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在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人因工程设计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包括德国科教部(BMBF)、中国科技部、国家留学基金委、上海市卫生局等资助的各类研究项目,并为包括西门子、GE、德尔格、联想、惠而浦、林内等在内的众多国内外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在医疗设备及系统风险管理、医疗系统服务设计、复杂人机系统设计与评估、人误及安全设计、交通系统人因设计优化、包容性设计、老人健康与福祉等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积累,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工作成绩。拥有多项专利,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书籍上发表包括30余篇SCI/EI/ESI高被引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现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人因工程设计研究室主任,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设计工效学分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2020-2022,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绿色包装的包容性设计与商业模式创新(第二负责人)
2020-2021,同济大学横向合作项目:中学生学习场景优化人因工程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
2020-2021,同济大学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医院造影剂注射泵应用人因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9-2020,同济大学横向合作项目:生活电器2020物理人机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9-2021,同济大学横向合作项目:窄车身交通工具车内空间人因工程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8-2018,同济大学横向合作项目:支付宝包容性设计以及社会公益设计平台(第二负责人)
2017-2019,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开放基金项目:现代交通工具人因工程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7-2018,同济大学横向合作项目:工业用无人机(UAV)外观设计、实施、模型制作(项目负责人)
2017-2018,同济大学横向合作项目:未来物流系统产品及服务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4-2015,同济大学横向合作项目:正姿书写工具的人机工程学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3-2014,同济大学国际合作项目:足部日常护理的包容性设计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2-2014,科技部国际重点合作项目:中意数字协同设计平台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2010-2012,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地铁行车调度系统可用性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8-2009,同济大学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和日本医院安全文化的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9-2009,同济大学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医院病人对安全文化认知的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9-2010,上海市卫生局项目:运用工业工程方法FMEA优化单病种住院流程的研究(第二负责人)
论文
1. Li, J., Meng, C., Liu, L. (2021) Verifying Automation Trust in Automated Driving System from Potential Users’ Perspective. In: M. Zallio (eds), Advances in Human Factors in Robots, Drones and Unmanned Systems. AHFE 2020.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vol. 1210. 31-38, Springer, Cham.
2. 赵阳,董华,刘胧.从“声音诊断”到“声音体验”:汽车声音的百年源流及涉众行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02):69-75+210.
3. Liu,L., Jiang Y., Dong H., Lee T.C., Liu Q.Y. (2020) The Co-creation Process of a Platform for Healthcar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Innovation (HEDI). In: P. Langdon, J. Lazar, A. Heylighen, H. Dong (eds),Designing for Inclusion. CWUAAT 2020. 47-55, Springer, Cham.
4. Dong, Y., Weng, H., Dong, H., Liu, L. (2020) Design as Mediation for Social Connection Against Loneliness of Older People. In: P.L. Rau (eds), Cross-Cultural Design. Applications in Health, Learning, Communication, and Creativity. HCII 2020.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2193,41-52. Springer, Cham.
5. Li, F., Dong, H., Liu, L. (2020) Using AI to Enable Design for Diversity: A Perspective. In: G. Di Bucchianico, C. Shin, S. Shim, S. Fukuda, G. Montagna, C. Carvalho (eds), Advances in Industrial Design. AHFE 2020.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vol. 1202. 77-84,Springer, Cham.
6. Zhao, Y., Dong, H., Liu, L. (2020) Sound Design for Electric Vehicles: Lessons and Requirements Learned from a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er. In: G. Di Bucchianico, C. Shin, S. Shim, S. Fukuda, G. Montagna, C. Carvalho (eds), Advances in Industrial Design. AHFE 2020.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vol. 1202. 537-543, Springer, Cham.
7. Liu, L., Li, J., Sällberg, D. (2020) A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Driving Behavior from Driver’s Perspective. In: T. Ahram, R. Taiar, V. Gremeaux-Bader, K. Aminian (eds), Human Interacti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II. IHIET 2020.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vol. 1152. 557-562, Springer, Cham.
8. Xiao, J., Luo, S., Li, J., Liu, L. (2020) A Study on Gamification Product Service System Design of an Intelligent Parking Management System. In: E. Markopoulos, R. Goonetilleke, A. Ho, Y. Luximon (eds), Advances in Creativit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cation of Design. AHFE 2020.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vol. 1218. 206-212, Springer, Cham.
9. 顾丽雯,刘胧.基于人因工程的高年级儿童矫正握姿笔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9,9(03):131-136.
10. Liu, L., Zhang, W., Li, J., Dong, H. (2018) HEDI: An Online Platform for Healthcar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Innovation. In: P.L. Rau (eds), Cross-Cultural Design. Applications in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v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CD 2018.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0912. Springer, Cham.
11. Liu, L., Wang, C., Zhou, Q., Yao, Z. (2017) Design to Improve Medication Adherence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 In: P.L. Rau (eds), Cross-Cultural Design. CCD 2017.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0281. 399-411, Springer, Cham.
12. Li, J., Liu, L., Zheng, Y. (2017) Application of User Experience Map and Safety Map to Design Healthcare Service. In: V. Duffy, N. Lightner (eds), Advances in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Healthcare.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vol. 482. 195-204, Springer, Cham.
13. Zhou, Q., Liu, L., Zheng, Q., Li, J. (2016) Improving Medication Adherence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An User Study in Design. In: F. Rebelo, M. Soares (eds), Advances in Ergonomics in Design.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vol 485. 515-526, Springer, Cham.
14. Liu, L., Cui, X-C., Dong, H.(2015) Ergonomics design research on writing tools for children, In: T. Ahram, W. Karwowski and D. Schmorrow (eds), Procedia Manufacturing 3,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AHFE 2015 and the Affiliated Conferences, 5859–5866,Elsevier.
15. Lin, Q-L., Liu, H-C., Wang, D-J., Liu, L. (2015) Integrating 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 with Fuzzy Constraint Theory to Design and Optimize the Facility Layout for Operating Theatre in Hospital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vol. 26(1), 87-95.
荣誉与获奖
2021,德意志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
2019,德国红点设计奖 (Red Dot Design Award)
2017,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优秀指导教师
2014,上海高校设计创意毕业作品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3,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产品设计教学实践(排名第3)
2012,上海高校设计创意毕业作品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9、2010、2014,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