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导师风采
陈晨
浏览量:1988   转发量:48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所属专业: 城乡规划学
  • 邮箱 : tjupchenchen@tongji.edu.cn
  • 工作电话 : 021-65982345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长聘教授、博导,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同济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兼职)。牵头成立了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和同济大学大都会更新研究社。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乡村振兴人才协会理事、首批上海市乡村责任规划师、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规划设计师联盟小组召集人、上海市奉贤区青年联合会委员。主要从事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产业演化与城乡更新 ,数智诊断与规划调控等方面的教研工作。多次获得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入选40年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优秀论文,获多项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链接第一、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获得多项科创竞赛成果和教学荣誉,创新“乡村共创”实践育人体系,获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关注,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同济青年五四个人奖章,同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奖,带领团队获得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备案创建团队、同济青年五四集体奖章。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产业演化与城乡更新 ,数智诊断与规划调控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青春奋斗新时代,乡村共创新探索

——同济大学乡村共创青年团队简介


简介2018年4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牵头成立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以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土木、环境、交通等众多优势学科为基础,推动全校范围内“乡村振兴”相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工作,探索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陈晨任指导老师。 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是全国第一个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点,凭借高校智慧赋能地方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学术性、思政性社团,在多年实践中推动形成了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青年师生为核心的,探索高校智慧赋能地方乡村振兴的青年实践团队——同济大学乡村共创青年团队,致力于探索以高校赋能地方乡村振兴的新模式。自2018年以来,同济大学乡村共创青年团队紧紧围绕“乡村共创”理念,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实践育人、推广示范”四位一体的乡村共创新格局,打造了设计下乡、服务下乡、理论下乡、人才下乡等“四个下乡”工作法,全面涵盖科研、教学、设计、实践、人才培养等体系;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乡村共创”实践基地网络,旨在输出更多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建立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共享、共建、共谋、共治”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 


乡村共创团队-精修后_proc


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调查研习,提炼乡村振兴的规律认知


1、青年教师带领调查研习,挖掘多层次多维度的乡村振兴经验规律

        2018年以来,乡村共创青年团队的研习之路起源于浙江和福建,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论述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述的发源地,浙江在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有着多层次的政策安排与丰富实践。陈晨老师带领团队成员通过调查研习,总结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这包括:1)对浙江省9镇36村的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典型模式的提炼,总结出乡村振兴“1.0、2.0、3.0”三个版本,并对浙江省乡村振兴的3.0版进行模式阐释并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法”;2)在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村创建实践中,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沟通交流,总结出一套创建行动到乡下的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即“二阶三心”村庄设计工作法。张立老师领衔承担多个住建部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课题。在此期间,团队深入调研走访过四川省的三十多个村,并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代表性乡镇中开展调研,出版《地方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浙江模式研究》等著作。

        在调查研习乡村振兴在地经验的基础上,团队老师们获批了2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其中代表性课题包括:陈晨主持“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特征、机理及规划策略——以江浙地区为例”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县域村镇规模结构优化和规划关键技术”,黄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多层网络的城乡交接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组织特征及机制研究——以江浙沪“城乡融合”试验区为例;唐伟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非农产业用地供给机制、路径与规划应对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 在同济大学乡村共创青年团队的不断积累下,教师的科研课题不断积累沉淀,青年学生也在其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

        在青年教师调查研习和学术研究的带动下,团队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斩获了系列成果,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包括:1)本科生的社会调查作品《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3.0模式——对浙江省9镇36村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获得全国第十六届“挑战杯”一等奖、第十六届上海市“挑战杯”一等奖、同济大学“卓越杯”特等奖等荣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掌上智村”小程序将研究共享到互联网,从而孵化出“掌上智村”项目组;2)“掌上智村”项目组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致力于打造乡村产业振兴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依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团队的实践经验与项目团队长期积累的乡村调研数据,建立了类别丰富、推广性强的“云端”算法库与案例库。团队在全国各地展开田野调查工作,同学们纷纷主动报名,对自己的家乡展开调研,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溪龙乡黄杜村、递铺街道鲁家村、德清县钟管镇沈家墩村等多地签署团建共建协议。《掌上智村——乡村产业振兴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项目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银奖。


2、师生共创“理论下乡”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扬声器”

        在陈晨、方勤、赵承志等青年骨干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逐渐壮大,并吸引了许多青年师生加入,组成分支,前往祖国大江南北,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团队至今已走访浙江、福建、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20多个省份,完成30多个县市的田野调查并完成5000份以上的问卷调查;勘探200多个村庄;与各级政府进行多次访谈,与当地村支书进行200多次深入交流,并举办40多次校地合作共建洽谈会。

        为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团队依托同济大学优势学科,针对广大基层村干部及村民,开展乡村振兴博士宣讲团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宣讲内容包括:三农政策解读、乡村社会经济、乡村人文地理、乡村规划与设计等,并与当地政府开展分享与讨论,介绍团队乡村振兴规划与设计实例,并就当地问题进行了交流,与其建立了深厚友谊,为后续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同时,组织策划乡村振兴青年讲堂系列活动,将理论研习从校内延续至校外,把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研究推向更广大的群体。由“布袋教授”杨贵庆老师担任首席导师,由陈晨、董楠楠、姚栋、季正嵘等联动行业专家,录制十期乡村课堂主题讲座视频,通过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以线上形式扩大乡村振兴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传播,收看人数突破50余万人次,将同济团队的影响力广泛传播,以专业、有力的支持引领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扬声器”。

