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传媒学院-杨晓林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5-04-08 导师主页
杨晓林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艺术与传媒学院
戏剧与影视
影视动画史论及批评,编剧研究及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及神魔小说创作
1063781979@qq.com

博士招生专业

1
戏剧与影视
2025
1
学术型博士
影视动画史论及批评
2
戏剧与影视
2025
1
专业学位博士
影视创作

硕士招生专业

1
戏剧与影视
2025
2
学术型硕士
影视史论及批评
2
戏剧与影视
2025
2
专业学位硕士
影视编剧及创作

         杨晓林,陕西宝鸡人,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后。动画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城市中国广电媒体联盟顾问,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评审专家。山西省文联决策咨询顾问,宝鸡市现代文学学会荣誉会长等。曾挂职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副局长。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叙事理论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文化部)《吉卜力工作室动画创作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及接受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好莱坞动画电影研究》等12项。

      发表论文、影评和剧本200多篇(部),出版专著及教材18部。编剧和担任剧本改编的有40集历史剧《大秦直道》和电影《先驱者》《生死诺言》《李白之梦断长安》《守护灵魂》《HURRY!HURRY!蛮大人》《梨花仙子追爱记》《洪泽湖》《毒殇》《郭子仪》等。编剧电影被选建党90周年15部重点献礼片,获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等。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课题

1.主持上海市教委2006年课题《DV数码电影制作技术与市场化研究——以中国新生代电影为例》;批准号:A.10-0127-06-801

2.主持2007年中国博士后第41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动画大师宫崎骏研究》;编号:20070410670

3.主持2008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好莱坞动画电影研究》批准号:08JC760018;结项证书编号:2012JXZ1380

4.主持2014年上海文艺人才基金项目《美影“三剑客”和美术片的不解之缘》(2014年6月1日-2015年6月30日)

5.主持2015年度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吉卜力工作室动画创作及其在中国的接受研究》立项批准号:15DC25.编号:艺规结字[2018]202号。

6.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批准号:19ZDA333)子课题《全媒体语境中中国动画学派的艺术本体重建研究》负责人。

7.主持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动画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叙事理论创新研究》立项批准号:23BC051。

主持校内课题

1.主持2005年上海大学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课题《中日美动画编剧艺术比较研究》。

2.主持2013年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 《艺术与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起止年限2013.6-2014.12)。

3.主持201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项目《中日美动画电影比较研究》(编号:20141877; 2014.6-2016.6)。

4.主持2014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项目《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编号:2014JCJS008.

5.主持2015年同济大学“985工程”专项资金科研经费资助项目《中国微电影研究》。

6.主持同济大学2017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中国电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7.主持2018(13)同济大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画意摄影>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代码:0600104077。

8.主持2020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融媒传播与动画叙事》。

9.主持2021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融媒传播与动画叙事》。

10.主持2023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融媒传播与动画叙事》。

11.主持2024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融媒传播与动画叙事》。

12.主持202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类型电影与中国文化》,项目编号:22120240527。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著作

1.专著《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2007年获上海市第20次社科学术基金资助,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2.专著《从比较文学到比较电影与动画研究》(国际华文出版社2009年3月)。

3.专著《动画大师宫崎骏》(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金 编号:20070410670,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重印多次)。

4.专著《好莱坞动画电影导论》(获同济大学人文社科高水平著作计划项目资助,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5.专著《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被台湾及香港社购买版权)。

6.专著《微电影艺术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4月。

7.专著《动画大师王树忱、阿达与詹同》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杨晓林、彭俊、符攀婵著)上海文艺人才基金项目,获同济大学高水平著作基金资助。

8.专著《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中国电影出版社2025年出版。

9.专著《吉卜力工作室动画创作研究》完稿,2023年待出版。

 

主编教材

1.主编《世界影院动画精品解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2.主编《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3.主编《影视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4.主编《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5主编《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6.编著《当代热播电视剧读解》(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7.主编《读电影•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品鉴》(1929—1959)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8. 主编《读电影•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品鉴》(1960—1990)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9.主编《读电影•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品鉴》(1991—2011)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10.主编《影视鉴赏》(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12月。

11.主编《影视鉴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参与撰稿 

1.参与译著《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大卫·鲍德维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参与撰稿《不一样的景观:港台电影研究》(周斌主编,东方中心2009年8月)。

