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龙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MIT联合培养,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研究方向聚焦大数据与智能规划技术、网络社会与城乡发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多项课题。在SCS、IJGIS、Cities、TRD、EPB、城市规划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所有英文一作通讯论文全部发表于JCR一区期刊。具备较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申请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3项。获2024年中国知网TOP1%高被引学者、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专委会年会优秀论文、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奖项,开发SimPlan智能规划系统并应用在十余个国土空间规划项目。
我的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与城市模型、智能规划理论与技术、网络社会与城乡发展、国土空间绩效评价。重点关注应用大数据、经典城市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城市与规划问题,同时也对新技术影响下的城市与规划的新变化、新趋势、新问题比较感兴趣。我的博士论文《上海城市中心体系研究:基于新理论框架和大数据的实证探索》采用大数据分析了当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新变化并提出了新的理论解释。主要成果可见[12]、[14]、[16]等论文。
近期研究重点关注:(1)开展覆盖全国的高精度信息感知与应用,系统构建训练集,运用深度学习技术识别提取全国用地地类、三维建筑等信息,基于识别结果开展全国尺度国土空间绩效评价和城市模拟应用。(2)开发面向实践需求的智能规划模拟评价系统SimPlan,集成经典城市模型和深度学习技术,基于总规、详规中的用地方案模拟城市活动,实现方案诊断并支撑规划优化,目前已经应用在多项规划项目中(一个相关的演讲可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m4y1K7gZ)。(3)智能规划理论建构。此外,我也在开展大小数据结合的空间结构分析、时空行为规划应用、大尺度共享出行优化建模、规划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教学课程主要包括:《规划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生课程)、《城市分析方法》、《城乡规划原理B》等,未来拟开设本科生课程《基于Python的空间分析与建模》。《规划定量分析方法》系统讲解从x到y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回归进阶、聚类与数据挖掘、因果分析、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技术原理讲解与上机应用,欢迎选课。
欢迎对我的研究方向有兴趣、有一定基础、愿意学习新技术的同学联系:yanlongxu@tongji.edu.cn
[1] 2023- 2024,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课题,智能规划模拟评价系统开发与应用(KY-2023-YB-B01),主持
[2] 2023.1-202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 “本地—非本地”理论视角下大都市中心体系的功能构成模式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以上海为例(52208074), 主持
[3] 2022.11-2025.11,“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土空间优化与系统调控理论与方法”子课题,国土空间形流相生多系统协同调控理论(2022YFC3800801), 主持
[4] 2021- 2023, 同济大学自主原创基础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面向智慧共享出行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基于多源数据和共享图模型的探索(22120210541),主持
[5] 2021- 2022,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课题,基于深度学习和高精度卫星影像的建筑识别与变化评估方法研究(KY-2021-YB-A02),主持
[6] 2021-01-01 至 2024-1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基于空间绩效情景模拟的城市布局方案评价方法研究(52078352), 参与
[7] 2020-01-01 至 2023-12-31, 57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城市居民时间利用行为的特征、模式与影响机制研究(41971206), 参与
[8] 2018-01-01 至 2021-12-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行为空间结构与模式研究(41771170), 参与
[1] 张尚武*, 晏龙旭, 王德, 等. 上海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路径探析——基于人口分布情景的分析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6):12-19. 【CSSCI】
[2] 晏龙旭, 张尚武, 王德*, 等. 上海城市生活中心体系的识别与评估[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6):65-71. 【CSSCI】
[3] 钟炜菁, 王德*, 谢栋灿, 晏龙旭. 上海市人口分布与空间活动的动态特征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J]. 地理研究, 2017,36(5):972-984. 【CSSCI】
[4] 晏龙旭*. “均质化-再集聚”:互联网影响下餐饮业空间布局新特征——基于上海内环开放数据的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4):113-119. 【CSSCI】
[5] 王德*, 顾家焕, 晏龙旭. 上海都市区边界划分——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J]. 地理学报, 2018,73(10):1896-1909. 【CSSCI】
[6] 谢栋灿, 王德*, 钟炜菁, 晏龙旭. 上海市建成环境的评价与分析——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J]. 城市规划, 2018,42(10):97-108. 【CSSCI】
[7] Longxu YAN, De WANG *, Shangwu ZHANG, Dongcan XIE. Evaluating the multi‑scale patterns of jobs‑residence balance and commuting time–cost using cellular signaling data: a case study in Shanghai [J]. Transportation. 2019, 46(3): 777-792. (doi.org/10.1007/s11116-018-9894-3) 【SCI,中科院2区】
