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至2023年12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暨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所所长,《德国研究》(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主编,《德国发展报告(德国蓝皮书)》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欧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政治分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和一般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及外交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上海市教委等委托课题20多项,迄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有20篇获《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出版著作27部(专著2部、编著3部、主编14部、参与主编5部、译著3部)。在《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署名评论文章70多篇。近年来,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曾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7年)、同济大学攀登人才计划(2015年)。曾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3年)、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2014)优秀论文奖;上海市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排3),202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8),2023年。
1. 担任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上海市高校智库“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主任,详见:https://german-studies-online.tongji.edu.cn/main.htm;
2. 担任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详见:https://sino-german-dialogue.tongji.edu.cn/main.htm;
3. 担任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所所长,《德国研究》(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主编,详见:https://dgyj.tongji.edu.cn/main.htm;
国别与区域研究,重点为德国与欧洲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德国政治制度、外交与安全政策、社会市场经济、高等教育;欧洲一体化、欧盟治理;中德与中欧关系以及中美欧三边关系;中德跨文化比较;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政治语言学、话语分析。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当前中德、中欧经贸关系的机遇与挑战”,2024年;
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2021年;
3.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23年度课题,2023年(已结项);
4.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22年度课题,2022年(已结项);
5.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21年;
6.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2020年度课题,2020年(已结项);
7. 同济大学文科重大项目培育项目“国际格局大调整下中欧关系研究”,2020年(已结项);
8. 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机制2018年度课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德国舆论变化研究“,2018年(已结项);
9. 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计划项目“中欧关系数据库建设”,2018年(已结项);
10. 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计划项目“德国与欧洲研究系列学术研讨会”, 2017年(已结项);
11. 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计划项目”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研究”, 2017年(已结项);
12. 教育部国际司国别和区域研究指向性课题“德国国家治理模式研究”,2017年(已结项);
13.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计划项目“欧洲当前危机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6年(已结项);
14.外交部中欧关系研究“指南针计划”“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新动向及我应对”,2016年(已结项);
15.同济大学2015年度攀登人才计划配套课题“德国与我国周边国家关系研究”,2015年(已结项);
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德国外交政策新动向及我国对策研究”,2014年(已结项,鉴定:优秀);
17.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课题“当前中德关系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研究”,2013年(已结项);
18.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研究室委托课题“关于借鉴德国双元制,完善浦东职业教育机制的可行性研究”,2013年(已结项);
19. 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课题“论欧盟治理新模式开放式协调法及其民主合法性”,2008年(已结项);
20. 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度课题“欧盟参与型治理模式研究:从社会对话到公民对话”,2009年(已结项);
21. 上海市2007年度浦江人才计划课题“德国利益团体研究”,2007年(已结项);
22. 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德国对中小企业的促进”,2002年(已结项);
23. 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度青年课题“德国养老与医疗保险体制对中国建设社会保障体制的借鉴”,1998年(已结项)。
教研项目
