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发武,国际知名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地质灾害的机理研究及防治工作,尤其是海底滑坡,地震滑坡,降雨滑坡,水库滑坡等不同因素触发的滑坡灾害。在海底滑坡方面,自主研发了一套模拟海底滑坡运动过程的旋转水槽模型试验系统;在地震滑坡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实测地震波形的环剪试验;在降雨滑坡方面,提出了用以判别高速滑坡发生危险性的“最适渗透系数”概念;在大量室内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滑带土剪切强度变化模型(被称为Wang-Sassa 模型),并成功地开发了模拟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的计算软件LS-RAPID;在水库滑坡方面,揭示了不同地质结构的滑坡对库水位变化的反应规律;在滑坡坝研究方面,提出了预测滑坡坝破坏的系统方法。
汪发武创立了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n Geo-disaster Reduction;创办了国际期刊《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申请人于2018年4月起受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环境灾害减灾讲席”首席科学家,负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环境地质灾害减灾的协调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藏东南高位远程滑坡灾变动力学及致灾范围预测研究,2023.01-2027.12,主持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面上项目(基盘B):火山碎屑堆积区降雨和地震诱发高速远程滑坡起滑机制研究,2019.04-2022.03, 主持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重点项目(基盘A):滑坡堰塞坝溃决前兆现象及预测研究,2012.04-2017.03,主持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面上项目(基盘B):海底滑坡的运动机理及其对海底管线冲击力评价,2008.04-2011.03,主持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面上项目(基盘B):中国三峡水库大规模蓄水造成的滑坡风险评价,2006.04-2009.03,主持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面上项目(基盘B):白山甚之助谷滑坡灾害现象和运动预测,2003.04-2006.03,主持
Wang F, Zhang B,
Lü Q, Ma H, Chen Y, Fu Z, Wu J (2024) Impact of a clustered
rainfall-induced geo-hydrological disaster on densely populated gully
villages in Fuy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on 22
July 2023. Landslides.
https://doi.org/10.1007/s10346-024-02235-7
Zheng H, Guo Y, Tao Z,
Zhang W, Li M, Wang F (2024) Research on deformation and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negative Poisson’s ratio anchor rod.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412
(2024) 134924.
Fu Z, Wang F, Dou J, Nam K, Ma H (2023) Enhanced Absence Sampling Technique for Data-Driven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A Case Study in Songyang County, China. Remote Sens, 15, 3345.
Nam K, Wang F, Dai Z, Yan K, Wang J, Kim J, Zhang S (2023)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runout behavior of the rainfall‑induced Hoengseong landslide at a solar power plant on 9 August 2022 in Gangwon Province, Korea. Landslides, 20:1905–1923.
Yan K, Wang F, Liu W, Zhang B, Gao J (2023) Two long‑runout rock avalanches in 2022 and 2020 in an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field in Zhijin, China. Landslides, 20:1465–1480.
Yan K, Wang F, Fan G, Liu Y, Nam K (2023) The Azijue debris flow induced by rainfall on 30 August 2020 in Ganluo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Landslides, 20:771-788.
Wang F, Chen Y, Yan K (2023) A destructive mudstone landslide hit a high-speed railway on 15 September 2022 in Xining city, Qinghai province, China. Landslides, 20:871–874.
Yang H, Xing B, He J, Cheng Q, Wang F (2023)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rockfall in Zagunao Valley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andslides, 20:601–614.
Wang F, Peng X, Zhu G, Nam K, Chen Y, Yan K (2022) The Hongchi landslide triggered by heavy rainfall from Super Typhoon In-Fa on 25 July 2021 in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81 (10), 1-18.
Wang F, Chen Y, Peng X, Zhu G, Yan K, Ye Z (2022) The fault‑controlled Chengtian landslide triggered by rainfall on 20 May 2021 in Songya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Landslides, 19: 1751–1765
Wang F, Yan K, Nam K, Zhu G, Peng X, Zhao Z (2022) The Wuxie debris flows triggered by a record‑breaking rainstorm on 10 June 2021 in Zhuj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Landslides, 19: 1913–1934
Wang F, Zhao Z, Chen Y, Zhu G, Nam K, Ye Z (2022) Guocun landslide in a slate slope with dip structure on 27 March 2021 in Tongl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Landslides, 19: 1435–1447
Zhang S, Wang F, Li R (2022) First insight into the catastrophic Atami debris flow induced by a rain gush on 3 July 2021 in Shizuoka, Japan. Landslides, 19: 527–532
汪发武, 宋琨 (2021)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不同结构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以千将坪滑坡和树坪滑坡为例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bank slop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under reservoir water level fluctuation-Taking (Qianjiangping landslide and Shuping landslide as examples). 工程地质学报, 29 (3): 575-582
郑虎, 牛文清, 毛无卫, 李丽慧, 汪发武, 黄雨 (2021) 颗粒物质力学及其在工程地质领域中的应用初探 (Mechanics of granular material and the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29 (1): 12-24
Liu F, Zhu G, Wang F (2021) Report on the 1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disaster reduction/high-level academic forum on disaster mitigation and integrated risk defense on the Plateau, 12-15 July 2021, Xining, China. 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 8: 26
Qi S, Liang N, Yan K, Dai Z, Wang F (2021) Report on the 1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disaster Reduction and the 4th Gu Dezhen Lecture, 20-22 November 2020, Beijing, China. 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 8: 12
Vilímek V, Wang F, Strom A (2021)Catastrophic landslides and frontiers of landslide science. Landslides, 18 (11): 3733-3735
Song K, Wang F, Zuo Q, Huang B, Mao W, Zheng H (2021) Successful disaster management of the July 2020 Shaziba landslide triggered by heavy rainfall in Mazhe Village, Enshi City, Hubei Province, China. Landslides, 18 (10): 3503-3507
Wang F, Zhang S, Li R, Zhou R, Auer A, Ohira H, Dai Z, Inui T (2021) Hydrated halloysite: the pesky stuff responsible for a cascade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2018 Iburi earthquake, Japan. Landslides, 18 (8): 2869-2880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