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霞,副主任护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健康管理师,心理测量师,现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护理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卫生健康人才评价题库建设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妇科专委会委员,上海市静安区护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普通妇科护理组副组长,中国互联网医疗护理研究组委员,上海康复医学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护理学会心理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美国循证护理中心中国导师,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审稿专家。 2016年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获上海优秀青年护理人才,2023年获得上海市静安区中青年拔尖人才。
2012年,2017年两次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护理学院访学,并获得循证护理导师证书,目前为美国Flud循证护理中心在中国的培训教师。2019年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及香港基督教联合医院进行参访培训,近年来,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面上项目1项,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科技创新项目1项,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研究项目1项,主持校局级类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目前在研经费约100余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护理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2篇,在国际性学术会议进行论文口头交流和壁报交流3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研究生教材1部,副主编本科生教材1部,参编各类教材、专著、专家共识、指南等7部,获全国(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护理改进成果奖1项,护理管理创新奖卓越奖1项,上海市护理改进成果奖1项,上海护理学会科技成果2项,2020年第十届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奖1项,上海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金奖1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银奖4项,上海医务工会星光计划奖2项,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71603183, 基于结构方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谵妄的风险模型构建及早期预警识别模式研究, 结题, 主持。
(2)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 “医院-社区-家庭”三维协同视角下群智互联导向的产后抑郁风险分级干预模式的构建及效果评价,在研,主持。
(3)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企融合创新支撑技能培训专项,临床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横纵”二维协同管控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研,主持。
(4)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项目,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核心症状群数智化管理平台的构建与验证,在研,主持。
(5)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静安区中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在研,主持。
(6)“同济大学护理学院(筹)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领军人才项目,在研,主持。
(7)上海市医务工会2023年调查研究重点课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医务职工抗逆力水平,在研,主持。
(8)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人才蓄水池”计划,基于序贯决策理念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核心症状群AI管理平台的构建与验证,在研,主持。
(9)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市级医院临床管理优化项目, 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高危孕产妇病情预警预控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实证研究,结题,主持。
(10)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科普项目,饱腹瘦孕直播间-孕产妇营养、运动系列科普教育课程开发及多维度健康促进,结题, 参与。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71864019,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肺康复模型构建和运作机制研究, 结题, 参与。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71774117, 慢病延续性照护“医院-社区-家庭”三界面交互促进机制研究及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结题, 参与。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71704135, 社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老年人痴呆发病风险预警模型及干预模式研究,结题, 参与。
(1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心脑血管疾病急救知识科普系列课程及课件的开发,结题, 参与。
(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71173155,医院护理结构与服务过程的机制建模和质量评价研究,结题,参与。
【代表性论著】
(一)近3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1)Yu C, Jiang J, Zhong M, Zhang H, Duan X. Training loadof newly recruited nurses in Grade-A Tertiary Hospitals in Shanghai, China: aqualitative study. BMC Nurs. 2023 Jan 11;22(1):9. (IF3.2)
(2) Zhang, R., Wu, X., Zhong, M., Yu, C., Yu, J., Jiang,J., & Duan, X. (2023).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of newly registerednurses surrounding th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in an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A qualitative study in Shanghai, China.Nurse education today, 124, 105754. (IF 3.906)
(3)Zhang, H., Jiang, J. X., Zhong, M. H., Yu, C., Pang, Q.Y., Mao, Y. L., & Duan, X. (2022). Career adaptability of newly graduatednurses at an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hospital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10.1111/jonm.13661.(IF4.680)
(4)Zhang, H., Jiang, J. X., Xia, J., Yu, C., Zhong, M. H.,Pang, Q. Y., Mao, Y. L., & Duan, X. (2022). Analysis of clinicalapplication effects and challenges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he high-riskobstetric women of China: A scoping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10.1111/jocn.16288.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IF 4.423)
(5) Zhong M, Jiang J, Zhang H, Duan X(2021). Combinationof flipped learning format and virtual simulation to enhance emergency responseability for newly registered nurse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InteractiveLearning Environments. (IF 3.928)
(6)Zhong, M., Zhang, H., Yu, C., Jiang, J., & Duan, X.(2022). Application of machine learning in predicting the risk of postpartum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18, 364–379.(IF 6.6)
(7)Jiang, J., Liu, Y., Han, P., Zhang, P., Shao, H., Peng,H., & Duan, X. (2022).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emergency nurses duringCOVID-19 epidemic in Shanghai: A qualitative study.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10, 1001615.(IF 5.2)
(8)Liu, Y., Wang, L., Shao, H., Han, P., Jiang, J., &Duan, X. (2022). Nursing students' experience during their practicum in anintensive care unit: A 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10, 974244. (IF 5.2)