3.参与撰稿《中国电影精品读解》(张阿利、曹小晶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参与撰稿《影视鉴赏教程》(第十章动画片,25000字)(李亦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剧本、散文及创作谈 

1.《我的八部影视剧本创作》《中国作家》2017(2)。6000字。

2.电影剧本《Hurry!Hurry!蛮大人》《中国作家》2017(3)。3万字。

3.电影剧本《梨花仙子追爱记》发表于《中国乡土影视文学创作回顾、反思与前瞻》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4万字。

4.《优秀剧本的性格是“这一个”》《文艺报》2018年12月5日。

5.电影剧本《洪泽湖》《中国作家》2019(2)。3万字。

6.电影剧本《郭子仪》《中国作家》2023(9)。4万字。

7.《<郭子仪>创作札记: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中国作家》2023(9)。3000字。

8.电影剧本《五卅,五卅!》《中国作家》2024(5)。4万字。

 

论文及影评

文学研究

1《“美丽的日本”与“暧昧的日本”——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创作比较》《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2《理想国·大同世界和小康社会——论柏拉图和孔子的政治理想》《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社会科学专辑。3《“自我不是自己家里的主人”——以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对<棉被>的再思考》《语言文化教育研究》2001(3)。4《神话-原型批评刍议》《钦州师专学报》2001(4)。5《质疑和解构欧洲中心主义——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阅读与写作》2001(11)。 

6《质疑,解构,能否颠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悖谬、误读、误用与滥用》《伊犁师院学报》2002(1)。

7《梁实秋真是“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吗?——对古典主义兼及新人文主义的重新解读》《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研究生专刊。8《集体无意识与文本阐释的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研究生专刊。9《梁实秋“以理制欲”二元人性论的历史探源》《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0《实证主义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缘起——卡雷和基亚的历史功绩》《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3)。

11《论“萧红体”小说的“另类”<马伯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4)。   

12《论新写实小说对现实主义宏大叙事的独特解构》《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5)。

13《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艺术手法探微》《名作欣赏》2005(5)。

14《“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我”的镜像——戴望舒<雨巷>新解》《名作欣赏》2006(4)。

15《<此生此地>:一部动人心怀的乡村书》《宝鸡日报》2017年5月11日。

16《新疆诗人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诗歌的美学风格论》《民族文学研究》2020(6)。

 

影视研究

1《文学的尴尬与小说的出路》《小说评论》2004(5)。

2《形式压倒内容时的辉煌与尴尬——尘埃落定论<英雄>》《阅读与写作》2003(7)。

3《<英雄><天地英雄><武士>比较论》《电影评介》2003(12)。4《给未愈的民族伤口上再搁点盐——当代影坛日本鬼子形象浅析》《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5《新生代电影的常规之变——<我和爸爸>对社会另类和边缘人的另一种描述》《电影文学》2004(9)。

6《<手机>:冯小刚式的真诚与残酷》《当代文坛》2004(5)。

7《<2046>: 碎片式的记忆和后现代情感表达》《电影新作》2005(1)。

8《从<英雄>到<十面埋伏>:重“武”轻“侠”再铸辉煌与尴尬》《电影文学》2005(3)。

9《论新生代导演的西部题材电影》《电影艺术》2005(4)。

10《<千里走单骑>:张艺谋电影的常规之变》《电影新作》2006(2)。

11《<七剑>与<七武士>之比较》发表于《重庆评论》2006(2)。

12《拜金时代的精神救赎——论第六代导演路学长及新作<租期>》《电影新作》2006(5)。

13《女权主义姿态下操持着男性话语的女性——<无穷动>中女性形象刍议》《电影文学》2006(6)。

14《<满城尽带黄金甲>:华美的回归》《时代文学》(双月学术版)2007(1)。     

15《从比较文学到比较电影——比较电影学科建构刍议》《学术论坛》2007(2)。

16《现代儒者的困惑与理性反思——杨德昌电影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3)。(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7(10)全文转载)。17《论中国史诗性大片和魔幻电影的创作——以<无极>》为例》《电影评介》2007(6)。18《DV作品的文化解读》《电影文学》2007(14)(与许建合写)。19《新神话主义旗帜下的魔幻电影初探》《电影文学》2007(15)(与陈坤合写)。

