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魏程琳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11-06 导师主页
魏程琳 副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中外政治制度 ,政治学理论
中国政治制度,城乡社会治理
weichenglin678@163.com

博士招生专业

1
中外政治制度
2024
1
学术型博士
基层政权与乡村治理研究

硕士招生专业

1
中外政治制度
2024
1
学术型硕士
基层政权与乡村治理研究

魏程琳(1987-),男,河南睢县人,博士,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与城乡基层治理研究。

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十余个省份的农村和城市驻点调研600余天,在《中国农村经济》《法律科学》《城市规划》《Rural China》《FOOD CULTURE & SOCIET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SSCI期刊论文30余篇,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在《环球时报》《农民日报》等纸面媒体发表政策评论多篇。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党建引领农村共同富裕协同治理机制研究”,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3BDJ011),在研。

2.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上海五个新城人居空间提质增效的机制研究,2021年12月立项,已结项。

3.同济大学文科智库专项:人民城市视野下的公共空间治理研究,2020年7月立项,已结项。

4.党建引领下的农村“三治”协同机制构建研究”,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9CDJ032),已结项。

5.乡村振兴进程中陕西省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研究”,2019年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C163),已结项。

6.乡村振兴进程中西部农村社区组织的生长机制与培育路径研究”,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8YJC840039),已结项。

7.陕西省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基于全省城管执法现状的实证分析”,2017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G006),已结项。

8.杨凌示范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研究”,2016年杨凌示范区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项目编号:2016RKX-06),已结项。

9.2014年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完美中国有限公司特设博士生项目(项目编号:14ZHFD10),已结项。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1 空间正义:问题指向及其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限度,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

2 中国东部农村的空间功能与制度安排,载《理论月刊》2024年第1期。(独作,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

3 家庭工作两相顾:乡村治理转型中村干部性别更替现象的经验阐释,载《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5期。(独作,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2023年第6期全文转载。

4 统合治理:党支部领办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运作机制分析,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5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同济B类期刊)

5 动员再生产:政媒协同下的市域社会共治机制构建,载《中国城镇化研究》2023年第2期。(独作)

6 街头官僚与韧性城市建设——群众工作的视角,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独作,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

7 “流动性平衡:‘村改居’社区的空间生成与秩序实现”,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

8 “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景观化取向及其目标替代——基于空间视角的分析”,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3期。(独作)

9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资源的跨域整合与合作困境化解——连带式治理实践的启示”,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

10 “空间再组织:城乡接合部闲置农房产权整合与社会有效治理——上海农房再利用案例研究”,载《中国农村经济》2022年第4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同济A类期刊)

11 “乡风何以文明:乡村文化治理中的嵌套组织及其运作机制”,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

12 “私人庭院到公共景观——乡村庭院景观的公共性与宜居社区建设”,载《中国园林》2022年第9期。(通讯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扩展版,同济建筑类A类期刊)

13 Religion versus social relationships: how Chinese Muslims deal with Halal taboos in social eating, Food, Culture & Society, vol.26,2023(03):725-741. DOI: 10.1080/15528014.2022.2063615 (通讯作者,SSCI期刊论文,同济A类期刊)

14 “财产化还是治理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目标厘定与方案构建”,载《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12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同济A类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研究》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

15 “人民城市的生活政治学”,载《复旦城市治理评论》2021年第2卷。(独作)

16 “文化视角下脱贫不稳定群体形成的社会动因及长效治理机制构建——以单身汉贫困为问题意识来源”,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

17 “新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与培育路径创新研究——赋权的视角”,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第一作者)

18 “双重嵌入与制度激活:第一书记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的经验逻辑”,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

19 “职业化:半正式行政人员治理体系的重塑——基于城管部门调研”,载《东吴学术》2021年第4期。(独作)

20 “内外有别:富人治村行为差异的制度逻辑及启示”,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

21 “政府干预转型与乡村产业发展:基于国家农民关系重构的视角”,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21年第8期全文转载,同济B类期刊)

