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任职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长期从事自动驾驶汽车测试与评价方向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11项,并与华为、路特斯、上汽大众、蔚来等企业开展了深度校企合作研究。近5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以第一作者或及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30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
担任SAE汽车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委员会秘书、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分委会主席;是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ISO3450X)支撑专家组成员,以及CAICV联盟预期功能安全工作组核心成员;担任《汽车工程》和《汽车工程学报》青年编委委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中国公路学报》,《汽车工程》,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ference,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等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审稿人;并曾于多项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分论坛主席。
主要研究内容:
1. 面向自动驾驶的场景测试方法、加速测试方法、测试工具链构建;
2. 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包括预期功能安全分析与安全性验证方法;
3.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体背景车构建及自演绎测试场景生成方法;
4. 自动驾驶汽车评价理论研究,包括测试场景复杂度评估方法、交通和谐性主客观评价方法、行驶舒适性评价方法、场景风险评估方法。
[1]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2YFB2503001-2,局限性分析与风险量化评估方法,主持,2022-2025;【在研】
[2]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1YFB2501205-2,自动驾驶汽车适应性与演进性测评技术,主持,2021-2024;【在研】
[3] 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项目,2114,基于人因工程与心理学的自动驾驶整车主客观测试评价方法,主持,2021-2023;【在研】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52232015,自动驾驶在线测试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测评,项目骨干,2023-2027;【在研】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52172391,面向自动驾驶决策规划的测试场景生成与测评方法研究,项目骨干,2022-2025;【在研】
[6] 南昌汽车创新研究院前瞻技术课题,TPD-TC202110-05,面向决策规划系统的仿真测试场景自动化生成研究,主持,2021-2022;【结题】
[7]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8YFB0105103-2,基于硬件在环仿真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决策规划系统测试技术研究,主持,2018-2021;【结题】
[8]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18YFB0105101,自动驾驶电动汽车评价理论研究,项目骨干,2018-2021;【结题】
[9]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项目,基于预期功能安全(SOTIF)框架的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风险识别研究,项目骨干,2018-2019;【结题】
[10] 上海市工业强基专项,GYQJ-2017-4-08,智能网联汽车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测试评价方法研究与标准制定,项目骨干,2017-2019;【结题】
[11]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5DZ1100801,智能汽车车路协同测试平台关键技术及服务模式研究,项目骨干,2015-2017;【结题】
[12] 武汉路特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路特斯2021年SOTIF高校合作项目,主持,2021-2022;【结题】
[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功能安全危害场景分析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合作项目,主持,2020-2021;【结题】
[14]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自动驾驶场景库建设,主持,2019-2020;【结题】
[15]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自主泊车系统测试用例库与评价体系构建,主持,2017-2019。【结题】
论文:
[1] Ma Yining, Sun Chen, Chen Junyi*, Cao Dongpu, Xiong Lu.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Methods for Decision-Making and Planning ofAutomated Vehicles: A Review[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Vehicles,2022,7(3):480-498.
[2] Xing Xingyu, LiuLihao, Chen Junyi*, Xiong Lu, HuangYanjun, Yu Zhuoping. Adaptive Error Injection for Robustness Verification ofDecision-Making Systems for Autonomous Vehicles[J]. Proceedings of the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2023: 09544070231176934.
[3] Meng Haolan, ChenJunyi, Feng Tianyue, Wang Bin, Xiong Lu, Yu Zhuoping, Chen Hong.An InteractiveCar-Following Model (ICFM) for the Harmony-With-Traffic Evaluation ofAutonomous Vehicles[C]//2023 WCX SAE World Congress Experience. SAE, 2023.
[4] 邢星宇,黄安,姜为,陈君毅*,李博,余卓平.降雨条件下车载激光雷达感知局限性[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1(05):785-793.
[5] 熊璐,贾通,陈君毅*,邢星宇,李博.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预期功能安全危害识别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1(04):616-622.
[6] 马依宁,姜为,吴靖宇,陈君毅*,李南,徐志刚,熊璐.基于不同风格行驶模型的自动驾驶仿真测试自演绎场景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23,36(02):216-228.
[7] 蒙昊蓝,陈君毅*,王斌,余卓平.车辆行驶行为的负性刺激对乘员预期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0(05):759-766.