同济大学研究生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
同济大学2024年研究生“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建设项目“区域国别学学科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建设”
专著
1. 《德国默克尔政府外交政策研究(2013~2019年):从克制迈向积极有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2. »Die Rolle der Europäischen Kommission und Sozialpartner im sozialpolitischen Integrationsprozess. Eine neo-institutionalistische Analyse des sozialen Dialogs(<欧盟委员会与社会伙伴在社会政策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社会对话的新制度主义解析>),德国NOMOS出版社,2007年2月。
编著
1. 郑春荣、胡黉编著:《德国国情报告:政党•团体•人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2. 郑春荣编著:《中小企业——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支柱》,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3. 郑春荣编著:《德国企业50强(中德对照)》,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主编、参与主编
1. 郑春荣主编:《默克尔时代的德国:2005~2021年中国的德国研究文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2. 郑春荣主编:《动荡欧洲背景下的德国及中德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3. 门洪华主编、郑春荣、吕蕊副主编:治理与战略”论文集:区域与国别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年;
4. 郑春荣、亚历珊德拉·豪斯泰因:《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数字化进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年;
5. A. Hausstein/C. Zheng (Hrsg.): Industrie 4.0/Made in China 2025. Gesellschaftswissenschaftliche Perspektiven auf Digitalisierung in Deutschland und China, KIT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18;
6. 裴钢、江波、辜学武、郑春荣主编: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汉德对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7. 王义桅主编、杨烨、郑春荣、宋黎磊副主编: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
主编《德国发展报告(德国蓝皮书)》系列
注:荣获中国智库索引(CTTI)2022年度智库优秀成果特等奖
1. 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23):“时代转折“下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荣获第十五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2. 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22):开启“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荣获第十四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3. 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21):迈向“后疫情时代”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荣获第十三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
4. 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20):转型中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荣获第十二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5. 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9):大变局时代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荣获第十一届“优秀皮书奖”一等奖;
6. 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8):默克尔4.0时期的德国何去何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荣获第十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
7. 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7):大选背景下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荣获第九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
8. 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6):欧洲难民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荣获第八届“优秀皮书奖”二等奖;
9. 郑春荣、伍慧萍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荣获第七届“优秀皮书奖”三等奖;
10. 郑春荣、伍慧萍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11. 郑春荣、李乐曾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2. 李乐曾、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译著
1. (德)托比亚斯·贡贝特等著:《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郑春荣、袁亚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01月;
2.(德)科尔著:忧心欧洲,郑春荣、胡莹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3.(德)考夫霍尔德著:《欧洲的价值》,郑春荣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
学术论文(近10年)
1. “范式变迁视角下德国社会政策再改革”(第1作者),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4期,第4-13页;
2. “从'文明力量'到'建构性力量':德国外交战略转型及影响”,载《当代世界》2024年第6期,第34-39页;