[8] Tianren YANG, Ying JIN, Longxu YAN, Pei PEI *. Aspirations and realities of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Insights from multi-source data into the emerging urban form of Shanghai[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Urban Analytics and City Science. 2019, 46(7): 1264-1280. (doi.org/10.1177/2399808319864972) 【中科院3区】
[9] Longxu YAN, Duarte Fabio *, De WANG, Siqi ZHENG, Carlo RATTI.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air pollution on social activity in China using geotagged social media check-in data[J]. Cities. 2019, 91: 116-125. (doi.org/10.1016/j.cities.2 018.11.011 )【SSCI,中科院1区】
[10] 殷振轩, 王德*, 晏龙旭, 等. 重庆市中心城区生活中心的识别与评估[J]. 规划师, 2019,35(07):77-83. 【CSSCI】
[11] 晏龙旭, 任熙元, 王德*, Carlo Ratti. 范式转换:共享机动性及规划和治理响应[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4):63-69. 【CSSCI】
[12] 晏龙旭, 王德*, 张尚武. 城市中心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39(09):1576-1586. 【CSSCI】
[13] Longxu YAN, Xiao LUO, Rui ZHU, Paolo SANTI, Huizi WANG, De WANG, Shangwu ZHANG, Carlo RATTI. Quantifying and Analyzing Traffic Emission Reductions from Ridesharing: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20,89:102629. 【SCI/SSCI,中科院1区】
[14] Longxu YAN, De WANG*, Shangwu ZHANG, Carlo RATTI. Understanding urban centers in Shanghai with big data: Local and non-local function perspectives[J]. Cities, 2021, 113: 103156. 【SSCI,中科院1区】
[15] Senqi YANG, Wenken TAN*, Longxu YAN, 2021, Evaluating Accessibility Benefits of Opening Gated Communities for Pedestrians and Cyclist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Sustainability, 2021, 13(2): 598. 【中科院3区】
[16] 晏龙旭. 流空间结构性影响的理论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21(05): 32-39. DOI:10.16361/j.upf.202105005. 【CSSCI】
[17] 晏龙旭,王德*,张尚武,殷振轩,谭文垦. 国际大都市中心体系规划的经验与借鉴——基于五个案例城市的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 2022,37(02):88-96. 【CSSCI】
[18] 王德*,朱礼才淇,晏龙旭. 移动网络使用特征及其虚实空间联动性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3(01):56-66+77. 【CSSCI】
[19] 晏龙旭,涂鸿昌,王德*,张尚武,刘骝,张雨迪,张扬帆,王勇. 基于深度学习的建筑识别技术在城市体检中的应用[J].上海城市规划, 2022 (01):39-46. 【北大核心】
[20] 晏龙旭,张尚武,王德*.集聚经济、新型城镇化与规划改革[J].城市发展研究, 2022,29(12):5-11. 【CSSCI】
[21] 陈子浩,胡杨,王德*,晏龙旭.欧洲城市时间政策的主要议题及相应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11):89-96. 【CSSCI】
[22] Longxu YAN, Yishu WANG*, De WANG*, Shangwu ZHANG, Yang XIAO. A new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urban employment centers with big dat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23,37(5): 1180-1207. 【SCI/SSCI,中科院1区】
[23] 胡杨, 陈子浩, 王德, 晏龙旭, 焦健. 城市时间政策的西欧经验与启示:实践评述、发展脉络与行动框架[J/OL]. 国际城市规划, 2023在线首发: 1-18. DOI:10.19830/j.upi.2022.449. 【CSSCI】
[24] Longxu Yan, Rui Zhu*, Mei-Po Kwan, Wei Luo, De Wang, Shangwu Zhang, Man Sing Wong et al. Estimation of urban-scale photovoltaic potential: A deep learning-based approach for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building models from optical remote sensing imagery[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3, 93: 104515. 【SCI/SSCI,中科院1区】
[25] 晏龙旭,陈君南,张尚武*,李欣,殷振轩,窦寅.面向空间绩效的规划模拟与评价:以上海市虹桥主城片区单元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23, (05): 37-44. DOI:10.16361/j.upf.202305005. 【CSSCI】
[26] 徐刚,王德,晏龙旭*,沈正平.西方世界城市网络的理论、方法和议题[J].地理科学进展, 2024,43(01):179-189. 【CSSCI】
[27] 殷振轩,王德,张扬帆,晏龙旭*.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五个新城独立性动态特征与趋势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 2024,(01):66-72. 【北大核心】
[28] 涂鸿昌,晏龙旭*,王德,胡杨,骆晓.时空行为视角下上海市早高峰拥堵的形成模式与规划应对[J].上海城市规划, 2024,(02):31-38. 【北大核心】
[29] 徐刚,王德,晏龙旭*.国外世界城市网络实证研究的进展、挑战与展望[J]. 国际城市规划, 2024, 39(05):52-60. DOI: 10.19830/j.upi.2022.255. 【CSSCI】
[30] 晏龙旭,张尚武*,王颖,等.面向空间布局优化的智能规划系统与应用[J].城市规划, 2024, 48(10):26-35. 【CSSCI】
[31] 蔚丹,晏龙旭*,王德,等.2000~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定居地选择偏好演变及规划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 2024, 31(10):29-38.【北大核心】
[32] 陈君南,晏龙旭,王德,等.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供需匹配质量精准评价[J]. 上海城市规划, 2024(06):56-63. 【北大核心】
[33] 陈君南,晏龙旭,曹湛,等. 基于大小数据融合的上海外来商务活动识别及时空特征研究,地理学报(已录用)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