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导师风采
李浈
浏览量:1141   转发量:130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博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所属专业: 建筑学
  • 邮箱 : lztjsh@126.com
  • 工作电话 : -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李浈,男,1969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古建材料与技艺分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常务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委员。《建筑遗产》、《建筑史学刊》编委等。

在学术领域,李浈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方面的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5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并负责子题1项。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并负责子题3项。主持并完成省市科研项目数十项。主持其它纵横向省市项目多项。

主持完成国家标准设计图集《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一套(分上中下三册),编号GTBT-1171,标准设计号11SJ937-1。

负责国家级一流课程和上海市级一流课程各一项。获多项国家级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

专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前后共两版,填补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并获华东地区第七届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教材二等奖。

教材《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已出第三版,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在实践领域,李浈教授主持并完成古城、古镇、古村落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文物及历史建筑保护与整治等工程项目160余项。特别是主持完成了浙江乌镇、西塘、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福建和平古镇、金坑古村;广东开平赤坎;北京密云古北水镇等多项知名文旅项目的规划或保护性工程整治等,深入耕耘、长期实践并卓有成效,深受地方的信任和好评,并集体获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代表性项目有浙江乌镇一期修真观修复工程(明风),访卢阁重建工程,翰林第修复工程,财神湾及市河南岸景观工程;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浙江西塘古镇保护规划;浙江西塘西街修复工程,西园修复工程,塘东街修复工程;泉州西街保护整治工程;上海朱家角圆津禅院修复工程;嘉兴梅湾(南门片)保护整治工程,月河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乌镇西栅二期圣寿塔(后改名白莲塔)重建工程,乌将军庙重建工程,昭明书馆整治工程,浙直分署重建工程,关帝庙整治工程;浙江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一、二期保护整治工程;无锡市荣巷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荣毅仁生平事迹陈列馆工程;南京高淳武庙修复工程;江苏吴江震泽宝塔街保护整治工程;四川松潘历史文化名城景观重建工程(包括八个子项目);安徽芜湖古城修建性规划、淳良里保护规划;浙江前童古镇老街修复工程;宁波韩岭古村修建性规划;宁波慈溪鸣鹤古镇甘四间、银号、小五房等文物建筑修复工程;安徽池州府儒学重建工程;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综合区总体规划;北京古北水镇观音庙及文峰塔重建工程;安徽滁州醉翁亭文物建筑群修复工程;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福建邵武市和平古镇保护规划;福建邵武市和平古镇和平书院修复工程、南谯楼及黄氏祠堂修复工程、县丞署修复工程;常州东方盐湖城茅山温泉度假小镇“道风街”概念性规划;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福安廉村古村保护规划;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福建武夷山市下梅古村保护规划;下梅村镇国庙、邹氏家祠、大夫第等文物及历史建筑修复工程;常州茅山温泉度假小镇“道风街”建筑方案设计;江西黎川人民路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一期整治工程;福建武夷山市下梅村茶街、万寿宫、当溪和老村部四个地块的保护性整治工程;广东省开平市赤坎古镇国际旅游度假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浙江青田县“神秘刘府”(明·刘伯温祖居)建筑及景观工程;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景区配套及整治工程策划、概念性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安徽滁州市吴棠故居、章益故居等四组文物及历史建筑工程的保护整治工程;湖州太湖溇港文化(织里)概念性规划;广东河源春沐园岭南生态小镇项目概念规划及古镇区策划;广东河源春沐园岭南生态小镇项目一雁飞水寨修建性详细规划;湖州长田漾“格物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陕西潼关古城策划及实施概念规划;河南郑州市上街区方顶驿虎林关城门、城墙工程设计;贵州铜仁市江宗门片区古城项目方案设计;江西上饶市望仙峡谷小镇岩铺芳村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全域旅游规划;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古村国际休闲文化旅游区概念性规划;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古镇一期整治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定孔庙修缮工程;等等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中国建筑史,遗产保护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本团队自2003年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7年始招生博士研究生。

自2024年6月止,共培养毕业硕士生70余人,毕业博士生11人。

目前团队内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博士研究生9人。


团队公众号: 

注册名:古元拱瑞,

微信号: guyuan-sh


项目情况

本团队已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五项。其中前四项已结题,另一项在研,预计2026年12月结题。

