz1202200)、200万元
主要研究内容:
高质量园林绿化是践行公园城市建设国家战略及履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重要举措。城市更新发展,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新建绿地80%以上在搬迁地等困难立地实施。搬迁地土壤受损严重,改良技术不成体系;适生适配物种稀缺,抗逆树种选育缺乏针对性;树木移植粗放,成活率低成景慢;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不稳定,建管效能低。本项目聚焦城市搬迁地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及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研发固废就地消纳土壤原位修复关键技术,研制土壤改良产品及生产工艺,制订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定向培育抗逆树种,增加优势物种种类;研发大规格全冠树木移植适配关键技术,提高绿地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研制专用仪器设备,研建城市绿地质量管控与生物多样性耦合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土壤改良效果评价、树木健康生长
监测与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智能化监控平台,支撑重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增强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实现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和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健提升。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国家级项目(部分):
1.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与一体化管理模式(2017YFC0505706),2017-2020
2.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典型城市廊道多功能耦合网络构建与生态修复技术(2022YFC3802604),2022-2026
3.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城市生态廊道多尺度结构与功能连接度的关联机制(批准号32171569),2022-2025
4.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城市三种典型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2018-K6-001),2018-2020
5.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基于城市有机更新的生态网络构建关键技术研究(2018-K2-007),2018-2020
6. 国家林草局中央财政林业推广项目:3个花叶冬青品种和红果冬青等树种的繁育技术推广(沪[2015]TG01),2015-2017
7. 国家科技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上海子平台,2013至今
8. 国家林草局: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2018
9. 国家林草局:上海南召玉兰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长期科研基地,2020至今人
10. 国家林草局:上海市蔷薇属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2017至今
省部级项目(部分)
1. 上海市科委: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沪科[2016]270号),2016至今
2. 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示范(21DZ2206600),2021-2024
3. 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上海“四化”生态网络空间综合评价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19DZ1203301),2019-2022年,项目负责人
4.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立体绿化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示范(15DZ1203701),2015 -2017
5. 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困难立地高质量园林绿化智能技术及示范(22dz1202200),2022-2025
6. 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白玉兰新品种培育成套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20dz1203700),2020-2023
7. 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崇明世界级花岛适生植物选育及产业化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17DZ1201800),2017-2019
8. 经信委信息化发展专项:基于融合感知的城市绿地智能监测与质量评估系统研制(项目201901024),2019-2021
