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止2022年底,负责国家级项目两项,参与纵向横向项目十几项,发表论文四十多篇,被SCI检索七篇,被EI收录十余篇,申请授权专利十项,其中发明专利两项。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二十多人,博士研究生一人。
带领校创新车队成员开展创新项目,获国际国内创新奖54项,荣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4开口回流式风洞射流剪切层受下游突出物作用流动机理研究(2016-2018),主持
2.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空气动力学的汽车车轮风阻及散热研究(2018-2019),主持
3.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 飞机技术研究中心——飞机动导数计算与评估(2020-2021),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融合气动力学修正算法的无人驾驶汽车造型形态推衍迭代设计方法(2019-2022),联合主持
5.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 飞机技术研究中心——旋翼/螺旋桨仿真计算研究(2023),主持
6. 中国一汽股份有限公司——制动多场耦合仿真关键技术研究(2022-2023),主持
7.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风阻与概念车轮研究(2018)
8.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项目1期:风洞喷口风速测量方法研究(2014-2016)
9.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项目2期:基于汽车前端进气的主动格栅研究(2016-2019)
10. 中车唐车DMU车下关键设备热场计算项目(2017-2018)
11. 中国中车株洲机车空气动力学项目:符合TSI标准的双层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性能计算评估项目计算技术服务(2019-2022)
12.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项目3期:汽车队列行驶气动特性研究(2019-2022)
13. 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前瞻技术课题:基于伴随方法的电动汽车气动减阻研究(2020-2022)
14. 同济大学学科交叉项目——高速磁浮列车尾迹诱发气动噪声产生机理与控制研究(2023-2025)
近三年发表文章列表
1. Yu X, Jia Q, Yang Z.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Aerodynamic Influence of Ground and Wheel States on the Notchback DrivAer[J]. Energies, 2022, 15(3): 1124.
2. Wang Y, Huang L, Jia Q, et al. Explorative Gradient Method-Based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Nozzle Flow-guiding Devices[J]. Journal of Applied Fluid Mechanics, 2023, 16(8): 1587-1600
3. Yiqing Li, Zhigang Yang*, Qing Jia, Wenshi Cui,”Wake Control on a Car Model Using Synthetic Jets”,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nd Engineering, September 1-6, 2019
4. X Yu, Q Jia, MM Rashidi, et al.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ng on the Aerodynamic Influences of the Wheel Contact Patch. Journal of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20, 6(4), 934-955.
5. Jia, Q. Zhu, Y. Bao, D. Rashidi, M. Yang, Z. On the Low Frequency Pressure Fluctuation in a 3/4 Open Jet Automotive Wind Tunnel. Journal of Applied Fluid Mechanics. 2019,12(5)
6. Yu X, Jia Q, Rashidi M M, et al.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ng on the Aerodynamic Influences of the Wheel Contact Patch[J]. Journal of Applied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19.
7. Q. Jia, L. Huang, Y. Zhu, M.M. Rashidi * , J. Xu, Z. Yang,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ctive control optimization on a 3/4 open-jet wind tunnel’s jet section,Alexandria Engineering Journal (2021) 60, 2265–2278
8. Li Y , Cui W , Jia Q , et al. Explorative gradient method for active drag reduction of the fluidic pinball and slanted Ahmed body,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2021)
9. Wei, H., Xu, J., Jiang, J., Liang, B., & Jia, Q. (2023). Holographic Display in Future Automotive Smart Cockpit: Application Scenarios, Interaction Modals and VACP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12595. https://doi.org/10.1117/12.2667163
10.杨志刚, 张波, 贾青, 耦合气动参数与车身姿态变化的圈速仿真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 49(1), 124-134
11.赵鹏斐, 王艺琨, 贾青, 杨志刚. 基于重叠网格方法的车辆直道超车气动特性仿真分析. 202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
12.杨婷, 夏超, 贾青, et al. ,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在汽车外流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202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空气动力学分会学术年会. 2021
13.王德华 ; 夏超 ; 贾青 ; 杨志刚 ; 前缘圆角对汽车三车队列气动特性的影响202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空气动力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14.吴承翼,贾青,赵鹏斐等. 基于重叠网格方法的车辆变道超车气动特性仿真分析[C]//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hina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202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
15. 贾青, 黄磊, 鞠树彬, 杨志刚. 阻塞比对开口式风洞喷口风速测量方法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11): 1641-1647.
16. 贾青, 林靖如, 余霄雁,等. 车身简化对不同轮辐下整车气动阻力变化趋势的影响[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8(01).
17. 杨志刚, 李逸清, 崔文诗, 贾青. 合成射流激励频率对D型体流动减阻控制的影响[C]. 第四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论,2019.
18. 杨志刚,李龙强, 贾青, 夏超. 基于整车下通风制动盘散热筋厚度散热性能研究[C].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空气动力学分会,2019:129-135.
19. 邓韬, 杨志刚, 贾青. 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的DrivAer快背车非定常尾迹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8(02).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