另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负责完成子题一项(结题)。

已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负责完成子题多项(结题)


在研项目【度制和匠习影响下我国官式与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系统关联性研究】简介:

       官式和乡土建筑相互影响、借鉴并交流传播,存在若明若暗的技术关联,但史实昏暗细节 不详。本题拟在传统建筑史学研究积累基础上,多方借助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传播 学、社会学等方法,深度探讨度制和匠习等官、民因素对我国传统建筑的影响范围、模式、方 法和程度等,揭示其营造技艺传播和影响的规律;并立足全国视角,将官式建筑和乡土建筑视 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二者型态式样、结构方式、技艺手风、装饰细节等的细微解析,研 究官式建筑营造技术的源流和演化,解析文法课本中的相关疑难,探讨对乡土建筑的相关影响 ;解读我国乡土营造的整体规律和区域特色,剖析其大系、小派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官式营造 的历史作用。旨从传统营造技艺的整体关联性视角,打破官式和乡土建筑相割裂的研究现状, 深化和拓展建筑史学研究的范畴和深度,尝试建立中国传统建筑的动态、立体和整体的体系; 进而提炼传统营造的核心因子并剖析中华营造文化的国家身份象征及渊源。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博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科研项目

1.  中国古代木作技术与工艺研究, 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上海市科委),时间 1999—2000, 上海市科委博士后科研资助

2.  传统建筑工艺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应用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778125),时间2008.01-2010.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42

3.   典型传统特色村镇住宅设计技术研究,属《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课题之一——“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模式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编号:2008BAJ08B04-03,时间2007-2011

4.  历史建筑保护的传统技术研究,属《重点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技术研究》课题之“历史建筑修缮与维护技术”系列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点)项目,编号2006BAJ03A07-03-02,时间2005-2010,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3030

5.  历史建筑价值评价模型研究,属《重点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技术研究》课题之“历史建筑的信息采集与价值评估体系研究”系列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编号2006BAJ03A07-01-03,时间2005-2010,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3030

6.  乡土建筑保护实践中低技术的方略、系统及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078277),时间2011.01-2013.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62

7.  “遗址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与古代建筑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四)(五),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合同编号20121109),委托单位:国家文物局,时间2012年6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50029。

8.  尺系·手风·匠派·形制——泛江南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性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378357),时间2014.01-2017.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122

9.  我国地域营造谱系的传承方式及其在当代风土建筑进化中的再生途径,项目负责人常青,子课题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编号51738008),时间20180101-20221230,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174/002

10.  传播学视野下我国南方乡土营造的源流和变迁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878450),时间2019.01-2022.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206

11.  度制和匠习影响下我国官式与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的系统关联性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浈,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2278040),时间2023.01-2026.12,同济大学科研项目号:01002340296


学术著作

         重要学术专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前后共两版,填补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并获华东地区第七届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教材二等奖。

        教材《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已出第三版,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主要著作列表】

1,     李浈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ISBN7-5608-2540-0/TU·478,字数44.1万(学术专著)

2,     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ISBN 7-5608-3218-0/TU·648,字数45.4万(新专业教材),第一版

3,     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ISBN 978-7-5608-4061-1,字数48.0万,第二版[L.z1] 

4,     阮仪三、李浈、林林著.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ISBN 978-7-5322-6586-2,负责完成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字数约10万字[L.z2] 。

5,     齐康院士总编、杨维菊主编的十一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规划项目之中国城市化建设丛书之一——《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ISBN978-7-5641-2603-2,完成其中第二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经验”,P16-27,字数约1.5万。

6,     2014年10月,出版标准图集《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SJ937-1(1),ISBN978-7-5182-0037-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7,     2014年10月,出版标准图集《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中),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SJ937-1(2),ISBN978-7-5182-0038-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8,     李浈著: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2版),ISBN 978-7-5608-5900-2,字数44.9万(学术专著)

9,     李浈编著: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ISBN978-7-5608-5959-0,字数48.0万,第三版

10,    2016年7月,出版标准图集《不同地域特色传统村镇住宅图集》(下),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SJ937-1(3),ISBN978-7-5182-0438-0,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学术论文

