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静茜 (CHEN Jingxi)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现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及国际交流部主任,“同济大学人文社科新锐人才”。担任政府新型研发机构广西汽车研究院用户创新中心主任。(原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硕导,北京交通大学“青年英才培育计划”人才。)
研究专长为数字媒体与社会,研究领域涉及:智能媒体为主轴的健康传播、城市传播及用户研究。关注智能媒体在健康医疗、城市空间、人机交互方向上的应用。在相关领域发表专著、编著、SCI、SSCI、CSSCI、科技核心等在内的研究成果近40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外专引智、教育部哲社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1项,校级课题8项,获校级及以上奖励17项。
学会任职方面,陈静茜是教育部直属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研究委员会主要发起人,现任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现任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元宇宙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学传播专委会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促进与教育分会健康传播专业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高校学组成员,中华传播学会会员,国际传播学会会员,曾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青年传播学者联盟”成员。
同行评审方面,担任《Health Communication》(SSCI)、《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Psychosomatic Medicine Research》、 《MHM Journal》、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社会学刊》(CSSCI)、《新闻记者》(CSSCI)、《成都体育学报》(CSSCI)、《中国医学伦理学》(科技核心、北大核心)、中国科协《科普创作评论》等学刊客座编辑、青年编委及审稿人。同时任中华传播学会、国际传播学会会员,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的学位论文答辩评委及评阅人、是国家科学传播中心标准制定评阅专家、国际用户行为研究厂商Tobii眼动追踪专家库成员。
主持获批项目有: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城市空间互动与国家认同机制研究;
2. 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2024-2025年度S类院士级专家项目:《智能时代的健康传播本土理论构建与创新》;
2. 国家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北交大-康奈尔-宾夕法尼亚环境传播专题暑期课程项目》;
3. 国家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健康中国”战略的传播策略及多模态评价研究》;
4. 国家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2016年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项目资助。
5.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城市阶层互动与空间建构》;
6.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哲社办):《北京微博客使用者的交往行为与阶层互动研究》;
7.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建设习近平思想文化最佳实践地”专项课题,《基于价值观塑造的上海红色文化实践地之数智化实现路径研究》;
8.国家食品风险交流评估中心课题,《精准科普策略研究、应用与效果评估》;
9.2024年度同济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新锐支持计划,《数字医疗背景下的“沟通效果--健康结局”提升通路机制研究》。
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培育项目”《城市传播视阈下的空间互动与国家认同》;
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一线城市微博客使用者的网络交往行为研究》;
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患者中心的医患沟通(PCC)背景下的患者赋权及影响因素研究”;
13. 中国医学科学院课题《患者对医学术语及沟通内容接收效果的分析与评价》;
14.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团队与项目(第四期)独立项目:《数智化背景下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健康教育》;
15.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数智健康创新设计”暑期创新实践营;
16. 同济大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项目,《2024“智能媒介设计与健康传播”国际研究生学术论坛》;
17.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团队与项目(第五期),《数字媒介与认知技术: 基于数字媒介内容的认知效果测评研究》;
18.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团队与项目(第五期),《上海科创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与《GlobalTimes》媒体合作项目》
19. 北京交通大学高级外国专家引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的健康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
17. 同济大学重点外专引智项目《智能媒介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18. 同济大学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名称《Social Media and Digital Data》;
19. 主持广西柳州市委民革《柳州打造广西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研究》决策咨询课题;
20. 主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革2022年度招标课题《深入推动“桂品出乡”的建议》。
1.著作及章节收录
(1) 独著:陈静茜.《表演的狂欢:网络社会的个体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以微博客使用者之日常生活实践为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ISBN:978-7-5121-2165-2;
(2) 陈静茜. 《文化产业研究报告》收录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11)》,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ISBN:9787309084689;
(3) 陈静茜. 《夸示与操纵:基于LBS的城市文化符码与生活方式建构》收录在《时尚传播》,杨梅芳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 编著发表
(4) 《新媒体健康传播:基础理论与实操》, 陈静茜主编,何顺民、朱冰清副主编, 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 ISBN: 978-7-01-024776-2;
(5) 《生命有爱,青春无“艾”——艾滋病预防》.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 2023年12月. IBSN:978-7-5167-6268-4. 陈静茜参编。
(6) 陈静茜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年鉴:健康分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24年3月22日正式发布。
3. 辑刊发表
(7) 陈静茜. 赵光明. 数字时代的情态议程.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十五辑)[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CSSCI);
(8) 陈静茜.《自媒体中的新闻格局:微博客平台内容运用策略分析——基于国内五大微博客平台<热门话题>栏目的比较》收录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辑刊),2014年10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社出版,ISBN:978-7-5657-1200-5.
