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风亭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07-05 导师主页
李风亭 硕,博士生导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技术,水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与河道湖泊底泥疏浚脱水,混凝与水处理技术和水处理剂国家标准的修订,新型功能化纳米气体分离材料、存储材料及储,钢铁及电子行业废酸资源化技术,铝灰全链条资源化技术,非洲水资源研究与联合国南南合作机制研究
fengting@tongji.edu.cn

博士招生专业

1
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
2024
学术型博士
2
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
2024
专业学位博士

硕士招生专业

1
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
2024
专业学位硕士
2
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
2024
学术型硕士

教育背景

1994年09月-1997年07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6年09月-1989年07月 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2年09月-1986年07月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9年07月-1994年09月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1997年10月-1999年07月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年07月-现在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0年07月-2001年06月 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后,从事印染废水处理研究。

2001年10月-2002年09月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从事胶体化学研究。合作教授 Jugen Furhop教授。

2002年-2004年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所所长

2011年09月-2011年10月 德国波茨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所会员(fellow)。合作教授前联合国副秘书/环境署执行主任Klaus Toepfer教授。

2014年3月-2015年4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南合作及中国事务特别协调员(环境署总部内罗毕)

2004年4月-2021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4年4月-2021年12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2020年12月-现在联合国环境署-同济环境创新合作中心主任

2014年12月-现在 国家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与应对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1年12月 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

学术兼职

中国工业水处理学会副主任

中国化工标准委员会水处理化学品委员会副主任

联合国人居署特聘水处理专家

联合国环境署科学-政策-商业论坛常务理事

中国疏浚协会泥资源化委员会副主任

《工业水处理》和《无机盐工业》编委会副主任

上海市环境保护环境大数据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委员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主要著作及论文

1. Adsorption Binding Sites Control in Ultramicro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1-D Confined Channels for Inverse Selective CO2/C2H2Separation,Angew. Chem. Int. Ed., 2021,DOI:10.1002/anie.202016673),Yifan Gu, Jia-Jia Zheng, Ken-ichi Otake, Mohana Shivanna, Shigeyoshi Sakaki, Haruka Yoshino, Masaaki Ohba, Shogo Kawaguchi, Ying Wang, Fengting Li*, Susumu Kitagawa*. 被选为VIP(very important paper)封面论文

2. Structural Deformation Energy Modulation Strategy in a Soft 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 with Interpenetrated Framework,Angew. Chem. Int. Ed., 2020, Volume 59, Issue 36, Pages 15517.Yifan Gu, Jia-Jia Zheng, Ken-ichi Otake, Kunihisa Sugimoto, Nobuhiko Hosono, Shigeyoshi Sakaki, Fengting Li*, and Susumu Kitagawa*.

3. Controllable Modular Growth of Hierarchical MOF-on-MOF Architectures.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658-15662. Gu, Yifan; Wu, Yi-nan; Li, Liangchun; Chen, Wei; Li, Fengting*; Kitagawa, Susumu*.

4.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with 3D-ordered macroporous structure: novel dynamic photonic materials.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12518-12522. Yi-nan Wu, Fengting Li*, Wei Zhu, Jiecheng Cui, Cheng-an Tao, Changxu Lin, Phillip Hannam, Guangtao Li*.

5. Quantification of interlinked environmental footprints on a sustainable university campus: A nexus analysis perspective. Y. Gu, H. Wang, J. Xu, Y. Wang, X. Wang, Z. P. Robinson, F. Li*, J. Wu, J. Tan, X. Zhi,Applied Energy, Volume 24, 2019. P 65-76

6. 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γ-Fe2O3@MOFs via Confined In Situ Pyrolysis Method for Drug Delivery,Small, 2927-2936, 2014. Yi-nan Wu, Meimei Zhou, Shu Li, Zehua Li,Jie Li,Baozhen Wu,Guangtao Li,Fengting Li* and Xiaohong Guan

7. Polydopamine layer as nucleation center of MOF deposition on “inert” polymer surfaces to fabricate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porous films,Chem Comm, 2015, DOI: 10.1039/C4CC08796, M M. Zhou, J. Li, M. Zhang, H. Wang, Y. Lan, Y. Wu, F. Li and G. Li,

8. Discovering the enzyme mimetic activity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 for label-free and colorimetric sensing of biomolecule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6,86, 432-438. Wang, Y.; Zhu, Y.; Binyam, A.; Liu, M.; Wu, Y.; Li, F.

