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百人计划,设计创意学院的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知识图谱,检索增强大模型,AIGC等。曾在顶尖人工智能公司担任首席技术官(CTO),积累了丰富的前沿科技洞察力和研发管理经验,是徐汇区学科带头人人才计划的获得者。
是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开放知识图谱联盟OpenKG的创始成员之一,主持了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863重大专项等。在AI领域发表了170余篇高水平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4000次。长期担任 BDMA、IPM、KBS 、TOIS、WWW、AAAI、 IJCAI等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的客座主编和审稿人。在学术界担任了多个关键职位,包括中国计算机学会术语工委副主任、SIGKG主席、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等,并多次受邀在WAIC、CNCC、VLDB等国内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
在实践应用中,领导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可交互养成的虚拟偶像“琥珀·虚颜”,服务超过10亿用户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在大模型时代,创立知名大模型评测与共创社区“AI-ceping”,日活超过千人,社区月互动超过150万次。
近五年代表性科研项目:
2021-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可解释神经符号推理的多跳知识问答方法研究(第一负责人,项目号:6217021690)
2020-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序列感知的对话式推荐关键技术(项目第二负责人,项目号:6197050344)
2020-2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低标注资源下的自然语言结构学习(项目第二负责人,项目号:6197050344)
2023-2025,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项目:个人智慧引擎2.0技术合作项目(项目负责人)
2022-2024,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合作项目:基于开源地理空间情报的人物活动溯源分析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
2021-2022,上海米哈游影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米哈游平台舆情导控项目(项目负责人)
2021-2025,达而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知识图谱与语义理解智能系统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8-2020,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项目:基于知识图谱的跨行业智能应用平台(第二负责人,项目号:2018-RGZN-02025)
2019-2021,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集专项:乐语助人智能客服机器人软件系统 2.0(项目负责人,项目号:RX-RJJC-08-19-5731)
近五年代表性论著:
[1] 王昊奋,丁军,胡芳槐,杨向东.《人工智能与智能教育丛书:知识图谱》[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第一作者,ISBN: 9787519129545)
[2] 王昊奋,邵浩,等. 自然语言处理实践:聊天机器人技术原理与应用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第一作者,ISBN: 9787121357152)
[3] 王昊奋,漆桂林,陈华钧. 知识图谱方法、实践与应用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第一作者,ISBN: 9787121366710)
[4] 王昊奋,丁军,张伟. 知识图谱发展报告(2018) [M].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2018.98~123(第一作者,第八章 通用和领域知识图谱)
[5] 陈华钧,王昊奋,漆桂林,等. 2017-2018 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M].中国计算机学会,2018.158~192(第二作者,第四章 知识图谱的系统工程观)
近五年代表性论文:
[1] Gao, Y., Xiong, Y., Wang, S., & Wang, H. (2022). GeoBERT: Pre-Training Geospatial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on Point-of-Interest. Applied Sciences, 12(24), 12942. (通讯作者,SCI期刊论文)
[2] Li, Z., Wang, H., & Zhang, W. (2022). Translational relation embeddings for multi-hop knowledge base question answering. Journal of Web Semantics, 74, 100723.(通讯作者,SCI期刊论文)
[3] Zhang, C., Gao, S., Wang, H., & Zhang, W. Position-aware Joint Entity and Relation Extraction with Attention Mechanism.(通讯作者,EI,CCF A类论文)
[4] Wang, J., Huang, S., Du, H., Qin, Y., Wang, H., & Zhang, W. (2022, December). MHKD-MVQA: Multimodal Hierarchical Knowledge Distillation for Medical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In 202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ine (BIBM) (pp. 567-574). IEEE.(通讯作者,EI,CCF B类论文)
[5] Liang, Y., Wang, H., & Zhang, W. (2022, September). A Knowledge-Guided Method for Disease Prediction Based on Attention Mechanism.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pp. 329-340).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通讯作者,EI论文)
[6] Li, Z., Ni, K., Wang, H., & Zhang, W. (2022, August). Relation Extraction as Text Matching: A Scheme for Multi-hop Knowledge Base Question Answering. In China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Graph and Semantic Computing (pp. 191-201). Singapore: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通讯作者,EI论文)
[7] Du, H., Le, Z., Wang, H., Chen, Y., & Yu, J. (2022). COKG-QA: Multi-hop question answering over COVID-19 knowledge graphs. Data Intelligence, 4(3), 471-492.(通讯作者,EI论文)
[8] Liang, Y., Wang, H., & Zhang, W. (2022, October). Deep Knowledge Reasoning guided Disease Prediction. In 202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MC) (pp. 2695-2702). IEEE.(通讯作者,EI论文)
[9] Li, S., Zhou, K., Zhuang, Z., Wang, H., & Ma, J. (2023). Towards text-to-SQL over aggregate tables. Data Intelligence, 5(2), 457-474.(通讯作者,EI论文)
