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学院-由芳(180)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09-24 导师主页
由芳(180)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车辆工程 ,设计学 ,设计学
现代汽车设计理论与方法(认知交互设计),智能座舱设计与评估,混合信息空间与情感
youfang@tongji.edu.cn

博士招生专业

1
车辆工程(博士)
2023
1
学术型博士
车辆测试与评价技术
2
设计学(博士)
2021
1
学术型博士
媒体与交互

硕士招生专业

1
设计学(博士)
2023
1
专业学位硕士
媒体与交互
2
设计学
2023
4
学术型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3
设计学
2023
4
专业学位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4
设计学
2022
3
专业学位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5
设计学
2022
1
学术型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6
设计学
2021
4
学术型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7
设计学
2021
1
专业学位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设计学博导,汽车工程博导,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士FRSA,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用户体验实验室/汽车交互设计实验室负责人。研究方向是智能认知交互,智能驾驶座舱设计和评估;传统运动认知与艺术疗愈,以及混合空间信息设计和具身化设计。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科技部外专项目、深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省部科研项目,获得17项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5本、教材2本和部分数字媒体作品。上海市重点课程,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其中著作《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及相关交互设计教学资源库、沙盘等教学成果,在国内10余高校采用,在交互设计教学和产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好评。2005年从英国留学回国建立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交互设计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百人计划获得者;2013年6月调入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骨干人才计划)获得者。

多次赴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不同国家高校及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授课与学术研究,与产业界有着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主持合作项目包含:华为、百度、三菱电机、上汽基金、上海汽车城、上汽乘用车、海马汽车、泛亚汽车、奇瑞汽车、中国电信等企业项目几十项。产出的交互设计和创新设计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互联网、智能座舱、媒体传播等各个方面。并与澳大利亚CARRS-Q、德国乌尔姆大学心理所、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中心、芬兰汽车HMI设计软件公司Rightware、中科创达、上海国际汽车城等多家单位就智能交互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和合作实验室。近年来在艺术疗愈和具身认知方向,研究如何以运动分析和哲学为基础,通过多种混合空间信息技术和多感官通道为媒介,对传统运动中功能和文化特征进行艺术表达,阐述中国特有传统文化的自然之变、人文之变、技术之变。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纵向项目(主持):

1.  2024年,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项目,非遗传统武术运动的跨媒介活化设计,3万,23DMAKL01,科技部;

2.  2023年,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AR增强现实环境中多模态交互声音设计,30万,G2023133042L,科技部;

3.  2022年,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智能座舱的认知界面设计与评估方法研究,G2022133031L,40万,科技部;

4.   2019年,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智能汽车交互设计方法论研究,25万,已结题;

5.   2020年,深圳市协同创新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智能网联汽车车载机器人认知场景研究与交互系统开发,GJHZ20190823164803756,50万,与德国Ulm大学人因系合作,已结题;

6.   2020年,基于认知实验的《智能交互设计》课程重构研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20-AFCEC-088;

7.   教育部“人因与工效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数字座舱的智能交互设计课程重构,项目编号:202101042009,资助企业: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万,2021.04-2023.03;

8.   2020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 数字媒介与认知技术研究;

9.   2020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 “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 应急防疫场景中的智慧城市新型社交关系及智能车辆社会接收度研究;

10.   2019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 智能城市中的数字媒体信息服务研究;

11.   2018年,交叉学科背景下《人机交互技术》实践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资源建设,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结题为优秀;

12.   2018教育部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驾驶舱Kanzi Learning Lab 联合实验室建设;

 

教改项目(主持):

1.   2023年,国家虚拟仿真类一流本科课程,2020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实验动画-数字皮影动画虚拟实验;

2.   2023年,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智能汽车HMI交互设计与评估;

3.   2021年,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艺术学类),“数字皮影动画虚拟实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   2021年,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交互设计;

