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陶卓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08-15 导师主页
陶卓 讲师 硕士生导师
外国语学院
德语语言文学
语言学、翻译学、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学
taozhuo@tongji.edu.cn

硕士生导师,博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德国德语协会(GfdS)上海分会秘书。曾任德国北威州州语言学院汉语培训中心客座讲师,分获国家留学生基金委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前往德国不来梅大学和德国波鸿大学访问研修。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等各类项目近20项,出版专著1部,学术性译著2部,教材1部,教参和教辅用书2部,发表论文近20篇。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2006-2007  同济大学德国学术中心促进对德学术交流基金项目“德语强化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持)

2011-2014  国家社科项目“语篇文化性的理论建构研究”(参与)

2012-2013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专业德语和大学德语教学法研究”(参与)

2014-2015  同济大学青年女教师成才资助金项目“中国高校德语专业学生科学论文写作能力的调查研究”(主持)

2015-2017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中德跨文化交际通识核心课程建设”(参与)

2018-2019  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洪堡著作的汉译”(参与)

2018-2019  国家人力资源和保障部项目“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外语水平考试基础研究”(参与)

2019-2020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大学德语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参与)

2020-          国家级立体化教材《新一代大学德语》建设项目(参与)

2022-2023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数字教材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参与)

2022-         中德人文交流公众号“非遗——交流互鉴的瑰宝”双语译介项目(主持)

2022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大学德语课程思政建设”(参与)

2023          同济大学市级SITP项目(指导)

2023          同济大学教改项目“德语教学法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参与)

2023-         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外语+’国际化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创新实践研究——德语创新实践”(参与)

2023-         中国德语教育基金“《新一代大学德语》配套阅读资源建设与研究”项目(主持)

2023-         同济大学德语系公众号“德语年度词”双语译介项目(主持)

2024          同济大学校级SITP项目(指导)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专著

1) 《中国高校德语硕士研究生学术语篇写作问题及对策》。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译著

1) 《过去之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参译)

2) 《欧洲反犹史:1880-1945》。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

 

教材

1) 《新一代大学德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参编)

 

教材教辅

1) 《新编大学德语四级模拟试题》。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参编)

2) 《新世纪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经济德语教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参编)

 

论文

1) “如何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副语言为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增刊,第75-77页。

2) “巧学带前缀’an’的德语动词”。载《德语学习》,2002,第1期,第56-58页。

3) “大学德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载《同济教育研究》,2003,第2期,第40-42页。

4) “一个说德语的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大公国”。载《德语学习》,2004,第6期,第18-21页。

5) “结构图辅助德语学习小议”。载《德语学习》,2005,第1期,第59-63页。

6) “对中德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沉默现象的调查研究”。载《中德跨文化交际新论》,主编:朱建华,顾士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第101-113页。

7) “一份问卷调查对提高对德有效交际能力的启示”。载《科技与企业》,2007,第8期,第47-49页。

8) “德语强化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载《同济教育研究》,2008,第3期,第18-20页。

9) “对中德非语言交际中问题的调查研究”。载《中德视角下的日耳曼语言学和德语教学》,主编:朱建华,鲁道夫·霍贝格,德国法兰克福Peter Lang出版社,2010,第332-342页。

10) “中德体态语趣谈”。载《德语学习》,2012,第5期,第35-43页。

11) “关于Daniela Sorrentino新作《意大利高校德语学习者的写作——一项实证研究的结果》的书评”。载德国专业杂志《跨文化外语课》,2015,4月,第222-224页。

12) “提高中国高校德语专业学生科学文章写作能力的教学思考”。载《德中专用语对比研究》,主编:贝尔恩德·施皮尔,德国图宾根Stauffenburg出版社,2016,第157-169页。

13) “中德高校在提高德语专业学生科学写作能力方面的合作前景”。载《传统与革新之间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主编:朱建华,赵劲,米夏埃尔·楚拉维斯基,德国法兰克福Peter Lang出版社,2017,第207-211页。

14) “德国家电类产品中德网络广告的多模态对比分析——以博世家电官网和博世中国官网为例”。载《多模态与外语教学研究》,主编:张德禄,黄立鹤,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第148-156页。

15) “适合提高中国德语专业学生科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文体”。载《文学之路》,主编:冯亚琳等,德国K&N出版社,2020,第129-142页。

16) “智慧教室高互动空间的构建——新冠疫情期间大学德语教学带来的反思”。载《同济教育研究》,2021,第五辑,第26 - 37 页。

17) “中国高校中德本科双学位学生德语毕业论文的写作问题及对策”。载《Jahrbuch für Internationale Germanistik》,主编:Laura Auteri等,瑞士伯尔尼Peter Lang出版社,2022,第185-200页。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