20《中国第六代电影的电影史意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2)(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11)全文转载)。

21《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林——评狄其安教授<电影中的音乐>》《上海音讯》2009年3月25日(与王婷娟合写)。

22《论杨德昌电影中长镜头和有源声音》《当代文坛》2009(1)。

23《回归主流与游戏狂欢:中国新生代电影的转型》《理论与创作》2009(5)。24《从边缘到主流:贺岁电影的渊源与现状》《主人》2010(1)。

25《电影批评“唱同一首歌”的现象与反思》《上海采风》2010年2月(合写)。

26《论中国新生代电影纪实美学风格的西方渊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3)。(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1(3)全文转载。

27《论中国青春励志电视剧的创作——以<奋斗>为例》《电影文学》2010(4)。

28《1997版<天龙八部>的主题与剧作分析》《电影文学》 2010(9)。

29《黑色电影的西方渊源及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的影响》《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11月。 

30《论中西电影美学的流变与中国“新纪实影戏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年。

31《对中国大片新媚俗主义策略的思考》《电影新作》2011(2)。

32《贺岁档电影的喜与忧——以<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赵氏孤儿>为例》《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上)。

33《灾难片的叙事模式与忧患意识》《主人》2011(5)。(K)第202号。

34《<郎在对门唱山歌>:诗意而残酷的女性主义》《天天新报》 2011-06-17 。

35《论市场需求与中西电影美学的嬗变》《同济大学学报》2011(6)。

36《1920年代信仰:救国救民一个“急”字》《人民论坛》2011年7月。

37《以新颖的叙事方式诠释“五卅运动”――评献礼影片<先驱者>》《文汇报》2011-07-08。

38 《批评家的苦衷与滞后的电影批评》发表于《人民论坛》2011年9月(下)。 

39《从神化到人化——谈主旋律电影的人物塑造》《同济报》2011-10-15(与丁真真合写)。  

40《<金陵十三钗>:一部过于“主旋律化”的电影》《主人》2012(1)。(K)第202号

41《寻地域文化之根辟电视研究新路——评张阿利教授<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

42《马俪文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2)。

43《<星星的孩子>:“有话要说”的诚意之作》《电影新作》2012(2)。

44《主旋律电影人物审美比较论》《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45《中国复仇电影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4)。

46《华语散文电影的历史流变及美学特征》《民族艺术研究》2013(6)。

47《微电影的特征、分类及传播》《民族艺术研究》2015(2)。

48《中西灾难片比较论》《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

49《<一步之遥>:驳杂的后现代文本》《电影研究》2015(3)。

50《<狼图腾>:跨文化制作之“橘逾淮为枳”》《艺苑》2015(6)。

51《<盗墓笔记>:博采众长后追求“奢华而不平庸”》《新民晚报》2016年9月3日。

52《<盗墓笔记>:民族奇幻片的类型自觉与类型超越》《电影新作》2016(5)。 

53《上海黑帮片对人性的演绎和突破》《上海艺术评论》2017(1)。

54《海南影视与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建构与宣传》2017年。

55《当下微电影研究中的问题之辩》王德胜、宋士聪主编《微时代的美学》中国社会科学社2017年。

56《当下主旋律影视的叙事问题——以<人民的名义>为例》《汕头大学学报》2017(8)。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7(12)全文转载(与刘文博合写)。

57《<大明王朝1566>:“雄猜之帝”治国与“偏执之臣”反腐》《上海艺术评论》2018(1)。

58《论中国西部电影的苦难叙事范式及悲剧意识》《东方丛刊》2018(1)。

59《当手机像一枚炸弹时——观意大利影片<完美陌生人>》《新民晚报》2018年7月8日.

60《对主旋律影视“民族复仇”式“爱国主义”的反思——以<战狼2>为例 》《汕头大学学报》2018(8),第5-10页。

61《<暮雪谣>:探骊得珠的科普微电影典范之作》《新疆艺术》2018(5)(与刘文博合作)。

62《<蚁人2:黄蜂女现身>:量子空间与超级英雄》《新民晚报》2018年09月09日。A18.

