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设计理论方向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副主任、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兼任同济大学城乡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亚洲建筑师协会官方期刊《亚洲建筑》(英文)运营主编、国际城市论坛(IFoU)科学委员会委员、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教育分会观察员、第九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嘉兴)城乡建设设计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专家、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规划设计师联盟历史建筑和风貌保护小组召集人、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联合体发起人、教育部学位论文评议专家、《城乡规划》审稿专家。曾挂职上海市虹口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助理。
近五年,主持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6项,包括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1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专项课题1项、上海市重点智库课题3项。
完成合著1部、参编专著2部、译著2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撰写专报10余篇,2篇获省部级批示采纳。主持的《建筑史》为上海市示范性课程。曾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团队简介
周鸣浩副教授目前担任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简称“精研院”)执行副院长,依托这一平台,围绕围绕存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遗产保护和空间治理等研究领域和议题搭建“小而精”的研究团队。
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5月,为同济大学校设交叉学科研究平台,2019年获得上海市高校智库(二类)称号(2024年升格为一类),上海市重点智库“同济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成员机构、“无锡市城市更新技术联盟”创始成员单位。2018年5月,与宁波市签署《同济大学—宁波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合作协议》;2021年8月与上海市奉贤区签订《奉贤新城城市管理精细化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3月与嘉兴市签订《一体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治理院地共建协议》;2023年5月与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签订合作备忘录。
2、核心成员
核心团队成员包括5位全职研究员、1位科研助理、3位博士研究生和8位硕士研究生:
全职研究员:沈赟 副主任研究员、简单 研究员、赵梓宇 副研究员、侯嘉慧 副研究员、张弛 副研究员
科研助理:卢叶炅
博士研究生:佘小京、楚童、杨溪
硕士研究生:张宇辉、单禹、陈奕心、许垚佳、应晨、谢小虎、朱晏辉、耿丹
3、精研院基本研究架构
一、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项目概况
近五年,主持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
国家级课题2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
省部级课题6项,包括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专项课题1项、上海市重点智库课题3项。
二、主要研究积累和贡献
1、提出“多维存量型”理论框架,为城市有机更新空间治理体系搭建基本框架。
长期关注存量发展语境下由于旧有空间治理观念和工具的失灵,无法兼顾公平与效率、保护与发展的重大难题。先后以超大城市的“历史敏感区”(历史风貌区、老旧工业区)和“历史-生态复合敏感区”(滨水城区)为研究和实践对象,针对结构系统离散化、控制引导指标化和思维逻辑工程化等当下空间治理突出问题,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的三大特质——“协同发展”空间特质、“渐进发展”时间特质以及“健康发展”韧性特质,构建了一个面向城市更新的价值取向“左右”兼顾、思维方式“上下”互动、工作链条“前后”贯通、发展方式“软硬”兼施的多维存量型城市空间治理框架。提交多篇决策咨询专报,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获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社科决策咨询类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2、提出“三位一体”路径方法,为城市管理领域的精细化治理提供顶层设计方案
近年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重要指示精神,深度参与城市管理领域的精细化治理研究和实践,历经2019-2020两年调研,主笔完成全国范围内第一个省部级城市综合管理发展规划《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创新提出由一个总体架构、一张网、一批治理模式、一套规范与评估体系构成的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四梁八柱”,并建立“指标体系-专项规划-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治理路径方法,为第二、三轮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提供框架和基础。调研报告收入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丛书,形成《像绣花一样管理超大城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卷》(上海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研究成果于2022年和2023年分别在成都、嘉兴两座城市得到应用推广。
3、梳理“中外互动”演进历程,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规律性认识
从博士论文《1980年代中国建筑观念研究》开始持续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思潮影响下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形成系列成果,包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新观念的建构过程、海外建筑师在华实践对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影响分析等。与伍江合著《上海改革开放40年大事研究 卷七·城市建设》(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总结凝练了上海当代城市建设在中外交流互动中取得的五大先进经验,包括建立多元灵活的机制体制、重视城市规划的核心引领地位、借助重大事件/项目提升城市竞争力、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辩证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卓越全球城市等,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规律性认识。
三、主要社会影响与评价:
1、注重研究成果向资政服务建议转化,荣获多项省部级奖励
长期致力于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资政服务工作,积极回应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重大需求和难题痛点,从理论到实践,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可操作、可落地的空间治理建议。
