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二院副总工程师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结构分析与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93~1997 本科,工民建专业,东南大学
1997~2000 硕士,结构工程,东南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教授
2000~2003 博士,结构工程,同济大学,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教授
2003~2005 访问学者,工程结构智能监测与控制,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徐幼麟教授合作
2005~迄今 建筑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究、集团科研管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7~迄今 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建筑工程系
工程研究方向为高效工程结构设计与优化、结构减碳技术与低碳设计、设计自动化与工程AI、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与监测。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技攻关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目前出版合著著作三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50余篇。参编行业及上海市规范两本,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50余项,参与“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一等奖等科技奖项共计五项。
作为负责人、项目经理及主要设计人员参与高层及大跨城市综合体建筑和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设计及咨询近百项。代表性项目有:上海中心大厦(632m,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厦门帝景苑超高塔楼(250m全钢结构住宅群,结构设计负责人),上海西站轨交综合体(大型商业综合体,结构设计负责人),上海2010世博会法国国家馆(结构设计负责人),武汉绿地中心(636m/475m,结构顾问负责人)、苏州中海超塔(460m,结构顾问负责人)和杭州世纪中心(300m双塔,结构顾问负责人)项目等。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工程设计奖六项。
1.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敏感性数据驱动的超高层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1ZR1469200,2021.07-2024.06,在研,项目负责人
2.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大型公共建筑结构生命周期性能设计与优化,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14xd1423900,2014.07-2017.06, 结题,项目负责人
3.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超高层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及维护关键技术研究,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11qh1402700,2011.04-2013.03,结题,项目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时变结构损伤识别技术,青年项目,50908141,2010.01-2012.12,结题,项目负责人
5.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性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07qb14044,2007.09-2009.09,结题,项目负责人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分闭合式型钢混凝土巨型柱时变性能演化规律及预测模型,面上项目,51878475,2019.01-2022.12, 结题,项目高级研究人员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超高层建筑适风设计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面上项目,51578505,2016.01-2019.12,结题,项目高级研究人员
8.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攻关计划,09dz1207704,2009.10-2015.12,结题,项目高级研究人员
9. System Identification, Health Monitoring, and Damage Detection, Area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Program,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Key member (Principle Investigator: Youlin XU), 2001.10-2004.09
科学技术奖
1. 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20184002-0-R28,2019.01.10
2.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建筑结构精细分析与整体抗灾性能调控关键技术,20194017-R03,2020.04
3. 中施企协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复杂建筑工程施工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2021-J-1-37-R03,2021.12.06
4.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型复杂工程结构整体抗灾可靠性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2019-KJ3-2-05-R03,2020.01.08
5. 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结构动态复合反演理论,20162021-3-R03,2016.11.25
科技人才奖
1.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07QB14044,2007
2.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1QH1402700,2011
3. 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14XD1423900,2014.04
4. 上海土木工程科技英才奖,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2017-Y1,2018