63《多重人格悬疑片<无双>:用羊狠狼贪包裹玻璃心》《新民晚报》2018年10月14日。

64《<流浪猫鲍勃>:人先自救而后天救之》《新民晚报》2018年11月11日。

65《<密室逃生>:致那些必须逃离的瞬间》《新民晚报》2019年2月17日。

66《<阿丽塔:战斗天使>:炫技大于人文内涵》《新民晚报》2019年3月3日。

67《<微电影编剧>的价值及我的“新学院派电影批评”观》《新疆艺术》2019(3)。

68《<波西米亚狂想曲>:摇滚巨星“龅牙叔”的“另类人生”》《新民晚报》2019年4月7日。

69《金庸小说影视改编暨武侠影视创作研讨会综述》《电影新作》2019(2)(与周艺佳合写)。 

70《<大江大河>:“改革开放史”的教科书》《浦江纵横》2019(2)。

71《<复仇者联盟4>:后现代与奇幻叙事》《新民晚报》2019年5月19日。

72《微电影的定义之辩》《民族艺术研究》2019(3)。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9(8)全文转载。

73《武侠精神中的家国情怀不能干涸》《文艺报》2019年6月19日(与陈曼青合写)。

74《网络大电影的叙事嬗变及制胜之道》《人民论坛》2019年6月(下)。

75《新世纪以来中国悬疑电影创作论》《上海艺术评论》2019(3)。 

7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亡灵讲国史,偶然更吊诡》《中外军事影视》2019(8)。

77《以夏衍为旗手的编剧队伍是中国电影的脊梁》《文艺报》2019年10月9日。

78《<我和我的祖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新民晚报》2019年10月13日。

79《超级装备,大国重器:三年38个城市记录中国“硬实力”》《人民网》2019年10月25日。

80《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文学创作的历史与现状研讨会综述》《电影新作》2020(1)。  

81《<囧妈>:“囧途系列”的非正常之旅》《中国艺术报》2020年3月23日.

82《<长安十二时辰>:历史的“IP化”创作与“热剧化”改编》《上海艺术评论》2020(3)。

83《新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乡土叙事与精神力量》《中国艺术报》2020年6月17日。

84《传染病灾难片的反类型叙事及叙事伦理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20(4)(与孙蔚青合写)。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21(2)全文转载。

85《“伪装者”背后的真实历史究竟如何?这部纪录片揭开历史的波诡云谲》《文汇报》2021年1月28日。

86《中国科教电影的类型化创作初探》《科普创作》2021(1)(与吴丽娜合写)。

87《回环式叙事结构电影论》《当代电影》2021(4)。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21(6)全文转载(与陈曼青合写)。

88.《<觉醒年代>:建党前文化名流的“思想交锋史”》《上海艺术评论》2021(3)(与丁小楹合写)。

89《“他就是柳青!”》《新民晚报》2021年6月21日。

90《2020年上海电影艺术发展报告》载《2020年上海艺术发展报告》2021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91.《“偶像崇拜”与“粉丝文化”》《新民晚报》2021年9月10日。

92《<长津湖>:美则美矣,未尽善矣》《上海艺术评论》2021(6)。

93《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创伤叙事》《电影艺术》2022(2)。

94《冰鞋,划出民族复兴的足迹——观冬奥组委特许授权电影<我心飞扬>》《光明日报》2022年3月11日。

95《<人生大事>:苦情叙事尝“甜头”》《新民晚报》2022年7月31日。

96《破晓东方:内涵丰赡的宏大叙事》《上海采风》2023(1)(与任莹莹合写)。

97《影视人物弧线论》《上海艺术评论》2023(2)。

98《中国电影叙事问题及理论创新—2022年第六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研讨会综述》《民族艺术研究》2023(2)(与苗宁合写)。

99《国产悬疑喜剧片跨类型叙事探微》《视听理论与实践》2023(3)(与孟书宇合写)。

100《论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电影的叙事美学》《四川戏剧》2023(3)。

101《<狂飙>:直面盛世痼疾,剖解畸变枭雄》《新民晚报·夜光杯》2023年5月6日。

102.《<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叙事得失管窥》《上海艺术评论》2023(5)。

