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学院-周劲松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07-04 导师主页
周劲松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交通学院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
轨道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振动噪声检测
jinsong.zhou@tongji.edu.cn

周劲松,男,博士,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担任《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编委、ISO/TC 108委员、磁浮与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知识服务平台聘任专家、国家发改委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评标专家、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长期从事机车车辆动力学、车辆振动与主动控制及振动信号处理的研究工作。主持及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863项目、铁道部及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项。主持和参与多种地铁车辆、提速和高速列车转向架的动力学分析、优化和试验工作,在动力学分析、悬挂优化设计、车辆模态参数的测试与分析和振动分析及隔振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编两本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率先开展了运用模态参数对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综合设计、分析的研究,建立基于模态参数的机车车辆动力学特性“闭环”分析方法—“SPAMP”法。运用SPAMP方法,成功地完成我国主型提速客车的动力学性能改进和悬挂优化设计,并在国产化高速动车组的动力学分析中获得运用。与Roger Goodall教授一起开展了车体与构架耦合振动及车辆运行状态监控的研究,详细分析车体垂向弹性体模态参数对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发现并解析分析了机车车辆的“轴距滤波”和“定距滤波”效应,阐明了其与车体弹性共振的关系,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代表性学术论文

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

[1]Xia Z H, Zhou J S*, Gong D*. On the modal damping abnormal variation mechanism for railway vehicles.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一区), 2018

[2]Gong D; Zhou J S*; Sun W J. Method of multi-mode vibration control for the carbody of high-speed electric multiple unit train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一区), 2017.

[3]Sun Y; Gong D; Zhou J S. Low frequency vibration control of railway vehicles based on a high static low dynamic stiffness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二区). 2019

[4]Sun Yu; Zhou J S*; Gong D.A New Vibration Absorber Design for Under-Chassis Device of a High-Speed Train. SHOCK AND VIBRATION(二区). 2017

[5]Xia Z H; Gong D; Zhou J S.Decoupling Optimization Design of Under-Chassis Equipment Suspension System in High-Speed Trains. SHOCK AND VIBRATION(二区). 2018

[6]Sun, Y; Zhou, J S*; Gong, D. Vibration control of high-speed trains self-excitation under-chassis equipment by HSLDS vibration isolators.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三区). 2019

[7]Zhou, J.S., Shen, G., Zhang, H. Application of modal parameters on rid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railway vehicles. Vehicle System Dynamics(二区),2008

[8]Zhou J S; Goodal R; Ren L H. Influences of car body vertical flexibility on ride quality of passenger railway vehicles. Proc. IMechE Part F: J. Rail and Rapid Transit. 2009

[9]Sun W, Zhou J*, Thompson D, et al. Vertical Random Vibration Analysis of Vehicle-track Coupled System using Green’s Function Method [J].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2014, 52(3): 362-389. (SCI)

[10]Gong D, Zhou J*, Sun W. On the resonant vibration of a flexible railway car body and its suppression with a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2013, 19(5): 649-657. (SCI)

[11]J.X. Chen; J.S. Zhou*; D. Gong. Coupling vibration analysis of flexible carbody and bogie for straddle monorail vehicl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lway Technology. 2018. Sitges, Barcelona, Spain

[12]T.W. You; J.S. Zhou*; D. Gong. A method of ride quality contribution analysis of railway vehicl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lway Technology. 2018. Sitges, Barcelona, Spain

[13]Y. Sun; D. Gong; J.S. Zhou*. Study on roof device high-static-low-dynamic-stiffness vibration isolators of the low-floor tramcar.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lway Technology. 2018. Sitges, Barcelona, Spain

[14]Z.H. Xia; D. Gong; J.S. Zhou*. Study on unbalanced vibration suppression for under-chassis equipment of high speed EMU trains.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lway Technology. 2018. Sitges, Barcelona, Spain

[15]Gong Dao, Gu Yuejia, Zhou Jinsong*. Study on geometry filtering phenomenon and flexible car body resonant vibration of articulated train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787, pp.542-547, 2013.(EI)

[16]Gong Dao, Sun Wenjing, Zhou Jinsong*. Study on Influences of Air Spring Failures on Ride Quality of High-speed Railway Trains.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Vol.420, pp9-15, 2013. (EI)

[17]Zhou Jinsong*, Zhang Hong, Ren Lihui, Shen Gang. Study on Ride Quality of Passenger Vehicle Based on Operational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M],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eed-up and Service Technology for Railway and Maglev Systems, STECH’06,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P.R. China

[18]Xia, Zhanghui ; Zhou, Jinsong* ; Gong, Dao. Research on vibration reduction of motor by means of decoupling optimum design of its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metro vehicle. 25th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AVSD 2017, August 14, 2017

[19]Sun Yu; Gong, Dao; Zhou Jinsong*.Design of ultra-low frequency secondary suspension of the low-floor tram. 25th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AVSD 2017, August 14, 2017

[20]Sun Yu; Gong, Dao; Zhou Jinsong*. Study on Vibration Reduction Design of Suspended Equipment of High Speed Railway Vehicles.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l, MOVIC 2016.

