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寇怀云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11-08 导师主页
寇怀云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风景园林学 ,城乡规划学
文化景观与历史城镇景观,世界遗产与社区发展,城市更新与遗产影响评估(HIA)
khy@tongji.edu.cn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执委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城乡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硕士,复旦大学文化遗产方向博士;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后;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多项文化遗产相关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参与多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及国家名城镇村的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中国风景园林科技进步奖、中国优秀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奖项。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1WYSB010):”中国古典园林分析”,2022.1-2024.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中德“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和城市景观的系统管理:基于中德案例研究的遗产影响评估(HIA)应用”(GZ1748)”,2024.5-2025.5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8416):“传统村落外力干预与内生秩序的耦合机制与规划调控”,2017.01-2020.12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1100702):“特色村镇综合价值评定和保护技术方法”,子课题“特色村镇保护相关技术的集成示范”,2020.1-2022.12

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5ECK001):“城市工业遗存及其保护与更新制度研究”, 2005.09-2007.07

6、中国博士后基金:“工业遗产核心价值及其保护研究”, 2009.12-2010.12 6)

7、同济大学文科智库:“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方法的五大新城历史风貌保护与管控策略研究”,2021.6-2022.4

8、同济大学文科智库:“上海工业遗产的红色历史价值评估与展示研究”,2024.11-2025.3

9、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专项课题:“国外发展战略决策智库丛书2010”《城市研究手册》-《社会卷第一卷:城市社会空间》翻译,2010-2011

10、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课题:“都江堰西街历史街区保护性重建十年规划回顾”,2018.07-2019.06

11、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工业遗产保护研究”,2005-2007

 

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8AGL025):“新时代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018.06-2021.07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8318):“转型期我国近代煤矿工业遗产的历史研究与保护”, 2015.01-2018.12

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GL124):“财产权利视角下的我国城镇建筑遗产保护机制研究”, 2012.06-2015.12

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09BTQ03):“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以近代工业遗产博物馆为例”2009.06-2014.12

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文化创新人才教育机制研究”,2012-2014

6、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课题:“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国际经验及上海世博会筹办和后续利用中的借鉴”,2008.06-2009.05

7、上海市市容环卫局:“世博会前上海景观灯光格局、区域特点、整体水平分析研究”,2005.08-2006.07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英文论文

1、Kou Huaiyun, Zhang Longchang, Zhang Sichu.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for Cultural Heritage: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in Hangzhou, China [J]. Land, 2024, 13, 1596.

2. Wenjia Li,  Ziwei Li. & Huaiyun Kou*. Desig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raft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China from an actor-network perspective: the case of bamboo-weaving in Shengzhou[J]. Heritage Science 2022.1.

3、Huaiyun Kou, Manish Chalana*, JianZhou. Diverse approache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built vernacularheritage: case study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Xijie HistoricDistrict in Dujiangyan City, China[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Conservation. 2020, 26, 71-86, doi:10.1080/13556207.2019.1684641. (A&HCI)

4、  Huaiyun Kou, SichuZhang, Wenjia Li, Yuelai Liu*.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ommunitygarde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vestigating the seedingplan in Shanghai,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12 (2021): 6243.

5、  Wenjia Li,  Ziwei Li. & Huaiyun Kou*. Design for povertyalleviation and craft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China from an actor-networkperspective: the case of bamboo-weaving in Shengzhou[J]. HeritageScience 10.1 (2022): 1-16. https://doi.org/10.1186/s40494-021-00637-7

6、  Huaiyun Kou, Sichu Zhang, Yuelai Liu*. Community-Engaged Research for the Promotion of Healthy UrbanEnvironments: 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Garden Initiative in Shanghai, China[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 16, 24,doi:10.3390/ijerph16214145. (SCI&SSCI)

7、  Huaiyun Kou*, Jian Zhou*, Jie Chen,Sichu Zhang. Conservation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Xijie HistoricDistrict, Dujiangyan City,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8, 10,25, doi:10.3390/su10124645. (SCI&SSCI)

8、  Huaiyun Kou. Exploring a Nature-culture Linked Approach to Improve theResilience of a Heritage Site: A Case Study of Dujiangyan Old Town, China[J]. Journalof World Heritage Studies. 2019, 07

9、  Xiaohua Zhong, Huaiyun Kou. Lessons from Post-Disaster Home Reconstruction: Dujiangyan City,China [M]// Dynamics of CommunityFormation, in Palgrave Macmillan, USA, 2017, 10 ISBN:9781137533586

10、  Huaiyun Kou, Xiaohua Zhong. Reflection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HUL: A Case Study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Xijie Historic Block inDujiangyan, Sichuan Province[M]// Operationalising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 A Practitioner’s View,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8, 03

中文论文

1、  寇怀云.基于唯物史观的传统公共空间生成与活化更新[J].住宅科技,2024,44(10):40-44.

