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晨,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上海市虹口区绿化与市容管理局副局长(挂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名誉高级研究员、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遗产创新技术实验室技术带头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 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投票代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遗产档案科学委员会专家委员、《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编委、2021 年“我们的世界遗产 - 信息技术的变革效应”全球倡议活动亚太区召集人。杨晨副教授主要致力于不同文化和自然背景下世界遗产和风景园林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规划、管理和阐释研究和实践,先后主持或参与以数字遗产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发表数字遗产研究论文40 余篇,承担多项世界遗产地及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规划设计及数字化保护项目。
2023,数享古树——绿色文物数字科普工作营,上海市教育科普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2021-2023,盐城市湿地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国际合作纵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H+ST中国试点项目——盐城黄海湿地世界遗产示范研究;
2022-2023,国家外专局,国家级外传项目: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智能化保护研究;
2020-2021,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资助课题:古典园林假山遗产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2018-202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载窄带宽多光谱相机阵列检定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
2018-2019,同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科交叉项目:新型测绘技术支持下的遗产景观模式识别与可视化;
2018-2019,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三维可视化的上海红色遗迹遗址价值阐释模式研究;
2017-20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办公室,国际合作纵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中国试点项目——湖南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示范研究;
2017-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三维点云数据的遗产景观空间模式识别研究;
2016-2020,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研究;
2016-2017,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贵州安顺鲍家屯乡村文化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6-2017,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项目:基于GIS数据库的中国遗产景观档案数字化研究;
2015-2020,UNESCO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中国试点项目:湖南武陵源世界遗产示范研究;
2011-2015,国家公派博士奖学金研究项目:历史遗产景观的真实性与数字化表现——中澳比较研究;
2010-2011,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清单研究项目:扬州瘦西湖文化景观价值研究——文化景观要素GIS档案集成
数字遗产相关专著
[1]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in the Asia-Pacific, Chapter: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Mapping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their Human-Nature Interac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23
[2] Routledge Handbook of Cultural Landscape Practice, Chapter: Spiritscapes: The First Celestial Mountain in the World,New York: Taylor & Francis/Routledge, 2022;
[3] 《2020-2021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参编;
[4] 《数字化园林遗产图录:扬州何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中英双语),ISBN:978-7-5608-8932-0,2020,第一作者;
[5] 《陈从周造园三章》,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编委。
数字遗产相关学术论文
[1] Chen Yang, Xiaorong Han, Hangbin Wu, Feng Han, Chaoxu Wei, Leigh Shutter, Digit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urface Tex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Rockery based on Point Cloud Visualization: Small-Rock Mountain Retreat, Heritage Science, 2023,11:13.
[2] 吴杭彬,韦朝旭,杨晨*,韩晓蓉,刘春,基于激光点云的园林假山遗产特征定量化评价,园林,2022,39(10):28-35.
[3] 王志茹,杨晨,城市生活遗产视角下上海里弄街区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以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2年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4] 韩锋,郭晓彤,杨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协同,风景园林,2022,29(10):89-94.
[5] 杨晨,韩晓蓉,韦朝旭,吴杭彬,杨晨中国古典园林石峰审美特征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以豫园玉玲珑为例,古建园林技术,2023
[6] 杨晨,韩锋,郭晓彤,数字遗产视角下的古典园林图录方法研究——以扬州何园为例,城市建筑,2023
[7] 杨晨,王志茹,周宏俊,历史建筑遗产“周边环境”更新设计与价值呈现——以上海衡山路国际礼拜堂花园为例,中国园林,2022
[8] Lizhi Lou, Chaoxu Wei, Hangbin Wu, Chen Yang, Cave Feature Extra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from Rockery Point Clouds acquired with Handheld Laser Scanners, Heritage Science, 2022,10:177.
[9] Jing Li, Chen Yang, Yichen Zhu, Fenghan*, How does the World Heritage Sustainable Tourism Programme Guide the Evolution of Rural Landscapes? Landscsape Research, 2023,07:1-14.
[10] Nancarrow, JH., Chen Yang*, Jing Yang, An Emotions-informed Approach for Digital Documentation of Rural Heritage Landscapes: Baojiatun, A Traditional Tunpu Village in Guizhou, China, Built Heritage, 2021, 5(11).