代表性论文

1.   李浈:铇与平推铇,《文物》2001年第6期(总540期),P.70~76。ISSN 0511-4772

2.   李浈: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制材工具及相关技术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0卷第3期,P.225~237. CN 11-1810/N

3.   李浈:试论框锯的发明与建筑木作制材,《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1卷第1期(2002年),P.67-79,CN11-1810/N

4.   李浈、雷冬霞.历史街区传统建筑修复设计探析. 《新建筑》2006年第5期:P.14-19. CN 42-1155/TJ  ISSN1000-3959

5.   李浈. 我国南北朝及以前的石作工艺探析.《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5卷第4期(总第100期,2006年10月):P.365-382, CN 11-1810/N

6.   李浈、雷冬霞.情境再生与景观重塑——文化空间保护的方法探讨,《建筑学报》2007年5期,P.1-4,ISSN0529-1399,CN 11-1930/TU

7.   李浈,雷冬霞. 关于传统建筑工艺遗产保护的应用体系的思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P.27-31,ISSN 1009-3060,CN 31-1777/C

8.   李浈. 古代建筑实践中木材的采运工艺,《建筑师》137期(2009年),P.31-35,ISSN1001-6740,CN11-5142/TU

9.   李浈. 官尺·营造尺·鲁班尺——古代建筑实践中用尺制度初探,《建筑史》第24期(2009),P.15-22,ISBN 978-7-302-18784-4

10.  李浈. 我国南北朝及以后的石作工艺探析,《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28卷第2期(总第110期),P.227-238, ISSN 1000-0224, CN11-1810/N

11.  李浈. 试论乡土建筑保护实践中低技术的方略,《建筑史》第29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ISBN 978-7-302-29163-3, P167-175

12.  李浈,官尺·营造尺·乡尺——古代建筑实践中用尺制度再探,建筑师,2014年第171期(2014年10月),P88-95

13.  李浈,营造意为贵,匠艺能者师——泛江南地域乡土建筑营造技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建筑学报,2016年2期(总569期),P78-83

14.  李浈从表形达意到人生哲理——试析营造之器的历史本原和文化意义,新建筑,2016年2期(总165期),P46-50

15.  李浈,雷冬霞,中国南方传统营造技艺区划与谱系研究——对传播学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建筑遗产,2018年第3期,总第11期,P16-21

16.  李浈,丁曦明,传统营造语境下黎川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特色探析——兼议“赣系临川派”的乡土区划,建筑遗产,2018年第4期,总第12期,P29-37

17.  李浈,吕颖琦,南方乡土营造技艺整体性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南方建筑,2018年4期,(优秀论文奖),P51-55

18.  李浈,王一帆,乡土营造中低技术的概念、内涵及系统——福建邵武金坑古村保护实践中的启发和思考,建筑师,2019年4期(总200期),P95-100.

19.  李浈、丁曦明,赣东“减柱抬梁式”厅堂的原型、完型与衍化— 传统营造语境下黎川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特色再探,建筑学报,2020(02期),总617期,P94-101

20.  李浈、颜炳亮,“整数尺”手法在乡土营造中的应用再探——兼论嘉定孔庙大成殿“减尺定侧”方式的可能性,建筑史学刊,2020年第1期,ISSN 2096-9368,P67-78

21.  李浈、丁曦明,赣东传统建筑的古风特征及其与《鲁般营造正式》的关系探析——以江西抚州黎川乡土建筑为例,建筑遗产,2021年第1期(总21期),ISSN 2095-7289,P88-100

22.  李浈、颜炳亮,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晋系乡土建筑的区域关联,建筑遗产,2021年第2期(总22期),ISSN 2095-7289,P12-21

23.  李浈、刘军瑞,“一地多尺“现象和用尺习俗——近年传统营造用尺制度研究的一些心得,建筑史学刊,2022年第1期,P54-59

24.  李浈、张知秋, “赣尺探寻”——历史地理学视野下赣地乡土营造尺的流布与辨析——建筑遗产,2022年4期30-41

25.  李浈,张嫩江,赣南地区乡土建筑的营造程式与匠语稗义——基于东生围“量天尺”的解读与辨析,建筑学报,2022(2),总26期,P129-137

26.  李浈、刘军瑞,“近世的区域“营造尺”南北差异比较——乡尺的共时性特征解读”,建筑史学刊,2023年第1期,P18-30

27.  李浈,张之秋,淮尺辨异——“ 淮尺” 辨异———从近世尺度分布的区域特点看淮尺的时空流布,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2 卷 第3 期(2023 年),P.305-325

