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韩俊毅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4-03 导师主页
韩俊毅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医学院
外科学
胃食管反流病机制及治疗,消化恶性肿瘤微环境,结直肠癌的精氨酸代谢
doctortonyhjy@tongji.edu.cn


韩俊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北院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瑞士联邦政府奖学金获得者,瑞士巴塞尔大学肿瘤外科学医学博士(M.D.),同济大学医学博士(Ph.D.)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盆腔肿瘤外科专家工作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科普专委会委员,中国肿瘤临床学会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生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家工作组委员,中国医促会盆腔肿瘤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消化病康复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与减重外科专委会委员,上海抗癌协会腹膜肿瘤专委会常委,上海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胃肠学组委员,上海医师协会普外科医师分会胃肠外科工作组委员,上海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委员,上海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委员,上海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委员,上海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委会委员,上海疾病控制中心肿瘤外科与多学科治疗专委会委员,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规范化诊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智慧医疗与泌尿微创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领先人才,上海市浦东新区普外科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浦东新区结直肠重点专科负责人,上海市浦东新区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重点专病负责人。荣膺2024年度上海市“浦东好医生”称号。

国际胃癌学会(IGCA)会员,欧洲癌症研究学会 (EACR)资深会员,欧洲肿瘤学会 (ESMO)资深会员,瑞士巴塞尔大学医院(UHBS)客座医师,巴塞尔大学外科研究与医院管理研究所(ICFS)客座研究员。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华普通外科文献(电子版)”编委,“腹部外科”编委。“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特约审稿人。Gene, Discover Oncology杂志审稿人。

    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分以上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别基金科研项目10项。国际大会发言3次,欧洲临床医师培训2次。 

    长期致力于胃肠道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胃肠道肿瘤的开放、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胃食管反流、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慢性顽固性便秘的诊断及治疗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999.6-2001.3  完成“幼猪肠穿孔脓毒症诱发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也是硕士答辩课题。此项研究由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提供资助。

2002.6-2005.6  申请并完成 “肝素衍生物对脓毒症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此项研究由上海浦东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资助。

2002.6-2005.6  参与研究 “成人胰胆管合流异常病人血清淀粉酶同工酶谱的临床观察”,此项课题由上海市卫生局资助。

2004.6-2007.6  参与研究 “异纲(鱼/大鼠)肝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此项研究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

2006.6- till date  申请并研究“CD4+CD25+T细胞在结直肠癌分期及临床治疗中的研究” , 此项研究由上海浦东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资助。

2008.6- till date  申请并研究 “肿瘤睾丸抗原STK31在大肠癌生长和转移中的诊断标志作用及与MAGE,GAGE ,NY-ESO-1联合诊断研究” , 此项研究由上海浦东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资助。

2009.6-2010.10 负责在瑞士Basel大学进行“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和“结直肠癌细胞因子相关基因表达及意义”两个项目研究。两项课题均由the Swiss National Fun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及由the Federal Commission for Scholarships for Foreign Students 负责的Swiss Government Scholarship 提供资助

2010-2015     ABCC4和RHBDD1与结肠癌 化疗耐药、增殖相关性研究上海浦东新区普外科学科带头人附带课题

2011-2015    中瑞科技合作项目“Analysis of expression and immune-mediated targeting of cancer/testis antigens in gastric cancer”,担任中方首席科学家

2017-2021      microRNAs调控结肠癌精氨酸代谢的机制研究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技项目,PKJ2017-Y17

2017-2021      microRNA125调控结肠癌精氨酸代谢的机制研究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健委 ,PWZzk2017-26

2022.1-2025.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氨酸代谢亢进诱导结肠癌发生的机制和靶向治疗研究”(82160515)

2022-2026.1        上海市浦东新区重点专病项目  “不同反流程度的GERD招募巨噬细胞诱发黏膜及肌层炎症引起IEM”

2024.12-2027.12   浦东新区领先人才项目  “抗CD206抗体耦联STAT6 siRNA逆转TAM极化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

2025.1-2028.1     白求恩中青年专家肿瘤研究项目  TAS-102(苏远)联合奥沙利铂和替雷利珠单抗转化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J Han, Y Yang, H Yin et al. Distribution of CD4 (+)CD25(+) Regulatory T-cells and expression of Foxp3 and CD127 in tumors and tumor-draining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bearing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2010; 94(S4): 116. 

Nebiker CA, Han J, Eppenberger-Castori S, Iezzi G, Hirt C, Amicarella F, Cremonesi E, Huber X, Padovan E, Angrisani B, Droeser RA, Rosso R,Bolli M, Oertli D, von Holzen U, Adamina M, Muraro MG, Mengus C, Zajac P, Sconocchia G, Zuber M, Tornillo L, Terracciano L, Spagnoli GC. GM-CSF Production by Tumor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in Colorectal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14 Jun 15;20(12):3094-106.

Chen MB, Wei MX, Han JY, Wu XY, Li C, Wang J, Shen W, Lu PH. MicroRNA-451 regulates AMPK/mTORC1 signaling and fascin1 expression in HT-29 colorectal cancer. Cell Signal. 2014 Jan;26(1):102-9. 

Han J, Bai J, Zhong L et al. Lentivirus-mediated rhomboid domain containing 1 knockdown inhibits colorectal cancer cell growth.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2015 Jul;12(1):377-81.

Huiyong Jiang*, Junyi Han*, Aiguo Lu, Xiufeng Liu. Day surgery management model in china: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initial evaluation. Int J Clin Exp Med 2014;7(11):4471-4474. 