103.《奴役、抗争与平等:科幻电影中的人与机器人关系论》《电影文学》2023(14)(与彭俊合写)。

104《沪产电影(2014年-2024年)创作论》《上海艺术评论》2024(5)(与李泽欣合写)。

105《<好东西>:新写实电影呈现当代都市青年情感生活新面貌》《中国艺术报》2024年11月22日(与李欣泽合写)。

106《抗美援朝题材影视的禁忌破冰与人物蜕变——以<能文能武李延年>为例》《汕头大学学报》2024(9)(与王帅帅合写)。

 

  动画研究      

1《<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对中国动画业的启示》《电影艺术》2006(2)。

2《对影院动画发展的思考》《新视觉艺术》2006(4)。

3《论宫崎骏的生态观和人文困惑》《电影评介》2006(9)。

4《影视动画课教学改良刍议》《福建高教研究》2007(1)。  5《<魔比斯环>:探索中国影院动画的新模式》《中国动画》2007(3)。

6《高校数码影视、动画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电影评介》2007(20)(与杨恩慧合写,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1)全文转载)。

7《宫崎骏与欧洲动画的渊源——兼论法国动画分水岭<国王与小鸟>对宫崎骏的影响》《电影文学》2009年19期。 

8《<马兰花>:媲美迪斯尼经典动画的非凡之作》《电影文学》2009年21期。

9《美国动画之“日式变奏”:宫崎骏动画与好莱坞动画的异同》《电影文学》2009年20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0(1)全文转载)。10《关于数码影视和动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电影文学》2010(1)。

11《艺术短片的特质兼对“中国学派”两个口号的反思——<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序>》《电影文学》2010(3)。

12《对比宫崎骏:<阿凡达>是平庸的好莱坞三维杂耍》《主人》2010(4)。(K)第202号。    

13《关于杭州国际动漫节的思考》《中国电视·动画》2010(4)(与张茜合写)。 

14《魔法衣橱之古装系:来自好莱坞的启示》《中国电视•动画》2010(6)(与王敏合写)。

15《美国非主流动画刍议》《中国电视·动画》2010(5)。

16《<植树的牧羊人>:幸福生活的真谛》《中国电视·动画》2010(6)。入选: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社。

17《央视动画<三国演义>的角色设计和剧作分析》《中国电视•动画》2010(7)(与张砚颖合写)。

18《孙悟空造型变化史:审美的变迁》《中国电视•动画》2010(9)(与左亚兰合写)。

19《<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宫崎骏之童心复萌》《电影文学》2010(13)。

20《宫崎骏动画角色研究之模式化的反角》《电影文学》2010(20)。

21《宫崎骏反战思想的成因及表现》《电影文学》2010(22)。

22《动画电影制作全过程》《影博·影响》2010年(28)。

23《动画建筑:用爱让屋永存》《中国电视•动画》2011(2)(与李文娟合写)。

24《关于网游中暴力、色情及沉溺问题的思考》《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4)(与张琼合写)。

25《红色动画电影的市场之殇》《中国电视·动画》2011(12)。

26《借鉴日本,中国亟须热血动漫再给力》《东方早报》2011-12-9。

27《<魁拔>与中国动漫人的热血》《中国电视·动画》2011(10)。

28《论迪斯尼爱情动画电影的神经喜剧模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1)。

29《论迪斯尼动画电影的喜剧性》《当代电影》2012(2)。

30《动画电影:寻找个性化和人格化的形象》《文艺报》2012年7月4日第4版。 

31《如何打造真正红火的暑期档》《中国电视·动画》2012(9)。

32《中日美动画电影比较研究——兼论比较电影研究的价值与方法》《电影新作》2013(1)(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3(4)全文转载。)

33《中国动画电影的经验、困境与出路——对话美影厂厂长钱建平》《电影新作》2013(4)。

34《2012年国产动画电影回眸》《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2012年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35《师法好莱坞,中国动画电影亟需一场革命》《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第七届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

36《宫崎骏:与迪斯尼遥遥相望的世界动画另一高峰》《影博·影响》2014(1)。

37《2013年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综论》《电影新作》2014(1)。

38《高仿真动画<魁拔>:“他者”的移植与“自我”的缺失》《四川戏剧》2014(6)。

39《论影视动画产业链中的网络微营销》《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40.《2014年国产动画电影综论》《电影新作》2015(1)。

41.《大工业时代的手工作坊:论吉卜力工作室的运营及管理》《当代电影》2015(2)。   

42《童话化与散文化:论高田勋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质》《当代电影》2015(2)(与龚念合写)。   

43《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电影新作》2016(1)(与彭俊合写)。

44《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综论》《民族艺术研究》2016(2)。

45《<麦兜·饭宝奇兵>:当“含泪的微笑”成了童稚梦呓》《文汇报》2016年9月28日.