        迄今为止,团队先后组织近100支跨院校、跨学科的团队,行程近10万公里,开展百村调研,通过政策下乡、理论下乡、设计下乡、服务下乡等方式,带领学生走入基层、发挥所长、服务地方。团队奔赴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四川、贵州、湖南、云南等地的乡村开展社会调查,对当地村民、村干部、创业者进行深度访谈和田野调查。经过5年多的积累,团队目前已建立起类型丰富、模式多样的“乡村共创案例库”,并依靠这些鲜活案例理清了乡村产业振兴模式的基本规律,为中西部乡村发展提供可复制样板和可借鉴路径。在此期间,学生团队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上海市知行杯特等奖等20余项荣誉,在实践和科创获奖上实现了一次次新的突破。团队事迹获得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朝闻天下》、《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同济青年学子筑梦乡村的故事在社会各界起到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二)第二阶段:设计激活乡村,重塑乡村美学

        在研习各地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后,团队将实践推向新阶段。团队认为,服务乡村不能只停留在调研,更要结合专业所长,用设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即“设计下乡”。设计下乡提升了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团队的成员们在专家教授的带领下,为实践地的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1.建设示范村,探索上海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模式

        在上海乡村振兴美丽新图景中,活跃着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师生的身影。2018年以来,学院彭震伟教授、栾峰教授、董楠楠副教授、姚栋副教授、王红军副教授、陈晨副教授、屈张助理教授等充分发挥各自在乡村领域的研究及实践积淀,积极承担了金山水库村、宝山沈杨村、宝山样桥村、浦东新南村、浦东海沈村等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设计工作,对村庄重点项目优化整合和整体风貌提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栾峰教授、陈晨副教授、董楠楠副教授等受聘为首批上海市乡村责任规划师导师和指导员。联合上海市相关委办局,多次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村庄设计单位、所在区镇有关部门负责人,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在此过程中,同济大学师生团队师生主动参与并协助制定了多个有关上海乡村振兴的规范性文件,如《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上海市乡村风貌建设导则》等,持续推进上海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评估工作,有力凸显出规划设计在引导有序建设、统筹资源配置、赋能乡村空间、提升乡村风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开展“梦想”系列实践,筑造乡村里的梦想家园

        在方勤、赵承志、陈晨老师带领下,乡村共创青年团队目前已在贵州、云南、山西、江西、四川、福建等地建造13间梦想教室和1个梦想操场,还创造出符合乡村的乡土文化教育,通过“支教+支建”的形式开展教育扶贫,让乡村的孩子们了解自己的乡村从而“知乡”、“守乡”、“爱乡”。经历多年积累,团队在黔南州龙里县建造“梦想球场”,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也能在操场上快乐奔跑;在江苏泗阳建造梨园采摘亭,形成全新的乡村建筑景观;在山西娄烦县建造“梦想教室”,给留守儿童一个温馨的学习空间;在同济大学对口帮扶的贫困县云南省云龙县建造“爱心浴室”,让大山里的孩子们洗个澡。 疫情期间,在团队青年教师的带领下,一大批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寻找家乡代言人,为云南云龙、福建龙岩、湖南张家界等地开展农副产品包装升级服务。

        同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建构起课堂理论与学习、田野调查、设计实践的育人模式,不仅切实提升乡村青少年的生活品质,还增强了参与团队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了一批立志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专业力量的同济人。实践成果“乡村共振,设计助农支建支教实践”获2020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情系乡土,济行天下——设计激活乡村支建系列实践”获2019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特等奖获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申唯真同学担任复旦大学主办的“炬火·大学生公益发展论坛”发言嘉宾,向上海市高校学生介绍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的社会实践经验。

        “梦想家园”系列实践以公益服务地方建设为主体,加强实践服务理念的引导与落地,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积极回应社会需要与时代要求,形成较大品牌影响,获得了澎湃新闻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


(三)第三阶段:乡村共创,打造多方共建的乡村振兴协同创新平台

        从2018年到2024年,我国的乡村振兴也迈入了新的阶段。在长期在地实践中,团队不断与时俱进,总结新经验、新模式、新方法,团队以“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为标杆,正式推出“乡村共创”计划,勾画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乡村共创”蓝图,建设多维度、多层次的乡村共创校地合作基地网络。


1. 共绘乡村共创蓝图,建立乡村振兴主题的校地、校企、校友合作网络

        “乡村共创基地”的建立首站以季正嵘、方勤等同济青年师生在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参与建立乡村共创基地,以乡村共创青年老师作为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团队,提供规划设计服务和长期运营支撑。在乡村共创基地的基础上,吸引了有志于乡村的中国顶尖人才,建立“廿舍·院士之家”,开展各类科研交流活动,举办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各类在地艺术展,充分吸引地方人才回流。在成功创建的基础上,同济规划青年师生纷纷学习,彭锐博士生在江苏省苏州市树山村参与建立“树山乡村共创中心”,通过“乡创+文创”的模式,组织双创活动、培养双创人才、孵化双创企业,激发乡村活力;徐驰博士生等青年师生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善湾村建立“乡村共创基地”——原野学社,深耕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启动区这一跨界地区,营建融合城乡、湖田、村镇的跨界场景,提供一个面向不同领域人群的跨界交流场所,催动地区农文旅融合。