[10] Zhang, A., Tao, W., Li, Z., Wang, H., & Zhang, W. (2022, May). Type-aware medical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In ICASSP 2022-202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pp. 4838-4842). IEEE.(通讯作者,EI论文)
[11] Wang, H., Du, H., Qi, G., Chen, H., Hu, W., & Chen, Z. (2022). Construction of a linked data set of covid-19 knowledge graph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JMIR Medical Informatics, 10(5), e37215.(通讯作者,SCI期刊论文)
[12] Chen, H., Hu, N., Qi, G., Wang,H., Bi, Z., Li, J., & Yang, F. (2021). OpenKG chain: A blockchaininfrastructure for Open Knowledge Graphs. Data Intelligence, 3(2),205-227. (第四作者,知识表示、处理与应用ESCI期刊论文)
[13] Wang, M., Ma, X., Si, J., Tang, H., Wang,H., Li, T., ... & Liu, X. (2021). Adverse Drug Reaction Discovery Usinga Tumor-Biomarker Knowledge Graph. Frontiers in genetics, 11, 1737. (第五作者,生物 CCF SCI期刊论文)
[14] Gong, F., Wang, M., Wang, H.,Wang, S., & Liu, M. (2021). SMR: medical knowledge graph embedding for safemedicine recommendation. Big Data Research, 23, 100174. (第三作者,大数据 SCI期刊论文)
[15] Wang, M., Wang, H.,Liu, X., Ma, X., & Wang, B. (2021). Drug-Drug Interaction Predictions viaKnowledge Graph and Text Embedding: Instrument Validation Study. JMIRMedical Informatics, 9(6), e28277. (通讯作者,医学信息学 SCIE期刊论文)
[16] Wang, M., Wang, H.,Qi, G., & Zheng, Q. (2020). Richpedia: a large-scale, comprehensivemulti-modal knowledge graph. Big Data Research, 22, 100159. (通讯作者,大数据 SCI期刊论文)
[17] Zhang, X., Wang, M., Saleem, M.,Ngomo, A. C. N., Qi, G., & Wang, H. (2020, November). Revealingsecrets in sparql session level. In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Conference (pp. 672-690). Springer, Cham. (第六作者,数据库、数据挖掘与内容检索 CCF B 类会议论文)
[18] Wu, T., Wang, H., Li, C., Qi,G., Niu, X., Wang, M., ... & Shi, C. (2020). Knowledge graph constructionfrom multiple online encyclopedias. World Wide Web, 23(5), 2671-2698.(第二作者,交叉、综合与新兴 CCF A 类会议论文)
[19] Wang, M., Qi, G., Wang, H.,& Zheng, Q. (2019, November). Richpedia: a comprehensive multi-modalknowledge graph. In Joint International Semantic TechnologyConference (pp. 130-145). Springer, Cham. (第三作者,国际语义技术大会论文)
[20] Wu, T., Qi, G., Luo, B., Zhang, L.,& Wang, H. (2019). Language-Independent Type Inference of theInstances from Multilingual Wikipe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mantic WebInformation System, 15(2), 22-46.(第五作者,数据库、数据挖掘与内容检索 CCF C类期刊论文)
[21] Gong, F., Chen, Y., Wang, H.,& Lu, H. (2019). On building a diabetes centric knowledge base via miningthe web. BMC Medical Informatics & Decision Making, 19-S(2), 185-197.(第三作者,交叉、综合与新兴 CCF C 类期刊论文)
[22] Zhang, Y., Ji, W., Wang, H.,Wang, X., & Chen, J. (2019). MC-eLDA: Towards Pathogenesis Analysis i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ulti-Content Embedding LDA. Advances in Knowledge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 Pacific-Asia Conference (PAKDD), 489-500.(第三作者,数据库、数据挖掘与内容检索 CCF C 类会议论文)
[23] Ruan, T., Zhao, L., Li, Y., Wang,H., & Dong, X. (2018). On Evaluating Web-Scale Extracted KnowledgeBases in a Comparative W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mantic Web andInformation Systems, 14(1), 98-120.(第四作者,数据库、数据挖掘与内容检索CCF C 类期刊论文)
[24] Wu, T., Wang, H., Qi G., Zhu,J., & Ruan, T. (2018). On building and publishing Linked Open Schema fromsocial Web sites. Journal of Web Semantics, 51, 39-50.(第二作者,数据库、数据挖掘与内容检索 CCF B 类期刊论文)
[25] Wang, K., Jin, Y., Wang, H.,Peng, H., & Wang, X. (2018). Personalized Time-Aware Tag Recommendation.AAAI Confer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459-466.(第三作者,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CCF A 类会议论文)
[26] Yang, Y., Zhang, M., Chen, W., Zhang,W., Wang, H., & Zhang. M. (2018).Adversarial Learning for ChineseNER from Crowd Annotations. AAAI Confer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459-466. (第五作者,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CCF A 类会议论文)
[27] 王文广,王昊奋.融合大模型的多模态知识图谱及在金融业的应用[J].人工智能,2023,No.33(02):18-28+40.DOI:10.16453/j.2096-5036.2023.02.002. (第二作者)
[28] 王鑫,傅强,王林,徐大为,王昊奋.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技术综述[J].计算机工程,2020,46(06):1-11.(第五作者)
[29] 杜会芳,王昊奋,史英慧等.知识图谱多跳问答推理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J].大数据,2021,7(03):60-79.(通讯作者)
[30] 王昊奋,易侃,吴蔚等.多模态态势感知的知识表示、表示学习和知识推理[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22,13(03):1-11. (第一作者)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