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硕士生导师,博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德国德语协会(GfdS)上海分会秘书。曾任德国北威州州语言学院汉语培训中心客座讲师,分获国家留学生基金委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前往德国不来梅大学和德国波鸿大学访问研修。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等各类项目近20项,出版专著1部,学术性译著2部,教材1部,教参和教辅用书2部,发表论文近20篇。
《欧洲反犹史:1880-1945》.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
作者格茨·阿利首次将现代反犹主义作为一种跨国现象提出,说明了自1880年以来,在民族主义和社会危机的推动下,竞争、嫉妒、歧视是如何在欧洲多地为对犹太人的驱逐和种族灭绝埋下伏笔的。这种泛欧洲的视角是对大屠杀一次全新的剖析。格茨·阿利是德国著名记者和历史学家,曾为《德国日报》《柏林报》和《法兰克福汇报》工作并担任客座教授;曾荣获多个奖项,如“海因里希·曼奖”(2002)、“玛里昂·塞缪尔奖”(2003)、“联邦功绩十字勋章绶带”(2007)、“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2007)、“路德维希·伯尔勒奖”(2012)、“埃斯特朗戈·纳恰玛公民勇气和宽容奖”(2018)等;还因本书荣获“绍尔兄妹奖”(2018)。
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非遗——交流互鉴的瑰宝“双语专栏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气质情感,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保护和宣传非遗,也就能够有效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发展。专栏按照以下十个类别分别介绍了中德两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的项目:①民间文学;②传统音乐;③传统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⑦传统美术;⑧传统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公众号“德国年度词”双语专栏
年度词是对一年来语言使用和偏好情况的一个反思和提炼,是时代变迁的真实缩影。自1971年起,德国语言协会(GfdS)开始发布年度词,包括单词、词组和语句,通过复合、借词、派生、拼缀、转换或缩略形成,涵盖了政治、社会生活、文化、经济、环境、医药卫生、科技等领域。专栏将逐年介绍每个年度词的含义和背景,并从词类、构词和领域的维度进行统计。
2006-2007 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促进对德学术交流基金项目“德语强化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持)
2011-2014 国家社科项目“语篇文化性的理论建构研究”(参与)
2012-2013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专业德语和大学德语教学法研究”(参与)
2014-2015 同济大学青年女教师成才资助金项目“中国高校德语专业学生科学论文写作能力的调查研究”(主持)
2015-2017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中德跨文化交际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参与)
2018-2019 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洪堡著作的汉译”(参与)
2018-2019 国家人力资源和保障部项目“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外语水平考试基础研究”(参与)
2019-2020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大学德语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参与)
2020- 国家级立体化教材《新一代大学德语》建设项目(参与)
2022-2023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数字教材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参与)
2022- 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非遗——交流互鉴的瑰宝”双语译介项目(主持)
2022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大学德语课程思政建设”(参与)
2023 同济大学市级SITP项目(指导)
2023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德语教学法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参与)
2023-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外语+’国际化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创新实践研究——德语创新实践”(参与)
2023- 中国德语教育基金“《新一代大学德语》配套阅读资源建设与研究”项目(主持)
2023- 同济大学德语系公众号“德语年度词”双语译介项目(主持)
2024 同济大学校级SITP项目(指导)
专著
1) 《中国高校德语硕士研究生学术语篇写作问题及对策》。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译著
1) 《过去之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参译)
2) 《欧洲反犹史:1880-1945》。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
教材
1) 《新一代大学德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参编)
教材教辅
1) 《新编大学德语四级模拟试题》。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参编)
2) 《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经济德语教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参编)
论文
1) “如何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副语言为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增刊,第75-77页。
2) “巧学带前缀’an’的德语动词”。载《德语学习》,2002,第1期,第56-58页。
3) “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载《同济教育研究》,2003,第2期,第40-42页。
4) “一个说德语的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大公国”。载《德语学习》,2004,第6期,第18-21页。
5) “结构图辅助德语学习小议”。载《德语学习》,2005,第1期,第59-63页。
6) “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沉默现象的调查研究”。载《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主编:朱建华,顾士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第101-113页。
7) “一份问卷调查对提高对德有效交际能力的启示”。载《科技与企业》,2007,第8期,第47-49页。
8) “德语强化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载《同济教育研究》,2008,第3期,第18-20页。
9) “对中德非语言交际中问题的调查研究”。载《中德视角下的日耳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主编:朱建华,鲁道夫·霍贝格,德国法兰克福Peter Lang出版社,2010,第332-342页。
10) “中德体态语趣谈”。载《德语学习》,2012,第5期,第35-43页。
11) “关于Daniela Sorrentino新作《意大利高校德语学习者的写作——一项实证研究的结果》的书评”。载德国专业杂志《跨文化外语课》,2015,4月,第222-224页。
12) “提高中国高校德语专业学生科学文章写作能力的教学思考”。载《德中专用语对比研究》,主编:贝尔恩德·施皮尔,德国图宾根Stauffenburg出版社,2016,第157-169页。
13) “中德高校在提高德语专业学生科学写作能力方面的合作前景”。载《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主编:朱建华,赵劲,米夏埃尔·楚拉维斯基,德国法兰克福Peter Lang出版社,2017,第207-211页。
14) “德国家电类产品中德网络广告的多模态对比分析——以博世家电官网和博世中国官网为例”。载《多模态与外语教学研究》,主编:张德禄,黄立鹤,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第148-156页。
15) “适合提高中国德语专业学生科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文体”。载《文学之路》,主编:冯亚琳等,德国K&N出版社,2020,第129-142页。
16) “智慧教室高互动空间的构建——新冠疫情期间大学德语教学带来的反思”。载《同济教育研究》,2021,第五辑,第26 - 37 页。
17) “中国高校中德本科双学位学生德语毕业论文的写作问题及对策”。载《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主编:Laura Auteri等,瑞士伯尔尼Peter Lang出版社,2022,第185-200页。
2004 同济大学隧道奖励金
2005 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外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2006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讲课竞赛优胜奖
2010 入选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
2015 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外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30届会年暨学术研讨会课件评比二等奖
2015 同济大学青年女教师成才资助金
2016 外研社“大学德语教学之星”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2019 同济大学隧道奖励金
2020 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生德语微视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作品荣获二等奖)
2022 指导翻译专业硕士生获“第三十四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汉译德组别三等奖
2023 指导学生入围同济大学中德联合创新大赛决赛
2023 第二届“匠心杯”全国中德工业技术文化大赛秀指导教师奖(指导作品荣获优秀奖)
2023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班主任
2024 首届全国高校德语学科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全国最佳指导教师奖(指导作品荣获三等奖)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