[8] Wu Xinzheng, XingXingyu, Chen Junyi*, Shen Yong,Xiong Lu. Risk Assessment Method for Driving Scenarios of Autonomous VehiclesBased on Drivable Area[C]//2022 IEE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C). IEEE, 2022: 2206-2213.
[9] Jiang Wei, XingXingyu, Huang An, Chen Junyi*.Research on Performance Limitations of Visual-based Perception System forAutonomous Vehicle under Severe Weather Conditions[C]//2022 IEEE IntelligentVehicles Symposium (IV). IEEE, 2022: 586-593.
[10] Xing Xingyu, Liu Zhenyuan, Feng Tianyue, Chen Junyi, Yu Zhuoping.Function-Driven Generation Method for Continuous Scenarios of AutonomousVehicles[C]//SAE 2022 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Vehicles Symposium. SAE, 2022.
[11] Jia Tong, Xing Xingyu, Guo Runqing, JiangWei, Xiong Lu, Chen Junyi*.Performance Limitations Analysis of Visual Sensors in Low Light ConditionsBased on Field Test[C]//SAE 2022 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Vehicles Symposium. SAE,2022.
[12] Feng Tianyue, Liu Lihao, Xing Xingyu, Chen Junyi*. Multimodalcritical-scenarios search method for test of autonomous vehicles[J]. Journal of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Vehicles, 2022,5(3):167-176.
[13] Meng Haolan, Chen Junyi*, Chen Lei, Wan Ma, Yu Zhuoping. Clustering Analysis ofTypical Ramp Scenarios Based on Naturalistic Driving Data[J].Journal of Tongji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21,49(S1):123-131.
[14] 陈君毅,陈磊,蒙昊蓝,熊璐.基于神经网络的车辆交通协调性评价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9(01):135-141.
[15] 邢星宇,吴旭阳,刘力豪,陈君毅*,余卓平.基于目标优化的自动驾驶决策规划系统自动化测试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9(08):1162-1169.
[16] Zhang Lingtong, Ma Yining, Xing Xingyu,Xiong Lu Chen Junyi*. Research onthe Complexity Quantification Method of Driving Scenarios Based on InformationEntropy[C]//2021 IEEE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Conference (ITSC). IEEE, 2021: 3476-3481.
[17] Ma Yining, Song Shiyao, Zhang Lingtong, XiongLu, Chen Junyi*. Lane ChangeAnalysis and Prediction Using Mean Impact Value Method and Logistic RegressionModel[C]//2021 IEEE International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ference(ITSC). IEEE, 2021: 1346-1352.
[18] Xing Xingyu, Zhou Tangrui, Chen Junyi*, Xiong Lu, Yu Zhuoping. AHazard Analysis Approach based on STPA and Finite State Machine for AutonomousVehicles[C]//2021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IV). IEEE, 2021:150-156.
[19] Meng Haolan, Chen Junyi, Chen Lei, Xiong Lu, Yu Zhuoping. Evaluation Method ofHarmony with Traffic Based on a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Optimized byMean Impact Value[C]//SAE 2021 Automotive Technical Papers. 2021
[20] Huang An, Xing Xingyu, Zhou Tangrui, Chen Junyi*. A Safety Analysis andVerification Framework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Triggering Events[C]// 2020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Security, Safety andTesting Congress. 2021.
[21] 陈君毅,刘力豪,周堂瑞,邢星宇.城市自动驾驶决策系统安全分析与策略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12):1810-1817.
[22] Chen Junyi, Wang Shan, Zhou Tangrui, Xiong Lu, XingXingyu. Study on Safety Analysis Method for Take-over System of AutonomousVehicles[C]//2020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IV). IEEE, 2020:1972-1977.
[23] Chen Junyi, Li Rubing, Xing Xingyu, Xiong Lu. RoadHorizontal Alignment Design Method for Continuous Loop Area in AutonomousVehicles Proving Ground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s[C]// 20th COT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 2020: 1943-1954.
[24] Ma Yining, Pan Xinfu, Xiong Lu, Xing Xingyu,Bulut Serdar, Chen Junyi*.Defini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 Complexity Experienced by AutonomousVehicl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Driving Task[C]// 20th COTA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 2020: 1030-1042.