3. “德国的'时代转折'及其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影响”,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第35-46页;
4. “三重战略视域下的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第1作者),载《国际展望》2024年第2期,第24-46页;
5. “欧盟与北约关系:趋势、影响及应对”(第1作者),载《和平与发展》2023年第6期,第17-36页;
6. “2022-2023年德国内政与外交走势”,载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23):“时代转折”下的的德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1月;
7. “2021-2022年德国内政与外交走势”,载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22):开启“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月;
8. “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对俄政策的转型——基于对外政策学习理论的分析”(第1作者),《欧洲研究》2023年第4期,第103-122页;
9. “欧盟移民与庇护政策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后功能主义理论的视角”(第1作者),载《国际政治研究》2023年第3期,第9-30页;
10.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载《当代世界》2023年第6期,第50-55页;
11. “地区间主义视角下欧盟印太战略的功能目标及其限度”,载《南亚研究》2023年第1期,第7-28页;
12. “俄乌冲突下欧洲安全格局及欧盟安全政策的转型”,载《俄罗斯研究》2023年第1期,第50-54页;
13. “俄乌冲突背景下德国在欧盟领导角色的式微“(第1作者),载《国际展望》2023年第1期,第58-81页;
14. “2021-2022德国内政外交走势”,载郑春荣:《德国发展报告(2022):开启“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
15. “俄乌冲突下德国的“时代转折”——基于历史记忆影响的分析”(第1作者),载《德国研究》2022年第6期,第4-19页;
16. “德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主张、实践与动因分析”(第1作者),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第22-32页;
17. “北约拉日韩澳新入伙意欲何为?”,载《当代世界》2022年第7期,第65-66页;
18. “俄乌冲突下德国新政府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转型”(第1作者),载《欧洲研究》2022年第3期,第126-154页;
19. “欧盟数字主权建设的背景、路径与挑战”(第1作者),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年第2期,第151-159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22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 “德国鼓励生育的家庭政策措施”,载《人民论坛》2022年第6期,第104-107页;
21. “经济政策调整的新动向:“国家回归”?”,载《欧洲研究》2021年第5期,第111-133页;
22. “区域与国别研究的若干问题与改进思考”,载《俄罗斯研究》2021年第3期,第155-158页;
23. “历史演进视角下的欧盟与北约关系走向——兼析拜登当选的影响”(第1作者),载《国际展望》2021年第2期,第45-64页;
24. “欧盟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对中欧合作的影响”(第1作者),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1期,第98-106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产业经济》202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5. “2020-2021德国内政外交走势”,载郑春荣:《德国发展报告(2021):迈向“后疫情时代”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26. “中德两国对外人文交流政策比较”(第1作者),载张骥、邢丽菊主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外人文交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21年;
27. “欧盟绿色演进历程及其当前动向”(第1作者),载徐明棋主编、杨海峰副主编:欧洲联盟发展回顾与前瞻,北京:时事出版社,2021年,第30-49页;
28. “全球治理视域下国别区域人才培养探析”,载《中国外语》2020年第6期,第20-25页;
29. “欧洲政治碎片化与中欧关系走向”,载《当代世界》,2020年第6期,第32-38页;
30. “中欧第三方市场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载《世界知识》,2020年第3期;
31. “新冠疫情背景下德国在欧盟领导角色分析”(第2作者),载《德国研究》,2020年第2期;
32. “欧盟网络安全战略及中欧合作”(第1作者),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32-46页;
33. “德国在推进欧洲战略自主性上的角色”,载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20):转型中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34. “转型中的德国:2019年度德国形势分析”,载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20):转型中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35. “德国应对英国脱欧进程及对欧盟未来改革的立场”(第1作者),载吴志成、李贵英主编:《英国脱欧与欧洲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6-79页;
36. “德国“疏美挺欧”的政策宣示与实践挑战”,载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9):大变局时代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16页;
37. “德国行政成本控制体系演变及其启示”(第1作者),载《德国研究》2019年第3期;
38.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及其启示”,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4期;
39. “German Studies an chinesischen Hochschulen: Status quo und Zukunft”, 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 Volume 49, Number 2, 2017, pp. 157-167(A&HCI收录);
40. “欧美逆全球化思潮势头不减”,载《人民论坛》2019年第14期;
41. “德国失稳的原因及其影响“,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6期;