2、  寇怀云,顾玄渊,杨辰.村落群景观特色识别与保护——以上海“张江—川沙”村落群为例[J].华中建筑,2024(10):126-130

3、  寇怀云,张隆昌,顾玄渊.阿勒泰地区游牧文化景观的空间特征保护研究[J].建筑与文化,1-6[2024-09-29].

4、  周宏俊,郭真真,吴昀眙,寇怀云*.真实与虚像:探析江南历史园林的当代复建[J].风景园林, 2024, 31(8):1-11.

5、  寇怀云,李泓.世界遗产SOC评估机制及在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引入[J].建筑与文化,2024,(05):69-71.

6、  付朝伟 胡 斌,寇怀云*. 基于绿道网络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以茂名城市建成区的规划实践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24(07): 141-150

7、  寇怀云,俞文彬*. 文化景观视野的乡村遗产区域性保护——思路与模型构建[J].城市规划,2022,46(11):99-104.

8、  寇怀云,魏程琳*. 私人庭院到公共景观——乡村庭院景观的公共性与宜居社区建设[J].中国园林,2022,38(9):46-50.

9、  寇怀云,董楠楠. 大都市近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以上海环东村为例[J]. 园林学刊, 2022, 39(12):80-85

10、  寇怀云.基于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方法的新城历史风貌保护与治理[M]//新城济语,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

11、  张琳,张冰心,寇怀云*.基于网络评论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的江南古镇游客景观感知[J].中国城市林业,2022,20(06):125-132.

12、  杨辰,周嘉宜,范利,寇怀云*.央地关系视角下法国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实施路径[J].上海城市规划,2022,No.167(06):97-103.

13、  俞文彬, 寇怀云*. 上海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研究[J]. 城市建筑,2021, 18(22):87-93.

14、  冯艳,寇怀云*. 基于比较的文化遗产影响评估(CHIAs)中国可持续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J]. 2021,(05):126-132

15、  杨晨,韩锋,张琳,寇怀云,李婧,程安祺,郭晓彤.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示范教育的探索与创新[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8(01):22-29.

16、刘悦来,寇怀云*.上海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微更新微治理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2019,35(12):5-11.

17、寇怀云,俞文彬.传统村落保护的社区规划师角色构建[J].中国文化遗产,2018(02):45-47.

18、钟晓华,寇怀云.社区参与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以都江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灾后重建为例[J].城市规划,2015,39(07):87-94.

19、 寇怀云,周俭.上堡古国 纯朴自然的湘西南侗寨[J].人类居住,2015(01):24-27.

20、 寇怀云,章思初.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变迁[J].中国文化遗产,2015(01):12-17.

21、 寇怀云,周俭.文化空间视角的民族村寨保护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4(03):44-49.

22、 寇怀云,钟晓华.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村寨发展路径[J].中国文化遗产,2013(06):20-25.

23、 寇怀云,余蕙.无锡工业遗产调查[J].中国文化遗产,2011(01):34-39+6.

24、 寇怀云,章思初.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其保护思路研究[J].东南文化,2010(05):24-29.

25、 寇怀云,陈捷.法国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分析与借鉴[J].北京规划建设,2009(06):135-138.

26、 寇怀云.工业遗产保护综述[M]//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

27、 寇怀云,朱黎青.城市绿地外部经济效应的基础研究[J].中国园林,2006(12):77-79.

28、 寇怀云.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展示空间的再利用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5(04):72-75.

29、 寇怀云.人聚环境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考察[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2000(03):17-19.

30、 寇怀云.国外文化遗产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文物报,2005.7.29.

31、 寇怀云.我国文化遗产管理法规体系问题研究. 中国文物报,2004.12.03.​

著作:

1、周俭,寇怀云,钟晓华. 历史街区保护方法:都江堰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模式, 南京:江苏人民出社, 2019.8

2、王焘,寇怀云. 城市绿化管理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

3、梁美勤. 《园林建筑》教材(参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3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