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
中国生理协会肾脏病分会青年委员;
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主持课题10余项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专项课题、中关村血液净化联盟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肾脏纤维化的基础研究及无创诊断肾脏纤维化临床转化。
同济医院肾脏科团队在余晨教授带领下,聚焦于慢性肾脏病从基础到临床的一体化治疗。学科带头人余晨教授目前担任中国康复协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协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肾脏病医师分会副会长,带领的肾脏病团队连续肾脏科为同济医院特色学科、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刘志红院士工作站、腹膜透析置换术培训基地、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卫生部指定市级血液净化培训基地、上海市肾脏病质控委员单位、上海市血液净化质控委员单位。2018 年度中 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肾脏病学排名34名。余晨教授带领的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总共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影响因子超过500。2022年4月,余晨教授于国际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第376卷eLetters栏目在线发表述评。参与8部专家共识及规范的制定。项目组先后获得2020年上海康复科普成果奖、上海康复科普奖;2021年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1年获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济医院肾内科获抗疫康复先进集体;2023年获上海康复医学一等奖。张颖莹医师为同济医院肾内科行政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医学中心接受科研及教学培训。为学科青年后备人才。
临床研究:建立肾脏病诊断新技术
项目组前期研究发现肾脏纤维化分层诊断的新型血尿生物标志物,超声检测小波变换中值滤波特征以及功能磁共振检测表观弥散系数(ADC)、酰胺质子转移(ATP)可作为诊断肾脏纤维化的影像标志物。但是将上述标志物在本中心行外部验证时,项目组发现单一组学技术筛选获得的生物标志物难以描述肾脏纤维化的整体特征。融合多模态数据(血尿标志物—影像学表现—临床特征)或成为肾脏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的新趋势。
基础研究:揭示肾脏纤维化发病新机制
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共同病理特征,局部RAS失衡被证实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目前的RAS抑制剂仅针对抑制Ang II/AT1R通路,这可能是临床治疗CKD效果受限的原因,恢复RAS中拮抗纤维化的ACE2/Ang(1-7)通路可能成为CKD治疗的新策略。项目组前期发现,DPP4抑制剂(DPP4i)为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如利格列汀、西格列汀)在动物模型中具有降糖以外的肾脏保护作用。项目将从DPP4功能揭示、作用靶点阐明及调控机制探究层层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最终为临床寻找肾脏纤维化新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主持课题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关村血液净化联盟项目、中华医学会项目等。
研究方向一:
肾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聚焦于RAS系统与肾脏纤维化,表观遗传学促进肾脏纤维化。
研究方向二:
慢性肾脏病临床评估,聚焦于新型功能MRI、医工交叉、新型材料用于慢性肾脏病的无创诊断技术开发。
第一部分:研究肾脏纤维化关键分子机制
1)表观遗传学变异是RAS异常激活的促进机制。我们鉴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非编码RNA在肾脏纤维化中的调控机制。LRNA9884通过直接核内调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招募巨噬细胞促进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进展。GAS5通过ceRNA机制与miR-21互作,保护肾脏纤维化。研究结果包括Diabetes、JPhysiol、AJP-renal及NoncodingRNA等杂志。
2)局部免疫在肾脏纤维化中的调控机制。前纤维化因子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转分化,改变局部微环境促肾脏纤维化。肾脏微环境在炎症清除不充分下阻止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促其向成纤维表型转化。研究结果包括PNAS及Int JMol Sci. 。
第二部分:建立肾脏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技术
1)基于组学超声二阶图像可用于无创诊断肾脏纤维化程度。
项目组拟使用二维灰阶超声图像,通过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的方法联合临床常用检测标志物(如肾功能、血常规),建立无创、经济、便捷的慢性肾脏病诊断新技术。我们发现:①影像组学筛选出区分肾脏纤维化程度的重要图像特征分别为小波一阶特征偏斜度、小波LVH灰度依赖矩阵归一化灰度不均匀性及小波HHH灰度游程矩阵归一化灰度不均匀性三个图像特征。
2)功能MRI用于肾脏纤维化的无创评估。
我们运用功能磁共振用ADC值诊断肾脏纤维化。创新性使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PT)诊断肾脏纤维化。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