9.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IL-53(Al) constructed from multiple metal sources: alumina, aluminum hydroxide, and boehmite.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5, DOI: 10.1002/chem. 201406531. Zehua Li, Yinan Wu, Jie Li, Yiming Zhang, Xin Zou, Fengting Li.

10. Amino Acid Assisted Templating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 for Efficient Arsenate Removal,Nanoscale, 2014 Jan 21;6(2):1105-12. Yi-nan Wu, Meimei Zhou, Bingru Zhang, Baozhen Wu, Jie Li, Junlian Qiao, Xiaohong Guan and Fengting Li*

11.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ure Poly-Aluminum Chloride with Bauxite and Calcium Aluminat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64-69 (2010) . Fengting Li*, Jia-Qian Jiang, Shengju Wu, Bingru Zhang.

12. Integrated inventory-based carbon accounting for energy-induced emissions in Chongmingeco-island of Shanghai, China. Energy Policy. 2012,49:173-181. Li Qingqing, Guo Ru, Li Fengting, et al

13. 中国无机铝铁盐水处理剂行业60年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无机盐工业,2020.Vol 52, 李风亭 李梓彤,李杰。

14. 饮用水用聚氯化铝新标准的实施与产业影响分析,中国给水排水,2022, 李风亭,李杰,王颖,张彦星。

15.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Africa -Current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Hongtao Wang,Tao Wang,Bingru Zhang,Fengting Li*,Brahima Toure,Isaiah Bosire Omosa,Thomas Chiramba,Mohamed Abdel-Monem,Mahesh Pradhan. CLEAN–Soil, Air, Water. 42 (8), 1029-1035.

16. Exploring changes in water use patterns, demand and stress along the Nile River Basin through the lens of Kenya and Egypt,Anne Wambui Mumbi and Li Fengting,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71(11) 1478-1487. doi.org/10.1071/MF19396

17. The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Coagulant—Poly Ferric Sulfate,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1997),F Li,G Ji,G Xue

专著

1. 非洲典型区域水资源研究 李风亭 王洪涛 Clever Mufuta, 2012年,科学出版社

2. 混凝剂与絮凝剂 李风亭 张善发 张冰如 2005年,化工出版社

3. 上海市应对气候变化碳减排研究. 李风亭,郭茹等. 2009.北京:科学出版社.

4.Chongming Eco-island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Report.崇明国际生态岛评估报告 Fengting Li, Zhang Jing, ect. ( 联合国环境署UNEP 2014)

5.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China,Mee Young CHOI,Dahe, Jiang Guo, Ru,Li, Fengting,Xiaojing, Cao (IGES Press 2009)

6.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igh Education in Asia-Practical change projects studies. Fengting Li, Mahesh Pradhan, Jiang Wu,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14)

7. 水和废水臭氧氧化—臭氧及其应用指南,作者:(德)克里斯蒂安·戈特沙克(Christiane Gottschalk),尤迪·利比尔(J.A.Libra),阿德里安·绍珀(A.Saupe)著;李风亭[等]译

主持的联合国环境署和人居署报告

1. UNEP-CHINA-AFRICA COOPERATION PROGRAMME Enhancing the Role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Chen Linhao, Mounkaila Goumandakoye, Sun Hong, Mohamed A.S. Abdel Monem, and Li Fengting (联合国环境署-非洲-中国合作项目:提升生态系统管理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UNEP 2015非洲部长会议发布,开罗).

2. Green Airport: Run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Report of Beijing Capital Airport, 奔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北京首都机场评估报告Li Fengting, Wang Hongtao, Gu Yifang, ect (联合国环境署UNEP,2017,内罗毕)

3. Green Hills, Blue Cities: An Ecosystems Approach to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African Cities, 非洲城市水资源报告Clever Mafuta, Rannveig K. Formo, Christian Nellemann and Fengting Li (UNEP and UN-Habitat Press,2012年,开普敦)

4. Greening Universities toolkit V1.0 and V2.0(2012, 2015) 绿色大学建设指南 Paul Osmond, Malay Dave, Deo Prasad and Fengting LI (联合国环境署报告)

5. Chongming Eco-island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Report. 崇明国际生态岛评估报告(联合国环境署UNEP 2014,上海) Fengting Li, Zhangjing, ect.