9. 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开放课题):城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适生植物筛选配置技术研究(CXZX202001),2020-2021
10. 上海市绿容局科技攻关项目: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中的核心生态技术研究F080204),2028-2010
横向研究(部分)
1. 上海市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设技术导则编制研究
2. 第十一届江苏园艺博览会博览园场地土壤资源利用与土壤改良专项技术研究
3.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场地环境评价与配生土改良技术研发
4. 雄安新区街道树种选择与种植设计导则技术研究及编制
5. 上海三林滨江南片区生态景观绿地专项技术咨询
一、知识产权(部分)
序号 | 类别 | 授权号 | 名称 | 授权年份 |
1 | 发明专利 | ZL202011376036.1 | 城市搬迁地土壤障碍因子快速取样和检测系统及方法 | 2022 |
2 | 发明专利 | ZL201910144402.1 | 一种白玉兰苗木根系活力快速恢复的方法 | 2021 |
3 | 发明专利 | ZL201810831753.5 | 利用生物及碳化材料的复合污染土壤原位生态修复方法 | 2021 |
4 | 发明专利 | ZL201810205918.8 | 建筑物固体废弃物就地分层利用及在降低土壤盐碱应用 | 2020 |
5 | 发明专利 | ZL201810206584.6 | 一种种植乔木用多穴分层消纳固体废弃物的方法 | 2020 |
6 | 发明专利 | ZL201911415045.4 | 一种移根容器及其使用方法 | 2020 |
7 | 发明专利 | ZL201810208762.9 | 绿化乔木固定装置 | 2020 |
8 | 发明专利 | ZL201810209403.5 | 低层建筑生态绿地结构及方法 | 2020 |
9 | 发明专利 | ZL202110607737.X | 用于垃圾填埋后植被存活与恢复的系统 | 2022 |
10 | 发明专利 | ZL202010345280.5 | 地下空间限定条件下确保植物群落生物量的配置方法 | 2022 |
11 | 发明专利 | ZL201911422055.0 | 一种基于树木种植区域风玫瑰图的异型树穴的构造方法 | 2021 |
12 | 发明专利 | ZL201911421867.3 | 基于区域风玫瑰图的异型树穴 | 2021 |
13 | 发明专利 | ZL201910188634.7 | 一种白玉兰配生土的制备方法 | 2021 |
14 | 发明专利 | ZL202011312462.9 | 用于白玉兰的喷施剂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 2022 |
15 | 发明专利 | ZL201911385590.3 | 一种在搬迁地原位土壤改良与乔木种植的方法 | 2022 |
16 | 发明专利 | ZL201811187773.X | 一种有机废弃物改良城市土壤团粒结构的方法 | 2022 |
17 | 发明专利 | ZL201910792080.1 | 一种利用湿垃圾快速改良搬迁地土壤团粒结构的方法 | 2022 |
18 | 发明专利 | ZL202011000269.1 | 一种白玉兰花期提前的调控方法 | 2022 |
19 | 发明专利 | ZL201910190417.1 | 一种利用石油烃污染土壤制备配生土的方法 | 2021 |
20 | 发明专利 | ZL201810338635.0 | 盐生植物盐草的种子繁殖方法 | 2020 |
21 | 发明专利 | ZL201410038054.7 | 一种新西兰麻的组织培养方法 | 2016 |
22 | 发明专利 | ZL201410038236.4 | 一种德国鸢尾的组织培养方法 | 2016 |
23 | 新品种权 | 20210044 | 二乔玉兰‘丹霞映娇’ | 2021 |
24 | 新品种权 | 20190212 | 白玉兰‘红玉映天’ | 2019 |
25 | 新品种权 | 20190210 | 白玉兰‘千纸飞鹤’ | 2019 |
26 | 新品种权 | 20190165 | 山茶‘星源晚秋’ | 2019 |
27 | 新品种权 | 20210042 | 白玉兰‘玉翡翠’ | 2021 |
28 | 新品种权 | 20190164 | 山茶‘星源花歌’ | 2019 |
29 | 新品种权 | 20190211 | 望春玉兰‘丹霞似火’ | 2019 |
30 | 新品种权 | 20190166 | 山茶‘星源红霞’ | 2019 |
31 | 新品种权 | 20190213 | 望春玉兰‘二月增春’ | 2019 |
32 | 新品种权 | 20210045 | 白玉兰‘玉玲珑’ | 2021 |
33 | 新品种权 | 20200201 | 月季‘泰达秋月’ | 2020 |
34 | 新品种权 | 20200202 | 月季‘泰达天使’ | 2020 |
35 | 新品种权 | 20190138 | 二乔玉兰‘小店佳粉’ | 2019 |
36 | 新品种权 | 20180144 | 山茶‘淀西灯火’ | 2018 |
37 | 新品种权 | 20180145 | 山茶‘新潮头饰’ | 2018 |
38 | 新品种权 | 20180146 | 山茶‘淀西风情’ | 2018 |
39 | 软件著作权 | 5202725号 | 基于多因子生长模型的生物量年度预测管控系统V1.0 | 2020 |
40 | 软件著作权 | 5202738号 | 基于城市植物群落生物总量提高植物配置系统V1.0 | 2020 |
41 | 软件著作权 | 5203005号 | 基于城市搬迁地绿化效能评价绿地质量分析决策系统V1.0 | 2020 |
42 | 软件著作权 | 5197948号 | 基于地下空间高效利用的4种根型植物配置优选系统V1.0 | 2020 |
43 | 软件著作权 | 5013775号 | 立体绿化管护技术适配系统V1.0 | 2020 |
44 | 软件著作权 | 5016209号 | 公园绿地管护技术适配系统V1.0 | 2020 |
45 | 软件著作权 | 5014864号 | 城市搬迁地绿化养护管理效能评价系统V1.0 | 2020 |
46 | 软件著作权 | 5016583号 | 城市道路绿地管护技术评价系统V1.0 | 2020 |
47 | 软件著作权 | 5352951号 | 一种城市建构筑物对森林植被遮挡角的测计方法软件 | 2020 |