[21]W.J. Sun; D Gong; J.S. Zhou*. Influences of suspended equipment under car body on high-speed train ride quality. Procedia Engineering, v 16, p 812-817, 2011,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utomobile,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APEE 2011

[22]D. Gong; W.J. Sun; J.S. Zhou*. Analysis on the vertical coupled vibration between bogies and metro car body. Procedia Engineering, v 16, p 825-831, 2011,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utomobile,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APEE 2011

[23]Zhou, Jinsong* ; Shen, Gang ; Zhang, Hong ; Ren, Lihui. Application of modal parameters on rid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railway vehicles. Proceedings the 20th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AVSD, v 46, 629-641, 2008.

[24]孙煜,宫岛,周劲松*. 铁道车辆车下设备新型减振器设计研究. 铁道学报. 2019

[25]夏张辉;周劲松*;宫岛.高速动车组车下设备悬挂系统的解耦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铁道学报. 2019

[26]孙煜,周劲松*,宫岛. 基于负刚度的高速动车组二维动力吸振器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27]夏张辉;周劲松*;宫岛. 基于模态连续追踪的铁道车辆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现象研究. 铁道学报. 2018

[28]孙煜,宫岛,周劲松*.低地板有轨电车准零刚度二系悬挂系统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17

[29]孙文静;周劲松*;宫岛. 基于格林函数法的车辆—轨道垂向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 中国铁道科学. 2015

[30]孙文静;周劲松*;宫岛.基于Timoshenko梁模型的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垂向随机振动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 2014

[31]宫岛;周劲松*;孙文静.高速列车车下设备模态匹配及试验研究. 铁道学报. 2014

[32]宫岛;周劲松*;孙文静.高速列车车下设备模态匹配研究. 振动与冲击. 2014

[33]宫岛;周劲松*;孙文静.下吊设备对高速列车弹性车体垂向运行平稳性影响.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1

[34]宫岛;周劲松*;孙文静.高速列车弹性车体与转向架耦合振动分析.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1

[35]宫岛;周劲松*;孙文静.铁道车辆弹性车体垂向运行平稳性最优控制.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6]周劲松,宫岛,孙文静.铁道客车车体垂向弹性对运行平稳性的影响;铁道学报,2009.

[37]周劲松,张伟,孙文静,任利惠.铁道车辆弹性车体动力吸振器减振分析;中国铁道科学, 2009.

[38]周劲松,李大光,张祥韦,沈钢.平稳性快速算法及其在高速铁道车辆动力学分析中的运用;铁道学报, 2008.

[39]周劲松,李大光,沈钢.磁浮车辆运行平稳性的虚拟激励分析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8.

[40]周劲松,李大光,张洪.运用频响函数分析机车车辆二系悬挂的减振性能[J];铁道车辆, 2007.

典型专利

共获得及申请发明专利23项,典型专利包括

[1]一种轨道车辆螺旋弹簧的内置式吸振装置

[2]一种铁道车辆车下设备橡胶支撑座支反力的获取方法

[3]一种用于铁道车辆车下设备的吸振结构

[4]一种设备偏心激励的绝对激励力获取方法

[5]一种用于高速列车地板的准零刚度减振器

[6]用于高速列车地板的碟型橡胶弹簧准零刚度隔振器

[7]一种用于高速列车地板的低频隔振器

[8]一种基于液压负刚度机构的非线性刚度隔振系统

[9]一种用于铁道车辆车下设备悬挂的减振器

[10]一种城轨车辆车轮复合型阻尼减振降噪装置

[11]一种用于降低钢轨振动噪声的复合颗粒阻尼器

[12]一种高速动车组车体弹性模态振动控制方法

[13]用于低地板有轨电车的二系准零动刚度悬挂装置及转向架

获奖

[1]同济大学育才奖同济大学

[2]同济大学教学奖励金教学系列二等奖同济大学

[3]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4]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同济大学

[5]《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