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邓丰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11-09 导师主页
邓丰 副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
绿色建筑、近零能耗、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生态住宅与住区、现代住宅类型学,现代木构
18016@tongji.edu.cn

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出站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研究生设计教学主管。

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住宅与住区、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现代住宅类型学、乡村建造、现代木构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主持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种子基金和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国内、国际专利6项,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30余篇。1999年起在国内大型甲级设计院从事多年建筑设计实践工作,目前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定聘建筑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实践项目。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遗传算法的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2078345,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近零能耗高层住宅关键参数量化设计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项目编号51708411
  3.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三角地区零能耗住宅设计的技术选择与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2015M571598
  4. 主持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种子基金
  5. 主持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6. 参与中国科学技术部, 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 2016YFC0700200, 南方地区城镇居住建筑绿色设计新方法与技术协同优化
  7.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热景观营造与建筑公共空间节能设计方法,项目编号52078341
  8.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夏热冬冷地区农宅通风蓄热式表皮耦合自然能源的热调节特性研究,项目编号51608370
  9.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节约型居住的软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编号50678120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著作:

  • 李振宇、等著,《共享建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 邓丰,《形式追随生态——当代生态住宅表皮设计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 李振宇、邓丰、刘智伟,《柏林住宅——从IBA到新世纪》,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代表性论文:

  1. 袁唐鹏赟,邓丰*,以近零能耗为导向的高层住宅光伏利用研究与发展综述,第十五届建筑物理学术大会论文集,2024.04, 254-258
  2. 杨益鸣,邓丰*,中国零能耗建筑领域的发展轨迹与前沿趋势——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定量分析与综合评述,住宅科技,2024.05,06-12
  3. 邓丰,成立,李振宇*,共享理念下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设计策略——以“上海之鱼”移动驿站为例,华中建筑,2023/06,46-50
  4. 李振宇、成立、邓丰*,奉贤新城“上海之鱼”移动驿站,建筑实践,2022/11,62-71
  5. Wu, Huilai, Deng, Feng*, Tan, Hongwei, Research on parametric design method of solar photovoltaic utilization potential of nearly zero-energy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68卷, 2022. 09.25
  6. Feng Deng*, Congyinning Li, Sharing Box——a Design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Urban Public Space under the Concept of Sharing, the 19th Asian Congress of Architects (ACA 19), Shanghai, 2021
  7. 邓丰,以近零能耗为导向的上海地区不同住宅类型的能耗及光伏替代率研究,建筑科学,2021(04)
  8. 邓丰,柔索张拉钢木可展结构仿生亭乡村建造实践研究,城市建筑,2021(04)
  9. 邓丰,低技术非线性数字化设计乡村建造实践,城市建筑,2020(10)
  10. 羊烨、邓丰、钟静,共享交通对绿色建筑的可达性评价影响机制研究,住宅科技,2020(02)
  11. 邓丰,上海地区近零能耗高层住宅光伏替代率研究, 住宅科技,2019,(11):43 -47.
  12. 朱凯,邓丰*, 被动式超低能耗住宅设计的隐性成本分析,住宅科技,2018,(03):48 ~ 52
  13. Feng Deng ,Bolssom-a flexible cable tension/traction opening and closing space steel-wood composite bionic structure pavilion, has been accepted for presentation in the Changes and Emergencies - Design Work session.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 (UIA), the Brazil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IAB), the 27th World Congress of Architects UIA 2020 RIO,and the UIA 2020 Rio Scientific and Executive Committee. 2020.07.19-23
  14. Feng Deng, Guo an,Design activates the villages:Micro-interven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s in rural area, has been accepted for presentation in the Changes and Emergencies - Paper session.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 (UIA), the Brazil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IAB), the 27th World Congress of Architects UIA 2020 RIO,and the UIA 2020 Rio Scientific and Executive Committee. 2020.07.19-23
  15. 邓丰,朱凯,上海高层住宅被动式超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住宅科技,2018,(02):40 ~ 45
  16. Feng Deng , Hongwei Tan, Zhi Zhuang, Yilin Li, the Feasibility Study and Technology Selection of the Nearly Zero-energy Housing Design in Yangtze River Delta,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SAIA, Miyagi, Japan, 2016/09/20 ~ 09/23: 1425 ~ 1430
  17. Feng Deng , Hongwei Tan, The Technology Roadmap Research of Nearly Zero-Energy Housing Design: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an example, Passive and Low Energy Architecture, PLEA 2016, Los Angeles, USA, 2016/07/11 ~ 07/13
  18. 邓丰,谭洪卫,零能耗住宅设计的技术路线研究——以同济大学三届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作品为例,城市建筑,2015,(31):44 ~ 47
  19. 邓丰,材料在住宅表皮中的运用趋势,城市建筑,2011,(05):29 ~ 31
  20. 邓丰,欧洲生态住宅的气候适应性,室内设计,2010,(02):19 ~ 31
  21. 李振宇,邓丰*,欧洲生态节能住宅表皮设计研究﹒建筑学报,2010(01):56 ~ 59
  22. 邓丰,欧洲生态住宅的造型艺术,城市建筑,2010,(01):18 ~ 21
  23. 邓丰,欧洲城市住宅的个性化设计探索,室内设计,2009,(4):17 ~ 21
  24. 邓丰,王芳,李振宇,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之都,时代建筑,2004,(3):74 ~ 79
  25. 李振宇,邓丰*,形式追随生态——建筑真善美的新境界,建筑学报,2011,(10):95-99。
  26. 李振宇,邓丰*,评《环境建筑的前沿——日建设计的思考与实践》,时代建筑,2009(05):170
  27. 李振宇,邓丰*,规划"塑造未来"的三大任务——2008非洲规划大会(Planning Africa 2008)的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08,(6):46-50。
  28. 李振宇,邓丰*,"内城作为居住场所"的基本原则--IBA对中心城区新建住宅规划的实践和对上海的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5,20(1):65-69。
  29. 李振宇,邓丰*,柏林,住宅设计之窗,世界建筑,2004,(1):78-84。
  30. 李振宇,刘银,邓丰,长江三角洲地区节约型居住软技术体系研究导论,时代建筑,2008,(2):35-37
  31. 李振宇,邓丰,从包豪斯到零豪斯——德国建筑创新的三次浪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5/31。同时收录于:裴钢、江波等主编﹒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 978-7-5097-9218-6, 2016年10月:21-27
  32. 胡一东,谭洪卫,邓丰,上海地区住宅建筑布局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分析,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7(03)
  33. 吴会来,谭洪卫,邓丰,基于实测数据的夏热冬冷地区低密度住宅近零能耗技术实践研究,建筑科学, 2019(06):1-8+17
  34. 吴会来,谭洪卫,邓丰,基于遗传算法的低密度住宅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住宅科技,2021(08)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