4. 期刊论文发表
(9) Jiang, S., Wu, Z., Zhang, X., Ji, Y., Xu, J., Liu, P., ... & Chen, J*. (2024). How Does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Patient Trust?: The Roles of Patient Participation and Patient Preference.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108161. (SSCI,Q1)
(10) Jingxi Chen, Panyu Zhang, Yuanyuan Shang & Zhenyi Li*. (2020)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by Chinese youths in Tiananmen square: political pilgrimaging and geographic microblogging,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OI: 10.1080/17544750.2020.1810088. (SSCI, Q2)
(11) Zhang Xiaoxiao,Zhu Wuchang,Sun Shaojing & Chen Jingxi*.(2022). Does Influencers Popularity Actually Matter?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Influencers on Body Satisfaction and Mood Among Young Chinese Females: The Case of RED (Xiaohongshu)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doi:10.3389/FPSYG.2022.873514. (SSCI, Q1)
(12) Li, Y., Peng, Y., Zhang, X., Lyu, B., Zhang, X., Ji, Y., Liu, Y., Yang, L., Peng, Z., Chen, J.*, & Zhao, L. (2023). Evaluation of unimodal and multimodal information in health communication on GGO-related lung cancer screening: An eye-tracking study.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 19(1), 124–131. https://doi.org/10.4103/jcrt.jcrt_2013_22. (SCI)
(13) Ji Y, Kong Z, Deng Y, Chen J*, Liu Y, Zhao L*. The role of eye tracker in teaching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the differences in visual strategies between novice and expert surgeons in thoracoscopic surgery. Ann Transl Med 2022;10(10):592. doi: 10.21037/atm-22-2145 (SCIE, 中科院期刊索引)
(14) Feiying He, Yibo Wu, Jiao Yang, Keer Chen, Jingyu Xie, Yusupujiang Tuersun, Lehuan Li, Fangjing Wu, Yifan Kan, Yuqian Deng, Liping Zhao, Jingxi Chen, Xinying Sun, Shengwu Liao & JiangYun Chen. Chinese adult segmentation according to health skills and analysis of their use for smart home: a cross-sectional national survey.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22) 22:760 .https://doi.org/10.1186/s12913-022-08126-8 (SCI, 中科院期刊索引)
(15) Hongfei Zhao, Jingxi Chen*, Congjin Wang, Pinhan Zhao, Jinfei Ma.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methods on autonomous driving trust attitude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indful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SSCI,一区,二审中)
(16) Jingxi Chen, Ran Tao, Qiaomin Guo,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istic Images of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and Perceptions of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2020(7): 61-66.https://doi.org/10.1016/j.ijnss.2020.07.004(ESCI)
(17) Jingxi Chen*, Riheng She, Shuwen Yang, Jinfei Ma. The City Scale Effect and the Baidu Index Prediction Model of Public Perception of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Autonomous Driving Technology. HCI Internatioanal 2023(HCII 2023),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affliiated Conferences.DOI:https://doi.org/10.1007/978-3-031-35389-5_29 (EI)
(18) 邓瀛玥,赵亮,冀瑛 & 陈静茜*.(2022).作为医疗可沟通媒介的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 中华全科医学(04),696-699. 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2433.