48 | 软件著作权 | 5434569号 | 城市搬迁地土壤改良指标适宜值筛选系统 | 2020 |
49 | 软件著作权 | 4665763号 | 城市绿化关键技术选择系统V2.0 | 2019 |
50 | 软件著作权 | 4495920号 | 基于不同立地条件的城市生态效益评估系统V1.0 | 2019 |
二、科技论文(部分)
[1] LIUJ, ZHANG L*, ZHANG Q P*, LI C, ZHANG G L, WANG Y C.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Differences of Urban Green Space: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Shanghai andXuchang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22, 112, 105824.http://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21.105824.
[2] ZHANGR, ZHANG Q P*, ZHANG L*, ZHONG Q C, LIU J L, WANG Z. Identification andExtraction of a Current Urban Ecological Network in Minhang District ofShanghai Based on an Optimization Method.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36,108647. http://doi.org/10.1016/j.ecolind.2022.108647.
[3] WANGY J, QU Z Y, ZHONG Q C, ZHANG Q P*, ZHANG L*, ZHANG R, ZHANG G L, LI X C, LIUJ. Delimitation of Ecological Corridors in a Highly Urbanizing Region Based onCircuit Theory and MSPA.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2, 109258. http://doi.org/10.1016/j.ecolind.2022.109258.
[4] ZHANGR, ZHANG L*, ZHONG Q C, ZHANG Q P, JI Y W, SONG P H, WANG Q Q. An OptimizedEvaluation Method of an Urban Ecological Network: The Case of the MinhangDistrict of Shanghai.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21, 62.http://doi.org/127158. 10.1016/j.ufug.2021.127158.
[5] WANGX X, HAN J G, WANG X*, YAO H Y, ZHANG L*. Estimating Soil Organic MatterContent Using Sentinel-2 Imagery by Machine Learning in Shanghai. IEEE Access,2021: 1-1. http://doi.org/10.1109/ACCESS.2021.3080689.
[6] ZHANGW W, HAN J G*, WU H B, ZHONG Q C, LIU W, HE S W, ZHANG L*. Diversity Patternsand Driver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Urban and Suburban Park Soils ofShanghai, China. PeerJ, 2021, 9. e11231.
[7] LIUJ, ZHANG L*, ZHANG Q P, ZHANG G L, TENG J Y. Predicting the Surface Urban HeatIsland Intensity of Future Urban Green Space Development Using a Multi-scenarioSimulation.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1, 66, 102698.http://doi.org/10.1016/j.scs.2020.102698.
[8] LIUJ, ZHANG L, CHEN Y F, ZHANG Q P*. Constructing th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of Urban Storm Water in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Engineers-Water Management, 2020, 174:1-37.https://doi.org/10.1680/jwama.18.00072.
[9] ZHANGQ, XIAO J, XUE J H*, ZHANG L*.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Biochar Application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Soils: A Global Meta-Analysis.Sustainability, 2020, 12, 3436. https://doi.org/10.3390/su12083436.
[10] JIY W, ZHANG L*, LIU J, ZHONG Q C, ZHANG X X. Optimiz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Urban Green Spaces by Balancing Supply and Demand for Ecosystem Services.Journal of Chemistry, 2020: 1-8. https://doi.org/10.1155/2020/8474636.
