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刘琼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3-25 导师主页
刘琼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医学院
麻醉学
神经科学临床转化研究,临床医学与材料学交叉研究
liuqiong8001@hotmail.com

刘琼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脑功能与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常务副主任、上海市麻醉与脑功能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专委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理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共12项,发表SCI论文33篇(Biomaterials、AMI、BDM、3D Print Addit Manuf等)。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度)和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度)各一项;获上海市“专利工作者” 资格证书,拥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医用材料和器官芯片多领域学习和交叉研究经验。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实现专利转化3项(1000万元)。致力于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剖析脑疾病治疗靶点,基于神经干细胞分化调控和生物医用材料精准释控药物开发新技术,探索脑保护和脑疾病治疗策略,并推动创新技术转化。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在研:

1. 上海市卫健委交叉专项:热致水凝胶诱导神经再生及其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2.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横向课题:多模态刺激下激发态脑电图预测老年认知功能的探索性研究

3.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横向课题:类器官项目开发及产品转化、应用

4.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科研启动项目: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水凝胶材料开发与应用

5.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学科助推计划项目:拓扑结构力学微环境重塑有序调控卒中后神经再生及关键靶点研究

5. 2025年度同济大学“医学+X”交叉研究项目:睡眠调控右美托咪定双极精准释控微针研发

6. 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 开放研究课题基金:神经元定向分化诱导微凝胶研发及其在卒中神经再生修复中的应用

结题:

1.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材料表面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迁移的研究

2. 上海市浦江人才:面向TBI围术期脑保护神经干细胞分化调控材料的研究

3. 微创横向项目:用于抗肿瘤新药筛选的3D仿生肝癌芯片的研制

4. 同济大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基于神经干细胞分化调控材料的脑损伤修复新方法研究

5. 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项目:生物材料表界面微米改性对细胞行为的调控

6. 海军后勤部:艇内放射性污染洗消卫生安全规定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1. Qiong Liu#, Shuang Zheng#, Kai Ye, Junhao He, Yang Shen, Shuquan Cui, Jiale Huang, Yexin Gu, Jiand ong Ding*. Cell migration regulated by RGD nanospacing and enhanced under moderate cell adhesion on biomaterials. Biomaterials. 2020 Dec;263:120327. (IF: 15.304)(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篇代表作之一)

2. Junhao He#, Qiong Liu#, Shuang Zheng, Runjia Shen, Xinlei Wang, Jingming Gao, Qunsong Wang, Jial e Huang, Jiandong Ding*. Enlargement, Reduction, and Even Reversal of Relative Migration Speeds of Endothel ial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on Biomaterials Simply by Adjusting RGD Nanospacing.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1 Sep 15;13(36):42344-42356. (IF:10.383)

3. Qiong Liu, Luis S. Mille, Cesar Villalobos, Ingrid Anaya, Matthias Vostatek, Sili Yi, Wanlu Li, Junlong Liao, Huanghui Wu, Yongteng Song, Lize Xiong, Yu Shrike Zhang*. 3D-bioprinted cholangiocarcinoma-on-a-chip model for evaluating drug responses.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封面文章).2023,doi:10.1007/s42242-022-00229-9.(IF: 7.9)

4. Tingting Liu#, Qiong Liu#, Ingrid Anaya#, Di Huang, Weijia Kong, Luis S. Mille, Yu Shrike Zhang*. Investigating lymphangiogenesis in a sacrificially bioprinted volumetric model of breast tumor tissue. Methods. 2021 Jun;190:72-79. (IF:5.763)

5. Qiong Liu#, Wen Wen#, Liang Tang#, Chen-Jie Qin#, Yan Lin, Hui-Lu Zhang, Han Wu, Charles Ashton, Hong-Ping Wu, Jin Ding, Wei Dong, Le-Xing Yu, Wen Yang, Dan-Dan Huang, Meng-Chao Wu, Hong-Yang Wang*, He-Xin Yan*. Inhibition of SIRPα in dendritic cells potentiates potent antitumor immunity. Oncoimmunology. 2016 Aug 23;5(9):e1183850. (IF:7.644)

6. Wen Yang #, Chao Wang#, Yan Lin#, Qiong Liu#, Le-xing Yu, Liang Tang, He-Xin Yan, Jing Fu, Yao Chen, Hui-Lu Zhang, Liang Tang, Long-Yi Zheng, Ya-Qin He, Yu-Qiong Li, Fu-Quan Wu, Shan-Shan Zou, Zhong Li, Meng-Chao Wu, Gen-Shen, Feng, Hong-Yang Wang*. OV6+tumor-initiating cells contribute to tumor progression and invasion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Hepatol. 2012 Sep;57(3):613-20. (IF:9.828)

7. Haiguang Zhang*, YuPing Wang, Qingxi Hu, Qiong Liu*. Morphological Integrate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organic/Organic Dual-phase Composite Gradient Bionic Bone Scaffol. 3D Printing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2022 Sep. (In printing) (IF: 5.449)

8. Sili Yi, Qiong Liu, Zeyu Luo, Jacqueline Jialu He, Hui-Lin Ma, Wanlu Li, Di Wang, Cuiping Zhou, Carlos Ezio Garciamendez, Linxi Hou, Jin Zhang, Yu Shrike Zhang*. Micropore-Forming Gelatin Methacryloyl (GelMA) Bioink Toolbox 2.0: Designable Tun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for 3D Bioprinting Applications. Small. 2022,6 21063 57 ( IF:15.153)

发明专利:

1. 已授权

1)一种抗人SIRP α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细胞株、制备方法和应用,CN101880324B

2)老叶茶叶提取物及其在制备含片中的应用,CN104839377B

3)一种用于治疗常见皮肤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CN103816282B

2. 已申请

1)3D生物芯片及其生产设备、药筛装置、制备方法、应用,CN2021106394721

2)一种梯度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CN202110036936X

3)高通量仿生体外肿瘤药筛模型的模具、模型、方法、应用,CN2022110618804

4)一种右美托咪定多级精准释控针体、贴剂及其应用,CN2023103995684

5)一种右美托咪定多级精准释控组合物及其应用,CN2024104432120

6)一种右美托咪定多级精准释控组合物及其应用,PCT/CN2024/087599(国际专利)

7)一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CN202410170497

8)多酶纳米复合体在制备治疗脑卒中及其他乳酸代谢异常的心血管疾病药物中的应用,CN2024101686604

9)一种短半衰期药物的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CN2025101193743

10)一种诱导神经再生的水凝胶及其应用,CN2025101192030

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

1. 高通量仿生体外肿瘤药筛模型的模具,CN218561453U

已转化专利(2024年):

1. 一种囊泡融合芯片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CN2024107703656(发明专利)

2. 一种囊泡及其组合物 ,CN2024101648369(发明专利)

3. 一种囊泡融合芯片制备装置 ,CN202421362195X(实用新型)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