5.   2021年,同济研究生一流线上精品课:交互设计

6.   2020年,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2.0,同济研究生教材出版基金;

7.   2019年,第十二期精品实验项目:交互媒体中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结题为优秀;

8.   2016年,实验教改十一期实验教改项目,基于物理生理实验测量《交互媒体创作》课程建设;

9.   2014年,研究生精品(核心)课程建设—交互设计;

 

 

横向项目(近五年):

1.   2024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云变更领域任务复杂性分析技术合作项目,123.6万,2024.03-2025.03;(P1)

2.   2023年,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座舱人机工程学评价方法研究技术咨询,2.8万,2023.07-2023.08;(P1)

3.   2021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情感机器人合作项目技术开发,95.79万,2020.09-2021.09;(P2)

4.   2021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驾驶模拟系统设备采购项目,201万,2021.08-2022.04;(P2)

5.   2020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驾乘场景可用性评估项目,179万,2020.05-2021.05;(P1)

6.   2020年,一汽红旗: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车载HMI的UX测评方法,87万,2020.03-2020.11;(P2)

7.   2019年,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百度Apollo中控屏幕界面设计,2019.08-2019.12;(P1)

8.   2018年,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整车集成部:基于多屏互动的驾驶员控制屏交互设计、HUD视觉设计规范研究与实验;

9.   2017年,上汽工业发展基金项目,基于主动安全危险场景的驾驶员行为和避撞策略研究,201710-202106,40万;(P2)

10.   2017年,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基于分时租赁服务整体用户体验的设计2016.04-2016.06、分时租赁共享汽车用户需求研究及概念定位2017.05-2017.12;

11.  2016年,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整车物理集成客户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开发2016.05-2016.10;

12. 2016年,深圳市联程共享电动汽车租赁有限公司:联程共享电动汽车业务系统交互设计2016.07-2016.12。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近五年):

1.王建民, 许忆芊, 付倩文,杨洁琪, 王萍, 由芳(通讯作者)*. 认知工作分析在智能交互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已录用【北大核心,CSCD】;

2. You F, Yaru Li, Fu Q, Jun Zhang. Cognitive task analysis-driven intelligent steering wheel interaction design[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s, 2024,46(3):6439-6464.【SCI,JCR3】;

3. Wen, X., Cui, W., Chen, H., Liu, F., Shao, Y., You, F.  (2024).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xercises and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The Case of Baduanjin. In: Amic G. Ho (eds) Human Factors in Communication of Design. AHFE (202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HFE Open Access, vol 136. AHFE International, USA. http://doi.org/10.54941/ahfe1004978;

4. 由芳、沈佳玮、崔巍,社交距离理论视域下的增强现实场景与虚拟化身研究,新闻大学,2023,已录用,【CSSCI】;

5. Fang You, Yuwei Liang, Qianwen Fu, Jun Zhang.Exploring the Role of ARCognitive Interface in Enhancing Human-Vehicle Collaborative Driving Safety: A Design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UHCl).已录用,【SCI/SSCi, 一区, CCFB】;

6.Wang J, Liu Y, Guo Z, Deng H, You F. Investigating User Preferences for In-Vehicle Virtual Robots’ Anthropomorphic Appearance in Augmented Reality Head-Up Display[C]//Adjunct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otive User Interfaces and Interactive Vehicular Applications. 2023: 139-144. https://doi.org/10.1145/3581961.3609872【EI】;

7.  Fang You , Qianwen Fu , Jingyan Yang , Huiyan Chen , WeiCui , Jianmin Wang * . Team Situation Awareness -based Augmented RealityHead-up Display Design for Security Requirem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2023【SCI正刊,JCR一区】;

8.  Wang, Jianmin, Chengji Wang, Yujia Liu, Tianyang Yue,Yuxi Wang, and Fang You*. 2023. Multimodal Warnings Design forIn-Vehicle Robots under Driving Safety Scenarios,Sensors,2023, 23(1), 156;https://doi.org/10.3390/s23010156【SCI】

