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媒体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动画专业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硕士毕业于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与同济大学。在扩展现实领域发表SCI、EI检索论文数十篇,其创作实践屡获国内外大奖,主持了英国AHRC基金项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规划项目、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项目子课题等数十项研究项目。在VR、AR与动画交互领域创作经验丰富,代表性作品包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优秀奖VR作品《VR电影训练营》;B站重量级番剧《凸变英雄X》PV;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最佳创意奖”交互装置《千人千面》、第四届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双年展“金曦奖”交互绘画装置《棉纺墨韵》等。
工作经历
2013-至今, 就职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动画专业,任动画专业讲师。
2014-至今, 兼任同济大学媒体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
2019-至今, 兼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非平面影像实验室”负责人。
教育背景
2017-2022, 数字设计与技术博士,英国伦敦艺术大学
2010-2013,艺术学硕士,同济大学;
2010-2013,媒体艺术与设计MFA,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
2006-2010, 动画专业学士,同济大学;
2024年11月,负责《空间计算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排名1
2024年6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委托纵向项目《人工智能与VR科普作品研发与制作》,排名1
2023年9月,《元宇宙视域下的青少年德育研究: 基于扩展现实技术的严肃游戏》获中国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排名1,项目号:G2023133040L
2023年7月,国际合作项目,中英创意产业与创新项目科研服务(英国Brunel大学)
2023年4月,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23692110600):《从各有所好到共同牢笼:推荐算法平台公共信息茧房形成机理与调控策略》,排名2,
2023年4月,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数字皮影动画虚拟实验系统》,排名4
2023年1月,负责同济大学教改项目《高保真虚拟数字人制作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1
2022年,英国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Creative tourism in the UK andChina: Augmented Reality for gardens in Cornwall and Suzhou,国际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 项目号AH/W00951X/1
2021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规划项目《基于扩展现实技术和上海红色IP资源的沉浸式叙事研究》,排名1,项目号YB2021C02
2021年,负责同济大学教改项目《游戏化学习与翻转课堂在三维动画教学中的应用》,排名1
2021年,《用增强现实数字赋能历史遗迹:以苏州山塘街为例》,排名1,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项目子课题,项目号:BXGJ2021XF4
2022年11月,负责横向项目《航天文创虚拟IP设计与动画制作》,排名1
2021年6月,负责横向项目《新媒体三维动画短视频制作》,排名1
2021年10月,负责横向项目《上海历史文化年表互动多媒体展项》,排名1
2020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城市风险突发事件新闻全景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高函[2020]8号,排名3
2020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镜头语言虚拟实验》,教高函[2020]8号,排名7
2020年,《文化美育的增强之旅:空间混合现实导览系统研究》,排名1,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项目子课题,项目号:BXGJ2020KYC4
2018年,国际项目《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叙事研究:以Kindertransport《旅程》项目为例》,2017年英国国立(犹太)大屠杀博物馆项目,在研,排名1
2018年,同济大学教改项目《“第三教师”的建构式技术美术类实验课的实践研究》,排名1
2017年,国际项目《The Forever Project ——二战大屠杀幸存者全息影像智慧互动系统实践研究》,参与,国际基金支持:Pears Foundation, Association of Jewish Refugees, CharlesWolfson Charitable Trust, the Heritage Lottery Fund and the R&D DigitalFund for the Arts
2017年,负责横向项目《三维动画特效设计研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横向项目,排名1
2016年,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项目《数字动画对艺术生理解抽象概念的教学实效研究一一以三维动画教学为例》,排名3
2015年,横向项目《虚拟球幕影像与航天动画创作研究》,排名2
2015年,横向项目《三维动画创作规律与制作流程研究》,排名2
Jin Y, Ma M, Liu Z. Evaluating User Engagement and Preference in Virtual Reality and Augmented Virtuality for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J].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24, 36(6): 383-397. (SSCI、SCI检索)
Jin, Y., Ma,M., and Y. Liu (2024).A Comparative Study of HMD-based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ies for ImmersiveMuseums: User Acceptance, Medium and Learning. Journal on Computing andCultural Heritage, 2024. 17(1): p.1–17(A&HCI、SCI检索)
陈如华,张天志,金云水.书香城市未来:元宇宙阅读是否为新引擎?[J].出版广角,2023,No.428(02):41-46. (CSSCI检索)
发明专利号:ZL202110516863.4《一种基于混合现实空间下的动态音效调节方法及系统》,发明人 金云水 朱永宁 楼泽如 王建民 由芳,2022年4月8日
Liu Z, Jin Y, Ma M, et al. A Comparison ofImmersive and Non-Immersive VR for the Education of Filmmak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2022: 1-14.(SCI检索)
Jin, Y., Ma, M., & Zhu, Y. (2021). Acomparison of natural user interface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narrativein HMD-based augmented reality. MultimediaTools and Applications, 1-32(SCI检索)
Yunshui Jin, Minhua Ma, Jiachen Li*. “ImmersiveStorytelling in Augmented Reality: Witnessing the Kindertransport." [C]// Joi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iousGames. Springer, Cham, 2020. (EI检索)
Jin, Y., Ma, M., & Liu, Y*. (2020, July).Interactive Narrative in Augmented Reality: An Extended Reality of the Holocaust.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p.249-269). Springer, Cham. (EI检索)
金云水,徐逸君,《融媒体实验与实践工作坊 》,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8975-7,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Liu, Z., Jin, Y., Liao, S., & Zhao, Z.(2018, July). Does the Quality of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Matter?.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Learning and Collaboration Technologies (pp.266-278). Springer, Cham.
朱永宁,金云水,郑宇,Benjamin Grau,王建民,面向创意舞蹈的交互多媒体系统[J],扬州大学学报, 21(3),2018年8月
Jin, Y., Ma, M., Hua, D., & Coward, S.(2017, November). Games for Ment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Youth: A Review ofEmpirical Studies. In Joi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ious Games (pp.245-258). Springer, Cham.
董华、金云水,《多学科实验与实践工作坊》,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5670-1163-2
Jin, Y., & Liu, Z. (2015, August).StringWeaver: Research on a Framework with an Alterable Physical Interface forGenerative Art. In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p.292-304). Springer, Cham.
Liu, Z., & Jin, Y. (2015). Fast Scheme forProjective Geometric Correction and Edge Blending Based on High Dynamic RangeImages. In Journal of Donghua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32(2),214-218.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