(9)Jiang, J., Han, P., Huang, X., Liu, Y., Shao, H., Zeng,L., & Duan, X. (2022). Post-traumatic growth experience of first-lineemergency nurses infected with COVID-19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Aqualitative study in Shanghai, China.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0, 1015316. (IF5.2)
(10)Han, P., Duan, X., Wang, L., Zhu, X., & Jiang, J.(2022). Stress and coping experience in Nurse Residency Programs for newgraduate nurses: A 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0,979626. (IF 5.2)
(11)Han, P., Duan, X., Zhao, S., Zhu, X., & Jiang, J.(2022). Nurse's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of Caring for Severe COVID-19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A 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 Frontiers inpublic health, 10, 841770. (IF 5.2)
(12)Wu, X., Qiu, F., Jin, X., Liu, Q., Zhou, J., &Duan, X. (2022). Evaluation of Four eGFR Calculating Formulae in PredictingPostoperative Acute Kidney Injury in Adult Patients Undergoing Open-Heart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ontrast media & molecular imaging,2022, 6929758. (IF 3.009)
(13)Jiang, J., Zhao, S., Han, P., Wu, Q., Shi, Y., Duan,X., & Yan, S. (2022).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erceived Barriers of NewlyGraduated Registered Nurses Undergoing Standardized Training in Intensive CareUnit Toward Early Mobilization of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AQualitative Study in Shanghai.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9, 802524. (IF5.2)
(14) Han, P., Duan,X., Zhao, S., Zhu, X., & Jiang, J. (2022). Nurse's PsychologicalExperiences of Caring for Severe COVID-19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A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0, 841770. (IF5.2)
(15) Zhang, J.,Zhou, F., Jiang, J., Duan, X., & Yang, X. (2022). Effective TeachingBehaviors of Clinical Nursing Teachers: A 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 Frontiersin public health, 10, 883204. (IF 5.2)
(16)Liu, Y., Yao, C., Zhao, S., Han, P., Jiang, J., &Duan, X. (2022). Perspective and Experience of Male Nursing Students in 3-yearVocational College During Their Clinical Practicum: A Qualitative Study inShanghai, China [Original Research].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0. (IF5.2)
(17)Zhao, S., Duan, X., Cheng, L., & Jiang, J. (2021).Perspective and experience of newly graduated registered nurses withstandardized train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 qualitative study inShanghai, China. Nurse education today, 105, 104994. (IF3.9)
(二)近3年中文北大核心:
(1)王婷婷, 段霞.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中医护理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中华护理杂志. 2023, 58(17): 2097-2104
(2)钟敏慧,段霞.基于监督学习的产后抑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J].护理学杂志(已录用)
(3)张涵,段霞.产科肛门括约肌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21,36(18):106-110.
(4) 夏杰,段霞,张佳男,于婵,王可可.基于信息化的高危孕产妇病情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06):481-485+491.2021.5.17
(5)夏杰,段霞,张佳男,等. 高危孕产妇病情预警评估表的构建及信效度检验[J]. 护理学报,2021,28(4):67-72.2021.3.23
(6) 夏杰,段霞,张佳男,于婵,王可可.病情早期预警系统用于高危孕产妇病情评估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20,35(23):18-21. 2020.12.30
(7)谈莉萍,段霞.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5):1933-1940. 2020.09.01.
(8) 夏杰,段霞,曹程秀,等. 赛肤润及安普贴在护理人员鼻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20,34(16):2977-2979.
(9)夏杰,段霞,于婵,等. 基于Kolb模型的体验式教学法在ICU高职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0):2804-2808.
(10) 张佳男,段霞,夏杰,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早期活动安全管理研究现状[J]. 护理学杂志,2020,35(8):106-109.
(11)王毅,段霞,庄英,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心胸外科ICU的应急护理管理及防护措施[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z1):392-394.
【编著】
(1)主编,《临床急危重症护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副主编,《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外科PBL教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
(3)参编,《心电图异病例-临床护理解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4)参编,《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妇产科PBL教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5)参编,《肿瘤康复指南》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2019.
(6)参编,《护理管理学》十三五规划教材一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7)参编,《护理人员如何申请专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8)参编,《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专家共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9)参编,《血管护理核心教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0)参编,《临床护士实践能力训练—急危重症PBL教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代表性科研及教学成果】
(1)2022,第八届上海市护理工作改进成果奖—护士主导的急危重症孕产妇预警-预控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段霞(第一)
(2)2020年,第十届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奖—抗击疫情康复科普作品奖 抗击疫情“妇幼康复”保健原创系列科普作品,段霞(第一)
(3)2021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基于Miller金字塔能力模型的低年资护士急危重症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段霞(第一)
(4)2021年,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接头维护最佳实践与探索,段霞(第一)
(5)2020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急诊科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段霞(第二)
(6)2020年; 基于前馈控制得护理风险管理理论加强急危重症患者导管并发症风险预控的系列护理研究, 上海市总工会, 第32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 段霞(第一)
(7)2019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实践能力教学考评模式的研发和应用, 段霞(第二)
(8)2018年,基于问题管理模式的降低危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的系列护理研究, 上海市总工会,第30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金奖,段霞(第一)
(9) 2018年, 基于危重症评估系统的多学科协作的心脏术后早期活动模式的应用, 中国护理管理创新奖卓越奖,段霞(第一)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