主要科技论文
重要国际期刊
1. Y. Yang, X. Zhao, W.X. Shi, J.Y. Li, Optimal Design of Mega-Frame Core Wall Structures Equipped with Viscous Damped Outriggers for Human Comfort Performance under Wind Loading, Shock and Vibration, 6673682, 1-21, 2021. (WOS:000664490900003)
2. L.L. Wang, X. Zhao, Fast optimization of outriggers for super-tall buildings using a sensitivity vector algorithm,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43, 102531, 2021. (WOS:000697166500003)
3. L.L. Wang, X. Zhao, S.H. Liu, A study of differential foundation settlement of piled raft and its effect on the long-term vertical shortening of super-tall buildings,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30(4), e1832, 2021. (WOS:000605616500001)
4. Zhao Xin; Junchen Guo; Haojia Ma; Kun Ding; Integrated optimal wind‐resistant design of super-tall structures with toggle-brace damper systems,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9(16), e1799, 2020. (WOS:000557021800001)
5. Du Bingjie; Zhao Xin; Li Hao. Multi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 hybrid vibration mitigation system for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to improve earthquake resistanc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9(5), e1709, 2020. (WOS:000509480100001)
6. X. Zhao, L.L. Wang, Vertical shortening prediction for super-tall buildings considering enclosure effect and coupling effect,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9(2), e1685, 2020. (WOS:000503651700001)
7. Lilin Wang, Xin Zhao, Yaomin Dong. A practical fractional numerical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designing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uper-tall building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20, 79:934-953. (WOS:000510082900051)
8. Rongpan Hu, Youlin Xu, Xin Zhao, Optimal multi-type sensor placement for monitoring high-rise buildings under bidirectional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Structural Control and Health Monitoring, 27(6), e2541, 2020. (WOS:000538021200018)
9. Lilin Wang, Xin Zhao, Congzhi Yan. Time-dependent vertical shortening prediction for super-tall buildings by using a modified B3 model to consider moisture distribut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9. (WOS:000522248800072)
10. Baoyi Fang, Xin Zhao, Juyun Yuan, Xiaoping Wu, Outrigger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under time-dependent actions for super-tall steel buildings,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v 27, n 12, August 25, 2018. (WOS:000438735600007)
11. Lilin Wang, Xin Zhao, Yimin Zheng, A combined tuned damper and an optimal design method for wind-induced vibration control for super tall buildings.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5(10), p 468-502, 2016. (WOS:000379978700003)
12. Xin Zhao, Haojia Ma, Structural System Embodied Carbon Analysis for Super Tall Buildings, Procedia Engineering, 118, 215-222, 2015. (WOS:000380430700025)
13. Xin Zhao, Lang Qin, Embodied Carbon Based Integrated Optimal Seismic Design for Super Tall Buildings with Viscoelastic Coupling Dampers, Procedia Engineering, 118, 223-231, 2015. (WOS:000380430700026)
14. JZ Su, Y Xia, YL Xu, X Zhao, QL Zhang, Settlement Monitoring of a Supertall Building Using the Kalman Filtering Technique and Forward Construction Stage Analysi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7(6), 881-893, 2014. (WOS:000337991300009)
15. J.Z. Su, Y. Xia, L. Chen, X. Zhao, et al. Long-term structural performance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Shanghai Tower. Journal of Civil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2013, 3(1):49-61. (EI:20131816290294)
