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副教授,博导;高密度人居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社区中心和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教学。研究兴趣和领域包括,1)可持续发展,城市和社区规划设计与理论,2)城市空间规划治理,城市政治学,3)城市更新,新兴产业空间,4)复杂和因果科学与智能规划等领域。担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委员委员,城市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和参与的规划设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多项。发表《城市规划政治学》《制度演进背景下城市产业空间更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等专著和《英国城市更新》《空间逻辑和推理》《城市治理》等译著,参编《城乡规划与管理》等多部著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60余篇。
1.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负责人,2025.1-2026.12
2. 科技部十四五重点专项项目,参与人,2022-2026
3.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课题,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项目负责人,2020.6-2020.12
4.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课题,城市更新管理、政策、标准与行动体系国际案例借鉴,项目负责人,2019.11-2019.12
5. 国家自然资源部课题,国土空间规划立法过渡期技术标准体系立改废研究,项目负责人,2019.03—2019.12
6. 兰州市文化发展公司课题,兰州市黄河沿岸公共休息厅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2019.3-2019.9
7. 国家自然资源部课题,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第二项目负责人,2018.12.3-2019.4.30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乡工业用地空间绩效评价及转型更新机理研究,项目负责人,2018.1.1-2021.12.31
9. 2017年度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 “增强上海城市吸引力研究”,项目负责人,2017.8-2017.12
10. 舟山新区政府课题,“《舟山市规划条例》立法前期研究及评估”,项目负责人,2016.11-2017.12
11. 宁波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课题,“宁波市中心城棚户区改造研究——城市有机更新研究”,项目负责人,2015.5-2015.12;
12.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上海城市土地空间资源潜力、再开发及城市更新研究”,项目负责人,2014.6-2015.6;
一、英文文章
[1] Ge, C., Yang, F*. Patterns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anddrivers of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 evidence from the Greater Bay Areahinterland. Humanit Soc Sci Commun 12, 381 (2025).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5-04702-5(Nature子刊;SSCI,A&CHI)
[2] Yang, F., Xu, L., & Wang, J. (2025). SpatialMorphology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A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IntegratingSocial and Physical Space. Sustainability, 17(5), 2327. https://doi.org/10.3390/su17052327(SCIE, SSCI)
[3] Fan Yang, Chao Ge, Jiayin Wang. Progress, limitations,and prospects for improv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urban builtenvironment on resident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na: A systematicreview. Journal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2024, 6(2), 2427. https://doi.org/10.36922/jcau.2427(SCOPUS)
[3] Fan Yang ,Zhi Wei ,Jiayin Wang.(2023). Spatial scaleplasticity of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Lessons from Shanghai’s model inresponse to COVID-19. Journal of Chinese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5(3), 1242. https://doi.org/10.36922/jcau.1242(SCOPUS)
[4] Fan Yang, Juelin Shen. (2020). The Thinking of PracticeCours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Combining the Lectures withthe Interviews.The Educational Review, USA, 4(5), 113-119. http://dx.doi.org/10.26855/er.2020.05.002
[5] Fan, Y. (2015) A Research abou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the Process of Master-Urban-Planning in China—An Introduction of Practice ofGathering Public Opinion via Questionnaire Survey. Advances in Applied Sociology, 5, 13-22. https://doi: 10.4236/aasoci.2015.51002.
[6] Fan, Y., Tianyang, Z., & Jiehao, Z. (2021).Considerations on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Planning Philosophy from thePerspective of Rural Plann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Discussion on the ExistingProblems in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In W. Li, L. Hu, & J. Cao (Eds.), Human-Centered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China: Volume I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p. 225-243). Springer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83856-0_14
[7]Jiehao, Z., Fan, Y., & Tianyang, Z. (2021). An Argument Concerning RuralPlann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w, Institutional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In W. Li, L. Hu, & J. Cao (Eds.), Human-Centered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China: Volume I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p. 281-291). Springer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83856-0_17
[8]Yang, F. (2017). Problem Analysis of Urban-Rural Industrial Land Use inMetropolitan Areas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Policy—A Case Study of Shanghai.In Q. Pan & W. Li (Eds.), Smart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9th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Conference, Chongqing, China, June 19 - 21, 2015(pp. 193-213).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https://doi.org/10.1007/978-3-319-48296-5_13
[9]Yang, F., Tao, P. H., Cai, X., & Wang, J. Y. (2022). Transformation forFeature Upgrades or Higher Property Prices: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 LandRegeneration in Shanghai. Sustainability, 14(9), Article 5280.https://doi.org/10.3390/su14095280(SCIE, SSCI)
[10]Zong, L., Yang, F., & Pei, X. (2023). Implementing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 in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Systems: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Based on Practices in Guiyang [Articl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 Article 490. https://doi.org/10.3390/ijerph20010490(SCIE, SSCI)
[11] Yang, F. , & Xu, J. . (2017).A Case Studies of Industrial Land Renewal Policy in Megalopolis Area—Guangzhouand Shenzhen in Pearl River Delta. The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Urban Planning(CEUP2016). https://doi.org/10.1142/9789813225237_0006
二、中文文章
[1] 杨帆,王佳音. 上海市中心区居住空间组织网络模式及测度——整合物质和社会空间的复杂网络分析 [J]. 上海城市规划, 2024, (04): 85-93.