22 Villager Groups and Self-Governance in China: Power, Incentives, and Risk Prevention, Rural China, 2021. Vol.18(2), 224-256. doi: https://doi.org/10.1163/22136746-12341275 (第一作者)

23 “创新型‘三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基于高校研究生助力团的调研分析”,载《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1年第2期。(独作)

24 “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文化自组织的发展机制研究”,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3期。(通讯作者,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25 “常规治理、运动式治理与中国扶贫实践”,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

26 “双轨分层与中国的弹性社会结构”,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

27 “都市街头冲突的生成与治理机制研究——基于城管执法调研”,载《青年研究》2018年第4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同济B类期刊)

28 “大城市少数族群摊贩治理的难题及对策——基于H市的实地调研分析”,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独作)

29 “‘准街头官僚’的失范与治理——以城管部门协管员为例”,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独作,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

30 “街头暴力:城市基层政治研究的进路与拓展”,载《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

31 “准街头管理者的结构与功能——以城管部门协管员为例”,载《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同济B类期刊)

32 “‘空心村’治理与宅基地制度变革——基于广西富县实地调研”,载《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同济B类期刊)

33 “农村的去阶层分化机制与中国社会稳定”,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同济B类期刊)

34 “发现底层——1990年以来阶层研究的社会学进路与转向”,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

35 “城管执法的能力构成及其实践困境——国家治理能力的视角”,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独作,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36 “中国调解研究新范式——以政治治理论为基础”,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

37 “阶层分化、消费竞争与农村老年人闲暇”,载《中国乡村研究》,2015年专辑。(独作,CSSCI辑刊论文)

38 “土地细碎化治理与农地制度变革”,载《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同济B类期刊)。

39 “闹与罚:村落纠纷调解与社会价值再生产”,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独作,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40 “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效果的制度文本与实践”,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

41 “边缘人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2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

42 “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类型、困境与对策”,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

43 “权力与关系网络中的农村低保”,载《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独作,CSSCI期刊论文,同济B类期刊)

44 “富人治村:探索中国基层政治的变迁逻辑”,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一作者,CSSCI期刊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同济B类期刊)。

45 调解异化及其结构分析——以林镇治安调解为例,载《民间法》第13卷(2014年)。(独作,CSSCI辑刊论文)

46 “从‘招郎’到‘两头走’:农村招赘婚姻变迁研究”,载《南方人口》2014年第1期。(第一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

47 “‘祖荫’与‘神佑’:村落社会的文化与秩序”,载《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第6期。(独作,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同济B类期刊)

(二)著  作

专  著

《城乡中国基层治理:经验与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合  著

《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2024年

《新时代的贫困治理:理论、实践与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黄土地上的西农印迹:高校助力脱贫攻坚的合阳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三)媒体评论

1 如何改变社会对养老院的“监狱化想象”?观察者网https://www.guancha.cn/weichengling/2024_03_09_727772.shtml

2 怎么看待农村大龄青年单身现象,新浪微博热浪直播间,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863695732998296

3 城管出事为何总是“第三方”?观察者网https://www.guancha.cn/weichengling/2021_12_10_617944.shtml

4 清北硕博扎堆街道办,中西部基层干部“酸”了,观察者网,https://www.guancha.cn/weichengling/2020_08_25_562669.shtml

5 “逼民上楼要不得”,今日头条,2020-06-17 https://www.toutiao.com/a6839238517281784331/

6 一线城市为什么拒绝“地摊经济”?观察者网,2020-06-09,https://www.guancha.cn/weichengling/2020_06_09_553395.shtml

7 “党建引领社区社会治理的难题及出路”,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19-1-10。

8 “精准扶贫要用好新媒体”,载《环球时报》,2018-11-29。

9 “城市治理离不开协管员”,载《环球时报》,2016-01-05。

10 “莫让三俗打败乡村民俗”,载《环球时报》,2015-02-25。

11 “协管员队伍建设须走出“灰色地带””,载《农民日报》,2016-01-13。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