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王颖吉,文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智能传播,媒介文化与媒介学、媒介艺术、传播理论与历史等等。 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从教以来已培养硕士博士生数十名,具有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所指导的学生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学生就业广泛分布于中央及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及地方主流新闻媒体、门户网站、文化机构、国内著名大学及传媒科技公司等单位和机构。
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和文学博士。2007年开始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担任文学院副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2019年6月后任同济大学教授(长聘),博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1项;民政部部级委托项目2项。另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省部级、校级课题十余项。 曾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文艺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文艺争鸣》、《南京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CSSCI收录约50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著名刊物转载。曾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科研论文奖。
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闪客江湖》、《威廉詹姆斯与美国传播研究》、《媒介的暗面》等多部,主编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传播与媒介文化研究方法》、《媒介文化十五讲》、《媒介文化素养的多维视角》、《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治理》等多种,另与他人合著著作、教材和译作等10余种。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现代舆论思想史”(1911-1949)。(21BXW006 2021)
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文明多样性视野下的中国媒介考古研究”。(20&ZD329 2020)
3.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胡塞尔媒介与传播思想研究”。(20YJA860016 2020)
4.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机制与治理途径”。(11BXW036 2011)
5.主持完成民政部委托课题(部级课题)“网络民间组织的现状、趋势与对策研究”。(2016MZRL010220 2016)
6.主持民政部2020年度部级课题“区块链技术对民政事业的影响趋势研究”。(2020MZJ016 2020)
7..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校级科研课题《实用主义传播思想研究》。(2008)
8.主持北京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精品课建设。(2012)
9.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媒介文化教程》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研究”(2013)
10.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中国古典媒介艺术导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 。(2017)
11.主持同济大学重大培育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传承与传播中华文明内涵与价值研究的路径研究”。(2023)
一、科研论文:
曾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文艺争鸣》、《南京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权威和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著名刊物转载。
成果目录:
1.大语言模型的意义理解困境及其诠释学转向,《南京社会科学》2024-10-15(CSSCI)
2. 影像传承与转化创新:传统文化类微短剧的内容生产及其创新路径,《媒介批评》第十八辑,2024-11(CSSCI)
3..场域与创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探索,《新闻与写作》2024-02-05(CSSCI)
4.媒介决定女性境况——基特勒论话语网络变迁中的女性角色、功能与位置嬗变,《国际新闻界》2023-12-15(CSSCI)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现状及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编辑》2023-11-20(CSSCI)
6.制造网红城市:文旅融合视域下网红城市建构与传播的内在逻辑与长红路径,《当代电视》2024-12-01(CSSCI)
7.传统文化视听节目的”双创“实践路径研究,《孔学堂》2023-08-15 (CSSCI)
8.Twitter上中国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动态与演化,《全球传媒学刊》2023-08-01(CSSCI)
9.从沉默到言说:新媒体环境下文物创意节目的观念变革与活化创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23-04-06 (CSSCI)
10.数字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视听创意节目的探索,《中国编辑》2023-03-20(CSSCI)
11.从“说文物”到“文物说”:新技术视域下文物类节目嬗变分析,《媒介批评》 2022-09-30 (CSSCI)
12.技术媒体、具身认知与万物闪耀:休伯特·德雷福斯的媒介现象学及其当代意义,《南昌大学学报》,2022-2-20(CSSCI)
13.类型、美学与模式: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及其创新发展,《中国编辑》,2021-11-10(CSSCI)
14.从书写到影像:文化典籍的媒介转化与影像表达: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中国编辑》,2021-08-10(CSSCI)