        在建立乡村共创基地网络的基础上,团队于2021年邀请来自11个学院的116位同学组成实践团队,奔赴全国12个地区,完成为期61天的实践,总行程13000公里,乡村提供设计、支教、支建服务,共绘乡村共创的基地蓝图。团队充分利用多专业特征,结合美丽乡村主题设定艺术课程,开展专业知识引导下的科普探索活动、乡村快闪活动等多样立体化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企业牵头,政府搭桥,村民参与及高校筹备,形成多方共建,促进多方发展,具体艺术课程、项目具体对接,实现“美丽乡村你我共同打造,乡村艺术季惠民更育民”的良性循环。在实践中,团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力量奔赴乡村一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生通过深入乡村调研和实践,选择基层就业的人数显著增加。

        在单个乡村振兴共创基地的基础上,陈晨副教授、姚栋副教授、方勤老师领衔与荣县政府深度合作,寻求“乡村共创“实践基地取得新路径、新模式的突破,推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院校同创中国荣县“乡村版”大学园区,促进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实践验证、推广示范有机结合,以党建引领 、设计激活的方式,助力荣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目前,团队正全力推动乡村共创基地网络拓展到全国各地,与全国16个省份进行合作,打造了四川荣县、德清同济示范村、金山区水库村示范村、惠南镇海沈村、云南云龙、原野学社、廿舍·院士之家等56个实践基地,构建了“乡村共创校地合作基地网络”。团队将自身实践所思所感所悟运用到新一轮的乡村实践中去,挖掘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特点,从产业、文化、社会、组织等多方面为乡村基地输送高校资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 输出高水平人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基于“乡村共创”实践计划,团队打造专项人才计划,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政策宣传、规划设计、理论研习与人才支撑。2022年,团队展开乡村振兴专项实践锻炼,共对接项目总数14项,覆盖湖南、浙江、福建、四川等4个省份,岗位需求人数共计28人,并选拔优秀硕博研究生前往长沙市茶亭镇、龙岩市长汀县、绍兴市上虞区等地开展深入乡村一线的实践锻炼活动,实践获得“湖南日报”、“上海学联”等诸多媒体报道。

        2023年,团队在院校两级团委的支持下,发动“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计划,吸纳来自全国27个省份和地区、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16个国内外院校,来自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工程管理等21个与乡村振兴相关专业,进200名博士和博士生加入了乡村振兴博士团。团队成员不乏校教师、企业家、在地选调生、在校博士生等人员,为“乡村共创”提供源动力。团队高效匹配校内外需求,以同济在读博士作为地区联络员,积极联系、对接各地政府,了解政府乡村振兴难点痛点,提供专业支持;邀请高校专家作为乡村振兴科研带头人,组织高专业化程度的科研团队,形成乡村振兴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4年,团队推动第二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计划,紧紧围绕“乡村共创”理念,结合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共创基地——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乡村振兴学院”的三级实践育人站点体系,面向全国邀请更多有能力、有情怀、有担当的高校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延续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人才合作三大板块的工作方式,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共录取26名博士(生)作为博士团成员,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并召集5名博士生、21名研究生、49名本科生共计75名校内外学生作为实践队员,分别奔赴江苏吴江、浙江嵊州、浙江安吉、湖南望城、四川荣县、安徽石台、江苏海门等7个地方站点开展实践。其中,26名博士(生)成员作为带队人,均选拔自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团;实践队员包含30名我校学生与45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昆明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在校学生。

        在举办活动的同时,团队也立志于把乡村振兴实践成果传播更远,让关于乡村振兴的声音得到共鸣。团队积极助力实践成果的转化,贯彻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在输出理论成果的同时,各类实践项目也获得了包括“2019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22年上海高校活力社团”等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奖项共计20多项,并入选2021教育部“乡村振兴”主题案例库。在校际合作交流网络的建立上,团队积极与各高校联系,联合各高校发起全国范围的“乡村振兴高校社团联盟”,获得各届热烈反响。


展望:持续奋进,为实现全面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

        2018年以来,同济大学乡村共创青年团队紧紧围绕“乡村共创”理念,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实践育人、推广示范”四位一体的乡村共创新格局,打造出设计下乡、服务下乡、理论下乡、人才下乡等的“四个下乡”工作法;在全国各地建立“乡村共创”三级实践育人体系,并不断外向拓展乡村共创基地网络,旨在输出更多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博士团”计划,建立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相关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建、共谋、共治、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面向未来,团队将继续牢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使命,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担当,继续引领同济乃至全国青年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


项目情况

科研项目攻关方向


目标愿景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现实需求。在大都市圈地区强烈的城乡关系作用下,乡村地域普遍开始功能转型并寻找符合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成为最有可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地区。由此,如何认识大都市圈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和乡村振兴的支点并施予精准干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乡村地区的规划研究长期以来依赖于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新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前景仍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数据类型的不断涌现,探索城乡过渡地域和乡村地域的数字空间技术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尤其是在超大特大城市及其腹地区域(如上海大都市圈地区),各种新数据的积累速度大大提高,使得数字技术研究成为可能。因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分实验中心”的目标是在城乡规划学与测绘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方向的交叉领域探索技术创新,并在相关国土空间规划中推广应用,进而探索融合规划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


研究方向

        近期科研攻关方向为“大都市圈地区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具体研究议题包括如下:

