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张晓春,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建筑遗产》学刊副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建筑人类学”课程负责人。
200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获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学士;2011-20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理论,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议题:1)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研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和美国的都市主义,以上海作为研究的地域基点,并以此将研究对象扩展至中国各地乃至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2)从事建筑与都市人类学、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研究,特别是近现代上海城市建筑与城市空间变迁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专著《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并于《建筑学报》、《时代建筑》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与常青院士共同承担研究生课程《建筑人类学》的教学工作,该课程具有交叉学科特点,获2013-2014上海市教育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建筑师:话语与实践(英文)》、《论文选题与写作》等课程的主要参与人;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体系为导向的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研究国际课程实践》,获得同济大学教育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主持国家级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49-2019)》(2022-2024)的子课题《1978-2019中国建筑艺术的转型与多元实践研究》,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代上海市政公共建筑的型制、谱系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2019-2022),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都市人类学视野下近代公共娱乐建筑的源流型制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为例》(2014-2016),负责人
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都市人类学视角和历史图像信息分析的近代上海城市空间与文化身份变迁研》(2011-2012),负责人
参与国家级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建筑博物馆创制、博览模式及信息保存与再现技术研究》(2011-2013),主要参与人,排名第三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关联域批评话语分析的当代中国建筑国际评价认知模式与传播机制研究》(2019-2022),主要参与人,排名第二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建筑人类学的理论与应用》(1999-2001),主要参与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风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适应性模式研究》(2007-2009),主要参与人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1.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49-2019)》(2022-2024)的子课题《1978-2019中国建筑艺术的转型与多元实践研究》,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代上海市政公共建筑的型制、谱系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2019-2022),负责人
3.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都市人类学视野下近代公共娱乐建筑的源流型制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为例》(2014-2016),负责人
4.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都市人类学视角和历史图像信息分析的近代上海城市空间与文化身份变迁研》(2011-2012),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我国建筑博物馆创制、博览模式及信息保存与再现技术研究》(2011-2013),主要参与人,排名第三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关联域批评话语分析的当代中国建筑国际评价认知模式与传播机制研究》(2019-2022),主要参与人,排名第二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建筑人类学的理论与应用》(1999-2001),主要参与人
(一)论著
1.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专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BeautifulVillages: 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编著,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2018
(二)论文
1 张晓春,黄钰婷. 空间•身体·技术——上海虹桥疗养院作为“医疗设备”的空间策略. 建筑学报, 2021(12)
2 张晓春,宫文婧. 火政空间的演变:近代上海租界救火站的选址与建筑形制研究. 时代建筑,2021(6)
3 张晓春,陶泽莲. 基于《乡村建设》的民国时期乡村建筑活动探析. 住宅科技, 2023(9)
4 闻增鑫,张晓春(通讯作者),段德生. 在先锋与风土之间:近代上海的市政建筑. 建筑遗产,2022(1)
5 张晓春,闻增鑫. 设施、隙地与市政:近代城市进程中的上海北站. 建筑学报,2021(2)
6 张晓春,于洋. 一种都市警政空间的形成——近代上海巡捕房建筑形制演变浅析. 时代建筑,2019(4)
7 于云龙,张晓春(通讯作者). 塑造“城市的纪念碑性”: 圣保罗州立艺术博物馆保护更新设计中的空间转化. 建筑师,2021(4)
8 于云龙,张晓春(通讯作者). 遗产的现代性:黑金城、格兰德酒店与巴西建成遗产概念的生成. 建筑遗产,2022(1)
9 张天,张晓春(通讯作者). 中国建筑技术教育与建筑职业教育的早期实践者:唐英研究初步. 建筑师,2022(6)
10 张晓春,李翔宁.“我们的乡村”关于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思考. 时代建筑,2018(4)
11 王建国,张晓春. 对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走向与问题的思考——王建国院士访谈. 时代建筑. 2017(3)
12 张晓春. 市政、娱乐与文化:上海人民广场地区城市空间变迁研究. 时代建筑,2016(6)
13 张晓春.关于历史的主题公园——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以上海城隍庙、豫园地段为例. 时代建筑,2007(1)
14 ZhangXiaochun. Tejido de Zigzags: Kengo Kuma, Folk Art Museum in Hangzhou. Arquiitectura Viva,2016(1)
15 张晓春. “共同基础”:2012年第十三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题记. 时代建筑,2012(6)
16 张晓春. 六望亭记:2013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小展廊设计. 时代建筑,2014(3)
17 李翔宁,张晓春. 王澍访谈. 时代建筑,2012(4)
18 张晓春. 一种适应性的现代主义:从5个案例解读澳大利亚昆士兰当代建筑. 时代建筑,2010(4)
19 张晓春,常青,李翔宁. 建筑上海:2008~2009. 建筑创作,2010(4)
20 张晓春,李翔宁. 近现代上海都市中心的转移.城市中国,2015(4)
21 张晓春. 建筑人类学之维——论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新建筑,1999(4)
22 张晓春. 建筑人类学研究框架初探. 新建筑,1999(6)
1)2013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课程名称:“建筑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2)2014年获得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
课程名称:“建筑人类学”
3)2015年获得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建筑城市国际课程”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