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丽君,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于1991年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任教。主要从事桥梁结构理论和结构体系研究、大跨度悬索桥和斜拉桥力学性能研究、CFRP桥梁关键技术与特性研究、桥梁换索设计研究、桥梁监测评估与桥梁施工控制研究。
在教学方面:主要承担本科生课程:《桥梁概念设计》、《桥梁与道路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桥课程设计》,承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高等桥梁结构理论》。已指导29位硕士研究生,协助指导3位博士研究生。荣获2006年度倪天增教育奖励金和2008年度同济大学教学奖励金教学系列二等奖。
在设计和科研方面:1992年参加主跨为1385米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设计;1994年参加上海杨浦大桥浦东引桥设计;1996年参加上海徐浦大桥设计。之后又主持设计了上海东方红大桥、昆山玉峰大桥、义乌市凌云互通立交工程和长兴市西环路二期工程和天津海河国泰大桥等设计工作;参加香港青龙大桥和上海卢浦大桥设计复核工作;承担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的结构非线性分析研究。2005年参加了杭州湾大桥斜拉桥耳板试验研究。2005年到2008年间,主持完成了杭甬运河凤凰山桥等七座桥梁的施工控制项目。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两次完成上虞市人民大桥的健康检测和受力评估项目,2012年完成上虞市人民大桥换索设计。2006~2009年参加国家863项目(编号2006AA11Z120)“超千米斜拉桥体系及减灾减振技术研究”的研究工作;2009~2012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878146)“预应力砼箱梁桥典型开裂破坏机理及其对策研究”研究工作;2013~2017年参加973项目《特大跨桥梁全寿命灾变控制与性能设计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13CB036300)3.1子课题《基于寿命周期多重作用耦合的特大跨桥梁结构体系》(项目编号:013CB036303)。在上海徐浦大桥设计期间承担了“大曲率小箱梁桥梁研究”科研项目,获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98年度三等奖。科研项目 “大跨度桥梁体系、静力分析理论研究与程序系统开发”获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51878488, 超大跨度悬索桥CFRP主缆弯折效应和锚固性能研究, 2019-01-01 至 2022-12-31, 60万元, 资助期满,主持
(2)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基础性研究自然基金计划项目, 18ZR1441700, CFRP斜拉索锚固性能研究, 2018.6.1-2021.5.31, 20万元, 已结题,主持
(3) 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kh0022020220135, 余杭区东西大道运河大桥改造工 程一主桥设计技术服务, 2021-12 至 2024-06, 260.5万元, 在研,参与
(4) 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自然科学类,kh0022020213339, 紫金大桥重建工程设计全过程 咨询,2021-12 至 2023-06, 48万元, 已结题,主持
(5) 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自然科学类,kh0022020222122, 新型免焊接(直线钢筋端头锚)窄接缝技术研究, 2022-11 至 2023-02, 9万元, 已结题,主持
(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036300,特大跨桥梁全寿命灾变控制与性能设计的基础研究,2013-01至2017-08,3400万元,已结题,参加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项目,51008223,部分地锚斜拉桥结构体系研究,2011-01至2013-12,20万元,已结题,参加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50878146,预应力砼箱梁桥典型开裂破坏机理及其对策研究,2009-01至2011-12,36万元,已结题,参加
(9) 国家863 计划项目,2006AA11Z120,超千米斜拉桥体系及减灾减振技术研究,2006-12至2008-12,272万元,已结题,参加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59895414,特大跨度桥梁的结构体系和抗风抗震,1998-9至2002-12,142万元,已结题,参加
近5年来的SCI、EI论文
1. Wenchao Zhang, Lijun Jia, Kedian Luo, etal. A novel anchor method for large tonnage CFRP cable: Anchorage design andfull-scale experiment[J], Composite Structures,2024, 336:118004.