15.任务或闲聊?——人机交流的极限与聊天机器人的发展路径选择,《国际新闻界》,2021-4-15(CSSCI)
16.身体与阅读:从具身认知视角看纸阅读与屏阅读的差异,《编辑之友》2020-04-05(CSSCI)
17.媒介、知觉与阅读——具身认知的考察路径与逻辑,《学术研究》,2020-02-20(CSSCI)
18.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意识形态:基于大数据对价值观和行为活动影响的思考,《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01-08(CSSCI)
19.智能源于生命:人工生命的实践与观念,《媒介批评》,2018-09-30(CSSCI)
20.借鉴与转化:从《新闻学》附录看中国早期新闻学的渊源与建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8-03 (CSSCI)
21.客观或团结:美国大众传播知识社会学的两种类型,《国际新闻界》2018-07-23(CSSCI)11.作为形而上学遗产的人工智能——休伯特22.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现象学批判,《南京社会科学》,2018-04-18(CSSCI)
23.孙本文与早期中国舆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建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0(CSSCI)
24.移动阅读新特点及出版发展路径探析——基于社交媒体时代的考察,《编辑之友》,2018-01-05(CSSCI)
25.肉身的逃逸 VR数字实践的技术意识形态批判,《新美术》2017-10-15(CSSCI)
26.去中介化的中介物——技术阐释视角下的VR媒介,《媒介批评》2017-07-31(CSSCI)
27.中国汉字媒介与文化记忆的文献构形: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例,《当代传播》,2017-07-15(CSSCI)
28.电子阅读的文化忧思:技术现象学的视角,《编辑之友》,2017-04-05(CSSCI)
29.作为科学范式转换动力因素的技术媒介:仪器在科学革命中的影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8(CSSCI)
30.两个心灵如何知道同一件事物?:威廉·詹姆斯论人类交流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现代传播》,2017-02-15(CSSCI)
31.民间组织在我国谣言防治中扮演的两种角色,《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05(CSSCI)
32.技术与科学视觉主义的建构——浅析唐·伊德的视觉媒介技术观,《媒介批评》,2016-07-31(CSSCI)
33.媒介文化研究进路:从意识形态话语到技术效应的综合,《当代传播》,2016-07-15(CSSCI)
34.媒介演化与社会性格的变迁——基于大卫·理斯曼社会性格理论的媒介学解释,《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6(CSSCI)
35.“暴打女司机”事件中的舆论特点探讨,《新闻世界》,2015-12-10
36. 在技术与理性之间:互联网时代对李普曼、杜威之争的再度审视,《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16(CSSCI)
37.有线电报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甘肃社会科学》,2015-03-25(CSSCI)
38.诚信、自律、责任、使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正能量,《互联网天地》,2014-06-15
39.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谣言传播机制研究文献综述,《东南传播》,2014-05-20
40.社会公信系统在谣言防治中的作用分析,《当代传播》,2014-01-15(CSSCI)
41.自由的不自由:电子游戏的原罪,《中国图书评论》,2013-09-10(CSSCI扩展版)
42.“80后”青年亚文化风格研究——以“李雷和韩梅梅”现象为个案,《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9-2
43.网络陷阱:互联网使我们变得浅薄,《中国图书评论》,2011-08-10(CSSCI扩展版)
44.从哈佛思想到芝加哥学派——威廉·詹姆斯对美国早期芝加哥学派传播学者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2-25(CSSCI)
45.詹姆斯与李普曼大众传播研究的心理学转向,《新闻窗》,2010-08-25
46.美丽新世界中的文化危机: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文艺研究》,2010-06-10(CSSCI)
47.试论帕克新闻知识社会学研究的背景和观点,《毕节学院学报》,2010-05-10
48.当代学术话语中的“奇观家族”——领域与范式差异,《贵州社会科学》,2010-04-20(CSSCI)
49.作为研究“领域”和制度化“学科”的传播学——威尔伯·施拉姆对传播学学术性质的理解,《当代传播》,2010-03-15(CSSCI)
50.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文艺争鸣》,2010-01-15(CSSCI)
51.中国现代舆论学历史谱系的重建,《贵州社会科学》,2009-11-20(CSSCI)
52.威廉·詹姆斯对大众传播研究的影响——以李普曼和帕克为中心的研究,《当代传播》,2009-11-15(CSSCI)
53.论五四时期舆论研究的现代转型,《当代传播》,2009-07-15(CSSCI)
54.图像叙事、语言叙事与商业艺术——从卜桦、豆批与何熠的创作看女性闪客
55.论舆论监督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新闻窗》,2008-12-25
56.邹韬奋媒介批评思想撷要,《新闻窗》,2007-08-25
57.试论中国早期舆论学理论的建构及特征,《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7-15(CSSCI)
58.“立言不朽”的社会学观察,《出版参考》,2007-11-05
59.破碎的寓言:试论品特的威胁喜剧,《当代文坛》,2006-03-15
60.论李大钊媒介批评思想的来源及其马克思主义转型,《贵州文史丛刊》,2006-01-30
61.从《舆论之研究》看徐宝璜对我国现代舆论学的开创性贡献,《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0-30
62.徐宝璜《新闻学》成书过程及版本的若干问题的考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7-30(CSSCI)
63.论五四时期中国现代舆论学专业化研究传统的发端,《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6-30(CSSCI)
64.析《文心雕龙》“体”的文论范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10-30