[2] 李佳欣,杨帆*.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多元文化包容——以澳门为例 [J]. 住宅科技, 2024, 44 (06): 29-39. DOI:10.13626/j.cnki.hs.2024.06.003.
[3] 杨帆. 面向资源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化战略和趋势引发的思考 [J]. 城市发展研究, 2024, 31 (01): 11-20.
[4]杨帆,张修宁,王佳音.城市中心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及形成机制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23,(05):79-85.
[5]郝庆,杨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国土空间保障——写在专辑刊发之后的话[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3033-3036.
[6]杨帆,沈珏琳.工业企业市场化改革视角的工业用地空间管控手段——以上海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2,(04):55-60+72.
[7]杨帆,王佳音,陶沛宏.超越收缩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城市收缩辨析[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02):106-115.
[8]杨帆,吴志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研发探索[J].规划师,2022,38(01):49-55.
[9]杨帆,陶沛宏,郭长升等.破碎化分析视角的工业用地空间绩效——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1,(03):88-97.
[10]陶沛宏,李琪,杨帆*等.区域差异视角下农村宅基地规模与构成特征——以黑龙江省四大区域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01):186-196.
[11]杨帆,宗立,沈珏琳等.科学理性与决策机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0):2311-2324.
[12]杨帆.从法律、制度和空间实施三方面重构对乡村规划的认知[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05):49-55.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90507
[13]杨帆,周天扬,朱结好.当前乡村规划问题反思与策略——以乡村规划设计竞赛为剖析对象[J].规划师,2019,35(16):68-73.
[14]杨帆.《英国城市更新(第二版)》导读[J].上海城市规划,2017,(06):136-137.
[15]杨帆.城市更新中蕴含的理论和实践性议题——英国中央政府层面干预城市更新的政策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7,(05):57-62.
[16]杨帆.大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的再思考[J].科学发展,2016,(05):54-59.
[17]杨帆.大城市地区工业用地存在问题的初步分析及思考——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4):80-86.
[18]杨帆,许晶,路静等.上海城市土地空间资源潜力、再开发及城市更新研究[J].科学发展,2015,(11):34-41.
三、专利申请
1. 杨帆, 王佳音, 许霖熹. 一种城市建成区居住空间网络构建及分析方法[P]. 上海市: CN116894750A, 2023-10-17.
2..专利申请,基于多源数据的城镇实体范围识别及划定信息处理方法(专利号:202110398278.9;发文序号:2021072601040950)。国家知识产权局,2021-07-29
3.专利申请, 一种基于ArcGIS的用地图斑破碎化信息处理方法(专利号:202011121626.x;发文序号:2020120301392180).国家知识产权局, 2020-12-08
四、著作及教研论文
1. 《制度演进背景下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理论与方法》(专著),获第十一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城市土地与住房问题”类金奖,2021.10.30
2.《英国城市更新》(译著),第八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城市土地与住房问题”类提名奖,2018.11.11
3.《紧密结合规划管理热点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城乡规划管理系列课程建设》,同济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3,2018.5
4.刍议城乡规划专业综合设计能力培养中的问题,2017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优秀教研论文;
5. “谁的规划”以及“谁去行动”——社会责任感“物化”为空间设计的教育过程,获2016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暨首届中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教育年会优秀教研论文奖;
6. “城乡规划管理实习环节的思考——‘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实习教学”,获2015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优秀教研论文奖;
7. “让学生将给我们听——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堂互动教学的探索”,获2012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优秀教研论文奖;
8. “培养面向社会实践的规划师品质——对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目的和方法的理解”,获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优秀教研论文奖。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