9.  Fang You, Jun Zhang , Jie Zhang , Lian Shen , Weixuan Fang, Wei Cui , and Jianming Wang,A Novel Cooperation-guided Warning of Invisible Dangerfrom AR-HUD to Enhance Driver’s Percep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23,已录用,【SCI,一区】;

10.   You Fang, Yao Jingyu, Wang Jianmin,Context-TriggeredFactor of an In-vehicle Adaptive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Architecture Based onContext-Awareness and Multi-agent,2022 14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ICCAE 2022,Page 157-162,DOI: 10.1109/ICCAE55086.2022.9762428. 【EI】;

11.  Wang, W. and You, F. and Li, Y. and Feuerstack,S. and Wang, J.,The Influence of Spatio-temporal Based Human-Machine InterfaceDesign on Driver Workload - A Case Study of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Using inCutting-in Scenarios,2022 IEEE/SIC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Integration, SII 2022,155-160,【EI】;

12. 由芳、杨伟光、郑贵锋、张俊、崔巍*,工作域分析在智能交互界面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年7月,第42卷第7期

,【北大核心,CSCD】;

13.  Fang You, Hanfu He, Wei Cui* , A Review of SustainableUrban Regeneration Approaches Based on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A Case ofthe Bund in Shanghai, Sustainability, 2022, 14(19), 12869,  【SCIE and SSCI】;

14.  Fang You, Xu Yan, Jun Zhang, Wei Cui* , Design Factors ofShared Situation Awareness Interface in Human–Machine Co‐Driving, Information 2022, 13(9), 437【EI】;

15.  Fang You, Huijun Deng, Preben Hansen, Jun Zhang *,Research ontransparency design based on shared situation awareness in semi-automaticdriving,Applied Sciences,2022, 12(14),7177,https://doi.org/10.3390/app12147177【SCI】

16. Jianmin Wang,TianyangYue,Yuejia Liu,Yuxi Wang,Chengji Wang,Fang You(通讯作者)*,Design of proactiveinteraction for in-vehicle robots based on transparency,Sensors,2022,22(10),3875【SCI】;

17. 由芳、张俊、贺涵甫,智能算法下构建相互透明的人机共生社会,媒介批评,第12辑,2021.12,23-35【CSSCI】;

18. Jianmin Wang, YuxiWang, Yujia Liu, Tianyang Yue, Chengji Wang, Weiguang Yang, Preben Hansen, FangYou(通讯作者)*, Experimental Study on Abstract Expression of Human-RobotEmotional Communication, Symmetry, 2021, 13(9), 1693; https://doi.org/10.3390/sym13091693,【SCI】;

19. Jianmin Wang, YujiaLiu*, Tianyang Yue, Chengji Wang, Jinjing Mao, Yuxi Wang, Fang You(通讯作者)*, Robot Transparencyand Anthropomorphic Attributes Effects o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Sensors,2021, 21(17),5722; https://doi.org/10.3390/s21175722【SCI】;

20. Jianmin Wang, YujiaLiu *, Yuxi Wang, Jinjing Mao, Tianyang Yue, Fang You(通讯作者) *, SAET: TheNon-Verbal Measurement Tool in User Emotional Experience, Applied Science,2021, 11(16), 7532, https://doi.org/10.3390/app11167532【SCI】;

21. You Fang,Li Yaru,Preben Hansen,Li Liping,Fu Mengting,Yang Yifan,JinXin,WangJianmin(通讯作者)*, Interface Color Design of IntelligentVehicle Central Console, International Applied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Conference(AHFE), 784–792,2021 【EI】;

22. Yukun Xie, TianyangYue, Preben Hansen, Fang You (通讯作者)*, BehavioralIndicators Affecting Driving Performance in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Assessmentswith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Human Factors andErgonomics Conference(AHFE), 2021 【EI】;