28.  李浈,赵振宇,从“一殿多尺”的现象看嘉定城隍庙的考古断代,建筑学报,2023年(增刊1),总第27期,P.93-99

29.  李浈,颜炳亮,古建筑尺度控制的“模数化”程度和优先择用方法探讨——以元明苏式建筑尺度规律为例,建筑师,2023(5),总第225期,P104-114

30.  李浈,张之秋. 粤尺辨——时空维度下粤地乡土营造尺的流布与探析,遗产遗产,2023(3),P-50-61


实践成果

        理论联系实践,主持并完成古城/古城/古村落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保护与整治等工程项目150余项。

        特别是在负责江南水乡乌镇、西塘、绍兴、嘉兴,以及福建的和平、金坑、培田等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与历史建筑整治实践中卓有成效,深受信任和好评,并集体获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一、近年完成的代表性“策划及规划设计“项目有: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福安廉村古村保护规划(2002版和2015版);

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10年);

常州东方盐湖城“道风街”概念规划(2011年)和工程设计方案(2012年);

广东省开平市赤坎古城概念规划(2014年)和修建性详细规划(2015年);

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景区配套及整治工程策划及概念性规划(2016年);

吉林市小白山景区策划及概念性规划(2016年)。

湖州太湖溇港文化(织里)概念性规划(2016年)

广东河源春沐园岭南生态小镇项目概念规划及古城区策划(2017年)

山东蒙阴云蒙湖桃源古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策划、概念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017年)

陕西潼关古城策划及实施概念规划(2018年)

福建元坑古城旅游资源整合及发展策划及概念性规划(2018年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全域旅游规划(2020年);等等。


二、近年完成的代表性“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有:

浙江乌镇东栅的修真观修复工程(明风)、访卢阁重建工程(清风)、翰林第修复工程(清风)、财神湾及市河南岸景观工程;

浙江西塘的西街修复工程(清风)、西园修复工程、塘东街修复工程、圣堂扩建工程(清风)、西入口工程、东入口工程;

上海朱家角圆津禅院修复工程(清风)、珠浦电厂优秀历史建筑修复修复工程(民国);

嘉兴的梅湾(南门片)保护整治工程(清风)、月河(中基路)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程(清风);

乌镇西栅的白莲塔重建工程(宋风)、乌将军庙重建工程(明)、昭明书馆整治修复工程(明清)、浙直分署重建工程(清风)、关帝庙修复整治工程(清风)、西栅游客中心等;

浙江绍兴的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一、二期保护整治工程(清风)、嶯山书院重建工程(清风);

河南郑州上街区方顶古村寨墙及方顶塔工程设计、方顶程湾古村方案及工程设计;

宁波慈溪鸣鹤古城历史建筑群(甘四间、银号、小五房等)修复工程(清风);

四川松潘灾后重建历史景点复建工程(包括衙署、城隍庙、威远门、筹边楼、琴鹤楼、鼓楼、游人中心等八个项目);

安徽滁州醉翁亭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清风);

北京司马台观音庙及文峰塔重建工程(清风);

云南马龙县景观塔修建工程(唐风);

上海嘉定孔庙修缮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风);

福建邵武市和平古城和平书院修复工程(清风)、南谯楼及黄氏祠堂修复工程(清风)、县丞署修复工程(清风);

福建武夷山市下梅古村镇国庙、邹氏家祠、大夫第等文物及历史建筑修复工程(清风);

常州茅山温泉度假小镇道风街建筑方案设计(唐风);

福建武夷山市下梅村茶街、万寿宫、当溪和老村部四个地块的保护性整治工程等。

浙江省青田县神秘刘府重建工程(明风);

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金坑古村古巷人家、天主堂(市保文物)、金坑街、文津坊地段、儒林郎(省保文物)、将军庙、红军文化园等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整治工程。

河南方顶古村方顶塔、古城寨和程湾段的重建工程(清风)。

上海嘉定孔庙修缮工程(明代)。


教授工作室信息

详微信公众号: 

【古元拱瑞】

guyuan-sh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