6. Green Economy Report,联合国环境署绿色经济报告(联合国环境署, 2012,里约),李风亭 张静等 翻译

主持起草与参与制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1. GB 15892-2009 生活饮用水用 聚氯化铝(中文版和英文版)

2. GB 17514-2008 水处理剂 聚丙烯酰胺

3. GBT16881-2008 水的混凝沉淀试杯试验方法

4. GBT34249-2017 水处理剂 聚胺

5. GBT14591-2016 水处理剂 聚合硫酸铁

6. HGT 4816-2015 水处理剂 硫酸铁

7. HGT4537-2013 水处理剂 聚硅硫酸铝

8. GB10531-2006 水处理剂 硫酸亚铁

9. GB14591-2006 水处理剂 聚合硫酸铁

10. GBT22627-2008 水处理剂 聚氯化铝

11. GB4482-2014 2018 水处理剂 氯化铁

12.HG/T4538-2013 水处理剂 氯化亚铁(新版预计2022颁布)

13.HG/T 4672-2014 水处理剂 聚氯化铁 (新版预计2022颁布)

14.HG/T 5359-2018 水处理剂聚氯化铝铁

15.HG/T 5565-2019 水处理剂 硫酸铝铁

16.HG/T 5567-2019 水处氧化铝理剂用氢

主要中国和美国授权发明专利(总计超过90件)

1.Ziroconium-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aterial Ui66(Zr) rapid room-temperature pa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US 11111255B1, Fengting Li and Yi-nan Wu

2. 一种固体聚硫酸铁或硫酸铁的连续生产方法和装置,专利号:CN201710273147.1,李风亭、王颖、张冰如、李杰

3. 一种防爆常压反应器极其实现方法(铝灰法生产聚合氯化铝),CN 108499506B

李风亭、王颖、张冰如、李杰

4. 一种乙醇相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的制备方法,专利号:CN201710395886.8李风亭、吴一楠、侯书亮、王颖、李杰、冯凌宇

5. 一种多孔级CuBTC配体组装合成方法,专利号:2019112717643,李风亭 王颖 封涛

6. 铝材刻蚀废液中磷酸的回收装置以及方法,专利号:2020103096247 李风亭、李杰

7. 一种树枝状聚合物乙二胺核聚酰胺胺八亚甲基膦酸的制备及其应用,专利号:CN201310152319.1,李风亭、张冰如、王洪涛、吴一楠

8. 一种复合型脱色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专利号:CN201110109703.4,李风亭、张冰如、忻少华、王洪涛

9. 一种复合污泥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CN201110154284.6,李风亭、张冰如、杨茜、何艳、王洪涛、乔俊莲

10. 一种聚合氯化铁连续生产装置及其方法,专利号:CN111470545B李风亭

教学和研究成果获奖情况

1. 2018年 获上海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功能化三维聚合物类水处理药剂的创新设计与工程应用》 李风亭、张冰如、王颖、李杰、顾逸凡等

2. 2009年 度上海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功能化系列水处理剂研制与产业化生产及应用》,李风亭、张冰如、周琪

3. 2014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业用水节水减排关键技术开发、集成及应用》,李风亭、张冰如、何承骏等

4. 2014年 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效混凝剂制备及耦合生物法处理及回用污水》,李风亭、宋永会、张冰如等

5. 2013年 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功能化多孔纳米吸附材料及其在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李风亭、张冰如、吴一楠、王洪涛、徐冉

6. 2018年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银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集成》 李风亭等

7. 2001年 上海市第七届曙光学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

8. 2006年《优秀外事引智力工作者》教育部

9. 2008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0. 2009年 理工融合的国际化环境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周琪、李风亭、黄翔峰、徐竟成、赵建夫、高乃云、陈玲、Klaus Toepfer

11. 2013年 联合国南南合作特别贡献奖

12. 2013年 上海市领军人才

13. 2018年 基于中国绿色发展经验的输出型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伍江 李风亭 黄一如等 (排名第二)’

14. 2019年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伍江 李风亭 黄一如 廖振良 王颖 徐竞成 邓慧萍等 (排名第二)’

15. 合作教授克劳斯 托普费教授获得国家友谊奖,国家国际合作奖,上海白玉兰奖,荣誉市民(2009-2010)

16. 上海市供水规划,全国工程咨询项目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 2007

17. 第五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导师奖(学生创新项目获得全国金奖2019)

18. 李风亭:水的使者—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系列片“同舟共济一甲子,我的中国-非洲故事”(中央电视台 科技部 商务部等选出)(2018)

19. 同济大学首届卓越导学团队(2020)

20. 同济大学最具产业化潜力十大技术《废酸资源化处理技术》(2020)

21. 工业水处理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

22. 2020年 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23. 2021年 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