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跨学科,跨尺度的人工智能城市的策划规划及其城市内部智能空间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创新设计。2020年,主创气膜负压隔离空间产品体系,用于“火眼实验室”,并在沙特、加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落地。2005年-2010年,全程参与了上海 2010 年世博会的规划和设计,之前参与了北京通州副中心概念规划,也包括江南六镇在内的众多历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之后又参与过安哥拉、赞比亚、俄罗斯近10 个国际城市的规划项目。多次受邀在上海及北京市长局长培训班、全球 TED、腾讯 WE 大会,央视一人一世界节目等场合主讲未来智能城市创新。担任同济大学创新孵化器以及多家机构及公司的创新导师。
纵向课题
(1)氢能小镇燃料电池综合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省市级,2020-2023
(2)气膜智造方法与技术研究,同济大学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祖炎专项基金”,校级,参与(第二),2022.9.1-2024.8.31
(3)无线充电半共享电动三轮车原型创新,2022年同济大学“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学科群原型创新项目,校级,主持,2022.11
(4)膜模喷筑离网智能建筑原型创新,2022年同济大学“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学科群原型创新项目,校级,参与(第二),2022.11
(5)Aero-Space模块化应急建筑,2022年度同济大学“卓越科创育人”师生课外创新专项(第二批),校级,主持,2022.10-2022.12
规划咨询研究
2021年 汇龙湖公园的总体策划和提升技术服务
2021年 同济-尼维达设计研发服务
2021年 嘉定氢能源分布式建筑研发技术咨询项目(主负责人)
2021年 华润万象生活商业地产行业研究咨询服务
2021年 淮海路整体商业提升、活力升级改造项目
2022年 中国元未来低碳民宿设计大赛咨询服务
2022年 元宇宙设计创新大赛项目
2022年 罗湖东门街道活力提升策划服务
2022年 河北省张家口桥东区果子沟一期二期设计与建设管理
2022年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华大集团创新课程合作
2022年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卓易科技课程合作
2022年“元创未来”元宇宙设计创意大赛
2022年 健康云气膜采样站产品设计咨询
2022年 同济-米技设计研发服务
2023年 罗湖东门街道活力提升策划服务
2023年 中国元未来低碳民宿设计大赛咨询服务
2023年 河北省张家口桥东区果子沟一期二期设计与建设管理
2023年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华大集团创新课程合作
2023年 中国元未来低碳民宿设计大赛咨询服务
2023年 元宇宙设计创新大赛
2023年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卓易科技课程合作
国际项目
2005年 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主创设计师
2006年 越南蚬港新城市中心填海项目
2006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概念规划——上海市规划设计 2 等奖
2007年 莫桑比克国家发展规划咨询
2008年 赞比亚 KITWE 市中心废矿区复兴改造概念规划
2009年 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开发区(卢萨卡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9年 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新城总体规划
2011年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岛 后 APEC 旅游总体规划中标
2020年 同济大学、华大基因气膜版“火眼”实验室 项目负责人(疫情期间已应用至沙特、加蓬、多哥、哈萨克斯坦、德国、泰国等13个国家,建立近50座)
论文
苏运升,李若羽,黄建苏. 能快速提供大通量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以火眼实验室(气膜版)为例[J].建筑工业化,2021.4(1):25-33.
朱哲伦,苏运升. 临时建筑在中国卫生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 ILRUOLO DELL’EDILIZIA TEMPORANEA NELLA GESTIONE DELL’EMERGENZA SANITARIA INCINA[J]. 工程师协会杂志(罗马部),2021(1): 46-58
苏运升,陈堃,李若羽,等.火眼实验室(气膜版)[J].设计,2020(24):43-45
陈戊荣,苏运升,陈兆荣,李雯琪,尹烨,温丽娟,李若羽,陈唯军.气膜性建筑结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关键技术的创新实践[C].2022第六届土木与环境工程国际会议Science Discovery,2022,10(1):7-16
陈戊荣,陈兆荣*,苏运升,等. 超短临时建筑核酸检测实验室设计若干技术研究[J].建筑结构, 2022(S1)
陈戊荣,陈兆荣*,苏运升,等. 快速建造下的科技抗疫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的工程化标准式研究[J].施工技术, 2022,51(增刊):607-612
陈戊荣,陈兆荣*,苏运升,等. 核酸检测实验室建筑关键技术发展研究[J]. 施工技术, 2022,51(增刊):618-622
陈戊荣,陈兆荣*,苏运升,等. 充气膜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建造全过程工程实践[J]. 施工技术, 2022,51(增刊):810-813
苏运升,陈戊荣, 陈兆荣,程希寒.应急防疫气膜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J]. 装饰,2022(8)
苏运升,陈戊荣,陈兆荣,等. 可移动式气膜核酸采样亭结构的创新设计研究[J]. 施工技术, 2022,52(增刊2):313-318
陈戊荣,苏运升,陈兆荣,等. 可拓展式车载实验室结构的设计研究与工程实践[J]. 施工技术, 2022,52(增刊2):319-324
苏运升,陈戊荣,陈兆荣,等. 人类卫生健康视角下气模性模块化应急防疫空间的设计研究[J]. 施工技术, 2022,52(增刊2):1684-1689
陈戊荣,苏运升,陈兆荣,等. 类生命建筑之应急防疫空间产品[J]. 施工技术, 2022,52(增刊2):1690-1696
苏运升,陈戊荣,陈兆荣,等. 基于车载型高通量应急检测实验室的若干方案[J]. 施工技术, 2022,52(增刊2):1697-1701
苏运升,陈戊荣,陈兆荣,等. 抽拉式车载型应急检测实验室的关键技术研究[J]. 施工技术, 2022,52(增刊2):1702-1708
陈戊荣,苏运升,陈兆荣,等. 快速建造下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气膜结构和车载形式[J]. 施工技术, 2022,52(增刊2):1709-1715
陈戊荣,苏运升,陈兆荣,等. 带防污抗菌气膜性病房建筑结构的关键建造技术研究J]. 施工技术, 2022,52(增刊2):2777-2782
苏运升,陈戊荣,陈兆荣,等. 气膜智能喷筑技术的试验研究[J]. 施工技术, 2022,52(增刊2):2881-2887
苏运升,程希寒,钟明俊等.气承膜模表面机械臂喷筑全流程数字建造及评估方法研究[J].城市建筑,2023,20(12):147-151+188.DOI:10.19892/j.cnki.csjz.2023.12.39.
