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城市建筑策划与后评估分实验室负责人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级项目主管
个人简介: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申请国家专利一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本,译著1本。1996年起,在国内大型甲级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04年就职同济大学,主持项目前期策划十余项,负责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海南陵水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设计一体化等大型园区规划与群体建筑设计实施方案30余项, 完成施工图设计建成建筑60余万平方米,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上海市勘察设计一等奖等工程奖项5项。
作为课程主持人主讲同济大学秋季国际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该课程是同济大学与柏林工大的联合设计课程,从2006年起开设,先后与耶鲁大学、香港大学、 BENWOOD事务所、日本设计株式会社等多所单位合作,有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柏林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特拉斯堡国立高等建筑学校、帕维亚大学等学校的留学生和同济大学研究生共同参与课程学习。此外,还包括本科四年级自选城市设计以及本科生建筑策划课程,指导学生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2019-2020学年课程设计优秀作业评选中获得优秀作业奖。课程教学成果在中国建筑教育等期刊发表,并在首届建筑策划与后评估教学交流研讨会、2019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宣讲。《基于多种主体参与的建筑策划理论介入城市设计课程方法》获得2021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9 年7 月17 日,新民晚报要闻A06 版面报道了所授课程对上海城市更新的参与。2024年主持的《AI技术下的儿童友好空间建筑策划与设计》课程作业在第九届“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环境设计奖中获得二等奖。
1)大型复杂项目的建筑策划群决策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引入群决策理论,建立基于多主体的大型复杂项目中建筑策划群决策的支持系统
2)基于建筑策划“群决策”的大城市传统社区“原居安老”改造设计研究——以上海工人新村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探索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传统社区城市更新的新途径-相关多利益群体共赢的渐进式更新策略。
3)建筑策划学(著作):梳理建筑策划国内外理论和方法,建立系统的创新理论构架和策划方法。
获奖:
第九届“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环境设计奖二等奖,指导老师
2021年获2021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2020年获2020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一等奖,2020-2021国家优质工程奖
2019年获山西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优秀建筑设计奖
2016年获2016年度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2012年获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优秀论文
2005年获广东省第十二次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专利:
一种基于群决策的建筑项目决策系统及决策方法, 2016-11-16
应用于大型复杂项目建筑策划群决策的计算机应用平台软件, 2017-9-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代际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机制与建筑策划群智决策研究,2024年1月至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型复杂项目的建筑策划“群决策”模型研究,2012年1月至2014 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建筑策划“群决策”的大城市传统社区“原居安老”改造设计研究——以上海工人新村为例,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暨国际学习中心,项目主管、主创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公共教学实验楼,项目主管、主创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学生生活一区,项目主管、主创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海洋双创中心,项目主管、主创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综合教学服务中心,项目主管、主创
哈工大(威海)新校区规划,项目主管、主创
云南昭通师专规划以及一期单体建筑设计
云南昭通党校规划以及建筑群设计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组团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小谷围岛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公共教学楼设计
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规划
上海章堰村城市设计策划运营一体化 常务负责人
成都中国飞行学院新校区策划规划建筑设计 常务负责人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咨询策划勘察规划建筑景观市政一体化项目主管
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研究负责人
湖南路街道地下民防工程闲置空间更新再利用策划研究负责人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二期建设战略开发策划,主持,2023年
可循环利用材料在世博样板组团建筑中的应用分析,项目负责人,2010.3-2010.6
虹口区重点地段色彩规划,主持
上海美术学院功能与态策划 ,主持
上海世博婚庆产业园项目建筑策划研究,主持,2013-01
基于多主体参与的国际艺术城城市功能发展规划研究,主持,2017-12
专著:
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2007
涂慧君 ; 建筑策划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涂慧君 张靖; 面向老龄化的城市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2
涂慧君; 路秀洁 ; 从新村到社区——基于多主体的上海工人新村适老更新调研实录,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3
代表性文章:
[1]SCI一区.TU H, JIN S.A group decision-making model for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in megaprojects[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 2024, 31(13): 342-368.
[2]SCI二区. JIN S, TU H, LI J, 等. Enhancing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Case Study of an AI-Assisted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and Design Course[J]. BUILDINGS, 2024, 14(6): 1613.
[3]涂慧君,陶成强,周聪.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大城市传统社区适老化更新策划研究——以上海工人新村为例[J].建筑学报,2021(S1):92-96.
[4]涂慧君,冯艳玲,张靖等.上海工人新村适老改造更新模式探究——以鞍山三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9(02):57-63.
[5]涂慧君,汤佩佩,杨帆顺泽.基于多主体群决策老旧社区嵌入式适老化改造——以上海市虹口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优化为例[J].住宅科技,2023,43(05):1-10.
