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学院-王建民(180)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5-20 导师主页
王建民(180) 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车辆工程 ,设计学 ,设计学
智能汽车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智能媒介交互
wangjianmin@tongji.edu.cn

博士招生专业

1
车辆工程(博士)
2023
1
学术型博士
车辆测试与评价技术
2
设计学(博士)
2023
1
学术型博士
媒体与交互
3
设计学(博士)
2022
1
学术型博士
媒体与交互

招生信息

1
设计学
2023
4
学术型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2
设计学
2023
4
专业学位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3
设计学
2022
2
学术型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4
设计学
2022
1
专业学位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5
设计学
2021
3
专业学位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6
设计学
2021
2
学术型硕士
智能媒体交互设计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导,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士FRSA,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智能媒介研究中心/元宇宙媒介交互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22)。中国计算机协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常委、中国图象图形学协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仿真协会数字娱乐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文科领域工作委员会艺术学类副主任,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智能交互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首批一流课程(虚拟仿真类)负责人。

主要研究包含虚拟现实、智能汽车交互设计、智能媒介交互设计等领域。1999年8月开始在中山大学任教,2013年6月调入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留学基金委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港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项目等30余项。获得43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用户体验联盟优秀实践案例、“一带一路创新设计榜《院士推优计划》”百强奖。获广东丁颖科技奖(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排名第三),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2008年第三、2003年第三、2001年排名第二),英国Literati Club"Outstanding Paper in 2002"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9年,排名第二)、2008年获得花旗集团优秀奖教金。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纵向项目:

1. 项目负责人,科技部, 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 G2021133014L, 智能汽车车载机器人认知与交互技术研究·, 2021-01 至 2022-12, 15万元, 结题;

2. 项目负责人,深圳市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智能汽车 HMI 仿真实验集成测试平台研究与开发”,20万元,2021.08.1-2023.07.31;

3. 项目负责人,南昌市“双百计划”“智能汽车虚拟仿真关键技术应用研究”,20万元,2021.01-2022.12;

4. 项目负责人,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模态自然交互的虚实融合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子课题,2018.05-2021.05;

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探究式学习模型与交互行为分析-探究式学习模型的评价系统环境与评价方法,2018.5-2021.4,2018YFB1004903,69万;

6. 项目负责人,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拉美地区 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智能汽车人机交互(HMI)设计的认知测试评估,课题编号:留金美(2020)1509号, 2020.10-2021.11,7万;

7. 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人工智能语音交互设计与开发》课程建设与开发,2020.5-2021.12;

8. 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城市风险突发事件新闻全景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20.01-2021.12;

9. 项目负责人,教育部2018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项目建设-智能驾驶舱Kanzi studio 交互设计实验室建设项目,2019.05-2020.12;

10. 项目负责人,基于主动安全危险场景的驾驶员行为和避撞策略研究,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2017年9月-2019年3月;

11. 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重大课题《职业教育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建设子项目:《信息组织架构》,0600-242-0039,2015年8月-2016年12月;

12. 项目负责人,上海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全媒体环境下上海社区居民的体育服务发展研究,2014-2015;

13. 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专项经费,智能传播与互动媒体,2020.01-2020.12;

14. 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专项经费,城市应急防疫灾难事件中新闻机制与新闻报道场景研究与设计,2020.01-2020.12;

15. 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同济大学“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智能城市中的数字媒体信息服务研究,2019.01-2019.12;

16. 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互数字电视的自感知用户界面模型研究与应用,2011.1-2013.12;

17. 项目负责人,以数字电视为中心的家庭联网体系结构与组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7AA01Z236,2007.07-2009.07;

18. 项目负责人,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与规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数字家庭与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七:数字家庭互动频点服务及试点应用示范,子课题,2007.10-2010.9;

19. 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移动图形计算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60403039,2005年1月-2007年12月;

 

教改项目:

 

1. 项目负责人,城市风险突发事件新闻全景报道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202011,编号: 202012008

2. 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首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获批单位(2022);

3. 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交互媒体创作》课程新工科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102002002,资助企业: 艾迪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08-2023.07;