        一、理论构建。一方面,基于“城乡关系阶段论”的理论模式,建构都市圈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及其量化评估体系,具体包括:1)大都市腹地的乡村多功能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2)大都市功能外溢的空间组织特征、地方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研究,3)大都市地区数字媒体驱动的城乡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对地方影响机制。另一方面,在厘清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重构、多功能农业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揭示都市圈地区乡村转型演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精明收缩和乡村特色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二、技术研发。提出都市圈城市边缘区的半城市化时空过程评估技术、跨行政边界半城市化地区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方法、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绩效评估方法等空间技术工具;创新都市圈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法、多村连片创建设计方法等规划设计方法,创新超大特大城市腹地乡村规划动员方法等。

        三、实践应用。依托科研实践平台,面向规划实践与实践育人,创新高校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具体来说:1)以规划和技术开展社会服务,服务上海大都圈地区的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承担相关政府咨询、规划设计和科研课题;2)发动“乡村共创”实践计划,凝聚全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建设乡村振兴实践育人站点体系(乡村振兴共创基地—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乡村振兴学院),探索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科研平台

1)同济大学城乡规划的强势学科背景和科研平台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高峰I类学科,拥有教育部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高峰团队计划(城乡协调发展与乡村规划团队)等科研设施,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支撑能力。


2)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为中心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依托同济大学城乡规划的强势学科背景和科研平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持续资助;基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实践平台,在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以及江苏省的苏州、常州、盐城、宿迁、台州等地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积累了较好的数据基础。此外,依托同济大学跨学科学生社团“乡村振兴研习社”的社会实践平台,可系统性地派出乡村田野调研队伍,保证数据空间技术分析与一手田野调查相结合。


3)优越的国际交流研究平台

        近年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许多海外院校建立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分实验中心成员也多次留学访问、参加国际会议或国际交流合作,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卡塞尔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在国际视野下开展比较研究。


教职经历与社会兼职

1)教育经历

2015,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生毕业,工学博士

2012-2014,国家公派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联合培养博士

2010,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生毕业,工学硕士

2009,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春季交换研究生

2007,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工学学士

2)职业经历

2024.05至今,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挂职)

2021.05至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2018.01至今,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兼职)

2025.01至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01-2024.12,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07-2018.12,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9.06至今,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优化空间技术实验室·城乡融合发展分实验中心主任

3)社会兼职

2023至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1至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青年委员

2017至今,中国城科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委会委员

2021至今,上海市规划学会国土和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2021至今,上海市人口学会理事

2019至今,上海市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协会理事

2021至今,首批上海市乡村责任规划师指导员

2024至今,《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青年编委

2018至今,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指导老师

2019至今,同济大学大都会更新研究社指导老师

2017至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工作室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

研究成果

学术成果

1)代表性学术论文

YudiZhang, Chen Chen*. Education-driven urbanization: How children's educationshapes Chinese migrants' settlement intentions. Cities, 2024

Chen Chen, Zhanyi Luo, Jin Zhu.Rural gentrification, booming BnB industry and linked migration in China: Cangentrification be a way of rural revitalisation? .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24.

Simin Yan, Chen Chen*. Rural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Developed Areas under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s: anempirical study in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4.

Sun Miao, Chen Chen*. Renovation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and 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inpost-industrial Shanghai. Journal ofUrban Affairs. 2021.

Chen Chen, Richard LeGates, MinZhao, Chenhao Fang. TheChanging Rural-urban Divide in China’s Megacities.Cities. 2018.

Chen Chen, Richard LeGates, Chenhao Fang. FromCoordinated to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s MegacityRegion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18.

Chen Chen, Min Zhao. The Undermining of Rural Labor Out-migration by Household Strategies inChina’s Migrant-sending Areas: The Case of Nanyang, HenanProvince. Cities. 2016. Volume 60, Part B, February 2017.

Chen Chen, Bo Qin. The Emergence of China’s MiddleClass: Social Mobility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Economy.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周琳、孙琦、陈晨*.信任构建视角下我国台湾地区都市更新制度供给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24.

周琳、陈晨*、谢苑仪、彭珊妮.上海历史地段城市更新“网红化”的空间生产机制解释[J].国际城市规划,2024.

陈晨、王灿、苏永锋、康文儒、贾文娇、陈智杰*.健康活力导向下创新型城区的体育运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J].规划师,2024.

陈晨、刘冰洁、张轶佳、刘竹阳*、徐爽、王灿. 创建行动导向下美丽乡村区域联创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以浙江省湖州市道场乡菰城片区为例[J].中国园林,2024(4).

陈晨、刘竹阳*. 近30年来国内外人口流动的研究热点、进程和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24(4).

孙烨、陈晨*、李传江、罗一南、蒋昊成、方晏如. 创新型城区青创人群体育活动的时空行为特征、空间供给与优化策略——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4.

陈晨、刘爽、耿佳*. 成都市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特征、驱动机制及规划启示[J]. 现代城市研究,2024.

陈晨、耿佳. 韧性视角下的传统乡村社区演进研究——以莫干山镇三个典型村庄为例[J]. 城市规划,2023(1).

许一磊、陈晨*、陈喆华. 特大城市楔形绿地规划建设的实践经验及政策启示——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张家浜楔形绿地为例[J]. 中国园林,2023(3).

耿佳、陈晨*. 比较优势视角下先发地区工业型乡村的转型发展研究——以浙江省泽国镇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23.

江朗、陈泽胤、王震、陈晨*. 农家休闲养老驱动的乡村转型及其政策启示 ——以浙江长兴“上海村”(顾渚村)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23.

许一磊、陈晨*、陈喆华.上海浦东结构性绿地空间管治模式研究及政策启示 [J]. 风景园林,2022.