65.略论蔡元培先生民族学思想的来源及其形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30
66.媒体共谋与足球神话的诞生:对一项当代大众媒介文化的批判性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03-30(CSSCI)
67.试析徐宝璜发表于《北京大学月刊》的三篇新闻学佚文,《新闻大学》2004-03-30(CSSCI)
68.传媒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03-25(CSSCI)
69.重读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28
70.蔡元培早期报刊宣传活动论略,《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30(CSSCI)
71.试论全球化博弈中我国传媒的责任及其对策,《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25
72.从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动力看我国信息传播产业的责任定位,《贵州社会科学》,2003-07-28(CSSCI)
73.孙中山先生报刊宣传思想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特色,《贵州文史丛刊》,2003-07-30
74.略论孙中山的新闻实践及其新闻理论,《琼州大学学报》,2003-02-25
75.隐蔽的现实──试析《变形记》中的三种心理,《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27
76.影像奇观与武侠新风格——析《功夫》的商业元素,《媒介批评》,2005-07-31
77.去中介化的中介物——技术阐释视角下的VR媒介,《媒介批评》,2017-07-31
78.技术与科学视觉主义的建构:浅析唐·伊德的视觉媒介技术观,《媒介批评》,2016-07-31
79.沈尹默的书法艺术,《书艺》,2017年4月
80. 动画艺术的三种风格,《艺术广角》,2009-01-15
81.北京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分析,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3-2014),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82. 首都文化网络传播策略分析,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83.试论雷雨和佳构剧的关系,今日文坛,2004.3
84.《边城》的中国画构图,今日文坛,2003.2
85.试论全球化博弈中我国传媒业的应对策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
86.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电视新闻真实性的边缘,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3.5
87.信息方式变迁与全球化症候的发生,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4.1
88.WTO与中国电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艺道2002.1
89.知识青年的六次下乡,《青年时代》,2005.3
90. 浮光掠影记启功,《青年时代》2005.1
91.由折价书市现象看我国出版业存在的问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增
92.电影《寻枪》的后现代解读,《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3增
93.西部电影的发展策略,《新电影·新西部:西部电影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4
94.出版时延续中华文化千年不断的重要一环,《中国图书商报》,2007.10
95.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媒发展对策,《WTO与中国经济研究文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7
96.情境、神通与欢愉:文人雅集与文艺作品的关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1-2-15
97.现代知识人为何还需要书画:兼论笔墨实践的召集与保护,《翰墨儒林:第二届全国教授书画展作品集》2021.10
98.数字时代下女性作为“欲望客体”还是“观看主体”——基于萨特凝视理论的思考,《北京青年研究》2024-9-10
二、著作与教材:
1.《闪客江湖:中国网络动画文化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媒介的暗面: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3.《威廉·詹姆斯与美国传播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4.《传播与媒介文化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主编
5.《媒介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主编
6.《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与治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 主编
7.《媒介文化素养的多维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 主编
8.《媒介批评(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副主编
9.《.教师与媒介教育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合作
10.《近现代媒介技术演进与文化传播途径研究》,红旗出版社,2015年9月 合作
11.《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业发展创新研究》华文出版社,2015年10月 合作
12.《中国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合作
13.《媒介文化十二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合作
14.《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合作
15.《秘书常用文书写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合作
16.《中国媒介批评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年 合作
17.《政府采购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合作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