4. 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动画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践基地,项目编号:202102079131,资助企业: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21.08-2023.07;

5. 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人因与工效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数字座舱的智能交互设计课程重构,项目编号:202101042009,资助企业: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04-2023.03;

6. 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同济大学智能媒体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编号:202102464052, 资助企业: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1.06-2023.05;

7. 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实验教改十五期-城市应急灾难中防疫新闻报道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与开发,202006-202112;

8. 项目负责人,2018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智能驾驶舱Kanzi studio 交互设计实验室建设项目;

9. 项目负责人,2021年同济大学本科生院校级教改项目:艺术类美育课程包内涵建设

10. 项目负责人,2021年本科生院虚拟教研室项目:智能传播与媒体艺术虚拟仿真教研室

11. 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实验教改十二-智能汽车驾驶仿真环境下的交互设计动态实践教学研究,201706-20181216;

12. 项目负责人,2021年同济大学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字媒体艺术综述

13. 项目负责人,2021年同济研究生一流线上精品课:交互设计

14. 项目负责人,2020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人工智能语音交互设计与开发》课程建设与开发

15. 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本科教材出版资助基金-信息架构设计,201405-201512

 

横向项目:

1. 项目负责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驾驶模拟系统设备采购, 202108-202204;

2. 项目负责人,2021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人才培训(艺术创意与新媒体传播)项目,202103-202111;

3. 项目负责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情感机器人合作项目技术开发,2020.12-2021.07;

4. 项目核心成员,2020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驾乘场景可用性评估项目,2020.05-2021.05;

5. 项目核心成员,2020年,一汽红旗: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车载HMI的UX测评方法,2020.03-2020.11;

6. 项目负责人,基于主动安全危险场景的驾驶员行为和避撞策略研究,上汽工业发展基金项目,201710-202106,40万;

7. 项目负责人,2020年上海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万人培训项目,202003-202011;

8. 项目负责人,2019年上海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万人培训项目,201905-201912;

9. 项目负责人,上汽智能汽车AR-HUD项目HMI设计 2017.3-2017.6,联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10. 项目负责人,2017年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基于分时租赁服务整体用户体验的设计、

11. 项目负责人,2016年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分时租赁共享汽车用户需求研究及概念定位;

12. 项目负责人,整车物理集成客户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开发,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2016年5-10月。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1.      Fang You , Qianwen Fu , Jingyan Yang , Huiyan Chen , WeiCui , Jianmin Wang * . Team Situation Awareness -based Augmented RealityHead-up Display Design for Security Requirem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2023【SCI正刊,JCR一区】;

2.      Wang Jianmin, Chengji Wang, Yujia Liu, Tianyang Yue, YuxiWang, and Fang You*. 2023. Multimodal Warnings Design for In-Vehicle Robotsunder Driving Safety Scenarios,Sensors,2023,23(1), 156; https://doi.org/10.3390/s23010156【SCI】;

3.      Fang You, Jun Zhang , Jie Zhang , Lian Shen , WeixuanFang , Wei Cui , and Jianming Wang*,A Novel Cooperation-guided Warning of Invisible Dangerfrom AR-HUD to Enhance Driver’s Percep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23【SCI】;

4.      由芳; Yao, Jingyu; 王建民,Context-Triggered Factor of an In-vehicle AdaptiveHuman-Computer Interface Architecture Based on Context-Awareness andMulti-agent,2022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mputer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ICCAE 2022,Page 157-162,DOI: 10.1109/ICCAE55086.2022.9762428. 【EI】;

5.      王建民、汪巧凤*、张俊,自动驾驶中基于透明度的人机界面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22已录用,【北大核心】

6.      Jianmin Wang,Tianyang Yue,Yuejia Liu,Yuxi Wang,Chengji Wang,Fang You(通讯作者)*,Design of proactive interaction for in-vehicle robots based ontransparency,Sensors,2022,22(10),3875.https://doi.org/10.3390/s22103875【SCI源】;

7.      尹长青,谭天然,王建民*,车载人因协同仿真系统研究及实现,系统仿真学报,2022, 34 (1): 134-144,【北大核心,CSCD】

8.      朱永宁,楼则如,吴天翔,王建民*,虚实融合的探究式实验系统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23, (1): 82 -94 . Doi:10.16182/j.issn1004731x.joss.21-0847;