专利
(1) 一种气泡床(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5207728289)
(2) 一种基于3D打印的房屋制造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4104522547)
(3) 充气填充房屋及其构建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3106301915)
(4) 充气填充房屋(实用 新型,专利号:ZL2013207758213)
(5) 房屋、充气房屋、集装箱房屋及集装箱房屋的构建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3104715916)
(6) 集装箱房屋的构建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3677306)
(7) 一种建筑结构体基本模数单元的构建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0056934)
(8) 集装箱式房屋(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0870379)
(9) 一种成品建筑系统及其装配和拆卸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261986)
(10) 充气膜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及覆土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发明专利,专利号:2020102322077)
(11) 充气膜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及覆土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实用新型,专利号:2020204255513)
(12) 充气膜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及覆土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国际PCT,专利号:PCT/CN2020/083328)
(13) 充气膜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覆土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发明专利、国际PCT,专利号:PCT/CN2020/085035)
(14) 翼膜式生物安全检测实验室(实用新型,专利号:202120376198.9)
(15) 气膜实验室(外观专利,专利号:202030676822.8)
(16) 气膜房(外观专利,专利号:202030806526.5)
(17) 模型摆件(火眼实验室)(外观专利,专利号:202030680935.5)
(18) 防疫隔离病房、及其应用的防疫隔离病房组群(发明专利,专利号:2020101174504)
(19) 隔离病房以及隔离病房群组(实用新型,专利号:202021557932.3)
(20) 用于病毒检测的车载折叠检测实验室以及车辆(发明专利,专利号:202010809673.7
(21) 用于病毒检测的车载折叠检测实验室以及车辆(国际PCT,专利号:PCT/CN2020/134938)
(22) 用于病毒检测的车载抽拉检测实验室以及车辆(实用新型,专利号:202022007754.3)
(23) 用于病毒检测的车载抽拉检测实验室以及车辆(国际PCT,专利号:PCT/CN2020/124382)
(24) 车载实验室(折叠式)(外观专利,专利号:202030676805.4)
(25) 车载实验室(抽拉式)(外观专利,专利号:202030676460.2)
(26) 防护隔离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防护隔离床(发明专利,专利号:202010101701X)
(27) 一种光交互系统及光交互控制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2020104092099)
(28) 一种防护隔离床罩(实用新型,专利号:2020215618972)
(29) 一种防护隔离床罩(国际PCT,专利号:PCT/CN2020/137976)
(30) 医用采样亭(实用新型,专利号:2020216039708)
(31) 一种移动空调排气过滤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号:2020219105449)
(32) 气膜采样亭(实用新型,专利号:202021622661.5)
(33) 一种能源离网智能建筑模块及建筑物(发明专利,专利号:202110396329.4)
(34) 集成硬件系统、及其应用的防疫移动医院(发明专利,专利号:202110344407.6)
(35) 一种快递柜及快递配送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号:202120581751.2)
(36) 一种快递柜及快递配送系统(发明专利,专利号:202110289862)
(37) 气膜房(外观专利,专利号:202030806526.5)
(38) 一种智能摇篮椅(发明专利,专利号:202110083422.X)
(39) 戒指(实用新型,专利号:202120047423.4)
(40) 戒指及实现支付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202110024161.4)
(41) 单车存取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810031902X)
软件著作权
(1)火眼实验室(气膜版)配套设备管控系统V1.0(登记号:2022SR1448103)
(2)火眼实验室(气膜病房) 抗疫溯源管控系统V1.0(登记号:22022SR1448102)
(3)火眼实验室(翼舱版) 设计布局管控系统V1.0(登记号:2022SR1448106)
(4)火眼实验室(采样亭)抗疫联网管控系统V1.0(登记号:2022SR1448222)
标准
(1)《充气膜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建设指南》,团体标准,T/SZAS 27—2020,2020年发布,主要起草单位
(2)《充气膜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建设指南》,一带一路团体标准,LSEA0003-2021,2021年发布,主要起草单位
(3)《充气膜结构洁净实验室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分类号:13.040.35,2022年开始 还在评审中,主要起草单位
(4)《零碳汽车露营地工程技术规范》,协会标准,2023年开始 招募参编单位,牵头单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