2. Lijun Jia, Shanshan Yuan, Jiawei Li, et al.Study on Structural Parameter Sensitivity and the For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of Steel–Concrete Joints in Hybrid Beam Bridges[J]. Buildings.2024, 14(3):708.
3. Lijun Jia, Yuchen Yang, Xiao Cong. Static ExperimentalStudy on New Arc Multi-Tendon CFRP Cable Anchorage System[J]. Buildings 2023,13, 669.
4. Lijun Jia, Wenchao Zhang, Jiawei Xu, 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Tensile Properties with Bending of CFRPTendons in Suspension Bridges[J]. Buildings. 2023; 13(4):988.
5. 贾丽君, 张文超, 张宇涵等. CFRP粘结型锚具锚固性能试验研究[C]. 第二十五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2022:1317-1322.
6. Xun Wu, Shuo Sun, Lijun Jia, 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Preloading on the Eccentric CompressionBehavior of Corroding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Civil Engineering, 2021, 33(3):04021007.
7. Lijun Jia, Jinliang Wang, Yang Jiang, et al. A parametricstudy of long-span triple-tower suspension bridge[J]. Advances in StructuralEngineering, 2020, 23(15):3185-3194.
8. Dongli Zhuang, Rucheng Xiao, Lijun Jia, et al.Failure analysis for overall stability against sliding and overturning of agirder bridge[J].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2020, 109:104271.
9. Lijun Jia, Yu Jiang, Rucheng Xiao, et al. Simplifiedmethod for static analysis of bi-cable triple-pylon suspension bridges[J].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9, 22(5):1175-85.
10. 贾丽君, 张川, 丛霄. CFRP索股单孔直筒+内锥粘结型锚具的受力性能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7(09):98-106.
11. Lijun Jia, Zanbi Lin, Rucheng Xiao, et al. Parametereffects on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triple-tower four-span suspensionbridges[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8, 21(2):256-269.
12. Lijun Jia, Chuan Zhang, Yang Jiang, et al. SimplifiedCalculation Methods for Static Behaviors of Triple-Tower Suspension Bridges andParametric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 2018,18(2):685-698.
专利
1. 贾丽君, 张文超, 徐佳伟, 张宇涵, 王锦亮, 杨钰晨, 刘松, 肖汝诚, 徐利平, 党新志, 操金鑫. 一种CFRP群锚锚固系统[P]. 中国, CN217839700U, 2022-11-18(授权).
2. 肖汝诚, 庄冬利, 孙斌, 贾丽君, 程进, 杨玲, 孙博, 赵辛玮, 秦一栋. 部分地锚式悬索桥及其施工方法[P]. 中国, CN201710441633.X, 2022-2-18, (授权).
获奖情况
1. “大曲率小箱梁桥梁研究” 获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颁发的1998年度三等奖。
2. “徐浦大桥浦西引桥和龙吴路立交”获上海市建设委员会颁发的1999年度优秀设计二等奖。
3. “大跨度桥梁体系、静力分析理论研究与程序开发系统”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海帆,肖汝诚,程进,孙斌,贾丽君)。
4. 获2006年度倪天增教育奖励金。
5. 获2008年度同济大学教学奖励金教学系列二等奖。
6. “上海市青浦区西大盈港双桥设计项目”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2011年度教育部优秀市政公用工程(道路,隧道)设计二等奖。
7. “天津市国泰桥工程设计”获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颁发的2013年度工程设计三等奖。
8. 获得2001年同济大学三八红旗手。
9. 获得2015年同济大学教工社团优秀个人奖。
10. “中交公规院杯”2018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三等奖,作品名称:共允桥,本人为指导老师,中国公路学会,2018年6月。
11. 大跨径桥梁上部结构体系及力学性能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 科技进步, 省部二等奖,2004(项海帆; 陈艾荣;石雪飞; 肖汝诚;方明山; 贾丽君)(科研奖励)。
12. 获得2022年同济大学本科导师制优秀导师奖。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