[6]涂慧君,叶佳怡,富永直树.TOD模式引导下的东京城市更新研究[J].世界建筑,2021(11):22-26+127.
[7]李璇,周聪,涂慧君等.全过程工程设计服务在海南重点园区的运用研究——以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试验区“一体化”工作模式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34):80-85+142.
[8]涂慧君,吕子璇,汤佩佩.社区规划师制度模式研究与实践初探——以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规划师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07):37-43.
[9]涂慧君,汤佩佩,周聪等.传统村落更新城市设计导则编制探索——以上海重固章堰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31):95-99.
[10]屈张,涂慧君,汤佩佩.美国建筑策划理论概述与解析[J].世界建筑,2020(06):126-129+145.
[11]涂慧君,路秀洁,李宛蓉.“9073”养老服务格局再思考——基于上海市老旧小区建筑策划群决策调研[J].住宅科技,2020,40(03):27-33.
[12]涂慧君,王琳静,叶佳怡等.北欧养老建筑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与形成根源[J].时代建筑,2020(01):177-183.
[13]涂慧君,李宛蓉,路秀洁.建筑策划群决策与SPSS相关分析在工人新村无障碍设施适老化改造中的应用——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J].住区,2019(06):24-33.
[14]涂慧君,屈张,李宛蓉.多主体参与的建筑策划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J].住区,2019(03):61-67.
[15]涂慧君,李嘉乾.当代体育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简述山西芮城文化体育公园的创作思想[J].新建筑,2019(03):54-57.
[16]涂慧君,路秀洁,邓伟等.多主体参与的大学校园规划策划研究——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01):49-57.
[17]涂慧君,许逸敏.探索中国经典建筑文化的当代转化——云南昭通市委党校规划与设计方法研究[J].新建筑,2017(06):74-77.
[18]涂慧君,赵伊娜.基于与人互动的参与式建筑设计教学——建筑策划方法引入建筑设计教学的探索[J].南方建筑,2017(05):24-29.
[19]涂慧君,李妍.大型复杂项目建筑策划“群决策”模型整合研究[J].城市建筑,2017(28):28-31.
[20]涂慧君.大型复杂项目的建筑策划“群决策”模型研究初探[J].华中建筑,2017,35(08):8-11.
[21]涂慧君,苏宗毅.大型复杂项目建筑策划群决策的决策主体研究[J].建筑学报,2016(12):72-76.
[22]涂慧君,宋嘉诚,于斐.新建大学校园带动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几座西部大学校园的数据分析研究[J].城市建筑,2016(22):116-120.
[23]涂慧君,李妍.契合地貌的混合式养老产业园区规划探索——江西昌西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园规划设计[J].住宅科技,2016,36(05):37-44.
[24]于斐,涂慧君,张晓芾.控规修改的市场公平及公众利益影响——对昆明市控规修改的数据分析[J].规划师,2016,32(05):41-46.
[25]涂慧君,陈卓.大型复杂项目建筑策划“群决策”的计算机数据分析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15(02):30-34.
[26]涂慧君.运用建筑空间语境 诠释城市大学精神[J].城市建筑,2014(07):18-20.
[27]涂慧君.理水“纳百川”生态“参天地”——景观生态学运用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2(02):36-39.
[28]涂慧君,徐歆彦,黎佳琦等.已建大学校园周边地带与城市互动发展——以同济大学国康路的三个城市设计研究方案为例[J].城市建筑,2010(03):33-37.
[29]涂慧君,任君炜.大学功能、社会期许与个性发展——西方大学校园规划模式的类型演变[J].新建筑,2009(05):24-31.
[30]涂慧君.初探民族文化的当代转换——云南昭通师专建筑群设计[J].建筑学报,2008(06):83-85.
[31]涂慧君,孙梦薇,赵定章.APGS系统支持下的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城区闲置空间再利用研究——以上海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4,(07):136-139.
[32]涂慧君,吕子璇.基于多主体后评估的大学校园规划优化策略研究[J].华中建筑,2023,41(10):68-74.
[33]涂慧君,叶佳怡,李若帆.基于多主体后评估的城市中心区慢行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小陆家嘴为例[J].世界建筑,2023,(09):91-96.
[34]屈张,涂慧君.国际大都市CAZ演艺集聚区建筑策划研究——以上海虹口为例[J].建筑技艺,2021(S1):159-162.
[35]涂慧君,李宛蓉,周聪等.基于多种主体参与的建筑策划理论介入城市设计课程方法研究[J].中国建筑教育,2020(01):52-58.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