[11] ZHONGQ C, ZHANG L*, ZHU Y, KONIJNENDIJK C, HAN J G, ZHANG G L, LI Y Z. A ConceptualFramework for Ex An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Brownfield Greeningfrom a Systematic Perspective.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20, 6,1743206. https://doi.org/10.1080/20964129.2020.1743206.
[12] LIUJ, ZHANG L*, ZHANG Q P*. The Development Simul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Layout Based on the Land Use Scenario: A Case Study of Xuchang City, China.Sustainability, 2019, 12, 326. https://doi.org/10.3390/su12010326.
[13] CAIW B, GIBBS D, ZHANG L, FERRIER G, CAI Y L*. Identifying Hotspots and Managementof Critic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Rapidly Urbanizing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7, 191: 258-267.http://dx.doi.org/10.1016/j.jenvman.2017.01.003.
[14] LIUJ L, ZHU Y, ZHANG Q, CHENG F Y, HU X, CUI X H, ZHANG L , SUN Z L*.Transportati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a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Major Citie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Sustainability, 2020, 13, 192.https://doi.org/10.3390/su13010192.
[15] CHENP, ZHANG L, LI Y Z, LIANG J*. Insight to Maturity During Biogas Residue fromFood Waste Composting in Terms of Multivariable Interaction[J]. Environmental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2, 29(47):71785-71795.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2-20616-0.
[16] ZHENGS J, MENG C, XUE J H*, WU Y B, LIANG J, XIN L, ZHANG L. UAV-based SpatialPattern of Three-dimensional Green Volum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Lingang New City in Shanghai,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2021, 15.http://doi.org/10.1007/s11707-021-0896-7.
[17] XUANL J, WANG Q Q, LIU Z G, XU B, CHENG S Y, ZHANG Y J, LU D Y, DONG B, ZHANG D M,ZHANG L, MA J J, SHEN Y M*. Metabolic Analysis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Sugars on Secondary Flowering inMagnolia[J]. BMC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2022, 23(1).https://doi.org/10.1186/s12860-022-00458-x.
[18] LIANGH L, YAN Q, YAN Y J, ZHANG L, ZHANG Q P*. Spatiotemporal Study of ParkSentiments at Metropolitan Scale Using Multiple Social Media Data. Land, 2022,11, 1497. http://doi.org/10.3390/land11091497.
[19] HUANGJ D, WANG Y C*, ZHANG L. Identifying Spatial Priorit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Dependent on Landscape Quality Trends in Metropolitan Areas. Land, 2022, 11,27. http://doi.org/10.3390/land11010027.
[20] 张浪.城市困难立地概念及其分类辨析[J].上海建设科技,2020(03):107-109.
[21] 张浪.论风景园林的有机生成设计方法[J].园林,2018(04):60-63.
[22] 张晨笛,刘杰,张浪*,仲启铖,张瑞.基于城市生态廊道概念应用的三个衍生概念生成与辨析[J].中国园林,2021,37(11):109-114.DOI:10.19775/j.cla.2021.11.0109.
[23] 张浪,朱义,张晨笛,李雄.城市绿地生态技术适宜性评估与集成应用[J].中国园林,2016,32(08):5-9.
[24] 张冬梅,张浪*,有祥亮,崔健,曹福亮.气候障碍因子对城市绿化适生树种选择的影响——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J].中国园林,2020,36(05):94-98.
[25] 张浪,曹福亮,张冬梅.城市棕地绿化植物物种优选方法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09):119-123.
[26] 韩继刚,李刚,张维维,刘文,刘舒,马想,张浪*,朱永官.城市绿地土壤健康质量问题与对策[J].应用生态学报,2022,33(01):268-276.DOI:10.13287/j.1001-9332.202201.009.
[27] 梁晶,伍海兵,张浪*.城市典型搬迁地土壤质量特征及绿化障碍因子研究[J].中国园林,2021,37(12):38-42.DOI:10.19775/j.cla.2021.12.0038.
