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学院-贺银芝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3-08-10 导师主页
贺银芝 副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汽车学院
车辆工程
车辆气动声学,车辆噪声与振动控制,风洞风噪测试技术
heyinzhi@tongji.edu.cn

博士招生专业

1
车辆工程
2023
1
专业学位博士
车身与空气动力学

硕士招生专业

1
车辆工程
2023
1
学术型硕士
车身与空气动力学

贺银芝,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2007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内燃机和车辆工程研究所车辆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风洞中心工作。多年来主要从事车辆气动声学、汽车噪声与振动控制方面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技术服务工作。
主要科研方向车辆气动声学及噪声与振动控制,包括车身板件声辐射及声传递行为的研究,整车气动声学风洞气动噪声测试技术研究,车辆气动噪声产生及传递的现象机理及相关试验、仿真及控制措施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曾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及德国科研基金项目等,参与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纵向科研项目。同时负责完成了来自汽车企业的风噪声性能开发及验证性试验项目1000多项,包括上汽大众、泛亚技术中心、一汽大众、一汽技术中心、长安汽车、长安福特、东风技术中心、吉利汽车、奇瑞汽车、观致汽车、广汽菲亚特、台湾华创等公司。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组织及主持行业相关技术研讨会并做专题报告。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分会专家委员,留德华人机电学会会员。
教学方面,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全英文课程《车辆噪声与振动》、《专业德语》,曾讲授《汽车空气动力学概论》、《专业英语》等课程。
曾获得赴德攻读博士学位的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赴德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的DAAD奖励金、联合电子奖教金、同济大学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主持的纵向科研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5394,汽车高速风噪声传递特性及机理研究,2016.01-2019.12,主持

 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VHSKL-201403,风洞内基于Beamforming技术的轿车声源识别相关性研究及工程应用,2015.09-2016.07,主持
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110010,车身冲压板件声辐射计算方法的研究,2011.01-2012.12,主持
 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09ZR1433800,车内气动噪声预测的方法研究,2009.09-2012.08,主持
 德国巴符州经济部,自然科学基金,Reduzierung der Schallabstrahlung durch Umformtechnisch Optimierte Bauteile(通过锻压技术优化的车身钣金件的降噪研究),2003.10-2006.09,主持
 德国Stuttgart大学内燃机和车辆工程研究所,预研项目,Anwendung der Statistischen Energie-Analyse in der Aeroakustik(统计能量分析在气动声学中的应用),2002.10-2003.09,主持
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的纵向科研及技术攻关项目(代表性):

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合专项,2022YFE0208000,电动汽车空气动力学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与应用,2022.11-2025.10

 科技部,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项目,课题专项:20184113,汽车气动噪声预测与优化控制,2017.01-2019.12

