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由才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06-19 导师主页
赵由才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zhaoyoucai@tongji.edu.cn

博士招生专业

1
环境工程
2024
1
学术型博士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硕士招生专业

1
环境工程
2024
1
学术型硕士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2
环境工程
2024
1
专业学位硕士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3
环境工程
2024
1
专业学位硕士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4
环境工程
2025
1
学术型硕士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5
环境工程
2025
1
专业学位硕士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6
环境工程
2025
1
学术型硕士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赵由才,男,1963年7月生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教授、博导。1980年安溪一中高中毕业,1984年四川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毕业(现过程所,硕博连读),1991年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到同济大学工作至今。1991年11月晋升副教授,1995年12月晋升教授,1999年9月聘为博导,2007年12月被聘为同济大学首批二级教授。先后在瑞士、新加坡、美国和希腊工作4年。自1998年起,连续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课程。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欧盟Marie-Curie奖学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和“启明星后”人才跟踪计划、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领军人才,80多个全国性和上海市有关学会、协会、大学、学术刊物的专家委员会专家或专家委员会主任、兼职教授、编委等。35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活垃圾、建筑废物、危险废物、城市污泥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发与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在固废领域的应用,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社会和环境成效显著。

         在生活垃圾投放过程环境卫生防控方面,系统地建立了生活垃圾投放设施环境卫生风险环节识别-病原菌和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和强度监测-暴露风险等级划分-防护用品配置-次氯酸原位制备与消毒除臭-涉外船废消毒技术体系。

        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和大规模转运方面,创建了系列化源头分类分流-干垃圾智能化机械分选-分类废物无水洁净和利用-湿垃圾厌氧发酵和热化学转化为碳源-有机垃圾浆液聚合-分类废物大型组合式集装箱转运技术装备。

        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与填埋废物挖采分选利用方面,开发了完整的场底和边坡防渗-蚊蝇恶臭控制-渗滤液处理-堆场堆高-封场绿化-加速稳定化-矿化垃圾挖采分选-腐殖土及轻质物和惰性物高值化利用等可持续卫生填埋技术创新链。

        在生活垃圾机械炉排焚烧发电方面,创建了高含水率生物堆酵脱水提高热值-炉条配方生产-炉排炉膛设计制造-飞灰固化稳定化与高静压压块安全填埋-炉渣分选和制砖及污水处理填料利用等自主研发和国产化技术设备。

        在建筑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方面,系统建立了拆房建筑垃圾破碎-装修垃圾分类分选-微纳米骨料材料细胞粉磨及其高性能水性涂料和废水处理催化剂制备-工矿企业和火灾爆炸污染建筑废物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技术设备体系。

        在危险废物无害化与利用方面,发明应用了危废智能化识别与鉴别-锌铅危废和低品位锌铅废矿及镀锌废钢铁烧碱溶液生产锌/铅粉和剥锌钢铁再生-粉末危废高压压块减容填埋-高传染性有机危废焚烧-安全填埋等成套技术装备。

        在城市污泥高效调理与深度压榨脱水方面,发明应用了铝钙镁基和铁(II)和焦硫酸钾及水泥石灰协同固化调理-超高静压高压(>50 Mpa)压榨深度脱水-矿化垃圾改性降低臭度提高抗压强度-脱水污泥卫生填埋与填埋污泥挖采等技术与装备。

在新兴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应用方面,开发了人工智能准确预测生活垃圾产量-危险废物智能识别-防篡改实时移动监控和指纹特征抓取-转运过程中恶臭异味识别和控制-有害垃圾智能化识别分拣箱-生活垃圾智慧化转运等技术设备。

       排名1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上海市、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6项、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承担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863和科技支撑和环保部公益性科研、15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3项教育部重大和博士点及跨世纪人才培养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项目或课题;培养了61名博士、110名硕士和工程硕士、6名博后、9名硕士和博士留学生、10名教育部委派进修教师等环境卫生领域杰出科技和管理人才;在世界著名出版社Elsevier和Springer出版了9部代表国际领先水平英文专著,国内出版83部、销售量超过40万册多次再版和印刷的专著、学术著作、科普、教材;其中《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本科生教材已经出版3版,2022年10月份出版第四版,已销售5万册;发表SCI 168篇,中文论文380篇,排名1授权中国和日本发明专利76项。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在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建筑废物、城市污泥、工业固废,以及人工智能、智慧化和信息化在固废中的应用方面,承担了一系列研发与应用项目。

 l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l  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2项)

l  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

l  国家环保部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1项)

l  国家科技部世博专项项目(1项)

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

l  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

l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

l  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7项)

l  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项目(1项)

l  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和课题(19项)

l  上海市领军人才(1项)

l  上海市科委启明星和启明星跟踪项目(2项)

l  上海市高教局和建委青年基金(2项)

l  企业委托项目(20项)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排名1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上海市、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6项、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承担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863和科技支撑和环保部公益性科研、15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3项教育部重大和博士点及跨世纪人才培养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项目或课题;培养了61名博士、110名硕士和工程硕士、6名博后、9名硕士和博士留学生、10名教育部委派进修教师等环境卫生领域杰出科技和管理人才;在世界著名出版社Elsevier和Springer出版了9部代表国际领先水平英文专著,国内出版83部、销售量超过40万册多次再版和印刷的专著、学术著作、科普、教材;其中《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本科生教材已经出版3版,2022年10月份出版第四版,已销售5万册;发表SCI 168篇,中文论文380篇,排名1授权中国和日本发明专利76项。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