范佳慧、陈晨、王灿*. 特大城市郊区半城市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成因机制解释——以杭州市为例[J]. 南方建筑, 2022.

耿佳, 陈晨*. 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特征机制与政策启示——以浙江省山下湖镇为例[J]. 南方建筑, 2022(5):9.

王灿、叶宇、陈晨*. 杭州市商铺租金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22.

李垣, 陈晨*. 基于共享居住理念的改造型市场租赁住房设计策略研究以上海的4个案例为例[J]. 时代建筑, 2021.

陈晨、杨贵庆等. 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机制解析及规划策略—以浙江省三个典型乡村地区为例[J]. 规划师. 2021.

陈晨, 游猎, 朱介鸣. 城乡结合部产业集群与周边社区的互动机制——以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地区为例[J]. 南方建筑, 2021(5):7.

阎凯、陈晨*等. 人本需求视角下基于乡镇单元主导功能的特大城市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 中国园林. 2021.

朱牧文, 陈晨*. 产业,村社与空间互动视角下"晋江模式"小城镇建成环境形成机制及规划启示——以陈埭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0(8).

王灿, 陈晨*. 新技术支持下的第三方城市体检评估框架研究[J]. 规划师,2021(037-019).

李志鹏、陈晨*. 基于“时空过程”的特大城市市域半城市化地区 识别及其类型特征研究——以福州市为例(2000—2015)[J]. 城乡规划, 2020(6).

陈晨、刘爽、颜文涛. “时空过程”视角下特大城市郊区半城市化地区的格局演变及其对地区发展的作用——以上海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20(1).

刘爽, 王震, 陈晨*. 空间视角下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述评——政策目标,现实挑战及规划干预[J]. 城乡规划, 2020(01).

朱介鸣、陈晨*、游猎.花卉产推动的包容性乡村发展——云南案例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10).

陈晨. 我国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城镇体系的特征演变(1987—2010)[J]. 小城镇建设, 2019,037(009):61-70,103.

李渊文、陈晨*. 资源依赖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中的产业选择与政策干预——以江西省温汤镇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05).(CSSCI)

颜思敏、陈晨*. 白茶产业驱动的乡村重构及规划启示——基于浙江省溪龙乡的实证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07).(CSSCI)

刘淼、邹伟、王芃森、侯杰、陈晨*. 大数据支持下城市更新政策实施的精细化评估初探——以上海市铜川路水产市场搬迁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9(5).

陈晨, 耿佳, 陈旭. 民宿产业驱动的乡村聚落重构及规划启示——对莫干山镇劳岭村的案例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S01):9.

施澄、陈晨*、钮心毅. 面向 “实际服务人口”的特大城市空间规划响应——以杭州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 2018(4).

许一磊, 陈晨, 耿佳. 产业资本介入下我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研究述评及规划启示[J]. 南方建筑, 2018(5).

游猎、陈晨*. 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的实践探索——以Q市全域农村新型社区总体规划实施为例 .城市规划. 2018(4).

赵民、方辰昊、陈晨*.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暨若干特大城市实证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 2018(2).

游猎、陈晨、赵民. 跨越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拐点”——“机器换人”现象引发的理论研究及政策思考. 城市规划. 2017(6).

陈晨、赵民、徐素. 我国先发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选择与实施路径——对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践(2008-2016)的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8(12).

吴梦笛、陈晨*、赵民. 城乡关系演进与治理策略的东亚经验及借鉴[J].现代城市研究. 2017(1).

赵民、陈晨*、方辰昊.论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及我国先发地区的政策选择——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 2016(6).

陈晨、赵民.论人口流动影响下的城镇体系发展与治理策略.城市规划学刊, 2016(1).

赵民、游猎、陈晨. 论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导向和规划策略.城市规划, 2015(7) .

郁海文、陈晨、赵民.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研究——以中原某市农村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4(3) .

赵民、陈晨、黄勇、宋博. 对应于政治意愿的发展情景及情景规划——基于常州西翼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的讨论. 国际城市规划, 2014(2).

赵民、陈晨. 我国城镇化的现实情景、理论诠释及政策思考. 城市规划, 2013(12 ).

宋博、陈晨. 情景规划方法的理论探源、行动框架及其应用意义——探索超越“工具理性”的战略规划决策平台. 城市规划学刊, 2013(5).

张立、陈晨、刘振宇. 情景规划方法在大区域城镇化研究中的应用——基于劳动力供需模型. 城市规划, 2013(6).

赵民、陈晨、郁海文.“人口流动"视角的城镇化及政策议题. 城市规划学刊, 2013(2).

陈晨、赵民. 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及其规划管控问题的若干探讨.城市规划学刊, 2011(4).

陈晨. 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辨析及延伸探讨——基于湖北省村镇调研的城乡二元关系研究 .城市规划, 2011(11).

陈晨、赵民. 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理性”与“异化”——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实证研究 .城市规划, 2010(12).

陈晨. 试析当前我国空间管制政策的悖论与体系化途径. 国际城市规划, 2009(5).

陈晨. 1965年以来香港公共交通发展与运输政策演进. 国际城市规划, 2011(2).

2)教研论文

陈晨、陈诗芸.近十年城乡规划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演变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基于 T校样本的研究[C]. 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2024.

陈晨、魏巍.数智化背景下人工智能融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若干思考[C].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论文集,2024.

刘超、栾峰、陈晨.实务导向性的乡村规划实践教学探索[C].中国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年会论文集,2023.

