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导,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感知”分实验中心(Bio-CPU Lab)主任,兼任国际城市生态学会(SURE)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低碳智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生态学学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城乡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设计、亲自然城市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课题1项,出版专著《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建成环境》、《Urban Bioiversity and Built Environment-Case Study of Shanghai》和“生态城镇化”系列译著,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于物种栖息与居民生计交互机理的欠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兼容空间管控体系研究”(52578093),主持人,2026.01-2029.12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与风险防控差异化适配技术及集成研究”(2024YFF1307005-01),主持人,2024.12-2028.11
世界银行,China’s Urban Biodiversity Overview,主持人,2024.02-2024.05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Urban-Act: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和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行动(Urban- Act: Integrated Urban Climate Action for Low – Carbon&Resilient Cities),主要参与人,2024.01-2026.12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专章编制技术路径研究——以云南省云龙县为例”(KY-2022-YB-A15), 主持人,2022.10-2024.03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土空间形流多要素耦合演变机理”(2022YFC3800801-01),主持人,2022.10-2025.09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课题,“面向陆海复合生态功能提升的空间资源协同配置技术”(22dz1202604),主持人,2022.09-2025.08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多系统规划要素协同的韧性调节空间布局技术与关键变量关系模型”(2020YFB2103904-01),主持人2020.10-2023.09
德国联邦教育科研部(BMBF), 中德联合研究项目, , Implement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framework in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for resilient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nd in Chinese megacities(01LE1805A/B1), 主要参与人,2020.10-2024.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于亲自然感知及其复愈性提升的城市滨水区生态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上海黄浦江两岸为例”(51978477),主持人,2020.01-2023.12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9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课题,“农林湿复合廊道空间结构优化与亲自然游憩环境营造”(19DZ1203402),主要参与人,2019.10-2022.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促进亲自然体验的城市滨水区环境营造策略研究——以上海黄浦江东岸地区为例”(18YJCZH031),主持人,2018.08-2021.07
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交叉课题,22120180076,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德国乡村地方治理路径研究,20万,联合主持人,2018.03-2020.02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乡体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德国”(建村[2017]65号),主持人,2017.06-2018.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于生物多样性绩效测评的高密度城镇化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研究”(批准号:51408426),主持人,2015.01-2017.12
世界自然基金会,“协同减少长江发展足迹之‘水敏性城市’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机制研究”,主持人,2014.06-2015.04
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绿色校园联盟运行推广机制研讨”,主持人,2013.10-12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城乡建设与交通2030年发展研究”,主要参与人、课题报告执笔人,2012.03-2014.01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崇明岛科技专项”课题,《崇明岛生态规划及其智慧设计研究》(课题编号:10DZ0583800),主要参与人,2010.10-2012.09
国家科技部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城市重大项目生态设计综合技术集成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编号:2007BAC28B05),主要参与人、课题报告执笔人,2008.01-2011.12
国家科技部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城乡动态监测技术集成研究》(课题编号:2006BAJ11B08),主要参与人,2007.01-2010.12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世博科技专项”课题,《世博会城市实验区建设规划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6BAK13B02),主要参与人、课题报告执笔人,2007.09-2010.02
上海市科委“世博科技专项”,《世博会场馆重要建筑规划设计导则研究》(课题编号:05DZ05829),主要参与人、课题报告执笔人,2007.02-2008.01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专项课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建设三维仿真可视化控制管理系统》,主要参与人、课题报告执笔人,2006.08-2007.08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世博科技专项”课题,《2010世博会规划建设全过程的控制管理》(课题编号:05DZ05830),主要参与人、课题报告执笔人,2006.01-2008.03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世博科技专项”课题,《世博园控温降温综合技术研究》(课题编号:05DZ05831),主要参与人,负责基于控温降温的世博园规划设计导则、课题报告执笔人,2006.01-2006.12
发表论文
干靓,王沫,刘晓,郭光普,刘巷序,周燕妮.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径与实践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25(3):94-102.