 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711203,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空气与热动力学系统能耗规律与优化设计,2011.01-2015.08
 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G12A03B,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及气动噪声风洞实验技术,2009.01-2013.12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试验平台建设项目,整车气动声学风洞空气动力及气动声学试验标准研究,2012-2014
 同济大学风洞中心研究项目,整车气动声学风洞风噪测试国际对标,2009
 同济大学风洞建设攻关项目,汽车风洞中的气动声学试验方法和试验程序研究,2007-2008
 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项目,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建设,2004-2009
 德国Stuttgart大学内燃机和车辆工程研究所,预研项目,Untersuchung der Schallabstrahlung durch Strömungsanregung bei Fahrzeugen(气流激励下的车辆声辐射行为研究), 2005.2-2006.8
负责的横向开发类项目(代表性):
 江苏瑞珑新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M85模型及对标车风洞试验,2020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AudiA7+ES8 风洞风噪试验与分析,2019
 一汽技术中心,红旗EV风噪测试与分析, 2018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V348新世代全顺风洞风噪试验及分析,2016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胜达风洞风噪试验,2014
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D2SB油泥模型VDR阶段风噪声试验,2013
 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欧洲新Focus相关性研究风噪试验,2011
 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项目,Untersuchung des dynamischen Übertragungs-verhaltens der Fahrertüren(车门动态传递行为的研究),2007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代表性学术论文如下:
 He Yinzhi*; Wan Rongxin; Liu Yongming; Wen Siyi; Yang Zhiga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Study of Hydrodynamic and Acoustic Pressure through a Side Window of DrivAer Model Based on Modal Analyt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21, 501: 116058. SCI.
 He Yinzhi*; Liu Yongming; Wen Siyi; Yang Zhigang; Separation of Convective and Acoustic Pressure Fluctuations on the Front Side Window of DrivAer Model Based on Pellicular Mode Decomposition, Applied Acoustics, 2021, 174: 107755. SCI.
 He Yinzhi*; Wen Siyi; Liu Yongming; Yang Zhigang; Wind Noise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and Transmission Study through a Side Glass of DrivAer Model Based on a Hybrid DES/APE Method,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21, 235(6):1757-1766. SCI.
 He Yinzhi*; Simon Schröder; Shi Zihao; Reinhard Blumrich; Yang Zhigang; Jochen Wiedemann; Wind Noise Source Filtering and Transmission Study through a Side Glass of DrivAer Model, Applied Acoustics, 2020, 160: 107161. SCI.
 He Yinzhi*; Andon A. Andonov; Shi Zihao; Reinhard Blumrich; Yang Zhigang; Jochen Wiedemann; Flow-Induced Vibration Analysis of a Vehicle's Front Side Window Glass,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2019, 25(8): 1411-1423. SCI.
 He Yinzhi*; Shi Zihao; Wu Yu; Yang Zhigang; Sound Radiation Analysis of a Front Side Window Glass of DrivAer Model under Wind Excitation, Shock and Vibration, 2018, 1(1): 1-9. SCI.
 He Yinzhi*; Long Lianghuo; Yang Zhigang; Red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 Vehicle's Rear Side Window Buffeting, Noise Contro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8, 66(4): 298-307. SCI.
 吴宇;贺银芝*;沈哲;杨志刚; 波束形成改进算法在风洞内声源识别中的应用,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7(S1): 20-25. EI.
 贺银芝*;卢春阳;吴宇;杨志刚;汽车车内气动噪声客观评价分析,汽车工程,2018, 40(10): 1179-1184. EI.
 贺银芝*;石子豪;吕越;杨志刚;等效约束下风激励汽车前侧窗玻璃声辐射分析,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6(3): 382-388. EI.
 吴宇;贺银芝*;沈哲;杨志刚;车辆气动噪声的速度尺度特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6(S1): 15-19. EI.
 贺银芝*;龙良活;杨志刚;轿车侧窗风振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汽车工程, 2017, 39(9): 1011-1017. EI.
 贺银芝*;吕越;龙良活;杨志刚;Ahmed模型不同后背倾角下的流场及气动噪声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5(7): 1022-1029. EI.
 贺银芝*;董国旭;张涛;王斌;沈哲;汽车车内噪声与车外气动声源的相关性研究,汽车工程,2017, 39(10): 1192-1197. EI.
 贺银芝;石子豪*;吕越;基于响应曲面法某汽车前侧窗玻璃振动约束条件建模与分析,噪声与振动控制,2017, 37(3): 126-130. CSCD.
 He Yinzhi*; Wang Bin; Shen Zhe; Yang Zhigang; Gunnar Heilmann; Zhang Tao; Dong Guoxu;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Wind Noise Sources of a Production Car Using Beamforming Techniques, SAE International, Detroit, 2017-4-4至2017-4-6. EI.
 贺银芝*;杨志刚;王毅刚;某轿车车内气动噪声特性的试验研究,汽车工程, 2016,38(1): 72-77.EI.
 He Yinzhi*; Lu Chunyang;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s of Car Body Sealing System to Vehicle Interior Aerodynamic Nois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Mechanica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IFMCA 2016), Guangzhou, 2016-12-22至2016-12-24.