[28] 王小涵,黄绍敏,张浪*,韩继刚,伍海兵.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22,38(03):96-100.DOI:10.19775/j.cla.2022.03.0096.
[29] 于全波,张浪*,黄绍敏,梁晶,韩继刚,王小涵.城镇搬迁地土壤厚度划分与案例研究[J].土壤,2021,53(05):1081-1086.DOI:10.13758/j.cnki.tr.2021.05.025.
[30] 梁晶,伍海兵,张浪*.上海市搬迁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22,42(02):59-66.DOI:10.13961/j.cnki.stbctb.2022.02.009.
[31] 张浪,李晓策,刘杰,仲启铖,张桂莲.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1(05):97-100+105.
[32] 张冬梅,张标,张浪*,常晨,傅仁杰,林奕成.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管控决策支持系统研建——以上海为例[J].林业科技通讯,2021(03):26-31.
[33] 刘家霖,朱义,张群,崔心红,张浪*.基于绿化用途的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困难立地空间识别[J].园林,2021,38(02):2-6.
[34] 张冬梅,林奕成,张浪*,常晨,李明胜,张标.城市搬迁地适生绿化树种生长模型构建——以上海为例[J].上海农业科技,2021(01):84-87.
[35] 于泽群,张冬梅,张浪*.树种多样性配置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的机制与策略[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06):16-20+94.
[36] 臧亭,郑思俊,张浪*.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空间形态布局策略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20(05):52-56+62.
[37] 林勇,易扬,张桂莲*,张浪*,邢璐琪.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地调查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园林,2020(06):70-75.
[38] 马想,张浪*,黄绍敏,张琪,韩继刚.上海城市绿地土壤肥力变化分析[J].中国园林,2020,36(05):104-109.
[39] 仲启铖,张浪,张桂莲*.基于城市搬迁地的公园绿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J].园林,2021,38(10):2-10.
[40] 刘杰,张浪*,季益文,张青萍*.基于分形模型的城市绿地系统时空进化分析——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10):12-19.
[41] 席梦涵,郑思俊,张青萍*,张浪*.屋顶绿化单体基质材料对降雨径流氮磷特征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03):77-84.
[42] 张冬梅,罗玉兰,有祥亮,尹丽娟,丁芸,张浪*.城市重金属污染场地次富集树种标准划定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06):49-52.
[43] 傅煜,张浪*.城市棕地污染遥感监测与快速识别途径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8(07):124-130.
[44] 张浪.上海市多层次生态空间系统构建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18(03):1-4+19.
[45] 张浪,韩继刚,伍海兵,梁晶.关于园林绿化快速成景配生土的思考[J].土壤通报,2017,48(05):1264-1267.
[46] 张浪,朱义,薛建辉,张桂莲,仲启铖,傅煜.转型期园林绿化的城市困难立地类型划分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09):114-118.
[47] 臧亭,张浪*.基于空间生成方法的当代山地园林空间设计表达——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徐州—上合友好园为例[J].园林,2022,39(04):51-57.
[48] 梁晶,方海兰,张浪,崔心红.基于城市绿地土壤安全的主要生态技术研究及应用[J].中国园林,2016,32(08):14-17.
[49] 张浪,郑思俊.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6(07):2-5.
[50] 郑思俊,张浪,薛建辉,张庆费.滨海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植被重建生态技术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08):25-30.
[51] 张维维,韩继刚*,张琪,赵莺莺,何山文,张浪*.城市园林绿化土壤质量特征与监测指标体系构建[J].园林,2022,39(08):133-138.
[52] 张琪,张贾宇,张浪,薛建辉*.上海园林土壤标准及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2022,38(07):86-90.DOI:10.19775/j.cla.2022.07.0086.
[53] 刘杰,张浪*,张青萍*.城市用地语境下国内外城市绿地进化模拟研究进展[J].园林,2022,39(07):57-65.