23. Fang You, Yi-Fan Yang,Meng-Ting Fu, Jun Zhang(通讯作者)* and Jian-Min Wang, Design Guidelines for the Sizeand Length of Chinese Characters Displayed in the Intelligent Vehicle's CentralConsole Interfac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12(5):213, P 1-12,2021.05, 【EI】;

24. Zhang Jun, Liu Yujia,Preben Hansen, Jianmin Wang and You Fang(通讯作者)*, InteractiveFramework of Cooperative Interface for Collaborative Driving ,HC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21.5,【EI】;

25. 金鑫,李黎萍,杨逸凡,符梦婷,李雅茹,由芳(通讯作者)*,基于汽车人机界面评测的中控触屏按键研究,包装工程, 2021年9月第18期刊,【北大核心】;

26.王建民、刘雨佳、李阳、由芳(通讯作者)*,基于态势感知的汽车人机界面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21年42卷第6期 【北大核心】;

27.由芳,谢雨锟, 岳天阳,于爱群,王建民,张惠,基于团队态势感知的汽车HMI评测与设计方法,图学学报,网络首发时间:2021-07-23 17:19:59,北大核心,【CSCD】;

28.由芳,张景卉,张俊,邓惠君,刘雨佳,智能汽车中基于信任的接管系统交互设计,包装工程,2021,42(6):20-28,【北大核心】;

29. 由芳,谢雨锟,李雅茹,徐逸君,皮电测量在虚拟仿真驾驶座舱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02(40):96-101,北大核心,CSCD;

30. 张碧含,由芳,基于自动化接受度模型的车外交互设计研究,图学学报,2020年12月第41卷第6期,北大核心,【CSCD】。

31. You Fang, Yang Yifan, Fu Mengting, Wang Jifang, Luo Xiaojun, LiLiping, Preben Hansen, and Wang Jianmin, Icon 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CentralConsoles of Intelligent Vehicl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nteraction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20【EI】;

32. Mirjam Lanzer,Franziska Babel, Fei Yan, Bihan Zhang, FangYou, Jianmin Wang, and Martin Baumann. 2020. Designing CommunicationStrategies of Autonomous Vehicles with Pedestrians: An Intercultural Study. In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otive User Interfaces and InteractiveVehicular Applications (AutomotiveUI ’20), September 21–22, 2020【EI】;

33. Jianmin Wang, WangWenjuan, Preben Hansen, Li, Yang & YouFang. The Situation Awareness and Usability Research of Different HUD HMIDesign in Driving While Using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20【EI】;

34. Cheng Cuiqiong, You Fang(通讯作者), Hansen Preben, Wang Jianmin, Design Methodologies forHuman-Artificial Systems Design: An Automotive AR-HUD Design Case Study.Intelligent 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 2019【EI】;

35. Wang Jianmin, WangWenjuan, Li Xiaomeng, You Fang(通讯作者). (2019) Effects of Time Headway and Velocity on Drivers’ Trust in theHMI of ACC System – a Simulator-Based Stud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2019【EI】;

36. You Fang, Zhang Jinghui, Wang Jianmin, Fu Megnting., LinZhenghe. (2019) The Research on Basic Visual Design of Head-Up Display ofAutomobile Based on Driving Cogni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 2019【EI】;

 

 

学术专著:

1. 2024年,Fang You,Jianmin Wang, etc al,HUMAN-MACHINE INTERFACE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Design Methodologyand Cognitive Evaluation,ISBN:978-0-443-23606-8, Elsevier publishing house, Sept.;

2. 2023年,由芳,王建民,闫旭著,《智能交互设计与评测方法》,中国纺织出版社,排印中;

3. 2022年,由芳,王建民,王文娟 著,《智能汽车HMI交互设计与评估》,科学出版社,书号978-7-03-074373-2;

4. 2020年,由芳,王建民,蔡泽佳 编著《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2.0》电子工业出版;