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完成的研究报告《上海历史风貌道路精细化协同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机制研究》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提供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和技术支撑平台,于2013年获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排名5)。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主笔完成的研究报告《黄浦江两岸空间发展与功能更新对策建议》为“十四五”期间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发展提供了在空间格局、功能结构、生态治理、建设机制和示范项目等五大方面的对策建议,专报获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肯定性批示,有力支撑“一江一河”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应用证明),于2020年获第十二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排名2)。主笔完成《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及前期研究报告,提出规划编制的创新框架、思路和研究方法,获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深耕基础性的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获社会媒体肯定性宣传报道
将城市有机更新空间治理框架应用于对杨浦滨江历史工业地段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成效的评估工作,带领团队开展杨浦滨江的“工业遗产基础信息”和“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两项研究,聚焦杨浦滨江区域整体发展,梳理城市化、工业化和红色文化三条互相关联主线,从历史变迁和价值特征两大方面展开工业遗产个案研究,系统性地描绘“工业锈带”的形成演进和保护利用的全过程。主编完成《蝶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杨浦实践》,作为2023年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验收提交的重要成果,获国家文物局示范区验收专家组高度评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该书做了全面报道。
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大量工业遗产档案面临缺乏保护和损毁的危险。带领团队迅速推进近10个点位的工业遗产档案抢救和数字化工作,已完成数字化的历史文档近200份,历史图纸2000余张,历史照片1500余张,并通过制定《工业遗产档案抢救和数字化工作流程指南》,发动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抢救工作,实现遗产保护的共建共治共享,获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透视》和《解放日报》采访报道。
3、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理念方法走进非洲,扩大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
从2022年起,与蒙巴萨技术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科技部“一带一路”专家引智专项的支持下,创建中非国际联合研究与设计团队,聚焦如何以非洲肯尼亚蒙巴萨老城为对象,实践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和方法。两年间,结合研究生课程已完成三轮研究,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包括法国、意大利、黎巴嫩、尼泊尔等国专家组成的城市更新国际研究网络,传播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两次向联合国人居署和教科文组织专家进行成果汇报,得到高度认可。
近五年主持项目:
一、国家级项目:
二、省部级项目
《上海探索申请式腾退推动城市更新的问题和对策研究》(2024-AZ-15),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专项课题,2024.12-2025.03,8万.
《人民城市理念下上海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创新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24.11-2025.03,8万.
三、一般纵向、横向和校内项目
四、国际合作引智项目
专著和编著
著作章节
译著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术翻译
2022年指导《JumpOneOne活力城市——健康社区NGO》获同济大学第七届卓越杯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赛金奖,以及第十三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2021年《喀什市“高台民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上海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奖三等奖,排名6
2021年《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导向的建筑规划景观国际人才培养体系》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7
2021年获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9年获同济大学社会捐赠教育奖励金——“建筑装饰集团奖励金”
2019年《黄浦江两岸空间发展与功能更新对策建议》,第十二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2
2018年《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策略》,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3
2017年《超大城市转型背景下既有城区精细化治理的规划体系及其实践》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2
2017年12月《建筑史》(History of Architecture)获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编号:SH17081310247EDC04)
2015年课程《构建国际话语体系为导向的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研究国际课程实践》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3
2015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谭垣青年教师讲课三等奖
2013年《上海市徐汇区风貌保护道路规划》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排名第5;
2013年《上海市徐汇区风貌保护道路规划》获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排名第5
2013年《上海历史风貌道路精细化协同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机制研究》获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排名第5
201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谭垣青年教师讲课三等奖
2012年获同济大学暑期军训“优秀随训教师”荣誉称号
2012年指导的课题《城市新名片——上海老厂房改造现状调研及设计构想》获“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等奖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