[11] Yang, Chen, Kelly Greenop, Introduction: Applying a Landscape Perspective to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Built Heritage, 2020, 4(2): 1-4.
[12] 郭晓彤,杨晨*,韩锋,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及保护创新,中国园林,2020,36(11):84-89.
[13] 杨晨,韩晓蓉,巴拉瑞特2.0: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遗产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中国园林,2020,36(10):29-34.
[14] Yang, Chen, Feng Han*, A 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Case of Slender West Lake Scenic Area in Yangzhou, China, Built Heritage, 2020, 4(3): pp. 1-14.
[15] Cao, Yujie, Chun Liu, Chen Yang, Yuan Zhou, Mengchi Ai, Pattern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using low altitude UAV-borne remote sensing: multifeatured geospatial data to support rural landscape investigation, docu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20, https://doi.org/10.1016/j.culher.2019.12.013 1296-2074, (SCI, A&HCI).
[16] 杨晨,韩锋*, 美国遗产景观档案系统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中国园林, 2019(6):45-49.
[17] Yang, Chen, Feng Han*, Leigh Shutter, Hangbin Wu, (2019) Capturing Spatial Patterns of Rural Landscapes with Point Cloud,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Doi:10.1111/1745-5871.12381 (SSCI).
[18] Yang, Chen, Feng Han*, Hangbin Wu, Zhuo Chen, (2019) Heritage Landscape Information Model (HLIM): Towards a Contextualised Framework for Digital 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ume XLII-2/W15, 2019,(EI)
[19] 杨晨,韩锋,数字化遗产景观:基于三维点云技术的上海豫园大假山空间特征研究,中国园林,2018(11):20-24.
[20] 任伟,韩锋,杨晨,英国乡村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英国查尔斯顿庄园为例,中国园林,2018(11):15-19.
[21] 杨晨,韩锋,刘春,基于点云技术的乡村景观遗产空间信息记录与可视化方法研究,风景园林,2018(05):37-42.
[22] 韩锋,杨晨*,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探索与创新,城乡规划,2018(6):107-114.
[23] Yang, Chen, Feng Han, Leigh Shutter (2017). Capturing Spatial Patterns of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s with 3D Point Cloud – Case Studies of Tunpu Villages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Conference Proceedings,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Future Visions 2017 Conference, Brisbane, Australia. April 2017.
[24] 杨晨,数字化遗产景观——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实践及其创新性,中国园林,2017(6): 83-88.
[25] Chen Ya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for Docum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unpu Rural Landscapes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Council of Educator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Beijing, China, 26-29 May, 2017, ISBN: 978-0-9853013-4-7.
[26] 杨晨,遗产景观信息模型初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论文集,南宁, 2016:419-423.
[27] Yang, Chen (2016) Extracting Spatial Information of Heritage Gardens from Boundary Paintings based on 3D Mapping Technologie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rchaeology, Computer Graphic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Valencia (Spain), Sept 2016.
[28] Yang, Chen, Jeannie Sim, & Gillian Lawson (2016) Deciphering Historic Landscapes: A Case of Slender West Lake in Yangzhou, China, Landscape Research, 41(1):95-112 (SSCI).
[29] Yang, Chen, Feng Han (2015). A GIS-Based Approach for Heritage Landscape Assessment and Conser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Symposium of Digit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47-56.
[30] Yang, Chen (2015) Using an ‘Interpretative Model’ for Contextual Design of Heritage Landscape Database: The Case of St Helena Island National Park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Geographical Research, 53(3):321-335 (SSCI).
[31] Yang, Chen, Gillian Lawson, Jeannie Sim (2015) Digitisation of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s in China, Conference proceedings, ISPRS Annal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ume II-5/W3, 2015.
[32] 韩锋,杨晨,李泓,国际趋势与地方应对——亚太遗产中心将在中国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项目,世界遗产,2015, 7: 104-105.
[33] Yang, Chen (2014) Using a Multi-Purpose GIS to Integrate Intangible Heritage into Cultural Landscape Management.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COMOS General Assembly and Scientific Symposium, Florence, Italy.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