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导师风采
闫超
浏览量:785   转发量:69

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 助理教授
  • 导师类别:硕士生导师
  • 性别: 男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学位:博士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所属专业: 建筑学
  • 邮箱 : yanchao@tongji.edu.cn
  • 工作电话 : 180-17881464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本科教学管理部部长;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数字建筑分会委员。

长期从事计算性设计、环境行为学、人因工程学、混合现实空间交互设计领域的研究。主持过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科研项目、同济大学自主原创基础研究项目、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揭榜挂帅类重点课题;另外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已自研开发BodyCAM和Body3D智能行为感知分析软件,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已出版专著2本、编著5本、译著1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1篇;作为学术组稿人在《建筑学报》、《建筑师》等期刊中组稿了6期专题;获得过省部级科研奖项3项,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开设课程获批上海市高校市级重点课程、上海高校国际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等。

作为组委会核心成员组织了10届DigitalFUTURES数字未来全球工作营与国际会议,获得美国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协会(ACADIA)颁发的创新学术奖。

完成多项设计实践,包括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社区元空间设计、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共声”装置等,并且参展威尼斯双年展、深圳/香港双城双年展等重大展览。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计算性/人工智能设计,环境行为学/人因工程学,混合现实空间交互设计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报考意向
招生信息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 序号
  • 专业
  • 招生人数
  • 年份
报考意向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毕业院校:
所学专业: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个人简历*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成绩单*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其他材料: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
备注:
科研项目

课题:

1.主持,同济大学自主原创基础研究项目,基于智能行为计算的空间密接传播风险量化解析方法

2.主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自主课题(揭榜挂帅类),族群化柔性预制模块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3.主持,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基金项目,身体视角下的感知理论研究——从现象学到神经科学

4.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高效节能环保的施工装备及系统改造技术与创新研究

5.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基于传统材料的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新工艺研究

6.参加,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用于智能造楼平台的导轨机器人混凝土3D打印技术研究

7.参加,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建筑数字化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获奖:

1.多模态建造机器人成套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

2.性能化设计驱动的建筑机器人数字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0

3.现场建筑机器人砖构关键技术与应用,上海市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8

 


研究成果

著作:

[1] Chao Yan, Hua Chai, Tongyue Sun, Philip F. Yuan. Phygital Intelligence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Robotic Fabrication (CDRF 2023). Springer, 2023.

[2] Philip F. Yuan, Lucia Phinney, Chao Yan. Matter Aggregation—A Design Studio as UVA. Tongji University Press/ORO Editions, 2021(06). ISBN: 978-1-951541-75-0

[3] 张周捷, 闫超. 数字自然:解码张周捷数字实验室.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0(11). 

[4] 闫超. 建筑师解读福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5] Philip F. Yuan, Yi Min (Mike) Xie, Jiawei Yao, Chao Yan edited.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DigitalFUTURES: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Robotic Fabrication (CDRF 2019). Springer, 2019. 

[6] Philip F. Yuan, Neil Leach, Jiawei Yao, Chao Yan, Xiang Wang edited. Proceedings of the 2020 DigitalFUTURES: The 2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Robotic Fabrication (CDRF 2020). Springer, 2020. 

[7] Philip F. Yuan, Hua Chai, Chao Yan, Neil Leach.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DigitalFUTURES--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Robotic Fabrication (CDRF 2021). Springer, 2021. 

论文:

[1] Chao Yan, Te Li, Siyan Liu, et al. Revisiting William H. Whyte's diagram—An interactive video-tracking method for modelling spatiotemporal human behaviours within dynamic zoning geometries[C].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Volume 2, Singapore, 2024(5): 445-454.  

[2] Chao Yan, Philip F Yuan. Beyond Embodiment: An Existential Project of Digital Tectonics in the Post-humanist Discourses[C]. Proceedings of the CAADRIA 2021 Conference Volume 2, 2021(03): 91-100. 

[3] Chao Yan. A Hybrid Creativity in Architecture: From Brain Plasticity to Augmented Design Intelligence[M]//Philip F. Yuan, Mike Xie, Neil Leach, Jiawei Yao, Xiang Wang edit.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Springer, 2020(09): 75-84.

[4] Philip F Yuan, Chao Yan*. Collaborative Networks of Robotic Construction[J]. Architectural Design, 2020(03): 74-81.

[5] Chao Yan. Real Virt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ly Embedded Percep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CAADRIA 2018 Conference Volume 1, 2018(05): 91-100.

[6] Chao Yan, Yunyu Zhang, Philip F.Yuan, Jiawei Yao. Virtual Motion: Shifting Perspective as an Instrument for Geometrical Construc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CAADRIA 2018 Conference Volume 2, 2018(05): 471-480.

[7]闫超,李特.基于数字化感知工具的公共空间行为“博弈”初探[J].新建筑,2024,(01):22-27.

[8]周渐佳,闫超,何宛余,等.新主体性的诞生:人工智能时代的建筑理论[J].建筑学报,2024,(01):29-36.

[9]闫超.从自我技术到日常实践漫步行为的建筑理论话语解析[J].时代建筑,2023,(06):24-29.

[10]闫超,李特,袁烽.具身形态学:基于身体行为的计算性几何[J].建筑师,2023,(05):4-11.

[11]马里奥·卡尔波,闫超.一个精简且可证的建筑数字化转型史[J].建筑学报,2023,(10):21-28.

[12]闫超.再造地形龙泉山镜高空平台的三重离散叙事[J].时代建筑,2023,(05):106-113.

[13]闫超.“空”与“实”的场域评H?eler+Yoon建筑事务所的月门之桥[J].时代建筑,2023,(04):98-103.

[14]闫超.“建造”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学工程帕特里克·舒马赫《建构主义》译后记[J].时代建筑,2023,(02):164-167.

[15] 闫超. 新公共性 社区微空间中的新兴“在场”模式及其时空设计维度[J]. 时代建筑, 2022(02): 41-47.

[16] 闫超, 沈元勤*. 物质化导向与在地性探索: 从《数字建造》丛书反观当代数字建造技术发展特征[J]. 时代建筑, 2021(11): 26-30.

[17] 闫超. 从中国造园视角反思当代“数字工匠”中的后人文话语[J]. 建筑技艺, 2021, 27(07): 53-56.

[18] 闫超, 袁烽. 流线、身体与加速  关于上海徐汇西岸三港线游客集散中心的访谈[J]. 时代建筑, 2021(04):106-115.

[19] 闫超,袁烽.数字工匠时代的设计课教学探索———以弗吉尼亚大学客座教学为例[C].2020-2021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1(03):613-617.

[20] 闫超, 袁烽. 关联、游牧、潜在: 计算性设计中关于创造性的哲学溯源与思辨[C]. 2020计算性设计国际学术论坛暨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2020(12): 2-14.

[21] 闫超. 论结构的身体隐喻:一个建筑学中的结构表达问题[J]. 建筑技艺, 2020(08): 80-83.

[22] 闫超, 袁烽. 后人文建构:论数字建造中的技术与文化映射[J]. 时代建筑, 2020(03): 6-11.

[23] 闫超. 身体、(手)工艺、机器: 社会性实验建造中的感知问题[J]. 时代建筑, 2019(06): 24-27.

[24] 闫超. 离散身体的前兆: 列斐伏尔与20世纪70年代的“享乐”建筑[J]. 新美术, 2019(02): 53-64.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60eol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8015343号-4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