耿慧志、沈洁、陈晨.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教学[C].中国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年会论文集,2023.

陈晨、王海晓.追求“真实情境”的城市设计教学探索——针对现状调查和理念生成环节的语境强化[C].中国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年会论文集,2023.

陈晨、耿慧志、彭震伟.基于乡土社会调查的乡村规划设计教学探索——以上市东新市村乡村规划设计课程为例[C].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教育年会论文集,2018

陈晨、颜文涛、耿慧志.城市总体规划教学中社会调查的应用场景与技术框架——以上海市奉城总体规划教学为例[C].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教育年会论文集,2018

3)专著教材

陈晨 著.《地方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浙江模式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4

陈晨 编著.《国土空间产业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4(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

陈晨、方辰昊、陈旭 著.《从城乡统筹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发地区实践探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参编著作或教材:《村域国土空间规划》、《乡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

科研项目

研究课题

1)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大都市腹地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的特征、机制与规划对策——以沪苏嘉湖地区为例(项目批准号:52378071),2024-2027,主持,在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方产业驱动乡村聚落发展的特征、机理与规划启示—以江浙地区为例(项目批准号:51978478),2020-2023,主持,结题

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中德大都市腹地乡村功能转型的特征、机制和长效治理——以德国法兰克福/莱茵-美因地区和中国沪苏嘉湖地区为例,2023-2024,主持,在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规划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参与,在研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县域村镇规模结构优化和规划关键技术”(编号:2018YFD1100802),子任务“县域村镇规模结构优化和规划关键技术示范”,2018-2022,主持,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特大城市郊区半城市化地域的成因解释及规划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51608366),2017-2019,主持,结题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对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及治理策略,2016-2020,主持,结题

《上海手册》课题-城市可持续发展与青年赋能,2024,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联合主持,在研

《上海手册》课题-城市治理与青年发展,2024,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联合主持,在研

《上海手册》课题-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研究,2023年,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联合主持,结题

《上海手册》课题- 城市空间与城市治理研究(2016-2021年),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联合主持,结题

《上海手册》—精准治理与智慧城市研究,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联合主持,结题

同济大学智库与学术影响项目资助计划-精品力作培育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演进中的人口流动研究:特征、机制与启示(编号:22120240528),主持,在研

同济大学自主原创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大都市圈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特征、机制解释及规划策略(编号:22120210539),主持,结题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助课题,云南花卉产业链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对城乡规划的启示.联合主持,结题

2)教研项目

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 战略新兴领域-国土空间产业规划教学核心资源建设,主持,2023-2024

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 城乡规划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毕业设计模式,主持,2022-2023

同济大学教育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面向国土空间智能规划的城乡规划一流本科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主持,2024

同济大学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面向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的国内外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研究”,主持,2021

同济大学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从规划到开发:引介重要地区/项目发展全过程的城乡规划课程建设研究”,主持,2019

规划咨询

1)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和溪龙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安吉县绿水青山经济带管委会,联合主持,2023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运动健康活力空间专题研究,杭州市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联合主持,2022

黑山县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地区规划研究(总规专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2021

天津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地区规划研究(总规专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2019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地区规划研究(总规专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2019

十堰市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地区规划研究(总规专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2019

湖北省洪湖市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总规专题),洪湖市人民政府,主持,2017

2)城市经济与产业规划

浙江省安吉县临港绿水经济带概念规划,安吉县绿水青山经济带管委会,联合主持,2023

临沂市罗庄区花木产业发展规划,罗庄区林业发展中心,投标,联合主持,2022

祥云县滇西产业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祥云县发展与改革局,联合主持,2021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两山”理念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2019

防城港市国际医学产业经济区总体概念规划,防城港文旅集团,主持,2020

丽江市金安镇峡谷地带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丽江市水务集团,主持,2019

3)乡村规划与设计

四川省荣县来牟镇一洞桥村村片区和观山镇水池村村片区国土空间规划,联合主持,2024

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时代美丽乡村渚影秀谷样板片区规划设计,联合主持,2023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何山村村庄规划,联合主持,2023

昆山旅游度假区乡村振兴专项规划,昆山市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联合主持,2022

浙江省湖州市道场乡新时代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吴兴区道场乡,主持,2021

江苏省泗阳县乡村振兴规划,泗阳县人民政府,主持,2018

江苏省泗阳县省级试点新型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泗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持,2019

吴江区七都镇特色小镇概念规划,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分行,主持,2017

苏州市“十三五”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和模式研究,国家开发银行苏州分行,联合主持,2015

4)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

四川荣县场镇人居环境提升改造项目,荣县人民政府,联合主持,2023

浙江省安吉县梅溪镇和溪龙乡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镇风貌规划,安吉县绿水青山经济带管委会,联合主持,2023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老西门地区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盐都区潘黄街道人民政府,联合主持,2023

上海市徐家汇文定坊街区综合整治工程设计,上海市徐家汇街道人民政府,主持,2020

上海市徐汇区文定路街区更新发展概念规划研究,上海市徐家汇街道人民政府,主持,2019

云南省昆明市斗南花卉特色小镇发展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联合主持,2017

防城港市沿海沿江重点地区城市设计,防城港市人民政府,联合主持,2020

5)其它规划实践

湖州南太湖新区西南分区创新产业用地政策研究,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湖州南太湖新区分局,主持,2023

