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曹湛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11-07 导师主页
曹湛 助理教授 硕士生导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乡规划学
城市网络,城市大数据,城市创新网络,区域与城市空间发展
1989caozhan@tongji.edu.cn

曹湛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同时获得比利时根特大学经济地理理学博士与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工学博士,师从Ben Derudder教授和彭震伟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网络、城市创新体系、创新空间和复杂网络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专注于利用多源大数据分析和理解区域与城市空间发展,重点研究区域城市网络的演化机制、外部效应和协同韧性。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主要专注于从不同尺度、不同维度,利用不同测度方法,从不同学科跨度研究立足本土的城市创新理论与实践应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优秀论文奖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软科学项目和欧盟ESPON青年科学基金。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上海市科委软科学项目,《大变局下上海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演变趋势与韧性机制——基于“技术合作”与“技术组合”的双重视角》,项目编号:24692102600,2024.6-2025.5, 10万, 项目主持.

2) 同济大学文科原创项目,《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演化规律、理论解释框架与协同规划方法论》,项目编号:22120240576,2024.7-2026.8, 10万, 项目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三角区域创新知识网络演化研究:结构特征、创新绩效与形成机制》,项目编号:52008298,2021.1-2023.12,24万, 项目主持.

4)上海市科委软科学项目,《上海在全球城市创新网络中的演化特征——基于“知识网络”的新视角》,项目编号:23692116700,2023.3-2024.2,5万, 项目主持.

5) 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跨城知识网络演化研究:基于G60科创走廊和弗芒钻石区域的对比分析》,项目编号:G2022133021L, 2022.1-2023.12, 30万,中方项目主持.

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7批面上资助,《长江经济带跨城创新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区域差异及规划响应》,项目编号:20220M671229,2020.7-2022.6,8万, 项目主持.

7)ESPON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Scientific Grant, 《Beyond ‘interurbancollaboration networks’: examining the geography of ‘interurban knowledgenetworks’ of the European Union》, EE/SO4/180/2021,2021.10-2022.9, 8千欧, 项目主持.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SCI/SSCI:

[1]     Cao Z, Derudder B*, Dai L*, & Peng Z. (2022) Buzz-and-pipeline’ dynamics in Chinese science: The impact of interurban linkages on cities’ innovation capacity. Regional Studies, 56(02), 290-306. (JCR ranking: Q1; 2020 IF:4.672)

[2]     Cao Z, Li Y*, Dai L. (Accepted). Chinese cities in global networks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and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Growth and Change. (JCR ranking: Q1; 2020 IF: 4.204)

[3]     Cao Z, Derudder B, Dai L*, & Peng Z. (2022). An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ities in glob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 ZFW-Advances in Economic Geography. Doi: 10.1515/zfw-2021-0039. (JCR ranking: Q3; 2020 IF:1.732)

[4]     Dai L, Derudder B, Cao Z*, & Ji F. (2022) Examining the evolving structures of intercity knowledge networks: the cas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 Doi: 10.1080/12265934.2022.2042365. (JCR ranking: Q2; 2020 IF: 2.242)

[5]     Cao Z, Derudder B*, & Peng Z. (2020). Interurba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networks across Chinese city-region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Doi: 10.1177/0308518X20938381. (JCR ranking: Q2; 2020 IF:1.389)

[6]     Cao Z, Derudder B*, & Peng Z. (2019).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proximity in interorganization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the case of medical sciences research network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98, 1903-1924 (JCR ranking: Q1; 2020 IF:2.858)

[7]     Cao Z, Derudder B*, & Peng Z. (2018). Comparing the physical, functional a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region through the lens of inter-city networks. Cities, 82, 119-126. (JCR ranking: Q1; 2020 IF:5.835)

[8]  Derudder B*, Cao Z, Liu X, Shen W, Dai L, Zhang W, ... & Taylor P J. (2018). Changing connectivities of Chinese citi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2010–2016.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8(2), 183-201. (JCR ranking: Q3; 2020 IF:2.892)

[9]  Cheng L, Chen X, Yang S, Cao Z, Vos J D, Witlox F. Active travel for active ageing in china: the role of buil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9, 76, 142-152. (JCR ranking: Q1; 2020 IF:4.986)

[10]  Qixuan Wang, Jie Ren, Simin Yan, Zhan Cao, Yao Cheng. Do th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Foster Urban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of China. Land, 2023

CSCD/CSSCI

[1]     戴靓, 丁子军, 马海涛, 曹湛*, (2024). 王瑞霖.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的空间关联与演化动力. 地理学报, 79(6): 1503-1520.

[2]     戴靓, 王瑞霖, 曹湛*, 丁子军, 郑慧彬. (2024). 中国城市信息网络的主干结构与影响机制. 人文地理, 39(3): 133-122.

[3]     王启轩, 任婕, 曹湛*. (2024). 上海大都市圈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蜂鸣—管道”视角.经济地理, 44(01), 107-117.

[4]     曹湛, 李卓欣*, 戴靓, 彭震伟. (2023). 大变局下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再审视:基于“知识合作”与“知识组合”的双重视角. 城市规划学刊, (6): 37-46.

[5]     曹湛, 李迎成*, 戴靓. (2023). 全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与科研合作网络的结构差异与内在机制. 世界地理研究, 32(5)1-17.