9.      Jianmin Wang, Yuxi Wang, Yujia Liu, Tianyang Yue, Chengji Wang, Weiguang Yang, PrebenHansen, Fang You*, Experimental Study on Abstract Expression of Human-RobotEmotional Communication, Symmetry, 2021, 13(9),1693; https://doi.org/10.3390/sym13091693【SCI】;

10.    Jianmin Wang, Yujia Liu*, Tianyang Yue,Chengji Wang, Jinjing Mao, Yuxi Wang, Fang You*, Robot Transparency andAnthropomorphic Attributes Effects on Human–Robot Interaction,Sensors,2021,21(17),5722; https://doi.org/10.3390/s21175722【SCI】;

11.    Jianmin Wang, Yujia Liu *, Yuxi Wang,Jinjing Mao, Tianyang Yue, Fang You *, SAET: The Non-Verbal Measurement Tool inUser Emotional Experience, Applied Science, 2021, 11(16), 7532, https://doi.org/10.3390/app11167532【SCI】;

12.   Wang, W. and You, F. and Li, Y. andFeuerstack, S. and Wang, J.,The Influence of Spatio-temporal BasedHuman-Machine Interface Design on Driver Workload - A Case Study of AdaptiveCruise Control Using in Cutting-in Scenarios,2022 IEEE/SIC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System Integration, SII 2022,155-160,【EI】;

13.   You Fang,Li Yaru,Preben Hansen,Li Liping,Fu Mengting,Yang Yifan,

JinXin,Wang Jianmin*, Interface Color Design ofIntelligent Vehicle Central Console, International Applied Human Factors andErgonomics Conference(AHFE), 2021【EI】;

14.   Yujia Liu, Jun Zhang, Yang Li, Preben Hansen, and Jianmin Wang*, Human-Computer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Design ofIntelligent Vehicle—A Case Study of HMI of Adaptive Cruise Contro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21;

15.   Yongning Zhu, Zeru Lou, Ting Ge, Tianxiang Wu, Yuxi Wang, Tianran Tan, Jianmin Wang*, An Interactive MixedReality Platform for Inquiry-Based Education     2021IEE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 2021.05, 【EI】;

16.   Ge Ting, Wang Jianmin, ZhuYongning, Chen Qiuyu,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Design of Chemical InquiryVirtual experiment based on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2021 IEE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 2021.05,【EI】;

17.   Fang You, Yi-Fan Yang, Meng-Ting Fu, Jun Zhang,* and Jian-Min Wang, Design Guidelines for the Size and Length ofChinese Characters Displayed in the Intelligent Vehicle’s Central ConsoleInterfac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12(5):213, P 1-12,2021.05,【EI】;

18.   Zhang Jun, Liu Yujia, Preben Hansen,Jianmin Wang and You Fang Interactive Framework of Cooperative Interfacefor Collaborative Driving HC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21 【EI】       2021.5

19.   Mirjam Lanzer, Franziska Babel, Fei Yan, Bihan Zhang, Fang You, Jianmin   

Wang, and Martin Baumann. 2020.Design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Autonomous Vehicles with Pedestrians: AnIntercultural Study. In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otive UserInterfaces and Interactive Vehicular Applications (AutomotiveUI’20), September 21–22, 2020;

20.   Jianmin Wang, Wang Wenjuan, Hansen Preben,Li Yang, You Fang, The   SituationAwareness and Usability Research of Different HUD HMI Design in 

Driving While Using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20;

21.   Yan Ming, Wang Jianmin*, WangWenjuan Emotional Interaction Design for

Driverless Food Truck Under Campus Scenarios. In: Di Bucchianico G., ShinC., Shim S., Fukuda S., Montagna G., Carvalho C. (eds) Advances in IndustrialDesign. AHFE 2020.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vol 12020.Springer, Cham;

22.   S. Du, T. Ge, J. Pei, J. Wang, C. Yin and Y. Zhu,"Panoramic Fluid Painting," 2019 IEEE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and 3D User Interfaces (VR), 2019, pp. 904-905;