16. X. Zhao, S. Fang, Low carbon base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 in super tall building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89, 153-+, 2013. (WOS:000336002800032)
17. H.H. Sun, X. Zhao, X.P. Li, J.M. Ding, Y. Zhou,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basement fin wall of the Shanghai tower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ile-raft foundation and superstructure, Procedia Engineering, 14, 1367-1375, 2011. (WOS:000300368401061)
18. N.X. Liu, X. Zhao, H.H. Sun, Y.M. Zheng, J.M. Ding, Structur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super tall buildings during construction, Procedia Engineering, 14, 2011. (WOS:000300368402080)
19. X. Zhao, J.M. Ding and H.H. Sun, Structural Design of Shanghai Tower for Wind Loads, Procedia Engineering, p1759-1767, v14, 2011. (WOS:000300368401110)
20. X. Zhao, H.H. Sun and Y.M. Zheng, Identification and Updating for the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Long Span Steel Skybridge,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18(6), 625-646, 2009.10, (WOS:000271087100003)
21. X. Zhao, Y.L. Xu, J. Li and J. Chen, Hybri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Multi-story Building with Unknown Ground Motion: Theory, 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 291 (1-2): 215-239 MAR 21 2006, (WOS:000235237700013)
22. X. Zhao, Y.L. Xu, Finite Element-Based Force Identification of Sliding Support Systems - Part I: Theory,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42 (4): 229-248 JAN 2006,(WOS:000234851500001)
23. Y.L. Xu, X. Zhao, Finite Element-Based Force Identification of Sliding Support Systems - Part II: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42 (4): 229-248 JAN 2006. (WOS:000234851500002)
24. X. Zhao, Y.L. Xu, J. Chen and J. Li, Hybri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Multi-story Buildings with Unknown Ground Moti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7 (8): 1234-1247 2005. (WOS:000230132200010)
重要国内期刊
1. 赵昕,蔡锦伦,秦朗,何荣,基于剪重比敏感性数据的超高层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建筑结构学报,42(02):27-36,2021. EI: 20210609875515
2. 赵昕,蔡锦伦,秦朗,超高层结构基于刚重比敏感性的优化设计方法,同济大学学报,48(07):929-936,2020. EI: 20203209008943
3. 赵昕,姚杰,江祥,杨悦,基于顶点加速度敏感性数据的超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优化设计,建筑结构学报,41(S2):357-364,2020. EI: 20210509872430
4. 赵昕,杜冰洁,李浩,超高层建筑黏滞阻尼器及屈曲约束支撑混合减振结构系统集成优化设计,建筑结构学报,41(03):25-35,2020. EI: 20201608460243
5. 赵昕,赵健哲,马壮,基于等增量敏感性的高层建筑结构反向约束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建筑结构学报, 40(11):210-219, 2019. EI:20201008262554
6. 赵昕,李浩,秦朗,周期与层间位移角双约束条件下超高层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建筑结构学报,2018,39(01):129-135+161. EI:20181504989528
7. 赵昕,马浩佳,丁鲲,超高结构黏滞阻尼系统风振减振优化设计方法.振动工程学报,2018,31(01):12-19. EI:20182505336021
8. 赵昕,王立林,郑毅敏,考虑装置失效的高层建筑舒适度生命周期设计.振动.测试与诊断, 2017, 37(05):878-885. EI:20175104547867
9. 赵昕,张鸿玮,超高层建筑屈曲约束支撑生命周期经济成本评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6,36(01):127-134. EI: 17437501
10. 刘射洪,袁聚云,赵昕,软黏土地基沉降的时变效应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内力的影响,建筑结构学报,2015,36(08):150-157. EI: 20153501211805
11. 赵昕,王立林,郑毅敏,超高层建筑结构组合调谐风振控制,同济大学学报,44(04):550-558,2016,EI:20162102426783
12. 曹本峰,赵昕,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多级约束优化设计,建筑结构学报增刊,2015.12.05,EI:20161902360500
13. 刘射洪,袁聚云,赵昕,软黏土地基沉降的时变效应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内力的影响,建筑结构学报,36(08):150-157, 2015,EI:20153501211805
14. 赵昕,余天意,基于舒适度性能的超高层建筑抗风设计优化决策. 同济大学学报,41(23):37-42,2013.12. EI: 14437788