[25] Gao Zhen, Liang Yongchao, Zheng Jiangyu, Chen Junyi*. Driving Style RecognitionBased on Lane Change Behavior Analysis Using Naturalistic Driving Data[C]//20th CO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s. 2020:4449-4461.
[26] Wang Zhiqing, Chen Junyi. Prediction of Bus Passenger Flow Based on CEEMDAN-BPModel[C]// SAE 2020 Automotive Technical Papers. 2020.
[27] 陈君毅,冯天悦,刘力豪,吴旭阳.面向决策规划系统测试的具体场景自动化生成方法[J].汽车技术,2020(10):45-50.
[28] 陈君毅,陈磊,蒙昊蓝,熊璐.两车交互场景中的车辆交通协调性评价方法[J].汽车技术,2020(11):1-7.
[29] 蒙昊蓝,陈君毅*,左任婧,余卓平,陈磊.智能汽车自主泊车系统测试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9,32(06):158-168.
[30] 陈君毅,李如冰,邢星宇,蒙昊蓝,余卓平.自动驾驶车辆智能性评价研究综述[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12):1785-1790+1824.
[31] 蒙昊蓝,陈君毅*,邢星宇,陈磊,余卓平.汽车乘员不舒适感的客观表征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S1):54-63.
[32] 余卓平,邢星宇,陈君毅.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技术与应用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04):540-547.
[33] 陈君毅,周堂瑞,邢星宇,熊璐.基于系统理论过程分析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分析方法研究[J].汽车技术,2019(12):1-5.
[34] 蒙昊蓝,陈君毅*,邢星宇,刘天洋,余卓平,左任婧.自主泊车系统量化评价体系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116-121.
[35] 吴旭阳,蒙昊蓝,邢星宇,陈君毅*.自动驾驶系统边缘测试用例生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111-115.
已授权专利:
[1] 陈君毅,邢星宇,姜为,熊璐,余卓平.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整车在环测试的目标车运动承载平台[P]. 上海市:CN112947377B,2023-04-07.
[2] 陈君毅,李如冰,邢星宇,熊璐,蒙昊蓝. 一种面向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的封闭测试场规划方法[P]. 上海市:CN109886474B,2023-02-10.
[3] 陈君毅,冯天悦,吴旭阳,刘力豪,邢星宇. 面向自动驾驶决策规划系统仿真测试场景自动化生成方法[P]. 上海市:CN111723458B,2022-09-16.
[4] 陈君毅,黄安,邢星宇,熊璐. 自动驾驶场地测试的天气模拟设备测试评价方法及装置[P]. 上海市:CN112729366B,2022-04-05.
[5] 陈君毅,马依宁,吴旭阳,邢星宇,熊璐. 一种用于自动驾驶汽车边缘测试的测试方法[P].上海市:CN110307995B,2021-05-11.
[6] 陈君毅,刘力豪,周堂瑞,邢星宇,熊璐. 基于V2I的智能驾驶汽车传感器盲区安全控制方法及系统[P]. 上海市:CN110446278B,2021-11-09.
[7] 陈君毅,冯天悦,吴旭阳,熊璐. 一种用于车辆在环测试的传感器测试环境舱及测试方法[P]. 上海市:CN110987464B,2021-10-08.
[8] 陈君毅,张灵童,马依宁,邢星宇,吴旭阳,熊璐. 一种自动驾驶测试场景中交通参与者复杂度的计算方法[P]. 上海市:CN111915888B,2021-09-03.
标准:
[1] T/SHJX 047-2022. 智能网联汽车匝道场景交通和谐性测试与评价方法,上海交通运输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牵头;
[2] DB31/T 1268.1-2020. 城市停车智能引导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自主泊车系统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地方标准,核心参与;
[3] T/CSAE 125-2020.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设计技术要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核心参与;
[4] T/CSAE 266.1-2022. 智能网联汽车 辅助驾驶前向视觉感知性能测评要求及方法 第1部分:测试方法及指标定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核心参与。
著作:
[1] 《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评价关键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11月,副主编;
[2] 《汽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蓝皮书》,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10月,编委会专家;
[3] 《智能网联汽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参编;
[4]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年1月,参编;
[5] 《自动驾驶测试场景技术发展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4月,参编。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