5. 2017年,由芳,王建民,肖静茹 编著《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 电子工业出版社;

6. 2017年,由芳等,《可用性测试》,中山大学出版社;

7. 2016年,由芳,王建民,《人-车-未来》,同济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8. 2010年,由芳、Hans Dehlinger、王建民等,著作,《生成艺术:基于线条和方形的美学事件》,岭南美术出版社;

9. 2010年,由芳、钱骏,教材,《原画设计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团体标准:

1. 成员,《虚实融合实验教学教学探究式学习环境及系统》,团体标准,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项目计划编号 C12021077,【2021】 中科促标字第 100号,2021年9月27日;

2. 成员,车载智能机器人白皮书(文档版本: V 1 . 0 ),2021中国汽车论坛,2021年6月19日;

 

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AD的影像情感标注的方法,2022,中国;

2.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流媒体的群体标记可视化交互方法,2022,中国;

3. 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车载功能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车辆,2022,中国;

4.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眼动控制的智能座舱HMI评测方法,2022,中国;

5.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环境下的物体交互信息提示方法及系统,2021,中国;

6.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混合现实空间下的动态音效调节方法及系统2021,中国;

7.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虚实融合环境的化学实验指导系统及方法,2021,中国;

8.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车联网V2X通信的车队排序自动显示系统及方法,2020,中国;

9.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技术的汽车侧后方盲点检测显示方法,2019,中国;

10. 发明专利:,一种应用3D声场进行侧后方BSD防碰撞警告提示的方法,申请日期:2019,中国;

11. 发明专利:,一种格状动态式多样性菜单的生成方法,2019, 中国;

12. 发明专利:,一种连线搜索的交互方法,2017,中国;

13.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形态智能中控模块,2022,中国;

14.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实景叠加画面的显示装置,2022,中国;

15.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横向水平滑轨型车载机器人,2022,中国;

16.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驾驶自适应中控显示模块,2022,中国;

17. 实用新型专利:交互设计方法数字内容沙盘实训教具,2017,中国;

18. 外观专利,智能中控器,2022,中国;

19. 外观设计,无人飞行座舱,2020,中国;

20. 外观设计, 生鲜配送无人物流车, 2020,中国;

21. 外观设计,基于生鲜配送无人物流车车身结构的图形用户界面, 2020,中国;

22. 外观设计, 无人物流送货车, 2020,中国;

23. 软件著作权,数字座舱虚拟交互体验系统软件,2019,中国;

24. 软件著作权,智能汽车驾驶模拟器驾驶员行为分析软件, 2019,中国

25. 软件著作权,智能车载系统人因测试平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V2.0,授权时间:2023.01.28,登记号:2023SR0139276;

26. 软件著作权,智能车载系统人因测试数据可视化云平台V1.0,授权时间:2023.01.28,登记号:2023SR0139275;

获奖成果

1. 2024年,崔巍、由芳、贺涵甫,“龙泉铸剑XR沉浸式史诗体验”获2024缪斯国际设计奖(Muse Design Awards),为国际奖项协会(International Awards Associate)旗下的全球性顶级设计奖项赛事之一,排名第二;

2. 2022年,同济大学动画,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四届动漫奖-最佳动漫教育机构,文化和旅游部,文旅产业发(2022)115号;

3. 2021年,同济大学育才奖,二等奖;

4. 2020年,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同济大学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5. 2020年,《交互设计》系列教材、物理教具及网络课程,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6. 2020年,智能汽车HMI设计仿真与认知测试软件工具平台,中国用户体验联盟,优秀行业案例,2020-11;

7. 2018年,同济大学新城奖;

8. 2003年,两篇论文获得英国LiteratiClu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Technology,Awards for the most Outstanding Paper in2002(年度最佳论文奖),排名第一;

9. 2001年,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与纺织服装业信息化集成系统,获得教育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要参与者,排名第六;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