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06-15 导师主页
常青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
城乡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中国传统建筑,中外建筑比较

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Hon. FAIA)。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学刊主编,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常青专家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城乡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主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邀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故宫学院(上海)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副主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建筑学报》、《建筑师》、《时代建筑》等学刊编委。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著作:

1)常青著《西藏山巅宫堡的变迁——桑珠孜宗宫复生设计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2)常青主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3)常青编著《摩登上海的象征——沙逊大厦建筑实录与研究》,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

4)常青著《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常青主编《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常青编著《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常青著《中华文化通志.科技典.建筑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常青著《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9)常青参著《中国建筑艺术史》,萧默主编,文物出版社,1999;

10)常青参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卷》,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1)常青参著《中国都市与建筑的历史》-都市的史记,张在元主编,(日)鹿岛出版社,1994; 

12)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宅形与文化》(House Form and Culture),(美)阿莫斯.拉普卜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3)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Culture,Architecture and Design),(美)阿莫斯.拉普卜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4)常青译《现代建筑之后》(After Modern Architecture),张似赞校,(意)波罗. 帕托盖西著,建筑师34-37期连载。


代表性论文:

一、保护与再生

[1]常青.上海石库门里弄演替历程与再生模式新探,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22,(11):1-13.

[2]常青.传统与创造——反思历史建成环境再生的理念与途径,世界建筑,2022,(10):6-17+4.

[3]常青.传统聚落古今观——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年,建筑学报,2019,(12):14-19.

[4]常青.过去的未来:关于建成遗产问题的批判性认知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8(04):8-12.

[5]常青.存旧续新:以创意助推历史环境复兴——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设计思考[J].建筑遗产,2018(01):1-12.

[6]常青.风土根与楚辞魂——汩罗屈子书院设计实验[J].世界建筑,2018(01):11-13+10.

[7]常青.常青·说[J].城市设计,2017(05):6-11.

[8]常青.论现代建筑学语境中的建成遗产传承方式——基于原型分析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7):667-680.

[9]常青.第一届豪瑞奖亚太区金奖: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J].世界建筑,2016(12):42-45+136.

[10]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J].建筑学报,2016(10):1-9.

[11]常青,张鹏,戴仕炳,周乐.“拼贴”的城垣遗产——儋州遗存城门形制与筑法研究[J].建筑遗产,2016(02):92-107.

[12]常青. 对建筑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J].建筑遗产,2016(01):44-61.

[13]常青.历史空间的未来——新型城镇化中的风土建筑谱系认知[J].中国勘察设计,2014(11):35-38.

[14]常青.序言:探索我国风土建筑的地域谱系及保护与再生之路[J].南方建筑,2014(05):4-6.

[15]常青.思考与探索——旧城改造中的历史空间存续方式[J].建筑师,2014(04):27-34.

[16]常青.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时代建筑,2013(03):10-15.

[17]常青.我国城乡改造中历史空间存续与再生设计研究纲要[J].建筑设计管理,2013,30(01):47-49.

[18]常青.瞻前顾后 与古为新 同济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学科领域述略[J].时代建筑,2012(03):42-47.

[19]常青.桑珠孜宗堡历史变迁及修复工程辑要[J].建筑学报,2011(05):1-8.

[20]常青.旧改中的上海建筑及其都市历史语境[J].建筑学报,2009(10):23-28.

[21]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03):118-121.

[22]常青.历史语境的现代表述——上海豫园方浜中路街廓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8(12):34-37.

[23]常青,齐莹,朱宇晖. 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金泽“实验”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08(2):77-82.

[24]常青,沈黎,张鹏,吕峰.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J].时代建筑,2006(02):106-109.

[25]常青,严何,殷勇.“小布达拉”的复生——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保护性复原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45-47.

[26]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03):87-90.

[27]常青.“外滩9号”的保护与再生[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05):48-51.

[28]常青,王方,王红军.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J].建筑学报,2005(05):60-62.

[29]常青,魏枢,沈黎,董一平.“东外滩实验”——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2004(04):88-93.

[30]常青,王云峰.梅溪实验──陈芳故居保护与利用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2(04):22-25+68.

[31]常青,张鹏,王红军.“外滩源”实验——外滩源原英国领事馆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新建筑,2002(02):4-7.

[32]常青,王红军.留住“小上海”的记忆——台州市椒江“北新椒街”的保护与利用[J].华中建筑,2001(06):68-73.

[33]常青,徐峰.“文渊坊”实验[J].新建筑,2001(04):46-49.

[34]常青.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时代建筑,2000(03):25-27.

[35]常青.“海派建筑”的意象──上海石泉金融大厦创作体会[J].新建筑,1996(02):18-20.

 

二、历史与理论

[1]常青.想象与真实:重读《营造法式》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2017(01):35-40.

[2]常青.当代建筑五题[J].美术观察,2014(09):11-13. 

[3]常青,赵辰,邓小骅.关于建筑演化的思想交流 常青/赵辰对谈[J].时代建筑,2012(04):62-67. 

[4]常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建筑师,2008(06):95-101. 

[5]常青.从建筑文化看上海城市精神——黄浦江畔的建筑对话[J].建筑学报,2003(12):22-25. 

[6]常青.华夏建筑的巡礼──《中国建筑志》导言[J].时代建筑,1997(03):49-52.

[7]常青.从丝绸之路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建筑师,1995(12):51-65.

[8]常青. 中印建筑姻缘-东方建筑宇宙图案的趋同性及古今意义,空间杂志(台),1994-12.

[9]常青. Early Timber Architecture in China,Journal of Indian Architects,1993(4):24-27.

[10]常青.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的嬗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02):192-200.

[11]常青.建筑人类学发凡,建筑学报,1992(5):39-43.

[12]常青.两汉砖石拱顶建筑探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03):288-295.

 

三、教学与教改

[1]常青.以文养质,知恒通变——关于建筑教育新议程的几点浅识[J].中国建筑教育,2017(Z1):20-23.

[2]常青.“传统的延续与转化是必要与可能的吗?”——“建筑理论与历史(一)”课程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建筑教育,2015(03):5-14.

[3]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4-9.

[4]常青.培养专家型的建筑师与工程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初探[J].建筑学报,2009(06):52-55.

[5]常青.同济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J].时代建筑,2004(06):34-37.

[6]常青.建筑学硕士学位教学思考——以同济改革方案为例[J].时代建筑,2001(S1):80-81.

[7]常青.培养历史意识 理解环境脉络[J].建筑学报,1997(05):17-19.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