Verena Knöll, Matthias Falke, Gan Jing, Zheng Chen, Nannan Dong, Harald Zepp*.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 and Terminology as reflected in Shanghai Urban District Master Planning[J]. One Ecosystem,Volume 10, 2025,https://doi.org/10.3897/oneeco.10.e154549
干靓,刘巷序,鲁雪茗, 岳星.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大城市的保护政策与优化方向[J].生物多样性,2025,33(5):24529. doi: 10.17520/biods.2024529
康燕,干靓*,俞霖琳,何晨静,吴婧彬,张理卿.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城市小微栖息地网络构建与营造模式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生境花园为例[J].生物多样性,2025, 33 (5): 24528,doi: 10.17520/biods.2024528
干靓,岳星,裴子豪,郭光普*.共栖的家园:高校校园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城市林业,2025,2:49-60.
干靓,朱佩露,杨颖.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以嘉兴西南三县为例[J].生态学杂志,2025,44(4):1393-1408:
干靓,汪钊.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海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识别与优化策略研究[J].应用海洋学学报,2025,44,1(2):131-145.
Wang M, Gan J*, Guo G, et al. Identifying conservation gap in biodiversity hotspot area: Single flagship species or multi-species?[J].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2025: 126835.
干靓,凌云,钱玲燕*,付青.德国气候适应空间治理工具的特征与启示[J/OL].国际城市规划. https://doi.org/10.19830/j.upi.2024.522
干靓,凌云,李健*.供需协调视角下城市应急救援可达性评估 ——以郑州“7·20”特大暴雨为例[J].城市交通,2024(5):50-56.干靓,唐艺源,尹杰*.沿江型湿地公园景观环境特征对人群自然感知及感知复愈性的影响——以上海后滩公园为例[J]. 中国园林,2024,40 (1) :26-32 .
干靓,朱佩露,钱玲燕,王颖,黄华.德国气候保护目标下的空间规划施策路径[J].国际城市规划,2024(02):65-74.
干靓,丁芷芯,唐艺源,郭光普.基于多源数据的郊野公园鸟类潜在生境与人类游憩空间的协同关系研究——以上海青西郊野公园为例[J].园林,2023(7):23-34.
干靓,凌云.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的韧性城市规划:理念融入与实践路径[J].人文地理,2023(3):92-99.
干靓,杨伟光,王兰*.影响亲自然活动多样性的城市滨江绿地空间特征识别与设计优化——以上海黄浦江沿岸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2(7):67-80.
陈保禄,沈丹凤,禹莎,洪莹,简单,干靓.德国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述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22(1):85-92.
干靓,董舒婷,钱玲燕,蒋薇.德国市镇建设指导规划及对我国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20(12):12-20.
干靓,钱玲燕,杨秀.乡村内生型发展活力测评: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实践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20(5)23-33.
钱玲燕,干靓*,张立,蒋薇.德国乡村的功能重构与内生型发展[J].国际城市规划,2020(5):6-13.
格哈德·汉克尔(著),马媛(译),干靓、钱玲燕(校).德国村庄的历史与现状[J].国际城市规划,2020(5):1-5.
Jing Gan, Jürgen Breust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t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in High-density Metropolitan Areas: The Case of Shanghai, China [M]// Jürgen Breuste, Martina Artmann, Cristian Ioja, Salman Qureshi (eds.).Making Green Cities-Concepts, Challenges and Practice, Springer,2020:331-352.
干靓,杨伟光,王兰*.不同健康影响路径下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J]风景园林,2020(4):95-100.
干靓.城市三维绿色空间指标“绿强度”研究——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央活力区为例[J].住宅科技,2019(11):38-42.
吴志强,干靓.我国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41-45.
干靓,郭光普,姚雪艳. 城市街旁绿地的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及其环境影响——以上海世纪大道街旁绿地鸟类研究为例[J].风景园林,2019(1):47-52.