23.   Jianmin Wang, Wenjuan Wang, Xiaomeng Li,Fang You, Effects of Time Headway and Velocity on Drivers’ Trust in the HMI ofACC Syste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1907;

24.   Fang You. Jinghui Zhang. Jianmin Wang*. Mengting Fu and Zhenghe Lin,The

Research on BasicVisual Design of Head-up Display of Automobile Based on Driving Cogni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19.07;

25.   Wang jianmin, Caizejia, Preben Hansen, linZhenghe, Design Exploration for Driver in Traffic Conflicts between Car and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19.07;

26.   Cheng Cuiqiong, You Fang*,Hansen Preben, Wang Jianmin, Design Methodologiesfor Human-Artificial Systems Design: An Automotive AR-HUD Design Case Study,Intelligent 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 2019;

27.   Jianmin Wang,Jiawei Lu,Fang You,Yujia Wang,Act like a Human: Teach

an AutonomousVehicle to Deal with Traffic Encounters, Intelligent 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2018;

28.   Yuanyuan Chen, Fang You*, Jian-minWang, Ronald Schroeter,Measuring user

experience in situ: Use emotion data to assess userexperience, AHFE (Applied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Conference) 2017, Accepted

29.   Fang You, Yujia Wang, Jianmin Wang*,Xichan Zhu, Preben Hansen, Take-Over requests analysis in conditional automateddriving and driver vis-ual research under encountering road hazard of highway,AHFE (Appied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Conference) 2017, accepted

30.   Chenxi Jin, Fang You*, Jianmin Wang,Automotive HUD Interaction Design

Based on Lane Changing Scenario, HCI 2016: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Novel User Experiences pp 277-284, DOI:10.1007/978-3-319-39513-5_26【EI】

31.   Jian-min Wang,Ruo-huo Tan,Ri-Peng Zhang,Fou You,A Recommender

System Research Based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SCSM 2016: Social Computing and Social Media pp 81-90.SCSM 2016: Social Computing and Social Media pp 81-90. ISBN 978-3-319-39909-6,Springer;

32.   Huiyue Wu, jianmin Wang, Xiaolong(Luke)Zhang. Combining HiddenMarkov Modeland Fuzzy Neural Network for Continuous Recognition of Complex DynamicGesture.[J].The Visual Computer.2015.08.27:1-14,DOI: 10.1007/s00371-015-1147-2 【SCI, 影响因子1.073, JCR Q2区】;

33.   Huiyue Wu, Jianmin Wang, A Visual Attention-based Method to Address the MidasTouch Problem Existing in Gesture-based Interaction[J]. The VisualComputer,2015.01.23:1-14.DOI:10.1007/s00371-014-1060-0(影响因子1.073,JCR Q2区);【SCI】

34.   JianMin Wang, Lai Gan, RiPeng Zhang, FangYou, An Intuitive Way to  Describe OurWorld: A Microblog LBS Visualization System, 22 - 27 June 2014,CretaMaris,Heraklion,Crete,Greece, HCI International 2014 ISBN 978-3-319-07730-7,Springer;

35.    Huiyue Wu, Jianmin Wang, Xiaolong (Luke) Zhang,User-centered GestureDevelopment in TV Viewing Environment,Multimedia Tools andApplications,November 2014,DOI:10.1007/s11042-014-2323-5,【SCI源,IF=1.058】;

36.   JianMin Wang, Lai Gan, Ri-Peng Zhang, FangYou, An Intuitive Way to Describe Our World: A Microblog LBS VisualizationSystem,HCI International 2014,22 - 27 June 2014,CretaMaris,Heraklion,Crete,Greece【EI】;

37.   Zibin Zheng, Xinmiao Wu, Yilei Zhang, Lyu, M.R., Jianmin Wang*, QoS Ranking Prediction for Cloud Services, IEEE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vol.24, no.6, 1213-1222, June2013,doi: 10.1109/TPDS.2012.285;