42. “法德轴心“重启”的限度探析”(第1作者),载《欧洲研究》201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20年第5期全文转载;
43.“中德人文交流的挑战与改进建议”(第1作者),载《对外传播》2019年第10期;
44. “新型国际关系推动者视角下的中德人文交流”,载邢丽菊、张骥主编:《中外人文交流与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第261-271页;
45. “德国在欧盟外资审查机制设立中的角色分析”(第1作者),载徐明棋主编、杨海峰副主编:《多重挑战下的欧盟及其对外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19年,第32-50页;
46. ”欧盟难民问题难解的原因与影响“,载《当代世界》2018年第9期;
47. “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影响”,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48. ““默克尔4.0政府”的内政、外交走向”,载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8):默克尔4.0时期的德国何去何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18页;
49. “特朗普执政以来德国对美政策的调整:背景、内容与特点”(第1作者),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9年第1期全文转载;
50. “新世纪以来德国民众福利态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1作者),载《公共行政评论》2018年第3期;
51. “重塑欧美安全关系?——对欧盟“永久结构性合作”机制的解析”(第1作者),载《欧洲研究》201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9年第4期全文转载;
52. “德国安全政策话语的变迁——基于德国联邦议院海外派兵辩论的分析”(第2作者),载《德国研究》2018年第2期;
53. “右翼民粹主义影响下的欧洲一体化会走向何方”,载《当代世界》2017年第6期,第31-34页;
54. “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德国与G20”,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45-51页;
55. “不确定之年德国面临的内外挑战”,载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7):大选背景下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16页;
56. “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发展条件分析——以奥地利自由党为例”(第1作者),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2期,第129-138页;
57. “德国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看法及我国应对之策”(第1作者),载《对外传播》2017年第5期,第50-52页;
58. “德国安全政策新动向分析”,载《欧洲研究》2017年第1期,第126-143页;
59. “欧盟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原因与表现”,载《国际展望》2017年第1期,第34-51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5期转摘,第8-9页;
60.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德关系:潜力与挑战”,载黄平、赵晨主编:《“一带一路”与欧洲》,北京:时事出版社,2017年;
61.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德关系:潜力与挑战”,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2月,第39-46页;
62. “难民危机背景下德国难民融入的挑战及应对”,载《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75-83页;
63. “以皮书为载体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若干思考”,载谢曙光主编:《皮书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7-84页;
64. “德国应对英国脱欧公投及其影响的立场”,载《欧洲研究》2016年第4期,第26-35页;
65. “欧盟的未来发展前景预判”,载《人民论坛》2016年7月,第26-27页;
66. “欧洲难民危机背景下德国在欧盟中的领导角色”,载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6):欧洲难民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第1-13页;
67. “创业型大学的典范: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经验”,载《江西教育》2016年4月,第44-45页;
68. “如何在对德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载《对外传播》2016年4月,第37-39页;
69. “德国右翼民粹政党的能量有多大”,载《世界知识》2016年4月,第35-37页;
70. “德国的以色列政策:基于道德义务和现实政治”(第1作者),载《德国研究》2016年第1期,第4-15页;
71. “德国重新测量世界的三重挑战”,载郑春荣、伍慧萍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10页;
72.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变趋势分析”(第1作者),载刘立群主编:欧债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及欧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57-269页;
73. “德国在中欧关系中的角色”,载《欧洲研究》2015年第1期,第1-14页;
74. “德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第1作者),载《学术前沿》,2015年6月上,第40-48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管理科学》2015年第9期全文转载;
75. “伊核问题上,不容忽视的德国角色”,载《世界知识》2015年9月,第50-51页;
76. “德国在欧洲难民危机中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第1作者),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2月,第30-39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
77. “德国工程学博士培养模式的延续与调整”(第1作者),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年第12期,第62-67页;
78. “从乌克兰危机看德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第1作者),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36-46页;