扬州七河八岛旅游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乡伴文旅,联合主持,2022

浙江省德清县地信小镇凤栖湖双子塔功能业态与建筑形态研究,湖州莫干山高新区管委会,联合主持,2022

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大学规划设计,大同大学,联合主持,2022

湖州市现代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湖州市大数据局,联合主持,2021

京岛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东兴市自然资源局,联合主持,2020

《舟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编前期研究,舟山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联合主持, 2017

多层高密住区开发研究课题,华夏幸福基业(孔雀城),主持,2017


奖励奖项

1)科研论文获奖

40年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 赵民、陈晨,我国城镇化的现实情境、理论诠释及政策思考,2017

中国青年规划师论文竞赛一等奖. 陈晨,2011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赵民、游猎、陈晨. 2016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赵民、陈晨. 2014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陈晨、赵民. 2017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陈晨. 2012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三等奖. 赵民、方辰昊、陈晨,2019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三等奖. 游猎、陈晨.赵民,2018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三等奖. 陈晨、赵民. 2011

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提名奖. 吴梦笛、陈晨、赵民,2018

中国城乡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十大优秀论文. 王震、陈晨. 2018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优秀教研论文奖,陈晨、耿慧志、彭震伟,2018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优秀教研论文奖,陈晨、颜文涛、耿慧志,2018

中国高等学院城乡规划教育年会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耿慧志、沈洁、陈晨,2023

中国高等学院城乡规划教育年会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刘超、栾峰、陈晨,2023

中国高等学院城乡规划教育年会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奖,陈晨、陈诗芸,2024

2)科研实践成果奖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理论与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与(8/11),2025

精准更新驱动的青年发展型公共服务提升,2024年度“城市之星--上海城市治理青年人才创新大赛”城市更新赛道三等奖,2024

余村“两山”理念示范区综合发展规划及节点详细设计, 202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参与(10/15),2023

特大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空间资源配置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 2021年度上海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参与(7/12),2023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韧性体系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与(12/15),2023

特大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空间资源配置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 获2021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联合负责人,2023

防城港市沿海沿江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一一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突出生态与文化价值的城市设计实践,获2023年度广西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联合负责人(1/20),2023

防城港市沿海沿江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优秀案例,项目负责人,2022

上海市乡村风貌建设导则,2019 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参与(9/15),2021

斗南花卉小镇发展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9年度院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项目负责人,2021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专题负责人,2017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表扬奖,专题负责人,2017

南阳市新型城镇体系规划. 获得2016年度河南省勘察设计二等奖,专题负责人

3)教学成果

城乡规划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毕业设计模式,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十周年项目典型案例(1/10),2024

面向美丽乡村连片创建的规划设计方法,入选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工程案例(1/6),2024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乡村规划建设课程实践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5/6),2023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9/10),2021

“知行合一”的乡村振兴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7/10),2021

追求“真实情境”的产教融合实现本科设计课教学质量提升,同济大学首届质量保障工作典型案例(1/1),2024

面向思政教育的乡村教学体系建设与创新,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7),2020

响应国家战略的同济·黄岩乡村振兴教学基地建设,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7),2020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6/8),2021

面向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乡村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6/8),2021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导向的建筑规划景观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0/11),2021

社会价值创造导向的《社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7/7),2021

4)课程建设

城乡规划原理,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线下课程(5/5),2021

乡村规划设计,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线下一流课程(5/5),2020

乡村规划实务(乡村认识实习),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实践课程(2/5),2023

5)教学荣誉

2024,同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奖-英才新秀奖

2024,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备案创建团队(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分实验中心)号长

2023,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2019,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乡村振兴研习社,任指导老师)

2024,同济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个人)

2023,同济大学青年五四集体奖章(乡村共创青年团队,任负责人)

2023,同济大学建筑社会捐赠教育奖励金——建筑装饰集团奖励金

2023、2018-2019,“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2022,上海高校、高中阶段学校团干部示范示范典型

2022、2017,同济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2022,同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

2022,同济大学优秀本科生竞赛指导老师

2022,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老师

2019,同济大学校级优秀本科生导师

2019,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优秀指导老师

2019-2020,同济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9,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学术论坛优秀指导老师

2019,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谭垣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2019,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七届“最可爱老师”提名奖

2017,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六届“最可爱老师”

学位论文/竞赛指导

1)指导研究生/本科生

2022级博士生,周琳,我国城镇空间用途管制的底层逻辑解释及未来转型方向,获第十八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一等奖

2022级博士生,周琳,存量时代城镇空间用途管制的制度转型逻辑,获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

2021级硕士,邬文婕,大都市郊区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供给特征、机制研究及其规划启示——以上海市郊区为例,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2020级硕士,王海晓,区域-地方互动视角下江南水乡古镇地区的发展特征和机制研究——以周庄、乌镇为例,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9级硕士,张卓异,发达地区产业强镇的空间特征、成因机制及其规划启示——对浙江省湖州市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8级硕士,刘爽,上海大都市圈地方产业驱动的乡村发展及规划策略——以沪苏嘉湖地区为例,同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8级本科生,王培安,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学生提名奖(全校6人,本科生3位获奖、3位提名)

2015级本科生,徐浩文,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学生提名奖(全校6人,本科生3位获奖、3位提名)

2)指导大学生科创竞赛

2024,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二等奖,高校青年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学生团队:霍逸馨、李湘铖、陈梦阮、吴雨欣、许琪敏;指导老师:陈晨、方勤

2020,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银奖、上海赛区(红旅赛道)金奖、同济大学校级金奖,掌上智村——乡村产业振兴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学生团队:徐浩文、王昱菲、江朗、姜雅婧、彭乐妍、张琪、甘露顺、黄子君;指导老师:陈晨、熊国钺、许涛