[54] 梁晶,张青青,张浪*.氨基酸、木醋液与湿垃圾堆肥配施对搬迁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22,38(03):54-59.DOI:10.15955/j.issn1000-3924.2022.03.10.
[55] 张桂莲,仲启铖,张浪*.面向碳中和的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05):12-16.DOI:10.14085/j.fjyl.2022.05.0012.05.
[56] 刘颂*,黄一珊,张浪.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算法的郊野公园土地利用优化策略研究——以上海市浦江郊野公园为例[J].园林,2022,39(05):4-10+58.
[57] 朱爱青,孙彦伟,张浪*,有祥亮,罗玉兰,张冬梅,李明胜.上海郊野乡村植物群落景观配置模式研究[J].园林,2022,39(05):100-110.
[58] 郑思俊,张浪*,谢倩,李晓娇,罗玉兰,舒婷婷,路岳玮,黄建荣.城市困难立地风景园林营建的生态技术筛选与应用——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徐州—上合友好园为例[J].园林,2022,39(04):23-29.
[59] ]张浪,富婷婷.功能、场地、空间的耦合共生——基于风景园林有机生成的徐州—上合友好园设计推演[J].园林,2022,39(04):38-44+81.
[60] 李晓策,张浪*.无限·合一——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徐州—上合友好园景观主题设立及表达[J].园林,2022,39(04):45-50.
[61] 舒婷婷,罗玉兰,张浪*,郑思俊,路岳玮,徐亮.基于植物群落学及和合美学的植物造景——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徐州—上合友好园为例[J].园林,2022,39(04):58-68.
[62] 张浪,王忙忙*,仲启铖,张桂莲.上海城市绿化“四化”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园林,2022,39(03):63-68.
[63] 张桂莲*,邢璐琪,张浪*,仲启铖,易扬.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园林,2022,39(01):4-9+49.
[64] 王小涵,张桂莲,张浪*,梁晶,张琪.城市绿地土壤固碳研究进展[J].园林,2022,39(01):18-24.
[65] 罗玉兰,张冬梅,张浪*,陈香波.基于“双碳”目标的城市绿化树种筛选及配置研究——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J].园林,2022,39(01):25-32.
[66] 杨博,郭陶然,郑思俊,徐洲锋,吴奕辰,张浪*.基于公众参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上海草本植物多样性监测实践探索[J].园林,2021,38(12):112-118.
[67] 仲启铖,张浪,张桂莲*.基于城市搬迁地的公园绿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上海世博公园为例[J].园林,2021,38(10):2-10.
[68] 臧亭,李晓策,张浪*,郑思俊,谢倩.上合之美 美美与共——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徐州—上合友好园”设计解析[J].园林,2021,38(09):18-24.
[69] 有祥亮,张冬梅*,张浪,李玮,傅仁杰,罗玉兰,尹丽娟.基于树干茎流速率变化的白玉兰大树栽植养护技术研究[J].园林,2021,38(07):96-103.
[70] 马想,张浪*,黄绍敏,张琪,韩继刚,俞元春.上海城市绿地土壤研究现状及问题[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08):61-6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8.010.
[71] 季益文,张浪,张青萍,郑军*,张瑞.区域绿地概念形成脉络与深层发展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01):88-95+34.DOI:10.16868/j.cnki.1674-6252.2021.01.088.
[72] 李晓策,郑思俊,张浪*.上海城市困难立地识别及分布特征[J].园林,2021,38(02):7-12.
[73] 臧亭,李晓策,张浪*.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进化历程——以上海为例[J].园林,2021,38(02):25-30.
[74] 沈徐悦,张浪,陈蓉蓉,申亚梅,金荷仙*.盐胁迫对望春玉兰幼苗形态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1,38(02):289-295.
[75] 易铮,冯沥娇,董芊里,张浪*,张青萍*.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以许昌市建成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11):53-60.
[76] 易扬,张桂莲*,张浪*,邢璐琪,江子尧,郑谐维,林勇.基于高分二号遥感影像的城市植被三维绿量研究[J].园林,2020(11):2-7.