38.   Yuchu Zuo, Fang You, Jianmin Wang*,and Xihui Wu,User Modeling Driven News Filtering Algorithm forMicroblog Service in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2 IEEE/ACIS 11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CIS '12),Shanghai, China, May 31st-June 2nd, 2012, IEEE Computer Society,Washington, DC, USA, 393-399;

39.   Yuchu Zuo, Jianmin Wang*, FangYou, Personal User or Organizational User? Behavior on Microblog can Tell, InProceedings of the 2012 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ocialNetworks Analysis and Mining(ASONAM'12), 26-29 August, 2012, Kadir HasUniversity, Istanbul, Turkey;

40.   Jun Pan, Jianmin Wang*, Shun-ting Cao and Xiao-nan Luo, Interactive signlanguage synthesis based on adaptive display resolution visibility forubiquitous devices, Computer Animation and Virtual Worlds,Vol. 22, no. 2-3,213–220,April - May 2011【SCI、EI】;

41.   JianMin Wang, ChengLu Qian, ChunHui Che,HaiTao He, Fang You, Identifying P2P Applications Using Ensemble Learning andCo-training, Journal of Internet Technology,13(3), May 2012,86 -94【SCI】;

42.   朱永宁,葛婷,杜盛瑀,楼泽如,王建民,基于虚拟现实的全景式流体绘画创作系统的可用性研究,图学学报,2021, 42(5): 833-840. ;

43.   王建民、刘雨佳、李阳、由芳,基于态势感知的汽车人机界面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21年42卷第6期 【北大核心】;  

44.   王文娟、张碧含、符梦婷、林政和、裴竟艺、王建民*,无人物流车的车外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 图学学报 ,2020年第3期第41卷,第3期,335-341【北大源/CSCD】

45.   刘雨佳,王建民*,王文娟,张小龙,基于驾驶模拟器的HMI可用性测试实验环境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20[J], 40: 949-955 ;【北大源、CSCD】

46.   王建民,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交互设计有着新的设计内涵和挑战——谈数字媒体艺术, 2020,设计,期刊论文;

 

学术专著:

1.   2021-2022年,王建民主编:《智能媒介交互》系列教程,共计七本(已出版四本),同济大学出版社;

2.   2022年,由芳,王建民,王文娟 著,《智能汽车HMI交互设计与评估》,科学出版社,书号978-7-03-074373-2;

3.   2023,由芳,王建民,闫旭著,《智能交互设计与评测方法》,中国纺织出版社,排印中;

4.   2020年,由芳、王建民,蔡泽佳 编著《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2.0》电子工业出版;

5.   2017 王建民,信息架构,中山大学出版社;

6.   2017年,由芳,王建民,肖静茹 编著《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 电子工业出版社;

7.   2017年,由芳,王建民 主编《可用性测试》,中山大学出版社;

8.   2016年,由芳,王建民《人-车-未来》,同济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9.   2010年,由芳、Hans Dehlinger、王建民等,著作,《生成艺术:基于线条和方形的美学事件》,岭南美术出版社。

 

近部分专利受理、授权情况:

1.   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车载功能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车辆,2022,中国;

2.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眼动控制的智能座舱HMI评测方法,2022,中国;

3.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流媒体的群体标记可视化交互方法,2022,中国;

4.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环境下的物体交互信息提示方法及系统,2021,  

中国;

5.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混合现实空间下的动态音效调节方法及系统,2021,中国;

6.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虚实融合环境的化学实验指导系统及方法,2021,中国;

7.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车联网V2X通信的车队排序自动显示系统及方法,2020,中国;

8.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技术的汽车侧后方盲点检测

显示方法, 2019,中国;

9.      发明专利,一种应用3D声场进行侧后方BSD防碰撞警告提示的方法, 2019,

中国;

10.    发明专利,一种共享车辆自助停车装置,2019,中国;

11.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形态智能中控模块,2022,中国;

12.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实景叠加画面的显示装置,2022,中国;(已授权)

13.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横向水平滑轨型车载机器人,2022,中国;

14.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驾驶自适应中控显示模块,2022,中国;

15.    外观专利,智能中控器,2022,中国;

16.    外观专利,移动终端支架(烧杯),2020,中国;