邓雪湲,干靓*.韧性理念下的高密度城区河流护岸带生态改造研究——以上海市“一江一河”岸线为例[J].城市建筑,2018(11):48-51.
干靓,邓雪湲,郭光普.高密度城区滨水生态空间规划管控与建设指引研究——以上海市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8(5):63-70.
丁宇新,干靓*.上海城市水网景观连接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8(4):86-90.
干靓.城市建成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要素与优化路径[J].国际城市规划,2018(4):68-74.
干靓.人与自然叠合视角下的城市多重生境概念与类型研究初探[J]. 中国城市林业,2018(3):1-5.
干靓,吴志强,郭光普.高密度城区建成环境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地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8(4):97-106.
干靓,吴志强.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研究进展评述与对策思考[J].规划师,2018(1):87-91.
干靓,郭光普.基于生态位需求的高密度城区鸟类微生境选择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7 (11):86-92.
Martina Artmann, Manon Kohler, Gotthard Meinel, Jing Gan, Ioan-Cristian Ioja.How smart growth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can mutually support each other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ompact and green citi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7
孙文尧,王兰*,赵钢,刘刚*,干靓*. 健康社区规划理念与实践初探——以成都市中和旧城更新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 (3):44-49.
干靓,郭光普. 上海高密度城区不同用地的鸟类群落结构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2017,15(2):18-23.
吴志强、干靓、胥星静、吕荟、姚雪艳、杨秀、刘朝晖.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压力,挑战与应对[J].中国工程科学,2015,17(8):88-96.
吴志强、邓雪湲、干靓. 面向包容的城市规划,面向创新的城市规划—由《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解读城市规划的两个趋势. 城市发展研究,2015(4):28-33.
GAN Jing. Biophilic planning and design: Creating Biophilc Cities in the context of high density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A].AESOP annual congress 2015(欧洲规划院校联盟2015年会)[C],Prague,2015.07
吴志强,仇勇懿,干靓,刘朝晖,陈锦清,王兰.中国城镇化的科学理性支撑关键——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1(04):1-9.
GAN Jing. The Design Process for the Expo Shanghai Site Planning [J]. Urbanistica,2010,vol.143:50-53.
干靓.从世博会看“事件景观”再利用[J].景观设计学,2010(2):22-29
干靓,吴志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程序的科学设计[J].科学,2010,62(03):3-7.
干靓.基于室外热舒适度的世博园区控温降温技术应用导则研究[A].第一届中国绿色建筑青年论坛论文集[C],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170-175.
吴志强,干靓.上海世博会的生态规划设计[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01):57-68.
吴志强,干靓,庞磊.基于环境模拟评价的世博园区室外空间控温降温技术研究[J].工业建筑,2007(增刊):11-17.
Dennis Frenchman著、干靓等译. 北美的节庆活动-场所:城市的内涵和形象塑造 [J](英译汉).国外城市规划,2006(6)13-20.
Dirk Schubert著、干靓译.汉堡港岸地区的转型过程[J](德译汉).国外城市规划,2006(1):1-11.
干靓.1990年代天津市外商投资空间分布基本规律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5(07):46-49.
干靓.Spatial Reflection of Factors in Promoting the World Development: A Study on Past Expos’ Layouts[J].“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sia Pacific Architecture”论文集,2005.06:401-417.
吴志强,干靓.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10-15.
出版专/译著
Jing Gan.Urban Biodiversity and Built Environment-Case Study of Shanghai[M].Tongji University Press & Springer,2021.
干靓(著).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建成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Timothy Beatley(著),干靓、姚雪艳、丁宇新(译).亲自然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Jürgen Breuste, Stephan Pauleit, Dagmar Haase, Martin Sauerwein(著),干靓、钱玲燕、蒋薇(译).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管理与发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Stephen M. Wheeler(著).干靓(译).可持续发展规划:创建宜居、平等、生态的城镇社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