15. 赵昕,董佩伟,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时变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3, 33(6):115-121. EI: 15750020
16. 丁洁民,吴宏磊,赵昕,我国高度250m以上超高层建筑结构现状与分析进展. 建筑结构学报, 2014, 35(3):1-7.
17. 赵昕, 余天意. 基于风振舒适度的高层建筑生命周期费用模型. 同济大学学报, 2013, 41(12):1793-1798. EI: 20140217179756
18. 祁晓昱, 赵昕, 张盼盼, 丁洁民, 巢斯.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竖向差异变形效应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07):15-21.
19. 赵昕, 刘南乡, 孙华华, 郑毅敏, 丁洁民. 超高层混合结构施工阶段结构性能评估与控制.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07):22-30.
20. 张如林, 楼梦麟, 赵昕. 圆形地下连续墙场地地震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 计算力学学报, 2011, 28(06):898-903. EI: 20120314688156
21. 蒋欢军, 和留生, 吕西林, 丁洁民, 赵昕. 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性能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11):55-63. EI: 20114714541848
22. 陆天天, 赵昕, 丁洁民, 巢斯, 何志军.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及巨型柱计算长度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07):8-14. EI: 20113014176556
23. 赵昕, 丁洁民, 孙华华, 巢斯.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抗风设计.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07):1-7. EI: 20113014176555
24. 丁洁民, 巢斯, 赵昕, 吴宏磊.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分析中若干关键问题. 建筑结构学报, 2010, 31(06):122-131. EI: 20102613032240
25. 丁洁民,赵昕,孙华华,陈侃,世博会西班牙国家馆结构设计与分析,建筑结构学报,31(05):124-131,2010. EI: 20102413003515
26. 郑毅敏,何忻伟,赵昕,世博会租赁馆、自建馆等临时场馆的抗震性态分析研究,建筑结构学报,31(05):154-159,2010. EI: 20102413003519
27. 郑毅敏,孙华华,赵昕,大跨度高空钢结构连廊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振动工程学报,31(05):154-159,2009. EI: 10822125
28. 郑毅敏,孙华华,赵昕,杭州市民中心高空连廊动力特性分析与测试,土木工程学报,42(02):73-79,2009. EI: 20091311991263
29. 郑毅敏,程雄涛,陈伟,赵昕,大跨度高空弧形连廊模型风洞试验研究,同济大学学报,35(9):1197-1203,2007. (EI:20074610915592)
30. 李杰,赵昕,结构时域识别的超单元法,振动工程学报,18(1):30-35, 2005. EI:2005209109293
31. 赵昕,李杰,未知集中荷载和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结构识别问题研究,计算力学学报,21(2):202-208, 2004. EI:2004298266607
32. 赵昕,李杰,转角信息未知条件下的结构参数识别方法研究,工程力学,20(4):55-59, 2003. EI:2003507781564
33. 赵昕,李杰,一类加权全局迭代参数卡尔曼滤波算法,计算力学学报,19(4):403-408, 2002. EI:2003237499464
主要专利
发明专利
1.赵昕,李寒松,刘射洪,严从志等,一种多级装配式格构框架建筑结构,CN106759862B,2022-09-16
2.赵昕,杜冰洁,郭俊辰,一种适用于模块化钢结构的连接结构,CN111677114A,2020-09-18
3.赵昕,郭俊辰,杜冰洁,一种模块化高层钢结构束状柱构件,CN111677114A,2020-09-18
4.马浩佳,丁鲲,赵昕,秦朗,一种反向肘节式粘滞阻尼器几何参数优化方法,CN105404716B,2018-08-10
5.赵昕,丁洁民,郁冰泉,郑毅敏等,高层建筑结构非弹性时变分析方法,CN102789525B,2018-01-30
6.赵昕,江祥,董耀旻,一种基于加速度敏感性分析的结构构件尺寸修正方法,CN104866688B,2017-11-24
7.赵昕,叶李玮,丁鲲,秦朗等,一种肘节式变形放大装置,CN105239695B,2017-10-24
8.马浩佳,丁鲲,赵昕,丁国,秦朗,一种以舒适度为约束条件的粘滞阻尼器优化设计方法,CN105625596B,2017-10-24
9.赵昕,丁鲲,韩晓丹,杨悦等,一种混合耗能减振钢支撑框架核心筒,CN107060452A,2017-08-18
10.赵昕,叶李玮,丁鲲,秦朗等,一种放大阻尼器耗能效果的剪刀式变形放大装置,CN105178468B,2017-07-14
11.赵昕,占茜,郑毅敏,石涛,张鸿伟,一种三板式高耗能粘滞阻尼墙,CN104405057B,2017-03-18
12.丁洁民,赵昕,丁鲲,马壮等,一种超高层钢结构巨型框架建筑结构,CN106836495A,2017-06-13
13.赵昕,刘射洪,姜世鑫,袁聚云,周瑛,考虑时间效应和共同作用的超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方法,CN103955603B,2017-05-31
14.丁洁民,王立林,郑毅敏,赵昕,林桢杉,一种超高层建筑混合风振控制系统,CN104264856B,2017-01-25
15.董耀旻,赵昕,余天意,江祥,周瑛,一种超高层建筑伸臂桁架构件截面尺寸优化方法,CN103729526B,2016-10-05
16.秦朗,赵昕,基于地震剪力系数约束的结构抗震敏感性优化方法, CN106372324B,2016-08-31
17.赵昕,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约瑟夫·施瓦兹,姜世鑫,一种带柔性拉索的框架-核心筒结构, CN103643738B,2016-06-22
18.赵昕,秦朗,基于层间位移角约束的结构抗震敏感性优化方法, CN105868477B,2016-03-31
19.赵昕,马浩佳,丁鲲,徐芳等,一种以附加阻尼比为约束条件的粘滞阻尼器优化设计方法, CN105701362B,2016-03-11
20.赵昕,石涛,张鸿伟,周瑛,占茜,一种基于广义剪切速度的粘滞阻尼器布置方法,CN103899000B,2016-02-17
21.赵昕,林桢杉,董耀旻,余天意等,一种超高层建筑VD-MTLCD风振控制系统,CN103541456B,2016-01-06
22.赵昕,姜世鑫,郑毅敏,周瑛,一种基于纤维模型的巨型组合构件收缩徐变计算方法,CN103093042B,2015-11-25
23.丁洁民,赵昕,张鸿玮,石涛,江祥,一种基于区格剪切变形的屈曲约束支撑布置方法,CN103615054B,2015-10-21
24.巢斯,赵昕,林桢杉,徐芳,郁冰泉,混合连体超高层结构体系,CN102587692B,2014-07-30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