79. “Modernes Regieren in China. Wie erfolgt Interessenvermittlung in der Volksrepublik China?”(第2作者),in Hubert Heinelt (ed.), Modernes Regieren in China, NOMOS, 2014, S.13-40;
80. “德国社会自治的经验与启示——以技术标准化为例”,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国家治理第48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文集(2014年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注: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2014)优秀论文奖;
81. “德国外交政策的新动向”,载《欧洲研究》2014年第2期,第1-14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8期转摘;
82. “中欧光伏争端中的欧盟与德国——基于三层博弈理论的分析”(第1作者),载《德国研究》2014年第1期,第18-29页;
83. “精英倡议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差异化的影响分析”(第1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68-77页;
84. “大选后的德国何去何从?”,载郑春荣、伍慧萍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第1-7页;
85. “德国如何抓住改革的‘时机之窗’——‘2010议程’的理念、影响与反思”,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11月下期,第6-12页;
86. “介于利益与价值之间——德国应对欧债危机举措的动因探析”(第1作者),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第6期,第42-51页;
87. “德国大学精英倡议计划之未来构想分析——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第1作者),载《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第97-106页;
88. “从德国视角看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发展前景”(会议论文集),第三届两岸欧洲联盟研究论坛2013,中国台湾,2013年10月14-18日;
89. “德国欧洲政策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载周弘主编、宋晓敏、沈雁南副主编:《认识变化中的欧洲(中国社科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80-200页;
90. “德国的再城市化”(第1作者),载《城市问题》2013年第9期,第82-88页;
91. “利比亚危机以来德国安全政策的新动向”,载《德国研究》2013年第2期,第4-14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92. “德国发展中的矛盾性”,载郑春荣、李乐曾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第1-7页;
93. “德国黑黄联合政府的社会政策改革述评”,载郑春荣、李乐曾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第148-162页;
94. “德国经济治理中的稳定文化”,载《欧洲研究》2013年第1期,第127-140页;论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7期;收录:周弘、彼得•荣根、朱民主编:德国马克与经济增长(修订增补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附录二;
95. “从欧债危机看德国欧洲政策的新变化”,载《欧洲研究》2012年第5期,第1-16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3期转摘;收录:徐明棋主编:欧债危机与欧洲的走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78-201页;
96. “德国联合国‘争常’与欧洲一体化”,载《国际论坛》2012年第6期,第1-6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论点摘要;
97. “中欧关系的人文基础----以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为例”,载王义桅主编:《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4月;
98. “中国《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的劳动关系”(德语),载Bjoern Egner/Michael Haus/Georgios Terizakis (Hrsg.), Regieren. Festschrift fuer Hubert Heinelt, Wiesbaden: Springer VS, 2012, S. 549-564;
99. “德国‘争常’的过程、障碍与前景”,载顾俊礼主编、杨解朴副主编:《中德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93-207页;
100. “德国政治发展述评”,载李乐曾、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第40-52页;
101. “德国社会发展述评”,载李乐曾、郑春荣主编:《德国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第160-171页;
102. “土耳其入盟:基民盟/基社盟与自民党的不同立场”,载刘立群主编:《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及中德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8-97页;
103. “德国住房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第2作者),载《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201期,第292-294页;
104. “‘德国模式’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及其所面临的挑战”,载《国际论坛》2011年第6期,第54-59页;
105. “论公民社会组织在欧盟问责中的角色”,载《德国研究》2011年第3期,第33-38页;
106. “从里斯本战略到欧洲2020战略:基于治理演进视角的分析”,载《欧洲研究》201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2期转摘;
107. “德国志愿服务:特点、趋势与促进措施”,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0期;
108. “论欧盟社会政策的困境与出路”,载《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109. “德国新政府在土耳其入盟问题上的立场”,载《德国研究》2010年第2期。
1. “重振工业,德国面临几道坎”,《环球时报》,2024年9月14日;
2. “感受足球热潮下德国社会的沉寂”,《环球时报》,2024年7月16日;
3. “德国'中国能力'建设应有更多自信”,《环球时报》,2024年7月2日;
4. “Adjustment of EU-Nato relations and its impacts on China-EU ties”(第1作者),China Daily, May 9, 2024;