[77] 邢璐琪,张桂莲*,张浪*,易扬,林勇,江子尧,郑谐维.高光谱技术在植被特征监测中的应用[J].园林,2020(11):8-14.
[78] 李晓策,张浪,郑思俊,张青萍,孙小晶.上海市屋顶绿化植物应用特征调查与分析[J].上海建设科技,2020(05):74-77.
[79] 张浪.对上海静安区城市建设及绿化市容“十四五”规划的思考[J].园林,2020(09):94-96.
[80] 李晓策,郑思俊,张浪*.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上海生态空间规划实施传导体系构建[J].园林,2020(07):2-7.
[81] 张桂莲,易扬,张浪*,郑谐维.基于“TOPSIS-AHP”模型的城市绿化生态技术集成方案优选[J].园林,2020(05):70-76.
[82] 尹丽娟,张浪,张冬梅*.白玉兰新品种培育研究进展[J].园林,2020(05):7-11.
[83] 王媛,王秀兰*,冯仲科,孙素芬,张浪,刘培斌.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树种冠幅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04):94-101.DOI:10.13304/j.nykjdb.2018.0722.
[84] 张浪.实施上海城市绿化“四化”建设的再思考[J].园林,2020(01):2-5.
[85] 郑思俊,管群飞,李晓策,李跃忠,张浪*.《上海市公园绿地“四化”规划纲要》解读[J].园林,2020(01):12-17.
[86] 张浪.本期聚焦: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9(10):1.
[87] 陈平,张浪,李跃忠,梁晶*.基于园林绿化用途城市搬迁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思考[J].园林,2019(08):78-82.
[88] 张冬梅,罗玉兰,董春富,张浪*.适生物种支撑崇明世界级花岛建设——“崇明花岛”上海市科委重点研发项目研究进展[J].园林,2019(03):2-6.
[89] 郑思俊,李晓策,张浪.新时期上海城市绿化“四化”建设思考[J].园林,2019(01):24-27.
[90] 张浪,朱义.超大型城市绿化系统提升途径与措施——以解读“关于上海市‘四化’工作提升绿化品质指导意见”为主[J].园林,2019(01):2-7.
[91] 张浪,李晓策.上海市闵行区公园城市体系构建[J].园林,2018(11):2-7.
[92] 李晓策,张浪,张桂莲,仲启铖,徐闪峰,富婷婷.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体制与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J].上海建设科技,2018(05):59-62+72.
[93] 张浪.情缘生态 谱园林诗篇——写在《程绪珂传》出版之际[J].园林,2018(07):10-13.
[94] 严玲璋,张浪.不忘初心 圆绿色梦想——访原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副局长严玲璋[J].园林,2018(05):76-78.
[95] 张浪.谈新时期城市困难立地绿化[J].园林,2018(01):2-7.
[96] 张浪,朱义,谢倩.《城市园林绿化科学发展指南》中城市生态修复专题的解读[J].园林,2017(07):12-15.
[97] 郑思俊,张浪.《城市园林绿化科学发展指南》中的“立体绿化”导读[J].园林,2017(06):34-36.
[98] 张浪,朱义.住建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复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生态修复导读[J].园林,2017(04):42-43.
[99] 张浪,郑思俊.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意义和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6(07):2-5.
[100] 张浪,朱义,崔心红.平原河网地区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功能提升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16(07):29-35.
三、 论著(部分)
1. 城市困难立地生态园林建设方法与实践,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21
2. 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原理,独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21
3. 回望八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机生成方法学溯源,独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21
4. 绿地生态技术导论,合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 Organicevolution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Shanghai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13
6. 城市绿地生态技术,合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7.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立体绿化,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8. 上海世博会景观绿化,副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9. 世博绿化景观,合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10. 特大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及其构建研究,独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1. 滨水绿地景观,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 大别山植物志,合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13.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独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4. 图解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独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5. 琅琊山植物志,合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