 He Yinzhi*; Lv Yue; Shi Zihao; Yang Zhigang; Constraint Condition Study of Automobile Front Side Glass Vibration, International Forum on Mechanica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IFMCA 2016), Guangzhou, 2016-12-22至2016-12-24.
 Jia Wenyu; Zhang Tao; Dong Guoxu; Wang Bin; He Yinzhi;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ar Exterior and Interior Noise Tests under Different Yaw Angles with Beamforming, International Forum on Mechanica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IFMCA 2016), Guangzhou, 2016-12-22至2016-12-24.
 苏晨;郑学澜;朱位宇;高亚丽;贺银芝;汽车前雨刮风噪特性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上海汽车,2015,8:18-22.
 He Yinzhi*; Yang Zhigang; Wang Yigang; Wind Noise Testing at the Full-Scale Aeroacoustic Wind Tunnel of Shanghai Automotive Wind Tunnel Center, Proceedings of 14th Stuttgar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tuttgart, 2014-03-17至2014-03-18.
 He Yinzhi*; Yang Zhigang; Wang Yigang; Wind Noise Testing at Shanghai Automotive Wind Tunnel Center, Proceedings of the FISITA 2012 World Automotive Congress, Beijing, 2012-11-27至2012-11-30. EI.
 贺银芝*;杨志刚;王毅刚; 汽车车身密封对车内气动噪声影响的机理及试验研究, 汽车工程, 2012, 34(8): 692-695+744. EI.
 He Yinzhi*; Yang Zhigang; Analysis of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obi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Aerodynamic Nois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amen, 2012-03-27至2012-03-29. EI.
 He Yinzhi*; Yang Zhigang; Influence of Crosswind to Automobile Interior Aerodynamic Noise, Frontiers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II, Xi'an, 2012-06-12至2012-06-13. EI.
 He Yinzhi*; Yang Zhigang; Analysis of Rear Window Buffeting Characteristics Using a Production Sedan,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Taiyuan, 2012-08-16至2012-08-18. EI.
 He Yinzhi*; Yang Zhiga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unroof Buff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Sedan, Vibrati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asurement II, Shanghai, 2012-10-19至2012-10-21. EI.
 He Yinzhi*; Yang Zhigang; Wang Yiga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utomobile Interior Wind Noise Using a Production Vehicle, Vibrati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asurement I, Shanghai, 2011-10-21至2011-10-23. EI.
 He Yinzhi*; Jochen Wiedemann; Validierung der rechnerischen Modalanalyse an umgeformten Blechbauteilen (冲压板件计算模态分析结果验证), DAGA2007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Akustik 德国声学年会), 2007, 8: 511-512.
 贺银芝*;沈松;应怀樵;刘正士;小波包分解及其能量谱在发动机连杆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振动工程学报,2001, 14(1): 72-75. EI
代表性论著:
 He Yinzhi; Analyse des Körperschallübertragungs- und Abstrahlverhaltens umge-formter Blechbauteile (车身冲压板件结构声传递及声辐射行为分析), Expert Verlag (Expert 德国出版社), 2008, German, ISBN: 978-3-8169-2855-3.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及奖助政策

收费和奖励

1)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从 2014 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其中: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微博](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另行公布,其它硕士研究生学费不超过 8000 元/学年。

2) 对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研究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有完善的奖励体系(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BA(125100)、MPA(125200)、法律硕士(非法学)(035101)、软件工程硕士(085212)、金融硕士(025100)、会计硕士(125300)、翻译硕士(055101、055109)、护理硕士(105400)、教育硕士(045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45300)、人文学院(210)的艺术硕士(135108)的奖励由培养单位另行制订)。对亍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生和非定向就业专业学位硕士生在入学时全部都可以获得 8000 元/学年的全额学业奖学金,该奖学金用以抵充学费。对纳入奖励体系的硕士研究生还可获得不少亍 600 元/月的励学金,每年发放10 个月。另外,纳入奖励体系的非定向就业研究生都可以申请励教和励管的岗位,获得额外的资励。所有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纳入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申请办理国家励学贷款,可参加有关专项奖学金评定。

3)工商管理硕士在职班、金融硕士在职班、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护理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文学院的艺术硕士采取在职学习方式,考生录取后,人事关系不人事档案不转入学校,在读期间不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毕业时不纳入就业计划。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