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本科、硕士及博士毕业,1991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博导、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兼任同济地下空间中心总工程师。长期从事软土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的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盾构隧道地层损失机理及微扰动穿越控制技术,盾构隧道纵向剪切、扭转传递效应及应力松弛效应,软土深埋隧道土拱及其时效特性,盾构隧道接头非线性动力模型,高水压盾构接头防水安全,地下工程智能预测与控制方法等。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课题(其中包括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等项目),共取得科技成果4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代表性获奖成果包括:软土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盾构穿越成套控制技术及其应用(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民航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软土深大基坑微控制工艺技术体系创新及成套设备(上海市科技发明二等奖),地铁车站智能建造技术及平台的研发与应用(中建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 超大城市深层地下结构全寿命韧性设计理论基础 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子课题 2020-2025
2 高水压盾构隧道防水安全机理及控制(1高水压盾构隧道防水性能及其动态演化机理) 国家973计划 2015-1-28 2019-12-28
3 软土盾构法隧道纵向应力松弛的发生机理及其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4-5-26 2018-5-25
4 地下开挖面饱和砂土的颗粒流动与开采损失机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0-11-16 2013-11-15
5 大直径长距离单管双线地铁隧道低碳化施工优化理论研究 科技攻关项目_上海市科委 2011-12-9 2014-12-8
6 大直径盾构浅覆土穿越机场变形预测与控制 科技攻关一般计划项目_上海市科委 2010-9-10 2013-9-9
7 大型综合体基坑群施工全过程风险演变及控制研究 其他_上海市科委 2016-9-18 2019-9-18
8 复杂地层盾构施工控制与绿色建造技术研究 深圳地铁9号线课题 2014-2019
9 济南地铁盾构穿越运营铁路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济南地铁 2019-2021
10 软土地区客货共线铁路盾构隧道运营期下卧软土地基变形控制及加固技术研究 技术服务 2019-12-12 2022-12-11
11 上海市轨道交通15号线地下车站混凝土抗裂防渗技术研究 技术服务 2019-8-27 2022-8-26
12 徐州市轨道交通复杂地层盾构选型及施工风险控制研究 技术服务 2019-7-18 2022-7-17
13 上海市软土地区暗挖法车站实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技术服务 2019-7-8 2022-7-7
14 金华地区盾构掘进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技术服务 2019-3-1 2022-2-28
15上海浦东机场捷运与通道相互影响及道面沉降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服务 2018-11-23 2020-11-22
16 城市密集区智能型超深车库SPC工法控制理论研究 技术服务 2018-6-7 2021-6-6
17 超大断面管幕—箱涵下穿越快速路施工控制理论研究 技术服务 2017-6-22 2020-6-21
18 异型组合基坑支护结构受力分析理论及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技术服务 2016-12-21 2019-12-21
19 高水压断裂破碎带大跨隧道设计与施工安全控制技术 技术服务 2016-12-5 2019-12-5
20 温州市域铁路S2线一期工程防灾救援专题研究 技术服务 2016-8-26 2019-8-26
21 深圳地铁九号线盾构地层适应性与绿色施工技术 技术服务 2016-6-8 2019-6-8
22 典型复杂地层盾构适应性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服务 2015-1-26 2018-1-25
23 上海超深埋(4D)盾构穿越复杂地层关键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技术服务 2014-4-28 2017-4-27
24 盾构穿越已建地铁隧道的影响分析 产学研项目_上海市协作 2010-11-17 2011-5-16
25 盾构穿越运营地铁隧道施工控制与安全保障 技术服务 2010-5-27 2013-5-26
26 钻孔咬合桩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技术服务 2006-5-24 2009-5-23
27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研究 技术服务 2005-2-24 2005-8-23
28 盾构近距离无加固穿越已建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技术服务 2004-1-15 2007-1-14
29 盾构穿越倾斜房屋的安全分析与控制技术 技术服务 2007-9-6 2010-9-5
30 上海外滩通道(北段)工程盾构上穿越地铁二号线隧道影响分析 技术服务 2009-10-14 2010-4-12
31 轻轨高架引道段地铁隧道沉降控制试验 技术服务 2009-6-15 2011-6-15
32 上海轨道交通隧道平行穿越地铁1,2号线分析 技术服务 2008-3-5 2008-9-1
33 上海西藏南路隧道盾构近距离穿越地铁M8线隧道的影响 技术服务 2007-9-6 2008-3-4
34 大型地铁枢纽改扩建工程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技术服务 2006-9-18 2007-3-17
1. 复杂敏感环境明-暗-盖地铁车站安全施工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全国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
2. 强涌潮河段超大直径高速公路水下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
3. 软土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8年
4. 盾构穿越成套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2010年
5. 上海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民航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2012年
6. 盾构下穿建(构)筑物微扰动施工控制技术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2009年
7. 钱江隧道盾构段联络横通道的风险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2013年
8. 新型环保性咬合桩围护结构及旋喷扩底桩设计施工技术与装备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2009年
9. 软土深大基坑微变形控制工艺技术体系创新及成套装备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2017年
10. 地铁车站智能建造技术及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技奖,一等奖,2018年
11. 软土地区机场飞行区地下穿越关键技术研究 ,上海机场集团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2008年
12. 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富水砂性地层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中国铁建总公司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2005年
13. 地铁施工环境保护系列新技术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2001年
14. 上海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施工专家系统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1995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