5. “中德开拓合作新增长点,筑牢双边关系基本盘”,人民网,2024年4月17日;
6. “为何越来越多人讨论'德国失序',《环球时报》,2024年1月7日;
7. “中德关系稳中求进值得期待”,人民网,2023年12月30日;
8. 对华合作是德国经济的“解药”之一,《环球时报》,2023年9月8日;
9. “德国新一代政治人物应多些历史感”,《环球时报》,2023年2月17日;
10. “U.S. and Germany can't hide differences on Ukraine crisis Lockstep” ,CGTN, 2023年3月5日;
11. “俄乌冲突难掩美欧信任危机”,《环球时报》,2022年12月7日;
12. “德国舆论出现坑骗德企的逆流”,《环球时报》,2022年8月22日;
13. “欧洲莫被美国所谓“友岸外包”忽悠”,《环球时报》,2022年6月9日;
14. “德国为何再炒“对华过度依赖论”” ,《环球时报》,2022年3月22日;
15. “离开了默克尔,“法德双引擎”还能引领欧盟吗?”,《文汇报》,2022年1月4日;
16. “德国新总理内政外交有何亮点?”《新民晚报》,2021年12月23日;
17. “阿富汗撤军促欧盟加强战略自主”,《环球时报》,2021年9月6日;
18. “德国大选中的两党差异: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7月9日;
19. “Is Afghan debacle last straw that prompts Europe to pursue strategic autonomy?” Global Times, 2021年9月7日;
20. “后默克尔时代”,谁掌德国“方向盘”,《新民晚报》,2021年9月30日;
21. “德国选情剧烈变化,谁是默克尔的接班人仍难预测”,《新民晚报》,2021年9月14日;
22. “Tariffs dispute is a wrong choice for Germany no matter who wins election”,Global Times, 2021年8月16日;
23. “德国供应链法效果堪忧”,《环球时报》,2021年7月6日;
24. “Merkel won't wreck her China legacy over Washington visit”,Global Times, 2021年7月14日;
25. “后默克尔时代”的中德经贸:携手相向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1月29日;
26. “德国对华思维为何趋于消极”,《环球时报》,2020年11月20日;
27. “欧洲文化融合实践失败了吗?”,《环球时报》,2020年11月11日;
28. “坚持多边主义 ‘后疫情时代’中欧关系再出发”,人民网-国际频道,2020年9月2日;
29. “对华合作可成德国主政欧盟亮点”,《环球时报》,2020年7月22日;
30. “半月谈|欧盟的问题,在疫情中放大”,新华社客户端,2020年5月8日;
31. “世界大团结抗疫的障碍在哪”,《环球时报》,2020年4月9日;
32. “德国为何将数字化列为挑战”,《环球时报》,2020年1月8日;
33. “弱势德国就要来了吗?”,《环球时报》,2019年11月21日;
34. “Merkel's signal to world with China visit”,China Daily, 2019年10月21日;
35. “升级版中德创新伙伴关系值得期待(观象台)”,《人民日报》国际观察,2019年9月7日;
36. “默克尔14年内12次访华,中德关系特殊在哪”,海外网,2019年9月6日;
37. “大咖谈|从东部两州选举看德国政局的不稳定因素”,上观新闻,2019年9月3日;
38. “德国不想放弃华为5G,打了个政治正确的‘擦边球’”,观察者网,2019年7月29日;
39. “新世纪以来德国民众福利态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上)”(第1作者),澎湃新闻,2018年6月28日;
40. “新世纪以来德国民众福利态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下)”(第1作者),澎湃新闻,2018年6月28日;
41. “同观·德国|社民党为什么回心转意愿与联盟党组阁”,澎湃新闻,2017年11月27日;
42. “欧元区改革方案为何难产”,上观新闻,2017年10月16日;
43. “展望默克尔4.0时期德国在欧盟内的领导力”,澎湃新闻,2017年10月9日;
44. “德国大选结果令人忧虑欧盟未来”,《文汇报》,2017年9月28日;
45. “‘四连任’的默克尔真的赢了吗”,海外网,2017年9月25日;
46. “‘躺赢’了大选的默克尔 第四个任期注定内忧外患重重”,网易新闻,2017年9月25日;
47. “中德携手构筑全球治理责任共同体(望海楼)”,《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7月6日;
48. “中德引领“联动世界”前进方向”,光明网理论频道,2017年7月7日;
49. “Wie die Globalisierung wirkt. Nutzen für alle”, Der Tagesspiegel. 29.06.2017;
50. “默克尔的疏美挺欧言论背后有多少潜台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2017年6月6日;
51. “中德两国携手推进新型全球化正当时”,央视网评论频道,2017年5月27日;
52. “不求同步,但求同向”,《人民日报》2017年5月2日;
53. “德国扩军何以牵动各方神经”,《新民晚报》2017年3月13日;
54. “‘舒尔茨效应’频现,默克尔是否实现四连任成疑问”,澎湃新闻,2017年2月20日;
55. “德国经济部叫停收购爱思强,这是德方所希望的ʻ互惠ʼ吗?”,澎湃新闻,2016年10月29日;
56. “Germany and the G20, University of Toronto”, http://www.g20.utoronto.ca/biblio/zheng-sisu-2016.html;
57. “当默克尔的情怀遇见现实”,环球网,2016年9月20日;
58. “中德协力推进落实‘杭州共识’,G20成为‘行动队’有保障”,澎湃新闻,2016年9月6日;
59. “下届G20东道主德国,此番与中方合作能否更深”,《东方早报》,2016年9月1日;
60. “德国发展报告2016:难民危机影响德国”,《解放日报·上海观察》2016年6月17日;
61. “难民危机考验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力”,《文汇报》2016年5月13日;
62. “默克尔第8次访华的三大亮点”,海外网,2015年11月2日;
63. “默克尔访华对接中德工业合作4.0”,海外网,2015年10月29日;
64. “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经验”,《文汇报》,2015年8月7日;
65. “德国外交转型⑦|德国组建一支ʻ欧洲军队ʼ的可能性有多大”,澎湃新闻,2015年6月11日;
66. “不能淹没在工业4.0概念的炒作中”,《解放日报》,2014年11月14日 ;
67. “欧洲未来充满各种风险和可能”,《文汇报》, 2014年9月1日;
68. “ʻ德国模式ʼ再思考”,《文汇报》,2014年7月28日;
69. “重拾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人民日报》,2014年8月6日;
70. “反省,永无终点”,《人民日报》,2014年8月6日;
71. “Ukraine: Deutschlands Balanceakt steht vor immer größeren Herausforderungen”,人民网(德语),2014年8月19日;
72. “欧债危机使德国进退维谷”,《经济参考报》,2013年3月21日;
73. “中德关系有望延续 迄今良好发展态势”,《文汇报》,2013年12月29日;
74. “2013年德国大选考察印象记”,DAAD Newsletter,Nr. 5, 2013。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