Zhong L, Liu J, Hu Y, Wang W, Xu F, Xu W, Han J, Biskup E. STK31 as novelbiomarker of metastatic potential and tumorigenicity of colorectal cancer. Oncotarget. 2017 Apr 11;8(15):24354-24361. doi: 10.18632/oncotarget.15396. 

Du T, Han J. Arginine Metabolism and Its Potential in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Front Cell Dev Biol. 2021 May 20;9:658861. doi: 10.3389/fcell.2021.658861. PMID: 34095122; PMCID: PMC8172978.

Xu F, Yu S, Han J, Zong M, Tan Q, Zeng X, Fan L.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Methylation in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Clin Transl Gastroenterol. 2021 Aug 12;12(8):e00386. doi: 10.14309/ctg.0000000000000386. PMID: 34382948; PMCID: PMC8367071.

 Li S, Luo Y, Wang W, Lu J, Hu M, Sun Q, Yang X, Han J, Zhong L. A Novel Multiparameter Scoring Model for Noninvasive Early Prediction of Ischemic Coliti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and Real-World Study. Clin Transl Gastroenterol. 2021 Jun 9;12(6):e00370. doi: 10.14309/ctg.0000000000000370. PMID: 34106095; PMCID: PMC8189633.

Lü J, Zhang C, Han J, Xu Z, Li Y, Zhen L, Zhao Q, Guo Y, Wang Z, Bischof E, Yu Z. Starvation stress attenuates the miRNA-target interaction in suppressing breast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BMC Cancer. 2020;20(1):627.

Huang B, Liu MC, Gao W, Tang J, Zhu Z, Chen L, Han JY, Zhou ZQ, Fu CG.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the feasibility of 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after laparoscopic rectal resectio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 Jul;36(7):1803-1811. doi: 10.1111/jgh.15333. Epub 2020 Dec 13. PMID: 33150976.

Zhao Q, Qian L, Guo Y, Lü J, Li D, Xie H, Wang Q, Ma W, Liu P, Liu Y, Wang T, Wu X, Han J, Yu Z. IL11 signaling mediates piR-2158 suppression of cell stemness and angiogenesis in breast cancer. Theranostics. 2023 Apr 17;13(7):2337-2349. doi: 10.7150/thno.82538. PMID: 37153732; PMCID: PMC10157741.

Cao J , Yang Y , Duan B , Zhang H, Xu Q , Han J , Lu B . LncRNA PCED1B-AS1 mediates miR-3681-3p/MAP2K7 axis to promote metastasis, invasion and EMT in gastric cancer. Biology Direct. 2024 May;19(1):34. DOI: 10.1186/s13062-024-00468-z. PMID: 38698487; PMCID: PMC11064384.

Giuseppe Sconocchia, Serenella Eppenberger-Castori, Inti Zlobec, Eva Karamitopoulou, Roberto Arriga, Andrea Coppola, Sara Caratelli, Giulio Cesare Spagnoli, Davide Lauro, Alessandro Lugli, Junyi Han, Giandomenica Iezzi, Cristina Ferrone, Amedeo Ferlosio, Luigi Tornillo,Raoul Droeser, Piero Rossi, Antonio Attanasio, Soldano Ferrone, Luigi Terracciano. HLA class II antigen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tumors as a favourable prognostic marker. Neoplasia. 2014 Jan;16(1):31-42.

Ying Lu ,Weimin Wang ,Junchen Wang,Chunzhang Yang,Huiming Mao,Xuelian Fu,Yanling Wu, Jingping Cai,Junyi Han,Zengguang Xu,Zhengping Zhuang, Zhongmin Liu,Hai Hu ,Bingguan Chen. Overexpression of Arginine Transporter CAT-1 Is Associated with Accumulation of L-Arginine and Cell Growth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Tissue. PLOS One 2013:8(9)

Manuele Giuseppe Muraro, Valentina Mele, Silvio Däster, Junyi Han, Michael Heberer, Giulio Cesare Spagnoli, Giandomenica Iezzi. CD133+, CD166+CD44+, and CD24+CD44+ Phenotypes Fail to Reliably Identify Cell Populations with Cancer Stem Cell Functional Features in Established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Cell Lines. Stem Cells Trans Med 2012; 1:592-603.

Amicarella F, Muraro MG, Hirt C, Cremonesi E, Padovan E, Mele V, Governa V,Han J, Huber X, Droeser RA, Zuber M, Adamina M, Bolli M, Rosso R, Lugli A, ZlobecI, Terracciano L, Tornillo L, Zajac P, Eppenberger-Castori S, Trapani F, Oertli D, Iezzi G. Dual role of tumour-infiltrating T helper 17 cell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Gut. 2017 Apr;66(4):692-704. doi: 10.1136/gutjnl-2015-310016. Epub 2015 Dec 30. PubMed PMID: 26719303.

Song, Zhiwang, Lu, Yonglin, Zhang, Xia, Wang, Haiping, Han, Junyi, and Dong, Chunyan. "Novel curcumin-loaded human serum albumin nanoparticles surface functionalized with folate: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vivo evaluation."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10, (2016): 2643-2649.

Wang W, Yang Y, Xu Q, Wang S, Zhang L, Yu R, Han J, Cao J. Superficial Flat-Type Early-Stage Gastric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in the Atrophic Background Mucosa: Two Case Reports. J Gastrointest Cancer. 2023 Jun;54(2):677-681. doi: 10.1007/s12029-022-00812-4. Epub 2022 Mar 19. PMID: 35304679.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