2019,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3.0版——对浙江省9镇36村地方产业驱动乡村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学生团队:徐浩文、王昱菲、陈王苗、刘姿辰、刘小涵、李志鹏;指导老师:陈晨、杨贵庆

2024,第二届“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意创业大赛一等奖,四时㘰岸,鱼欢林悦--基于水乡生态挖掘和文旅数字营销的新丰村游船码头策划设计方案,学生团队:吴雨欣,张瑜婕,吴若琳,李彦菁,郑涵予,黄惟翊,刘潇;指导老师:陈晨

2024,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特等奖,三廊通嘉地 双核聚定城——上海市嘉定新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2035年),学生:马启程、廖晚迪、李奕昕、吴沁蓉;指导老师:钮心毅、陈晨、唐伟成

2024,第九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大赛(环境设计类)一等奖,翼翼归鸟,欣欣油桥--世界级生态岛的乡村振兴:上海市崇明区竖新镇生物多样性友好型乡村规划设计,学生:傅晓蝶,指导老师:干靓、陈晨

2023,青梦两山间、触动共富里,全国乡村规划竞赛乡村规划方案单元二等奖,学生:马启程、孙旻浩等,指导老师:钮心毅、陈晨、唐伟成

2023,乡中有业、新态共生,全国乡村规划竞赛乡村调研报告单元佳作奖,学生:陈泽亮、谢晚迪等,指导老师:钮心毅、陈晨、唐伟成

2023,第八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大赛(环境设计类)一等奖,“人城与共,寻径九龙——重庆九龙半岛更新城市设计”,学生:沈逸菲、霍逸馨、张悦晨等;指导老师:陈晨、高晓昱、黄璜

2023,“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二等奖,“解析“青年发展”导向下的超大城市精准公共服务密码——对上海市居住·文化·商业三大创新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的深度调查与实践行动”,学生团队:同济大学大都会更新研究社(许琪敏、任婧怡、周琳、谢苑仪等);指导老师:陈晨、孙亚琛、刘顺

2022,“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探索‘古镇新生’中的新江南水乡发展模式——基于12个江南水乡古镇的深度调查与实践行动”,学生团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邬文婕、王海晓等);教师:陈晨

2022,同济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设计,“基于人群共享和弹性服务的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重庆九龙半岛发电厂为例”,学生:沈逸菲;教师:陈晨、高晓昱、黄璜

2021,WUPENCity国际城市设计竞赛金奖,时空孪生、家园共塑——数字孪生支持的上海市“苏河之冠”智慧家园共塑模式设计,学生:李卓欣/胡源沐柳,指导老师:陈晨

2021,“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探寻“共富锦囊——新时代共同富裕背景浙江省产业强镇的发展模式总结与经验推广,学生团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周兰、张卓异等),指导老师:陈晨

2020,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赛区银奖、同济大学校级特等奖,掌上智村——乡村产业振兴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学生团队:徐浩文、王昱菲、江朗、姜雅婧、彭乐妍、张琪、甘露顺、黄子君;指导老师:陈晨、熊国钺

2020,WUPENCity国际城市设计竞赛优秀奖,“CommunityIncubation 社区孵化,共创定海”——上海市杨浦区定海社区工业遗存地区城市设计,学生:涂鸿昌/吴泽恒;指导老师:陈晨

2020,WUPENCity国际城市设计竞赛佳作奖,“时空慢脊,青创定海”——上海市杨浦区定海社区工业遗存地区城市设计,学生:陈诗芸/菅天语,指导老师:陈晨

2020,第六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大赛(环境设计类)一等奖,“community incubation社区孵化,共创定海” ,学生:涂鸿昌/吴泽恒;指导老师:陈晨

2019,“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类型学视角的乡村振兴“在地模式”研究,学生团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刘爽、汤海摇、王晓菁、江朗、赵梦飞等),指导老师:陈晨、方勤

2019,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城市设计作业评优一等奖,寻踪汇源、悦读城市——徐家汇文定路街区城市设计,学生:王昱菲、王微琦,指导老师:陈晨、童明、杨辰

2019,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同济大学校级特等奖,探寻“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的源头智慧——环境规制下浙江、福建两省乡村转型实践研究,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学生团队:徐浩文、王昱菲、陈王苗、刘姿辰、刘小涵、李志鹏;指导老师:陈晨、杨贵庆

2019,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指导老师:陈晨、方勤

2019,同济大学“互联网+”创新创业论坛一等奖,拼贴公园——城市微型公共绿地自主模块化设计实践,学生:刘小涵、刘姿辰、徐浩文等,指导老师:刘悦来、陈晨

2018,“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探寻“绿水青山、美丽中国”的源头智慧——环境规制下浙江、福建两省乡村转型实践研究,学生团队:同济大学乡村振兴研习社(周亚英、耿佳、颜思敏等),指导老师:陈晨、彭婧

2018,“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归根何方——上海城郊乡村养老产业现状调研,学生团队:江朗等,指导老师:陈晨

2018,“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三等奖,拼贴公园——城市微型公共绿地自主模块化设计实践,学生团队:徐浩文等;指导老师:刘悦来、陈晨

2017 ,第三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大赛一等奖,“文脉激活·寺市共生”——上海市铜川路水产市场地区城市更新设计,学生:周叶渊、王海任,指导老师:陈晨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