46《中国动画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海艺术评论》2016(5).

47《2016年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综论》《民族艺术研究》2017(3)。

48《手冢治虫的孙悟空情结》《文汇报》2017年7月21日。

49《新世纪以来日本动画电影发展趋势及美学特征》《民族艺术研究》2017(5)。

50《<大护法>:中国动画电影成人化探索的里程碑》《艺苑》2018(2)(与方红峰合写)。

51《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是谁设下的局》《解放日报·思想周刊》2018年5月15日。

52《2017年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综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5)(与方景锋合写)。

53《<寻梦环游记>: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艺苑》2018(5)。

54《论宫崎骏动画电影“悬疑式戏眼”之设置》《电影新作》2018(5)。

55《2018年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综论》《当代动画》2019(2)(与周艺佳合写)。

56《日美动画分级制观照下的中国“成人向动画”创作》《电影评介》2019(22)。

57《全媒体语境下的中国学派动画之重建》《人民论坛》2019年11月(上)。 

58《青春动画电影<昨日青空>的叙事学分析》《电影新作》2019(5)(与周艺佳合写)。

59《新中国动画70年叙事策略嬗变论略》《民族艺术研究》2019(6)(与张语洋合写)。 

60《<大世界>:一个人的“作家电影”》《电影新作》2019(6)(与陈曼青合写)。

61《关于影视动画叙事学理论建构研究》《新疆艺术》2019(6)。

62《传统动画的“异类”:诗动画和情殇小品<山水情>新解》《上海文化》2020(6)。

63《艺术雄心的跌落,从<姜子牙>叙事纰漏说起》《上海艺术评论》2020(12)。

64《2019年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综论》《电影评介》2020(9)(与孔曼璐合写)。

65《全媒体语境中“新动画中国学派”之本体重建》《民族艺术研究》2021(1)(与王奕合写)。

66《比较电影学视域下中日生态动画观及叙事美学探赜——以<罗小黑战记>与“吉卜力”动画为例》《同济大学学报》2021(6)。

67《中国动画四个叙事构成要素蝶变论略》《当代动画》2022(1)(与伍婷合写)。

68《<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合家欢电影”的叙事创新》《当代动画》2022(2)(与王帅帅合写)。

69《中国神仙题材“同人动画”之演进——兼论新国潮语境下超级奇幻动画电影改编策略》《电影新作》2022(2)。

70《<新神榜:杨戬>:画面,金玉其外;叙事,败絮其中》《新民晚报》2022年8月29日。

71《<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向内探索精神世界》《文艺报》2022年8月31日。

72《2020至2022年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综论》《电影评介》2022(20)(与孔曼璐合写)。

73《影视动画网络微营销探赜》《电影新作》2023(1)。

74《宫崎骏动画之历史观探赜》《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23(5)。

75《“新动画中国学派”电影叙事理论建构论》《民族艺术研究》2023(5)(与苏微中合写)。

76《<长安三万里>:盛唐风尚及诗坛的新颖讲述》《电影评介》2023(17)(与邓兆宇合写)。

77《数字时代传统动画电影“绘制本体”转型论》《现代视听》2023(5)(与张敏合写)。

78《“中国学派”剪纸动画之美学特征及传承探赜》《电影评介》2023(18)(与王建利合写)。

79《2023年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综论》《四川戏剧》2024(5)。

80《论非遗题材电影“挽歌式叙事”困境及纾解——从<雄狮少年>谈起》《电影新作》《电影新作》(4)(与邓兆宇合写)。

81《<白蛇·浮生>:本可以更张弛有道》《中国艺术报》2024年8月16日(与李欣泽合写)。

82《中国丝路题材动画电影之“异域风情”叙事》《电影评介》2024(19)(与王帅帅合写)。

83《<雄狮少年2>:再铸世俗神话,为“传武”正名》《新民晚报》2024年12月22日。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