(19) 陈静茜,张晓雨,朱冰清,赵亮*. (2022).走进癌症患者:患者参与医疗决策要素及健康结果质性研究. 中国医学伦理学. 35(11), 1230-1240. (科技核心)
(20) 吴政宇,陈静茜*,张晓雨,苏林森,蒋少海,刘燕,刘鹏.(2023).北京市癌症患者参与医疗决策对医患信任关系的中介调节效应分析. 医学与社会(接收排刊). (科技核心/PKU)
(21) 张晓雨,陶然 & 陈静茜*.(2021).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HPV健康科普图像创作探析. 科普创作评论(04),43-51.
(22) 陈静茜 & 高嘉玮.(2022).视觉意象与跨文化传播效果——以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四国海报为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137-150.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22.02.012.
(23) 陈静茜 & 吴卉.(2021).传播之于社会的意义:建构主义取向的传播学研究——克劳斯·克里彭多夫(Klaus Krippendorff)教授学术访谈录. 新闻记者(04),87-96. 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1.04.009. (CSSCI)
(24) 李海君,陈静茜,李杨 & 吴一波.(2021).医学科普图书创作及出版盘点(2019-2020). 科技传播(02),85-89. doi:10.16607/j.cnki.1674-6708.2021.02.025.
(25) 陈静茜,吴卉 & 段小霞.(2020).异质想象与旅游凝视:旅游评价网站的视觉再现信度——以TripAdvisor的中外游客摄影图片为例.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122-129. doi:10.16197/j.cnki.lnupse.2020.06.010. (PKU)
(26) 陈静茜.公共沟通制度:解决医患问题的有效途径.光明日报,2019-06-22.
(27) 陈静茜,马泽原 & 商圆圆.(2019).“再现”的偏向:食安报道图片的视觉互动意义(2008-2018). 新闻记者(06),28-46. 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9.06.003. (CSSCI)
(28) 梅艺璇 & 陈静茜.(2018).外媒对华龙形图腾的视觉隐喻构建. 青年记者(32),36-37. doi:10.15997/j.cnki.qnjz.2018.32.023. (PKU)
(29) 陈静茜 & 白红义.(2018).新闻业能做什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芭比·泽利泽(Barbie Zelizer)教授学术访谈. 新闻记者(07),84-90. 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18.07.009. (CSSCI)
(30) 陈静茜.(2018).美国新媒体管制的风险与困局. 青年记者(18),89-90. doi:10.15997/j.cnki.qnjz.2018.18.053. (PKU)
(31) 爱丽丝·朱斯托 & 陈静茜.(2017).美国FDA的社交媒体风险沟通议题分析——以@USFDA账号推文为例. 青年记者(30),97-98. doi:10.15997/j.cnki.qnjz.2017.30.052. (PKU)
(32) 陈静茜 & 马泽原.(2016).2008-2015年北京地区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介呈现及议程互动. 新闻界(22),2-10+27. 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6.22.001. (CSSCI扩展)
(33) 夏商 & 陈静茜.(2015).微博的媒体属性与公共书写. 天涯(02),27-33. (PKU)
(34) 陈静茜.(2014).夸示与操纵:基于LBS的城市文化符码与生活方式建构——以上海人民广场微博客使用为例.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06),31-36. doi:10.13628/j.cnki.zjcmxb.2014.06.005.
(35) 陈静茜 & 魏寅.(2012).传播革命与社会变迁:新媒介技术语境下的学科理路. 新闻大学(06),141-148. (CSSCI)
(36) 陈静茜.(2012).“甬温高铁追尾事故”报道框架解读——以新华网报道为例. 新闻传播(11),74-77. (PKU)
(37) 陈静茜 & 姚坤泽.(2012).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传媒. 新闻大学(01),144-149. (CSSCI)
(38) 陈静茜,付建文,章铸琨&莫志峰.(2023).柳州打造广西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研究. 柳州发展研究,06-11.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