17.    外观专利,多媒体物理试剂瓶,2020,中国;

18.    外观设计,无人飞行座舱, 2020,中国;

19.    外观设计, 生鲜配送无人物流车, 2020,中国;

20.    外观设计,基于生鲜配送无人物流车车身结构的图形用户界面, 2020,中国;

21.    外观设计, 无人物流送货车, 2020,中国;

22.    软件著作权,智能车载系统人因测试数据可视化云平台,2022,中国;

23.    软件著作权,智能车载系统人因测试平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2022,中国;

24.    软件著作权,增强现实环境中化学实验及其探究式学习过程智能分析系统,

2021,中国;

25.    软件著作权,一种基于车联网中的V2V通信技术对车队排序自动进行视觉

上次序显示的系统及方法, 2020,中国

26.   软件著作权,城市风险突发事件新闻全景报告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软件, 2019, 

中国;

27.    软件著作权,数字座舱虚拟交互体验系统软件,2019,中国;

28.    软件著作权,智能汽车驾驶模拟器驾驶员行为分析软件, 2019,中国。

获奖成果

1.       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2.       2019年,《智能汽车HMI设计仿真与认知测试软件工具平台》,“一带一路创

新设计榜《院士推优计划》”百强奖,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3.       2020年,用户体验优秀实践案例,《智能汽车人机界面设计仿真平台》,中国用户体验联盟。

4.       2020年,《交互设计》-同济大学教材二等奖;

5.       2020年,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交互设计》系列教材、物理教具及网络课程;

6.       2019年,同济大学新城奖;

7.       2012年,个人奖,第十一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8.       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3C融合的学习内容频点服务及学习机,广东省人民政府,排名第二;

9.      200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WEB的手语播报系统与手语普适终端,排名第三;

10.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项目:“掌讯通”移动数据终端软件集成系统,排名第三;

11.   2007年,获得花旗集团优秀奖教金,个人奖;

12.   2007年,对数字视频实现远端控制的方法,广东专利奖优秀奖,广东省人事厅、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排名第三;

13.   200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掌讯通”移动数据终端软件集成系统,排名第三;

14.   2003年,获得英国Literati Clu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Awards for the most OutstandingPaper in 2002,排名第二;

15.   200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与纺织服装业信息化集成系统,排名第二。

 

指导学生获奖

1.       2022,指导研究生,第十六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漫画插画组 国家三等奖——《梦 · 山海》;

2.       2022,指导研究生,SGADC新加坡金沙艺术设计大赛 铜奖——《花伴伴智能鲜花零售无人车设计》

3.       2022,指导研究生,SGADC新加坡金沙艺术设计大赛 优秀奖——《E·Me Car自动驾驶解压车设计》

4.       2022,指导研究生,第八届全国艺术与设计大赛学院派奖 设计类一等奖——《OciO车载AR旅游规划辅助概念设计》

5.       2022年,指导研究生,荣获“2022RoboCom机器人开发者大赛CAIA数字创意全国总决赛”竞赛项目二等奖;

6.       2021,指导研究生,全国高校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 一等奖——《花伴伴智能鲜花零售无人车设计》

7.       2021,指导研究生,上海市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 二等奖——《花伴伴智能鲜花零售无人车设计》

8.       2021年,指导研究生,2021第二届“芯创杯”高校未来汽车人机交互设计大赛总决赛优胜奖-《花伴伴智能鲜花无人售货车设计》;

9.       2021年,指导研究生,2021第十三届国际用户体验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花伴伴 智能鲜花零售系统设计》;

10.    2019年,指导研究生, “交通银行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

意设计大赛,二等奖-《SCT-Driving Teaching Auxiliary 交互系统》;

11.    2019年,指导研究生,第十一届国际用户体验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Compartner-小猪猪(校助助)-校园互助性设计服务平台》;

12.    2018年,指导研究生,全国高校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菜.递递生鲜配送智能无人车》;

13.    2018年,指导本科生,获得第三届“创汇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二等奖-《无人快递车站点循环》;

14.    2018年,指导本科生,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龙鼎奖”上海赛区,特等奖-《无人快递车站点循环》;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