[6]     戴靓, 丁子军, 曹湛, 吴康*, 王瑞霖. (2023) 长三角地区城市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力. 资源科学, 45(05), 1006-1019.

[7]     曹湛, 戴靓, 吴祖泉*, 周麟. (2023). 城市技术网络的概念内涵与分析框架. 地理研究, 42(09),

[8]     戴靓,曹湛*,马海涛,纪宇凡. (2023). 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的影响机制. 地理学报, 78(02), 334-350.

[9]     曹湛, 戴靓*, 杨宇, 彭震伟. (2022). 中国城市知识合作模式及其对知识产出的影响:基于“蜂鸣—管道”模型思想和假设的实证. 地理学报 , 77(4), 960-975.

[10]  曹湛, 戴靓*, 吴康, 彭震伟. (2022). 全球城市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结构特征与驱动因素. 地理研究, 41(4), 1072-1091.

[11]  曹湛, 朱晟君*, 戴靓, 彭震伟. (2022).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的影响——基于江浙沪医学科研机构的微观实证. 地理研究, 41(09), 2531-2547

[12]  曹湛, 彭震伟*. (2021). 崛起的全球创新中心: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演化特征. 城市规划学刊, (05), 23-31.

[13]  曹湛, 彭震伟*. (2021). 国三大城市群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研究: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 城乡规划, (05), 50-61.

[14]  戴靓, 曹湛*, 朱青, 殷亚若. (2021). 中国城市群知识多中心发展评价. 资源科学, 43(05): 886-897.

[15]  戴靓, 纪宇凡, 张维阳*, 曹湛, 李洋. (2021) 长三角知识合作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合著科研论文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30(12), 2833-2842.

[16]  戴靓, 曹湛, 张维阳, 吕立刚*. (2020). 多重空间流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9(06), 1280-1289.

[17]  曹湛, 彭震伟*. (2017). 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区域属性与网络的关联性——以上海和长三角为例.经济地理, 37,1-11.

[18]  曹湛, 彭震伟*, 毕胜. (2016).“城市企业主义”:一个转轨期我国城乡空间现象的分析视角. 现代城市研究, 10, 79-86+101.

[19]  曹湛, 曾坚. (2014). 基于防灾安全理念的填海造城规划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07, 31-38.

[20]  曹湛, 曾坚, 王峤. (2013). 基于智慧技术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及构建方法.建筑学报, (S2):97-101.

著作章节:

[1] 彭震伟, 曹湛, 赵小艳. (2018). 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路径、现实特征和未来挑战.韩笋生 (), 健康的未来城市. 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

会议论文:

[1]  Cao Z. (2015). “Inter-urban Competition” and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A Perspective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Space Rescaling Process since 1978. BOOK OF PROCEEDINGS 29th Annual AESOP 2015 Congress Definite Space – Fuzzy Responsibility, 1343-1258.

[2]  曹湛. (2015). 基于对应分析的长三角城镇群多中心网络互补的多尺度研究.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3]  曹湛. (2015). “多中心城市”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辨析、比较及延伸讨论.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4]  叶凌翎, 曹湛, 岳俞余. (2016).论北上广深外资企业属性与其在GaWC175排名的关联.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报告:

[1]  曹湛.本地技术基础与外部合作网络的融合研究. 2023. 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暨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东莞。

[2]  曹湛.合作网络、技术网络及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欧盟大都市区的实证. 2022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线上

[3]  曹湛.“合作—技术”双重网络嵌入视角下城市创新外部性研究. 第二届城市网络青年学者论坛,下一个20年:城市网络研究的挑战与突破,线上

[4]  曹湛.超越创新合作网络——创新知识网络作为理解创新地理的新视角:基于专利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2首届世界地理大会,线上

[5]  曹湛.基于“蜂鸣—管道”模型的中国城市知识合作模式及其对知识产出的影响. 2022首届世界地理大会,线上

[6]  曹湛.超越城市合作网络:城市知识网络的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和研究展望. 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2022学术年会,线上

[7]  曹湛.合作网络VS知识网络:中国城市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 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南京, 中国, 2021.

[8]  曹湛.超越合作网络:知识网络的概念内涵、构建方法和研究展望. 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上海, 中国, 2021.

[9]  曹湛.中国城市知识合作模式及其对知识产出的影响:基于“蜂鸣—管道”模型思想和假设的实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校庆报告会(博士后专场), 上海, 中国,2020

[10]  Cao Z. The impact ofinterurban linkages on cities’ innovation capacity: the case of Chinese cities.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Forum on Urban Network and Polycentric Development.Guangzhou, China, 2019

[11]  Cao Z. Comparing thephysical, functional a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city-region through the lens of inter-city networks.2018, Regional StudiesAssociation: Symposium on the Future of Urban Network Research. Brussels,Belgium, 2018 

[12]  Cao Z. Correlationbetween “Attributes and Network” of Global City and Global City-Region—A Caseof Shanghai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Symposium of young career researcher ofGhent University. Ghent, Belgium, 2018

[13]  CaoZ. “Inter-urban Competition” and “Urban Entrepreneurialism”—A Perspective ofChina’s Urban and Rural Space Rescaling Process since 1978. 29th Annual AESOP.Prague, Czech Republic, 2016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